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1 生物与生物圈-【好题汇编】2024年中考生物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1 生物与生物圈(试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01 生物与生物圈(解析版).docx
    专题01 生物与生物圈(试卷版)第1页
    专题01 生物与生物圈(试卷版)第2页
    专题01 生物与生物圈(试卷版)第3页
    专题01 生物与生物圈(解析版)第1页
    专题01 生物与生物圈(解析版)第2页
    专题01 生物与生物圈(解析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1 生物与生物圈-【好题汇编】2024年中考生物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1 生物与生物圈-【好题汇编】2024年中考生物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1生物与生物圈试卷版docx、专题01生物与生物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1.(2024·福建·二模)下图中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方框面积表示这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食物链可以表示为甲→乙→丙→丁B.该食物链中流动的能量是由丁固定的
    C.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绝对稳定D.乙、丙、丁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答案】B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箭头指向捕食者,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3)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由少到多依次是:丁→丙→乙→甲,则食物链为丁→丙→乙→甲,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图中的食物链为丁→丙→乙→甲,丁为生产者,所以该食物链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丁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
    C.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的数量总是比草食动物多,草食动物总比肉食动物多,而且还要维持一定的比例,C错误。
    D.由分析可知,甲、乙、丙是消费者,丁是生产者,D错误。
    故选B。
    2.(2024·湖南永州·二模)生物有许多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生石花B.木马病毒C.煮熟的种子D.珊瑚礁
    【答案】A
    【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详解】A.生石花是石竹目植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故A正确。
    BCD.木马病毒、煮熟的种子、珊瑚礁,不具有生长和繁殖等生物特征,因此不是生物,故BCD错误。
    故选A。
    3.(2024·山东淄博·二模)为及时掌握东方白鹳的动态变化情况,科研人员对东方白鹳的个体数量和雌雄比例进行了统计,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调查法B.文献法C.实验法D.观察法
    【答案】A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收集和分析资料等。
    【详解】A.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法可分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全面调查是指对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每一个单位进行调查,如人口普查。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属于抽样调查。可见,科研人员对东方白鹳的个体数量和雌雄比例进行了统计,这种研究方法属于调查法,A正确。
    B.文献法是指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文献材料,全面、正确地研究某一问题的方法,B错误。
    C.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C错误。
    D.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D错误。
    故选A。
    4.(2024·河南·二模)风吹麦浪,稻花飘香,夏蝉低吟,鸟儿浅唱……万千生物演绎着生命奇迹,诠释了强大而神秘的生命力量。下列选项中属于生物生命现象的是( )
    A.春日和煦B.夏荷绽放C.秋风送爽D.冬雪飞舞
    【答案】B
    【分析】生物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繁殖、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这个生物,有遗传变异的特点。
    【详解】A.春日和煦是自然现象,A不符合题意。
    B.夏荷绽放体现了生物的生长现象,B符合题意。
    C.秋风送爽是自然现象,C不符合题意。
    D.冬雪飞舞是自然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024·山东·二模)济南的冬天,垂柳纷纷落叶,而松树依然葱绿。这种现象体现了( )
    A.垂柳不适应寒冷的环境B.松树比垂柳更高等
    C.垂柳和松树都适应寒冷的环境D.垂柳和松树存在着竞争关系
    【答案】C
    【分析】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2.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
    【详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柳树纷纷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还能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柳树冬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干燥、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松树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水分以及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可见,济南的冬天,垂柳纷纷落叶,而松树依然葱绿。这种现象体现了“垂柳和松树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6.(2024·湖北·二模)以下谚语所蕴含的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
    A.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鹬→人
    B.草尽狐兔愁:草→兔→狐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螳螂→黄雀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植物←虾←小鱼←大鱼
    【答案】B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A.鹬、蚌、渔翁都是消费者,缺少生产者,A错误。
    B.草尽狐兔愁:草是生产者,兔、狐是消费者,草→兔→狐,B正确。
    C.蝉→螳螂→黄雀,缺少生产者,C错误。
    D.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起始点是生产者,植物→虾→小鱼→大鱼,箭头方向反了,D错误。
    故选B。
    7.(2024·山东济南·二模)2024年初,我国科学家在无刺草鱼的培育中取得重大突破。下列相关生命现象与基本特征不相符的是( )
    A.无刺草鱼身体呈梭形,用鳍游泳——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
    B.无刺草鱼成年后以水生植物为食——新陈代谢
    C.无刺草鱼生长速度快,但四龄左右才能产卵——生长和繁殖
    D.无刺草鱼可将无刺特征传递给后代——遗传现象
    【答案】A
    【分析】生物的特征:①除病毒以外,生物一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③生物能够生长发育;④生物能繁殖后代;⑤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⑥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生物一般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详解】A.无刺草鱼身体呈梭形,用鳍游泳,有利于在水中生活,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符合题意。
    B.无刺草鱼成年后以水生植物为食,这是生物新陈代谢的表现,因为生物需要从外界摄入营养物质,有利于促进个体的生长发育,B不符合题意。
    C.无刺草鱼生长速度快,但四龄左右才能产卵,说明生物具有生长和繁殖的特征,有利于种族的延续,C不符合题意。
    D.无刺草鱼可将无刺特征传递给后代,这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遗传是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个体之间性状上的相似,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2024·山东潍坊·二模)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先民主要运用了( )
    A.实验法B.观察法C.测量法D.调查法
    【答案】B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详解】A.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题中叙述的某同学将蝉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蝉的鸣叫次数,是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的,符合实验法的要求,故A不符合题意。
    B.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影响,真实观察并记录。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此过程中先民主要运用了观察法,故B符合题意。
    C.测量法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故C不符合题意。
    D.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2024·江苏南通·二模)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
    B.油松的叶呈披针形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C.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只包括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
    D.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答案】B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例如,蚯蚓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沙地上栽种植物可以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
    【详解】A.生物只能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等,但环境不会去适应生物,因此,生物与环境不是相互适应的,A错误。
