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微专题生物与环境、冻土(分层练)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新高考)
展开三、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关系 四、地理学科和热点问题的关系
五、突出学科基础知识,注重查漏补缺 六、梳理知识、形成体系
七、加强地理学科思维和地理学科能力的训练 八、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中还要加强方法总结,进一步突出空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
专题06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微专题生物与环境河冻土
内容概览
A·常考题不丢分
【命题点01 生物与环境】
【命题点02 冻土】
B·综合素养拿高分/拓展培优拿高分
C·挑战真题争满分
【命题点01 生物与环境】
(2023·河南平顶山·河南省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青藏高原是我国典型的高山区,坡向和海拔对高寒山地草甸植被分布影响较大。某科研团队选取青藏高原东段的巴卡台衣牧场作为研究对象,该地平均海拔3700米,平均坡度为6°~9°。下图为不同样地累积物种丰富度和植被功能群相对多度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1.不同样地累积物种丰富度现状是( )
A.阳坡>阴坡>山脊B.阳坡>山脊>阴坡
C.阴坡>山脊>阳坡D.阴坡>阳坡>山脊
2.右图中I、II、III分别代表的植被可能为(注:禾本科多数为草本植物,少数为木质植物;莎草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
A.禾本科植物、莎草科植物、杂草类B.莎草科植物、禾本科植物、杂草类
C.杂草类、莎草科植物、禾本科植物D.杂草类、禾本科植物、莎草科植物
3.关于影响巴卡台农牧场小尺度山体植被分布格局特征的因素,正确的是( )
A.海拔只是影响土壤热量的变化B.海拔和坡向共同调控水热再分配
C.坡向只是影响土壤含水量变化D.河流和气候共同调控水热再分配
【答案】1.D 2.A 3.B
【解析】1.读左图可知,不同样地累积物种丰富度阴坡>阳坡>山脊,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该地平均海拔3700米,海拔较高,影响植被的主要因素为水分条件,禾本科植物多数为草本植物,少数为木质植物,对水分条件要求更大,山脊水分条件差,右图中,山脊相对多度里I所占的比重是最小的,因此I为禾本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影响土壤热量,水的流动方向由海拔高处流向海拔低处,影响土壤含水量;阴坡、阳坡获得的太阳辐射有所差异,会影响土壤的热量,进而影响蒸发量,影响土壤含水量;迎风坡和背风坡的降水量不同,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海拔和坡向共同调控水热再分配,B正确,AC错误;气候是大气环流,小尺度上气候相同,D错误。故选B。
【点睛】多度是指某种植物在群落内的个体数量。相对多度是某植物种的个体数占该生活型群落总体个数的百分率。
(2023·海南海口·海南华侨中学校考模拟预测)伊犁鼠兔是分布在天山地区的濒危物种,以金莲花、红景天、苔草、雪莲花等植物茎叶为食。伊犁鼠免主要生活在高山裸岩区,栖居在岩石裂缝、岩洞之中,夏季常采摘植物,风干储存,以备漫长的冬季食用。近20年来,伊犁鼠兔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据此完成下面5-6小题。
4.伊犁鼠兔栖息地主要位于( )
A.温带荒漠带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叶林带D.高山草甸带
5.伊犁鼠兔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天敌增加B.环境污染C.食物减少D.近亲繁殖
6.随着全球变暖,伊犁鼠兔的活动空间将( )
A.向高海拔移动B.向低海拔移动C.向林带移动D.向阳坡移动
【答案】4.D 5.C 6.A
【解析】4.据材料“伊犁鼠免主要生活在高山裸岩区,栖居在岩石裂缝、岩洞之中”可知,伊犁鼠兔栖息地主要位于高山草甸带,D正确;温带荒漠带分布在山麓地区,A错误;高山冰雪带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宜生物居住,B错误;山地针叶林带位于高山裸岩区之下,不是伊犁鼠兔的栖息地,C错误。故选D。
5.据材料伊犁鼠兔“以金莲花、红景天、苔草、雪莲花等植物茎叶为食”,近年来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量采摘金莲花、红景天、苔草、雪莲花等植物,造成这些植物数量急剧减少,故伊犁鼠兔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食物减少,C正确;天敌增加、 环境污染、近亲繁殖对伊犁鼠兔种群数量有影响,但不是造成其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ABD错误。故选C。
