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 --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展开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重难点小农经济的建立政治变革与变法运动百家争鸣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西周表面彬彬有礼,和和有乐。但在礼乐编制的大网下,却是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宗法的家国伦理。
在长达五百年的剧烈阵痛中
中国历史正经历着脱胎换骨
这是一个“大”的时代!大动荡——王室衰微、群雄并起、诸侯混战、礼崩乐坏大转型——社会分化、革故鼎新、变法图强、文化勃兴
(一)列国纷争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材料一:“周室东迁,引起的第一个现象,是共主衰微,王命不行。” ——钱穆《国史大纲》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 ,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臣下)射王中肩”
1、背景:(1)周天子控制力削弱,共主地位丧失。(2)诸侯实力、独立性增强。
列国内乱、诸侯纷争、戎狄横行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
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
材料七: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战国策•书录》
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的“郑国公的九鼎八簋”
郑国是周厉王少子的封地。按周礼,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象征天子权力最大,天下共主 ),郑国公作为诸侯,应使用七鼎六簋。而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的这组“郑国公九鼎八簋”说明使用了天子规制的礼器。许多其他诸侯的墓葬中也发现了这一现象。
(二)民族关系:“华夏”认同
材料一:古籍中将“夏”作为中原,“蛮夷戎狄”作为四方。在周朝时,凡是遵循礼义之族称为夏人、夏族,统称为诸夏。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后来成为中原主体民族的总称。材料二:唐朝孔颖达:“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材料一:“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获,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 ——《孟子.万章下》材料四:“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也” ——《吕氏春秋.审分》
井田制渐瓦解(土地国有、集体耕种)小农经济初现(土地私有、户为单位)
如果“动荡与纷争”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一大特征那么“革故与鼎新”则是春秋战国时期又一特征
2、手工业: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铁器广泛使用。(官营、私营、家庭三种形态)3、商业:(1)货币流通广泛,出现多种样式的铜铸币,如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2)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材料一: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革故与鼎新”→顺势而变才能国富兵强!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从社会转型角度看待商鞅变法:
在战国开始时,一种新型的国家出现了。在这个国家里面,国君掌握专制权力,大臣可以自由任免;同时这种官僚制 度选任和提拔有才干者,淘汰不合格者。国家事务远较以前复杂,这就需要一批有管理国家本领的专家来行政,而不是任用只懂朝廷礼仪的绅士来做官。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
井田制→土地私有:废井田,开阡陌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废分封,行县制世卿世禄制→职业官僚制:按军功授爵
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50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后来仕途失意,离开鲁国,周游列国14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最后专心从事文化教育,创办私学,整理“六经”。
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教化)。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克己复礼”、贵贱有序
材料一:“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即仁爱,“仁者爱人”,这很高尚。孔子认为血亲之爱是与生俱来的,家庭的亲情、感情是血缘关系决定的,是发自人本性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就是“孝”,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就是“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是与人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美德,孝悌是这种美德的基础。将对父母兄弟姐妹的情感向外推展,才会产生普遍意义上的“仁者爱人”。但对外人的爱会因为近远而产生厚薄,因此要帮助别人。材料二:孔子把仁的观念加以扩充,使他涵盖了全部的美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孔子的“仁”体现了一种关怀互助和平等相待的人文精神,目的是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学而》材料四: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学而》材料五:“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关注伦理与政治的思想先声
材料十:礼是西周对父子、君臣、上下、尊卑按照宗法等级做出的某些规定,是一种外在秩序,孔子想以此来匡正社会秩序。材料十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颜渊》材料十二:汉初的贾谊最早提出“引礼入法”,汉朝法律中已有“大不敬”“不孝”等罪名,礼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以别贵贱、序尊卑。按照礼的要求,在国、在家,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都要尊卑有序。
1、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2、哲学主张:(1)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道法自然”(2)其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3)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材料四:“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材料六:“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道德经》材料七:“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一)背景:社会变革2、阶级关系: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士阶层崛起。3、政治: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招揽人才。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材料一:“新兴的士人所以自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在于他们拥有知识。贵族阶级结构崩坏之后,知识不再由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所享有,而是广泛的向民众传布。……教育的扩大,使得新兴士阶层,成为一个以特长决定自身地位的社会阶层……贵族政府已经成为过去,君主集权取而代之,君主不再将权利与贵族共享,而是由自己单独掌握。为了让国家在竞争中生存,君主唯贤是用,于是士人能够以知识服务君主,在政治上施展抱负。” ——梁庚尧《中国社会史》材料二: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战国策.齐策四》
※重点提示: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根据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材料十一:希腊的哲学传统是从对自然界的好奇与探索开始的……他们的目光转移到人生问题时,……不免将人生界客观化,而与自然界统称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中国“道”的人间性更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先秦诸子包括讲“坚白同异”的名家在内,最后都归结到治国平天下上去。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如果“动荡与纷争”和“革故与鼎新”是社会存在那么“孔老学说”和“百家争鸣”则是反映时代特征的意识形态现象
材料一:孟子进一步论证了“仁”的根源在于人性先天都是善良的,婴儿时期人都一样,长大了变成好人或坏人那是后天造成的。因为人性善,所以每个人都有“仁心”,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材料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上》材料四:掌权者发挥本性善良的一面,这样掌权者一定会实行仁政,就是通过教养使百姓坚守仁心。教就是教育引导;养就是重视民生。材料五:“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儒家:(1)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材料六:“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材料七: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1、儒家:(2)荀子: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礼法并施、王霸兼用)、君舟民水;“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材料八:“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材料九:“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荀子.性恶》材料十:“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子.大略》
2、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超然、旁观的态度)。
材料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
材料三:庄子的哲学主张“出世”,虽然与世人往来,却不问世上的是非、善恶、得失、祸福、生死、喜怒、贫富,一切只是达观,一切只要“正而待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3、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4、墨家——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
5、法家——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材料一:“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 ——《韩非子.五蠹》材料二:“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 ——《韩非子.六反》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图文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时空观念,列国纷争,学以致用,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大发展,大变革,大动荡,大解放,大融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演示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思考商鞅变法的特点,商鞅变法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文内容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2课,礼崩乐坏,政治动荡,战争频仍,经济发展,如何应对,破旧立新秩序重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