    B.油松的叶呈披针形,气孔内陷,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少,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B正确。
    C.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C错误。
    D.“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影响柳树长出新叶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10.(2024·广西柳州·二模)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下列选项与人口普查采用的科学方法相同的是( )
    A.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B.测定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C.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D.统计国内新冠患者治愈总数
    【答案】D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如人口普查就属于调查法。
    【详解】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如“观察人体中的基本组织”属于观察法,A不符合题意。
    BC.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如“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测定玉米种子的发芽率”都运用的方法是实验法,BC不符合题意。
    D.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因此,“调查国内新冠患者治愈总数”主要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调查法,D符合题意。
    故选D
    11.(2024·山东青岛·二模)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C.“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了生物适应环境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主要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答案】C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2.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3.生物依赖环境:是指生物类别不同,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详解】A.“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和光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
    C.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错误。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中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D正确。
    故选C。
    12.(2024·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二模)“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体现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C.生物能进行呼吸D.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答案】B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主要描写了幼鸟还在巢中盼望着母亲的归来,进行投喂,是鸟的育雏的繁殖行为,体现生物能生长和繁殖,而不能体现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3.(2024·甘肃武威·二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功能分析,“落红”在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分解者B.消费者C.生产者D.土壤
    【答案】A
    【分析】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
    【详解】A.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落红”(有机物落叶、落花)在化作“春泥”(无机物)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分解者,A正确。
    B.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和能量来源的生物,主要指动物,也包括某些寄生的菌类等。根据食性的不同可分为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等,B错误。
    C.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C错误。
    D.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落红”(有机物落叶、落花)在化作“春泥”(无机物)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分解者,这些分解者大多生活于土壤中,主要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在起作用,D错误。
    故选A。
    14.(2024·甘肃武威·二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的绿色植物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作用,这体现了( )
    A.生物影响环境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适应环境D.生物依赖环境
    【答案】A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涵三个方面:环境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详解】AD.生物影响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生活使得环境发生变化;植物可以利用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和氧气,净化空气中的污染物,使空气清新;题干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丰富的植植被,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不是生物对环境的依赖,A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B.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由于环境改变使生物受到影响,如南方植物种到北方后,水果味道发生改变,B不符合题意。
    C.生物适应环境,一般是指生物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或生活方式,如鸟有翅膀,鱼有鳍,青蛙冬眠等,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2024·河南南阳·二模)古谚有云:“谷雨三朝看牡丹”,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春雨绵绵,雨生百谷。下列选项中,与彦语中体现的生物与环境关系不一致的是( )
    A.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间四月芳菲尽
    B.近水楼台先得月 向阳花木早逢春
    C.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D.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答案】D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
    【详解】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反映了非生物因素阳光对生物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春天江水变暖了,鸭子最先感觉到,可见这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意思是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属于生物对环境中的影响,D符合题意。
    故选D。
    16.(2024·河南南阳·二模)有关下图中描述错误的是( )
    A.图一中鹭和鱼之间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
    B.图一中生物之间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C.如果虾的数量增多,图二中C的数量会先增加再减少
    D.图二中成分与生态系统相比较缺乏非生物部分
    【答案】D
    【分析】(1)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一般情况下,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一般下一营养级从上一营养级汲取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的能量,因此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2)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3)生物之间的关系分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以种间关系更为复杂。种内关系主要有两种: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
    【详解】A.图一中各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有: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蟹→鹭,水生植物→蟹→鹭,鹭以鱼为食,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鹭和鱼都以虾为食,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所以鹭和鱼之间是捕食和竞争的关系,A正确。
    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越高,储能越少,个体数量越少。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对生物的个体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由此可以得出: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且不循环的,B正确。
    C.图二中各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D→A→B→C→E,图一中各种生物构成的对应的食物链是: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鹭,故C代表鱼,B代表虾,如果虾的数量增多,C鱼会因为食物(虾)丰富而数量增加,随着虾的数量减少,C鱼的数量也会因为食物(虾)的减少而逐渐减少,C正确。
    D.图二柱状图表示生物种类与生物相对数量之间的关系,由生成者和消费者组成,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D错误。
    故选D。