6.随着全球变暖,气温升高,伊犁鼠兔的食物分布海拔高度会升高,故其活动空间将向高海拔移动,A正确,B错误;“伊犁鼠免主要生活在高山裸岩区”,不会向林带移动;与坡向关系不大,CD错误。故选A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命题点02 冻土】
(2023·广东·模拟预测)地表经受季节冻结和季节融化作用的土层统称为季节冻结和季节融化层。冻结状态持续一个月以上但不足一年的土,称为季节冻土。图示意大兴安岭某河沼泽湿地5-12月地下等温线的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7-9小题。
7.该地冻土层的季节变化特点是( )
A.永冻层无季节变化B.季节融化层夏季最厚
C.永冻层夏季消失D.冻土层在冬春季较厚
8.影响该地季节融化层厚度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形式B.太阳辐射C.大气温度D.土层厚度
9.进入10月份后,该地季节融化层( )
A.变厚,仅存于下部B.变薄,仅存于中部
C.变厚,仅存于上部D.变薄,仅存于下部
【答案】7.D 8.B 9.B
【解析】7.图中0℃等温线以下区域为永冻层,永冻层会随着地表温度升高变薄,约在9月最薄,A错误。季节融化层9月(注意:9月不是夏季)最厚,B错误。永冻层在夏季不会消失,C错误。1-4月该地没有季节融化层,永久冻土从地表向下延伸,到5月初开始出现季节融化层,所以冻土层在冬春季较厚,D正确。综上所述,ABC错误,故选D。
8.近地表土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季节融化层冻土融化先从地表开始,随着热传导逐渐向下,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温度越高,季节融化层厚度越大,B正确。降水形式不会改变热量从地表向下的传导方式,A错误。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C错误。土层厚度与季节融化层厚度之间没有因果关系,D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故选B。
9.进入10月份后,随着地表太阳辐射减少,地表温度降低至0℃后季节融化层开始冻结。季节融化层的下部受永久冻土层的热传导作用,自下向上温度也下降到0℃以下,开始冻结,故季节融化层上下一起冻结,逐渐变薄,仅存于中部,B正确。综上所述,ACD错误,故选B。
【点睛】冻土随季节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融冻,如果冬季土层冻结,夏季全部融化,叫季节冻土。能够持续多年不化的冻土,那就是多年冻土。
(2023·浙江·统考二模)石环是高寒地区一种独特的冻土景观。在冰缘地区的地表层,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较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这种冻土地貌就是石环,下图为石环景观图。完成下面10-11小题。
10.石环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岩浆活动B.流水搬运C.风化作用D.冰川沉积
11.在高寒地区的下列区域,易出现石环的区域是( )
A.山地陡坡B.高原边缘C.山口、平缓的坡麓D.山地冰川分布地区
【答案】10.C 11.C
【解析】10.“在冰缘地区的地表层,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较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这种冻土地貌就是石环。”由此可知,石环是由于冻融作用形成的,属于风化作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由材料可知,石环是由于冻融作用形成的,高寒地区气温在0℃左右变化,形成大面积石环。这些泥土和小的岩屑物长期保存说明没有较强的侵蚀作用,山口、平缓的坡麓容易出现石环,山地陡坡、高原边缘坡度大,侵蚀作用强,不易出现石环,C正确,AB错误;山地冰川分布地区全年气温低,且被冰雪覆盖,不易出现石环,D错误。故选C。
【点睛】风化作用一般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物理风化是指岩石经受风、霜、雨、雪的侵蚀,温度与湿度的变化、不均匀膨胀与收缩,使岩石产生裂隙,崩解为碎块,这种风化仅改变颗粒大小与形状,不改变原来的矿物成分;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称为化学风化;生物风化是植物根系的生长,洞穴动物的活动、植物体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植酸对岩石的分解都可以改变岩石的状态与成分。
(2023·四川泸州·统考一模)地处中亚北部哈萨克斯坦气候干旱,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调查发现该地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科学家研究预测,即便是气温、降水无明显变化情况下,未来该地牧草分布状况可能发生改变。完成下面12-14小题。
12.相对于缓丘,河谷的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河谷( )
A.降水较多B.地下水多C.温度较高D.蒸发较弱
13.推测未来该地牧草最近一次的变化( )