    17.(2024·河南周口·二模)生物能够表现出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下列古诗描述的现象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答案】D
    【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够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体现了生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A不符合题意。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现了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B不符合题意。
    C.“花落知多少”,体现了生物的新陈代谢现象,C不符合题意。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自然现象,不是生命现象,D符合题意。
    故选D。
    18.(2024·甘肃陇南·二模)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蜻蜓点水B.春暖花开
    C.角马迁徙D.秋风送爽
    【答案】D
    【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BC.蜻蜓点水,春暖花开,说明生物具有繁殖的现象, 角马迁徙也属于生命现象,故ABC错误。
    D.秋风送爽没有体现出生物,不具有生命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19.(2024·福建宁德·二模)下列所描述的生命现象与实例不符的是( )
    A.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一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一一朵朵葵花向太阳
    C.生物能生长繁殖一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D.生物能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一一蜻蜓点水
    【答案】D
    【分析】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够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详解】A.营养指生物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对其生命活动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正常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间的捕食关系,表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A不符合题意。
    B.朵朵葵花向太阳,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不符合题意。
    C.“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和繁殖,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灭绝,C不符合题意。
    D.蜻蜓点水,是蜻蜓在产卵,说明生物能够繁殖,D符合题意。
    故选D。
    20.(2024·四川资阳·二模)对于一只生活在山上的野兔来说,它生活的环境是指( )
    A.阳光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B.除野兔外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C.山上的植物和动物D.除这只野兔外的其他野兔、其他生物和非生物
    【答案】D
    【分析】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详解】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因此,影响野兔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以及除这只野兔外的其他野兔、其他生物和非生物。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环境的内涵,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2024·江苏南通·二模)凝练隽永的古诗词不仅寄托了人们的情思,还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道理,下列诗句中能反映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B.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D.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答案】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A.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是竞争关系,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符合题意。
    B.“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的意思是,江南的二月,繁花开满了枝头;我却独自在异乡逢此寒食节,远离了家乡亲人,感到很伤悲。诗句中的江南的二月,繁花开满了枝头,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影响,B不符合题意。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我的对生物影响,C不符合题意。
    D.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春天,温度适宜,水中的藻类植物就会大量繁殖,漂浮在江水、湖水中,使得水呈现出绿色,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2024·山东菏泽·二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窜向云霄里去了。体现了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 )
    ①新陈代谢、②生长发育、③适应环境、④应激性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答案】D
    【分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①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③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④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⑤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⑥生物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详解】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即具有①新陈代谢现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窜向云霄里去了,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温度)刺激作出反应,即④应激性,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3.(2024·广东清远·二模)麻雀会偷食稻谷,人们采取措施剿灭麻雀,这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
    A.没有不良影响B.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微乎其微
    C.生态系统遭到破坏D.生态系统严重受损,全面崩溃
    【答案】C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详解】ABC.生态系统常常处于生态平衡的状态,如果大肆的捕杀麻雀,会避免麻雀偷食稻谷,但麻雀除了吃稻谷外,还吃害虫,如果没有麻雀,那么害虫的数量就会增加,反而会造成稻谷的减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A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由于在本生态系统中,除了麻雀外,还有其他的生物,不至于使生态系统受损严重,更不可能达到全面崩溃的地步,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4.(2024·河南南阳·二模)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下列描写春天的成语中,不包含生物的是( )
    A.春暖花开B.鸟语花香C.风和日丽D.莺歌燕舞
    【答案】C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春暖花开包含生物,A不符合题意。
    B.鸟语花香包含生物,B不符合题意。
    C.风和日丽是自然现象,不包含生物,故C符合题意。
    D.莺歌燕舞中包含到生物,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2024·江苏盐城·二模)走进盐城中华麋鹿园风景区,看到成群的麋鹿在池沼里游水、嬉戏,对于麋鹿来说,园内的草、游客、其他动物、水、阳光、土壤等属于( )
    A.非生物因素B.生物因素C.生态因素D.环境因素
    【答案】C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一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详解】A.非生物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水、空气、土壤等,A不符合题意。
    B.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一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B不符合题意。
    C.园内的草、游客、其他动物等属于生物因素,水,阳光,土壤属于非生物因素,所以园内的草、游客、其他动物、水、阳光、土壤等属于生态因素,C符合题意。
    D.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其中与其相关的因素有时间和空间。我们生活在环境中,环境中的种种因素影响着我们的生活,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综合题
    26.(2024·湖南娄底·二模)如图一表示某淡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三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请写出图一中具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答全才给分)。图二中的1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
    (2)由于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未经严格的处理就排放,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水质发生了恶化,水体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锐减,说明生态系统的 有一定限度。
    (3)图三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数字代表推动碳循环的生理过程,则D和E分别代表 ,②③分别表示 。
    【答案】 甲→乙→丙→戊,甲→丁→丙→戊,甲→丙→己→戊 丙或己 自动调节能力 分解者、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分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的网状结构为食物网。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也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叫做生物富集现象。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体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图一表示食物链和食物网,甲是生产者,乙、丙、丁、戊、己是消费者;图二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由含量由少到多的顺序可知该食物链为:4→2→1→3;图三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相关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
    【详解】(1)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位于食物链起点的第一个生物是第一营养级,第二个是第二营养级,以此类推,图一中具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有:甲→乙→丙→戊,甲→丁→丙→戊,甲→丙→己→戊。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的含量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图二中食物链为4→2→1→3,1为第三营养级,对应图一中生物为丙或己。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的破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并且很难恢复。
    (3)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又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A是生产者,B、C是消费者,微生物能够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盐等,回到无机环境,因此D是分解者,E是二氧化碳,过程②吸收二氧化碳表示光合作用,③④⑤表示呼吸作用。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点、食物链的正确书写。
    27.(2024·山东德州·二模)生态瓶是一种微型生态系统。图一为同学们设计的生态瓶示意图,图二为该生态瓶的物质循环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瓶中的成分,1~7表示某些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生态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组成成分为 ,用细沙中的腐生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要想使密闭的生态瓶实现自给自足,所选动物与植物之间要具有 关系,并放置在有光照的地方,从而将各种成分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图二中,生态瓶中的能量流动从过程 开始(填数字),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 (填数字)。
    (3)某同学通过观察对生态瓶中生物的捕食关系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记录:
    根据以上取食关系,该生态系统中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黑壳虾属于第 营养级。
    (4)与海洋生态系统相比,生态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的原因是生物种类少, 。
    【答案】(1) 绿萍、金鱼藻 捕食
    (2) 6 7、3、4
    (3) 6 二、三
    (4)营养结构简单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真菌)。图二中甲是生产者,乙是二氧化碳,丙是分解者;1、2、5取食,4分解作用,3、7呼吸作用,6光合作用。
    【详解】(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食物,生产者的遗体可以被分解者利用,所以此生态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组成成分为绿萍、金鱼藻。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太阳能是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以细沙中的腐生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要想使密闭的生态瓶实现自给自足,所选动物与植物之间要具有捕食关系,并放置在有光照的地方,从而将各种成分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图二生态瓶中的能量流动是从过程6光合作用开始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即微生物把酶分泌到细胞外,在酶的作用下把细胞外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或者生成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呼吸作用即生物通过细胞呼吸把自身的有机物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同时释放出能量,用来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中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所以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4分解作用以及3、7呼吸作用。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箭头方向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根据表中取食关系,该生态系统中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绿萍→螺蛳→孔雀鱼,绿萍→螺蛳→黑壳虾→孔雀鱼,绿萍→黑壳虾→孔雀鱼,金鱼藻→螺蛳→孔雀鱼,金鱼藻→黑壳虾→孔雀鱼,金鱼藻→螺蛳→黑壳虾→孔雀鱼。食物链中的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为第三营养级,以此类推。从上面的食物链可以看出,黑壳虾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4)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可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与海洋生态系统相比,生态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的原因是生物种类少,食物链和食物网简单,即营养结构简单。
    28.(2024·山东潍坊·二模)智慧农业是利用传感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监测和调控,通过智能化的农业设备进行精准播种、施肥、喷药等操作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图一是某地农业部门指导农民构建的循环型农业生态系统;图二表示在智能温度控制系统下温室大棚内西瓜生理作用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图三表示大棚内不同波长光(光的波长不同,其颜色不同)的吸收值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一所示循环型农业生态系统中,可以充当分解者的生物是 ;牛和鸡的种间关系是 。
    (2)进入图一所示温室大棚中,会感觉空气非常湿润,从植物生理的角度分析,这主要是植物 的结果,该生理活动产生的动力可以促进 。
    (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流经图一所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干 。该生态系统的优点是 。
    (4)根据图二分析,为提高大棚内西瓜产量,建议白天大棚内温度控制在 ℃左右,其原因是 。
    (5)根据图三分析,温室大棚通常不采用绿色玻璃(只允许绿光透过)作为顶棚的原因是 。
    (6)在西瓜种植过程中,使用“农家肥”可以增加西瓜的产量,其原因是
    【答案】(1) 蘑菇、蚯蚓 竞争
    (2) 蒸腾作用 水分和无机盐从根部输送到茎叶等器官
    (3) 太阳能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4) 25 光合作用强,有机物积累多
    (5)植物对绿光的吸收弱,不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6)农家肥中的有机物能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物质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分析】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详解】(1)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因此常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图一所示的生态系统中,蚯蚓和蘑菇可以分解秸秆、动物粪便,相当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牛和鸡都以农作物为食,两者是竞争关系。
    (2)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为植物的根吸收水和无机盐提供了向上的动力。
    (3)生态系统中,只有生产者可以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里,其他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图一所示的生态系统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4)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由图二可知,在25℃左右时,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减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的差值最大,即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大。故大棚利用智能温度控制系统,温度在白天一般控制在25℃左右,原因是光合作用强,有机物积累多
    (5)据图三可见:绿色植物主要吸收红光、蓝紫光,对绿光吸收量最少,所以温室大棚顶棚一般采用无色玻璃,不采用绿色玻璃,原因是:植物对绿光的吸收弱,不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6)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农家肥可以增加西瓜产量的原因是:农家肥中的有机物能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物质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
    29.(2024·山东泰安·二模)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黄河沿岸开展生态调查活动。图一是调查后绘制的食物网,图二是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的食物网共有 条食物链,碳元素在食物链中以 的形式传递。
    (2)图一中,白鹭属于第 营养级,青蛙和蜘蛛之间的关系是 。
    (3)若图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添加的成分是图二中的 。(填序号)。
    (4)一般来说,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该食物网中,若食草昆虫含有500千焦的能量,理论上,白鹭最少获得 千焦的能量。
    (5)白鹭被视为“环保使者”,也是济南市市鸟,飞行时的呼吸方式是 。
    【答案】(1) 7/七 有机物
    (2) 三、四、五 捕食和竞争
    (3)乙、丙
    (4)0.5
    (5)双重呼吸