A.缓丘稀疏,河谷稀疏B.缓丘葱郁,河谷葱郁
C.缓丘葱郁,河谷稀疏D.缓丘稀疏,河谷葱郁
14.影响未来河谷牧草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水分B.热量C.土壤D.光照
【答案】12.B 13.C 14.C
【解析】12.由题意可知该地位于中亚北部哈萨克斯坦,气候干旱,河谷和缓丘降水都较少,A错误;河谷相对于缓丘,地势较低,利于汇水,地下水较多,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牧草生长更好,B正确;河谷与缓丘的温度在白天为缓丘较高,夜晚河谷相对温度较高,一天当中温度会有变化,C错误;蒸发与温度和坡向有关,小尺度范围内影响很小,D错误。故选B。
13.由上题分析可知,河谷地区便于集水,推测未来由于河谷地区土壤中含水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透气性不足,使得河谷地区的牧草不适宜生长;而缓坡地区由于地形原因使得土壤结构较为稳定,缓丘上牧草葱郁,ABD错误,C正确。
14.由题干“科学家研究预测,即便是气温、降水无明显变化情况下,未来该地牧草分布状况可能发生改变”可知影响未来河谷牧草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热量,河谷水分不仅指的是河谷土壤的水分,也包含大气中的水分,由材料可知该地降水无明显变化,AB错误;该地气温和降水无明显变化,与之相关的光照变化也不明显,D错误;河谷地区由于地势较低,便于集水,使得河谷地区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含量的变化导致了未来河谷牧草的变化,C正确。
【点睛】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其中水分和空气的体积百分比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况。
(2023上·山东潍坊·高三统考期中)汤河发源于河南省鹤壁市牟山东麓,全长73.3千米,海拔高度为150~400米。下图示意汤河河岸带各生态子系统植被分布。据此完成下面15-16小题。
15.汤河河岸带的优势植被为( )
A.草本B.湿生植物C.乔木D.农作物
16.导致上游河岸带植被差异的直接因素是( )
A.热量B.地形C.土壤D.水分
【答案】15.A 16.D
【解析】15. 读材料可知,汤河河岸带各生态子系统植被分布中,综合上、中、下游河岸带,中生草本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湿生植物,然后是乔木,农作物只在下游河岸带分布,因此草本是汤河河岸带的优势植被,其余不是优势植被,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读上游河岸带植被类型可知,从河岸到高地,依次为滨海植被带的湿生植物、草本和乔木植被,由此可知导致上游河岸带植被差异的直接因素是水分,D正确;由材料可知汤河发源于河南省鹤壁市牟山东麓,河南省鹤壁市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相对较少。上游河岸从河岸到高地的热量、地形、土壤也会对植被产生影响,但根据植被类型可知直接原因是水分,ABC错误。故选D。
【点睛】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023上·山东德州·高三德州市第一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下面是小明暑期参加地理研学时拍摄的两张照片。左图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境内的一处黄土土柱林景观,顶部分布有一种特有的灌木——树梅,枝叶繁茂,根系发达,右图为一处华北落叶松景观。通过查询资料可知,华北落叶松依靠种子传播,其种子和幼苗在生长发育期需要一定的遮阴条件。低密度落叶松林更新缓慢,林下草本植被茂密,不同密度落叶松林下凋落物的分解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完成下面17-19小题。
17.影响树梅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B.降水C.地形D.人类活动
18.低密度落叶松林更新缓慢,最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强,无遮阴环境B.草本植被茂盛,争夺落叶松幼苗养分
C.蒸发强,林下水分缺乏D.植被密度低,落叶松种子产生数量少
19.推断不同密度落叶松林下植被凋落物的厚度特征为( )
①低密度林下未分解凋落物占凋落物总量的比例高于高密度林;
②高密度林下半分解凋落物占凋落物总量的比例低于低密度林;
③低密度林下凋落物的总体厚度小于高密度林下凋落物的总体厚度;
④低密度林下凋落物的总体厚度大于高密度林下凋落物的总体厚度;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17.C 18.D 19.B
【解析】17.树梅主要分布在土林的顶部,显然不是人类活动所为。土林边缘地势陡峭,顶部相对平坦,利于水分下渗,土壤墒情好,土层相对较厚,利于树梅生长。微观尺度的地形差异是主要影响因素,C正确。而热量、降水都是大尺度的影响因素,不适合微观小尺度,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注意题干要求选出低密度落叶松林更新较缓慢的最主要原因,最主要原因就是最重要的那一个原因。四个选项都是影响落叶松新陈代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种子数量的匮乏,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优中选优,故选D。