    【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
    2.图二中:甲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丙是非生物部分、丁是生产者。
    【详解】(1)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图中食物链7条,分别是:水草→河虾→白鹭;水草→河虾→鲫鱼→白鹭;水草→鲫鱼→白鹭;芦苇→食草昆虫→白鹭;芦苇→食草昆虫→青蛙→白鹭;芦苇→食草昆虫→蜘蛛→青蛙→白鹭;芦苇→食草昆虫→蜘蛛→白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有机物,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是二氧化碳,所以碳元素在该食物链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2)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一个营养级。在“水草→河虾→白鹭;水草→鲫鱼→白鹭;芦苇→食草昆虫→白鹭”中,白鹭是第三营养级;在“水草→河虾→鲫鱼→白鹭;芦苇→食草昆虫→青蛙→白鹭;芦苇→食草昆虫→蜘蛛→白鹭”中,白鹭是第四营养级;在“芦苇→食草昆虫→蜘蛛→青蛙→白鹭”中,白鹭是第五营养级。可见,图中白鹭属于第三、四、五营养级。 结合题图一可知,青蛙捕食蜘蛛属于捕食关系,青蛙和蜘蛛又都捕食食草昆虫,二者又属于竞争关系。
    (3)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的分解者。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图一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添加的成分是图二中的:乙(分解者)和丙(非生物部分)。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白鹭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芦苇→食草昆虫→蜘蛛→青蛙→白鹭。在这条食物链中,若食草昆虫含有500千焦的能量,理论上,白鹭最少获得500×10%×10%×10%=0.5千焦的能量。
    (5)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当吸气时,气体一部分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一部分经过肺,再进入气囊,在气囊内储存;当呼气时,气囊内的气体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可见,白鹭飞行时的呼吸方式是双重呼吸。
    30.(2024·山东泰安·二模)曾经在“月宫一号”内进行的“月宫365”实验取得圆满成功,为后续的太空实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图甲表示“月宫一号”内各生物间的关系。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 的形式进行循环的;生态系统中能量主要是通过 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
    (2)某同学认为“月宫一号”作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可以引入以黄粉虫为食的生物。请你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评价此观点 。图甲中的微生物能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因而在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是作为分解者参与 ;黄粉虫的发育过程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这种发育方式称为 。
    (3)“月宫一号”里的植物能为人提供氧气、水和食物。光照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员利用图乙装置研究不同色光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并对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如图丙),据图分析,“月宫一号”内给植物照射的最佳两种色光为 。
    (4)图甲食物网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
    【答案】(1) 二氧化碳 呼吸
    (2) 评价一:支持,可以增加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评价二:不支持,在“月宫一号”人工生态系统中,引入以黄粉虫为食的生物会消耗能量,减少流入人体的能量 物质循环 完全变态发育
    (3)蓝光和红光
    (4)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分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主要包括光、水分、空气、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2)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该生态系统越稳定;相反,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弱,该生态系统越不稳定。
    (3)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和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主要包括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等。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的形式进行循环的,在生物体内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4)昆虫的变态发育包括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一生经历了卵(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并且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着明显差别,这样的发育叫做完全变态发育;昆虫的一生经历了卵(受精卵)、若虫(幼虫)和成虫三个时期,并且若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没有明显差别,这样的发育叫做不完全变态发育。
    【详解】(1)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生物能够通过呼吸作用把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又可以被生产者吸收利用,因此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能够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把有机物中储存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物进行生命活动,其中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因此生态系统中能量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
    (2)在“月宫一号”人工生态系统中,如果引入以黄粉虫为食的生物,可以增加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因此支持该观点;在“月宫一号”人工生态系统中,如果引入以黄粉虫为食的生物会消耗能量,从而减少流入人体的能量,因此不支持该观点。图甲中的微生物能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又可以被生产者吸收利用,从而促进了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因而在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是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黄粉虫一生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并且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着明显差别,这种发育方式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3)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图中液柱上升越高,说明金鱼藻的光合作用越强,释放的氧气越多。由图丙可以看出,给植物照射蓝光和红光比其他颜色的光液柱上升高,说明蓝光和红光适宜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据图分析,“月宫一号”内给植物照射的最佳两种色光为蓝光和红光。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相互联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如果食物网中任何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因为其中某成分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成分发生相应的变化,甚至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因此,图甲食物网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31.(2024·江苏南通·二模)请仔细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和吸收二氧化碳,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图一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分别为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是三种生物,1、2、3、4表示甲、乙、丙的某些生理过程。
    材料二:2023年11月2日,福岛第一核电站开始第三次向太平洋排放核污水,污水中的核物质将随着洋流和食物链扩散,影响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图二表示某海洋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示意图。
    (1)若图一中的a、b、c代表图二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则c代表的生物是 。
    (2)图二中,鲨鱼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 。鲨鱼与乌贼两种生物间的关系为 。图二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一中的 (选填甲、乙、丙)。
    (3)图一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生物体内的碳通过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填图中序号)。
    (4)经检测某海域被污染后,该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体内有不同放射性活度的碘-131(放射性物质),其含量如下表:
    若上表中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则生物2和生物4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中的 表示。
    (5)福岛核污水排入海洋,会给全球生态环境乃至全人类健康带来一定影响,这说明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答案】(1)海贝
    (2) 海洋水生植物→海牛→鲨鱼 捕食和竞争 甲
    (3) 二氧化碳 1、3、4
    (4)B
    (5)生物圈
    【分析】(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能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双箭头两边的乙是生产者;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被分解者分解,因此甲是分解者;生产者被消费者捕食,因此a、b、c是消费者。2是光合作用,1、3、4是呼吸作用,5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详解】(1)图二中共有4条食物链:海洋水生植物→海贝→大黄鱼→鲨鱼;海洋水生植物→海贝→带鱼→鲨鱼;海洋水生植物→海贝→带鱼→乌贼→鲨鱼;海洋水生植物→海牛→鲨鱼。
    图一中,乙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生产者,即海洋水生植物;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别越高,体内有机物含量越少,图一中的食物链是“海洋水生植物→c→a→b”,对应的食物链是“海洋水生植物→海贝→大黄鱼→鲨鱼”或“海洋水生植物→海贝→带鱼→鲨鱼”,因此,c是海贝。
    (2)食物链越短,获得能量越多,故鲨鱼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海洋水生植物→海牛→鲨鱼。
    鲨鱼捕食乌贼,两者有捕食关系;鲨鱼和乌贼都捕食带鱼,两者有竞争关系,因此,鲨鱼与乌贼两种生物间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故若图二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一中的甲分解者。
    (3)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将二氧化碳固定进入生物群落,再通过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的细胞呼吸将其释放回无机环境中,故碳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生物体内的碳通过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是:1分解者的呼吸作用、3生产者的呼吸作用、4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4)有害物质是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的。从图中各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的含量就可以确定,位于食物链最前端的应是生物1,往下依次是生物3、生物4、生物2,生物2捕食生物4,故可以用图中B表示。
    (5)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的。核污水排入海洋不仅影响日本周围海域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会给全球生态环境、生态安全乃至人类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32.(2024·广东惠州·二模)水稻,自古以来都是种在水田里。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及其团队在旱地多、水稻产能不足的云南,成功研发旱作水稻及水稻旱地种植新技术,实现“水稻上山(如题图所示)”,帮当地村民实现了“大米自由”。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朱有勇团队利用杂交优势培育出的“滇禾优615”“云陆142”等能适宜不同海拔高度,这体现了 。
    (2)旱地杂草比水田多,杂草长势快,与秧苗争肥、争 、争 ,导致旱稻减产。杂草属于影响水稻生存的生态因素中的 因素。
    (3)主要选择在高温多雨的季节种植水稻,因为旱作水稻的生长也需要适当的 ,一定的 ,只是需水量较少。水稻种植还需定期施肥,如果水稻植株茎秆软弱,易倒伏,可能缺少含 的无机盐。
    (4)朱有勇团队还指导村民实行经济作物与水稻旱种相结合,如进行水稻与大豆套种。水稻和大豆植株的高矮不同,有利于通风透光,从光合作用原理分析,产量提高的原因是“透光”提高了对 的利用,“通风”提高了对 的利用效率。从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角度分析,产量提高的原因是大豆根部的根瘤菌能 ,为农作物提供氮肥。
    【答案】(1)生物适应环境
    (2) 阳光 生存空间 生物
    (3) 温度 水分 钾
    (4) 光 二氧化碳 能将空气中的氮还原成氨供植物利用,使土壤中含氮的无机盐的含量增高
    【分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朱有勇团队利用杂交优势培育出的“滇禾优615”“云陆142”等能适宜不同海拔高度,这体现了生物能适应环境。
    (2)杂草与旱作水稻之间是竞争关系,它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内,相互争肥、争阳光、争生存空间,导致旱稻减产。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杂草属于影响水稻生存的生态因素中的生物因素。
    (3)旱作水稻的生长也需要适当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只是需水量较少;因此,要选择在高温多雨的季节种植
    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水稻种植还需定期施肥,如果水稻植株茎秆软弱,易倒伏,可能缺少含钾的无机盐。
    (4)间作套种是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农作物进行最优化组合,提高农作物的整体光合作用效率,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水稻与大豆间作套种,是因为水稻和大豆植株高矮不同,有利于通风透光,从光合作用原理分析,产量提高的原因是“透光”提高了对阳光的利用,“通风”提高了对二氧化碳的利用效率。从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角度分析,产量提高的原因是大豆根部的根瘤菌能能将空气中的氮还原成氨供植物利用,使土壤中含氮的无机盐的含量增高,为农作物提供氮肥。
    33.(2024·广西河池·二模)“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和吸收二氧化碳抵消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图1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某海洋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示意图。结合图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碳元素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图1生物群落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 (填图1中的数字)。
    (2)图2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成分还需要补充的是图1中的 成分和非生物部分。
    (3)请根据图2写出鲨鱼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在图2中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是 。
    (4)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较强,原因是 。
    【答案】(1) 二氧化碳 ②④⑤
    (2)微生物
    (3) 海洋水生植物→海牛→鲨鱼 鲨鱼和乌贼
    (4)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图1中①为捕食关系;②④⑤为呼吸作用;③为光合作用。
    【详解】(1)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又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有效的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图1中②④⑤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因此,图1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②④⑤。
    (2)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图二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即生物成分还需要补充的是图1中的分解者-微生物。
    (3)图2中共有4条食物链:海洋水生植物→海贝→大黄鱼→鲨鱼;海洋水生植物→海贝→带鱼→鲨鱼;海洋水生植物→海贝→带鱼→乌贼→鲨鱼;海洋水生植物→海牛→鲨鱼。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所以鲨鱼获得能量最多是最短的食物链:海洋水生植物→海牛→鲨鱼。根据图示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可知:鲨鱼吃乌贼,鲨鱼和乌贼又都吃带鱼,所以二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因此,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较强,原因是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34.(2024·江西萍乡·二模)每年春季桃花盛开时,都会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桃树结出的果实甜美多汁,图甲、乙分别是桃花和果实的结构示意图,图丙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甲所属的结构层次是 ,图甲中由5到1的箭头表示桃花的 过程。
    (2)图乙中的①是由图甲中的 (填图甲标号)发育而来的。蜜桃果大味甜,为保持其优良性状,果农常采用 的方法进行繁殖。
    (3)图丙的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 。
    【答案】(1) 器官 传粉/自花传粉
    (2) 7 嫁接/无性生殖
    (3) 4 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
    【分析】1、一朵完整的花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雌蕊和雄蕊等部分。甲图中,1柱头、2花柱、3花瓣、4胚珠、5花药、6花丝、7子房壁、8卵细胞。2、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图乙中,①果皮、②种子。
    【详解】(1)图甲花所属的结构层次是器官层次,传粉是指雄蕊花药中的成熟花粉粒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所以图甲中由5→1的箭头表示桃花的传粉过程。
    (2)①是果皮,由7子房壁发育而来的。要保持其优良性状,果农常采用嫁接等无性繁殖。
    (3)图中的食物链有: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草→鼠→蛇→鹰、草→鼠→鹰、草→兔→鹰4条,最长的食物链: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
    35.(2024·江苏南通·二模)2024年2月2日,第28个“世界湿地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济西国家湿地公园举行,旨在呼吁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修复。图1为某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2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E是乙中存在捕食关系的五种生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食物网中水蚤和轮虫的关系是 ;若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图1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 。
    (2)图2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 (填生理过程)使有机物中的碳元素回到非生物环境。碳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已知能量沿食物链传递效率一般仅为10%~20%,写出图2中E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 。