19.低密度林相比于高密度林,光照强,土壤温度高,微生物更活跃,凋落物更容易分解,未分解凋落物占凋落物总量的比例低于高密度林。①的描述是错误的;高密度林因为光照弱,土层温度低,半分解凋落物占凋落物总量的比例低于低密度林;②的描述是正确的。高密度林因为落叶松植株密度更大,林下凋落物的总体厚度更大。③正确,④错误。答案为B。
【点睛】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和温度,影响水热条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1 )纬度:纬向地带性;2 )经度经向地带性 3 )海拔:垂直地带性。 局部地形对植被的影响表现在: 1 )坡向 南坡和北坡, 2 )坡度 平地 陡坡 缓坡。
(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二模)蒙古扁桃为喜光树种,有耐旱、耐寒和耐瘠薄的特性,在水分及土壤条件较好的地区,生长、结果及天然更新情况良好。但蒙古扁桃幼苗抗旱性差,在一些月份容易出现大量死亡。近些年祁连山蒙古扁桃适生区分布格局发生变化。据此完成下面20-22小题。
20.祁连山蒙古扁桃适生区的位置及主要优势条件是( )
A.南部及东南部昼夜温差大B.南部及东南部水分条件好
C.北部及西北部土壤条件好D.北部及西北部光照更充足
21.祁连山蒙古扁桃适生区的主要迁移方向为( )
A.向山间盆地处迁移B.向低海拔地区迁移
C.向东南部地区迁移D.向高纬度地区迁移
22.祁连山蒙古扁桃幼苗容易大量死亡的月份是( )
A.1~2月B.5~6月C.7~8月D.11~12月
【答案】20.B 21.D 22.B
【解析】20.题干信息关于蒙古扁桃的生长条件中没有关于昼夜温差大小对祁连山蒙古扁桃的影响,说明其不是主要因素,A错误;蒙古扁桃在水分较好的地区,生长、结果及天然更新情况良好,祁连山南部及东南部更加靠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湿润的东南季风影响相对较大,且地处迎风坡,因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所以水分条件较好,B正确;该地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水分条件是影响蒙古扁桃最主要的条件,北部及西北部水分条件差,不是蒙古扁桃适生区,C错误;该地地处西北内陆地区,西部光照更充足,与水分相比,光照对蒙古扁桃影响小,D错误。故选B。
21.适生区指一定植物品种生长发育最适宜的范围,适生区的确定需要考虑气候、土壤、植物生长发育等因素。适生区迁移说明原有不适宜生长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发生变化而适宜植物生长,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全球变暖,较高纬度地区气候逐渐暖湿化,由于水热条件的改善使一些较高纬度地区也变成适宜蒙古扁桃生长的区域,D正确;山间盆地由于地形封闭,山地阻挡水汽,水分条件差,不太可能成为新的适生区,A错误;低海拔和低纬度地区本来水热条件较好,原来就应该是蒙古扁桃的适生区,BC错误。故选D。
22.结合“蒙古扁桃幼苗抗旱性差,在一些月份容易出现大量死亡”分析,该地地处西北内陆地区,12月到来年2月气温低,不是蒙古扁桃的生长旺季,3-4月有积雪融水,7-8月高山冰川融水及山地降水较多,5-6月气温回升快,蒙古扁桃快速生长,但此时积雪融水补给期已过,雨季还没有来到,易出现旱情,导致祁连山蒙古扁桃幼苗容易大量死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蒙古扁桃是亚洲中部荒漠区特有种和古老残遗物种,是我国八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南蒙古中心”核心区-东阿拉善西鄂尔多斯的建群种,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蒙古扁桃分布于蒙古国的东戈壁–阿尔泰、阿拉善戈壁,以及我国内蒙古、甘肃、宁夏的荒漠区和荒漠草原区的低山丘陵坡麓、石质坡地及干河床,海拔1000-2400米。
(2024·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冻土湿地是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冷湿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森林、沼泽湿地类型,分布于多年冻土分布带上,植被层下是难以被微生物分解的植物残体堆积成的泥炭层,也是全球重要的碳汇区,近30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冻土退化严重,冻土湿地出现了原有高处湿地萎缩和新生湿地扩张的现象。下图为我国大兴安岭地区某地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图。完成下面23-24小题。
23.沼泽湿地的植被层和下覆泥炭层对冻土起保护增生作用,该作用主要是指( )
A.隔热和保储水分B.降温和增厚功能