    (4)某段时间由于人们生态观念落后,部分湿地生态系统在人为过度破坏下,出现面积减少、野生动植物失去栖息地,湿地功能衰退等现象,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该情况下,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 。
    【答案】(1) 捕食和竞争 分解者
    (2)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 二氧化碳
    (3) 太阳能/光能 甲→B→C→D→E
    (4) 自我调节/自动调节 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分析】(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越往食物链的末端,能量越少,生物的数量也随着食物链级别的升高减少。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受到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各种生物之间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相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少,食物链和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弱。
    【详解】(1)图1食物网中水蚤和轮虫都以浮游植物为食,二者为竞争关系;同时,水蚤以轮虫为食,属于捕食关系,因此水蚤和轮虫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如植物)、消费者(如动物)、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生产者和消费者,但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并未明确标出。因此,图1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2)细胞呼吸是指将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元素转化为二氧化碳,并释放到大气中,从而使碳回到非生物环境。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碳在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存在形式,也是碳循环的主要载体。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被生产者(如植物)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然后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给各级消费者。在图2中,E是食物链的顶级消费者。根据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时会有大量损失。因此,E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是那些包含较多营养级的食物链。在图2中,甲→B→C→D→E是包含最多营养级的食物链,因此也是E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就会失衡,甚至崩溃。
    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可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安全的栖息地,减少人为干扰,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6.(2024·山东菏泽·二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我省积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黄河两岸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黄河沿岸开展生态调查活动。图一是调查后绘制的食物网,图二是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的食物网共有 条食物链,由图二中书写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
    (2)图一中白鹭属于第 营养级,经检测白鹭体内的一些有害物质远远高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这种现象叫做 。河虾和鲫鱼之间的关系是 。
    (3)一般来说,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在该食物网中,若食草昆虫含有500千焦的能量,理论上,白鹭最多获得 千焦的能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 实现的。
    【答案】(1) 7 丁→甲
    (2) 三、四、五 生物富集 捕食和竞争
    (3) 100 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是指阳光、空气和水等;图二:丙为非生物部分,丁为生产者,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
    【详解】(1)图一中食物链7条,分别是:①水草→河虾→白鹭;②水草→河虾→鲫鱼→白鹭;③水草→鲫鱼→白鹭;④芦苇→食草昆虫→白鹭;⑤芦苇→食草昆虫→青蛙→白鹭;⑥芦苇→食草昆虫→蜘蛛→青蛙→白鹭;⑦芦苇→食草昆虫→蜘蛛→白鹭;图二中所有箭头指向丙,所以丙为非生物部分(二氧化碳),丁与丙箭头是双向的,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以丁为生产者,甲为消费者,丁和甲的箭头都指向乙,所以乙为分解者,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写出完整食物链为:丁→甲。
    (2)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一个营养级,图一中的白鹭属于第三、四、五营养级;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的浓度沿食物链随消费者级别升高而不断增加,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该食物网中,白鹭的消费者级别最高,所以白鹭体内有毒物质远远高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鲫鱼捕食河虾,二者都以水草为食,所以二者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3)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少,最高级生物所获得的能量越多,一般来说,上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图一中涉及白鹭和食草昆虫最短的食物链是:芦苇→食草昆虫→白鹭,则若食草昆虫含有500千焦的能量,理论上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流动效率最高是20%,白鹭最多获得500×20%=100千焦的能量;生态系统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完成的,物质和能量都沿着食物链逐级流动。
    37.(2024·河南南阳·二模)作为炎黄子孙,守护母亲河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河南某中学为此开展了“揽黄河盛景·寻文化之根”的主题研学活动。研学活动首站,同学们来到了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
    (1)湿地生态系统能够净化水质、蓄洪抗旱,有“ ”之称,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作为我省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有效促进了省内湿地恢复工作的开展。
    (2)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如表为公园内部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表示存在捕食关系)。
    ①由表可知,河虾与浮游动物之间存在 关系,请写出表中包含河虾的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②表中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固定的太阳能。
    ③白鹭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其身体呈 ,可以减少飞行过程中空气的阻力。
    (3)参观完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后,同学们感叹湿地保护和治理环境的不易,作为中学生,你应如何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地球的肾/地球之肾
    (2) 捕食和竞争 浮游植物→河虾→白鹭 浮游植物 流线型
    (3)积极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合理即可)
    【分析】(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
    (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物与生物间的关系有竞争、捕食、合作、寄生。
    (3)物质和能量可以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其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详解】(1)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因为它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等重要功能。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作为我省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对于促进省内湿地恢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该湿地公园能够有效促进省内湿地恢复工作的开展,维护生态平衡,为生物多样性提供重要的栖息地。
    (2)①根据表格信息,河虾捕食浮游动物,同时两者都竞争浮游植物作为食物来源,因此,河虾与浮游动物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在食物链中,浮游植物是生产者,白鹭是最高营养级,因此包含河虾的最短食物链为:浮游植物→河虾→白鹭。
    ②表中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能量最终来源于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这些有机物是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
    ③白鹭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其身体呈流线型,这种形状可以减少飞行过程中空气的阻力,有利于其飞行,使其飞行更加高效和灵活。
    (3)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湿地环境的必要性。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例如,我们可以不向湿地中乱丢垃圾,不向湿地中排放污水,积极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性等。这些行为虽然微小,但积少成多,可以为保护湿地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38.(2024·山东滨州·二模)图一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三表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数量变化关系图。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的食物网中有 条食物链,图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添加的生物成分与图二中的 (填字母)相对应。
    (2)该生态系统中,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鹰通过这条食物链获得100千焦的能量,至少需要消耗草 千焦能量。
    (3)该生态系统中,草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食草昆虫泛滥对草地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通过保护食虫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食草昆虫和食虫鸟之间的关系可用图三中的 表示。
    (4)由于人类的偷猎和人类过度放牧使得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数量锐减,进而导致生态失衡,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有一定限度。
    【答案】(1) 5 B
    (2) 草→植食性鸟→鹰 2500千焦
    (3) 间接 ②
    (4)自动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分析】图一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由五条食物链构成;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示意图,A生产者,B分解者,C消费者,D消费者,E无机环境;图三表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数量变化关系图,①两种生物为共生关系,②两种生物为捕食关系。
    【详解】(1)食物链的数法应该从生产者开始,沿着箭头走到最高消费者(也就是说再往后没有箭头了为止),逐条逐条的数,看有多少种走法。该题中的食物链有5条:1.草→植食性鸟→鹰;2.草→食草昆虫→食虫鸟→鹰;3.草→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鹰;4.草→食草昆虫→蜘蛛→蛙→蛇→鹰;5.草→食草昆虫→蛙→蛇→鹰。
    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添加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与图二中的B相对应。
    (2)食物链越长,最高级消费者获得能量越少;食物链越短,最高级消费者获得能量越多。该生态系统中,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草→植食性鸟→鹰。
    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的效率为10%~20%,按20%计算,100千焦÷20%÷20%=2500千焦。
    (3)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等,食用为直接价值,调节气候为间接价值,故该生态系统中,草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食草昆虫和食虫鸟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可用图三中的② 表示。
    (4)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39.(2024·山东日照·二模)我国向世界郑重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或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吸收量相当。图一是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图二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物部分,a、b、c表示生物种类。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植树造林是落实“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方面,因为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从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机物中的碳通过生物体 (填生理过程)、化石燃料的燃烧回到大气中,实现物质循环,而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不容易被生物体代谢,如果生态系统发生了重金属污染,则图二中 内的重金属含量最高。
    (2)图一所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其中数量最少的是猫头鹰,请用能量流动的特点予以解释 。
    (3)图一食物网若需要补充为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二中的 (填“甲”、“乙”或“丙”)。若图二中的a、b、c代表图一中具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且a是恒温动物,则a可以代表图一中的 。
    (4)图一中蛇与猫头鹰存在 的关系,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该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的原因是 。
    【答案】(1) 呼吸作用 b
    (2) 太阳能 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因此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相对数量越少
    (3) 甲 食虫鸟
    (4) 捕食和竞争 生物的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分析】图二中,甲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b是三级消费者,c是初级消费者。
    【详解】(1)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形式是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生产者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因此,碳在a、b、c三种生物体内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生物体内的碳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重新回到大气中。
    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所以,如果某有毒物质通过此食物链不断积累,如果该生态系统发生了重金属污染,则图二中体内有毒物质浓度最高的是b。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太阳光的能量。因此,图一所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数量越少。猫头鹰在该生态系统中是营养级别最高的,所以数量最少。
    (3)图一中草是生产者,其他动物是消费者,还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图二中,乙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属于生产者,丙是消费者,甲能分解动植物遗体是分解者。因此,若此食物网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二中的甲分解者。
    若图二中的a、b、c代表图一中具有捕食关系的三种生物,则图中的食物链是:草→鼠→蛇→猫头鹰或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图二中的食物链是:乙→c→a→b。a是恒温动物,则a对应的是食虫鸟。
    (4)图一中蛇与猫头鹰都以鼠为食,因此是竞争关系,猫头鹰又能以蛇为食,因此还存在捕食关系。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物种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就越强。因此,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40.(2024·湖南永州·二模)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3年9月,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具有海漆、木榄、秋茄等多种红树植物,在净化海水、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是珍稀濒危水禽重要的栖息地。下图为红树林生态系统模式简图:
    材料二:在2024年2月7日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净化装置发生泄露,约220亿贝克勒尔放射性物质被泄露。其中最难清除的是放射性元素——氚元素,该元素将随着海洋生物通过食物链扩散进入到人体,从而被人体细胞用于细胞代谢,直接在细胞内放射衰变影响人体健康。下图为构成一条食物链的四种生物所含有的有毒物质氚相对含量。
    (1)除材料一中明确提到的成分外,一个完整的红树林生态系统还应包括 。
    (2)材料一红树林生态系统中鱼、白鹭、水草、虾构成一条食物链,那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开始的。
    (3)材料二图中的生物a、b、c、d构成一条食物链,该完整的食物链为 。
    (4)科学家预测,日本此次事件造成被污染的海洋生态系统环境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恢复正常,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 有一定的限度。
    (5)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践行这一理念,你会采取什么具体故法? (写出一条即可)。 被捕食者
    捕食者
    绿萍
    金鱼藻
    黑壳虾
    螺蛳
    孔雀鱼


    螺蛳


    黑壳虾



    检测物
    生物1
    生物2
    生物3
    生物4
    碘-131的放射性活度
    3000
    11444
    4300
    7600
    被捕食者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河虾
    食草鱼类
    白鹭
    捕食者
    食草鱼类

    浮游动物

    河虾


    白鹭



    相关试卷

    2024年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1 生物与生物圈(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1 生物与生物圈(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1生物与生物圈原卷版docx、2024年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1生物与生物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1 生物与生物圈(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1 生物与生物圈(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1生物与生物圈原卷版docx、2024年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1生物与生物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1 生物与生物圈-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3期):

    这是一份专题01 生物与生物圈-中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3期),文件包含专题01生物与生物圈原卷版docx、专题01生物与生物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