C.储存大量有机碳D.缓解气候的变暖
24.图中冻土界线的变化可能导致冻土湿地( )
A.融化区域的面积缩小B.向大气释放更多的碳
C.土壤的温度和湿度下降D.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减弱
【答案】23.A 24.B
【解析】23.沼泽湿地的植被层和下覆泥炭层对冻土起保护增生作用,该作用主要是指隔热和保储水分,使冻土有足够的水分、较低的气温可以增加厚度,不断生长,A正确;沼泽湿地的植被层和下覆泥炭层不能降温和增厚,B错误;储存大量有机碳、缓解气候的变暖不属于对冻土的保护增生作用,CD错误。故选A。
24.图中冻土界线的变化是不断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萎缩,低海拔和低纬度的冻土湿地不断融化,泥炭层碳汇区积累的碳不断向大气释放,B正确。融化区域的面积不断变大,土壤的温度不断升高,气温高,微生物活动活跃,分解有机碳增强,ACD错误。故选B。
【点睛】东北地区冻土层主要为多年冻土层,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自北向南,分布范围逐渐减少,其对外界环境变化极其敏感。
(2023·安徽合肥·合肥市第六中学校考模拟预测)我国东北多年冻土区可分为连续多年冻土区、不连续多年冻土区以及稀疏岛状多年冻土区。研究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东北多年冻土区南界北移,植被覆盖指数呈增加趋势,但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的冻土活动层厚度和植被生长季变化的差异,造成其植被覆盖指数的增加程度不同。从长期来看,气候变暖反而会限制我国东北多年冻土区的植被生长。下图示意我国东北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的分布。据此完下列25-27小题。
25.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植被覆盖指数增加量最大的是( )
A.I区B.Ⅱ区C.Ⅲ区D.IV 区
26.近年来,与IV 区相比,I区整体上( )
①冻土活动层厚度增加较多 ②冻土活动层厚度增加较少
③植被生长季变化大 ④植被生长季变化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7.长期来看,气候变暖会阻碍植被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水分供应增加B.土壤水分供应减少
C.区域降水总量增加D.区域降水总量减少
【答案】25.A 26.C 27.B
【解析】25.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北地区的多年冻土会加速融化,土壤中水分增加,温度增高,多年冻土层在以前没有植被;全球变暖后多年冻土会加速融化,土壤中水分增加,温度增高,迅速增生,A正确;不连续多年冻土区以及稀疏岛状多年冻土区变化不大,BCD错误;故选A。
26.气候变暖,冻土融化,连续多年冻土区厚度的活动层变多,①正确;②错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北地区的多年冻土会加速融化,土壤中水分增加,温度增高,多年冻土层在以前没有植被;全球变暖后多年冻土会加速融化,土壤中水分增加,温度增高,迅速增生,植被生长季变化大 ,③正确;④错误;故选C。
27.全球变暖,长期来看,温度高,蒸发多,土壤中的水分减少,A错误;B正确;蒸发多,降水多,不会阻碍植被生长;C错误;长期来看,温度高,蒸发多,降水多,D错误;故选B。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温度变高,蒸发旺盛;水汽多。冻土在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土壤。
(2023·山东潍坊·校联考三模)空气对流路堤使用碎石材料,使空气在路堤内循环,达到对冻土路基冷却的效果。下图示意冻土区由碎石+土工布(透水性合成材料)+土层组成的路堤剖面结构。完成下面28-29小题。
28.该空气对流路堤对路基冷却作用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9.为增加冻土路基的稳定性,可以( )
①增加路堤土层厚度②增加碎石粗粒比例③减小土工布厚度④降低碎石层厚度
A.①②B.①③C.②①D.③④
【答案】28.D 29.A
【解析】28.碎石间孔隙较大,孔隙中充满空气,冬季外部气温低于路基孔隙气温,则外部较冷重的空气进入碎石通风路基孔隙中,置换孔隙中原来的较热空气,形成对流,从而使路基温度降低,冷却作用最显著的季节是冬季,D正确;夏季相反,外部气温高于碎石内部孔隙气温,则外部热空气不易进入路基,对流作用弱,B错误;春秋季节碎石内的气温与外界气温差异小,对流运动也较微弱,AC错误。故选D。
29.增加路堤土层厚度可加强碎石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尤其是在冬季,可加强外部冷空气的进入,有利于冻土路基的稳定性,①正确;增加碎石粗粒比例会加大碎石之间的缝隙,使得碎石内部的空气增多,空气在路堤内循环作用更强,②正确;减小土工布厚度不利于外界空气进入碎石,不利于空气在路堤内循环,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不利于冻土的形成,③错误;降低碎石层厚度,碎石内的空气减少,空气在路堤内循环减弱,④错误。①②正确,故选A。
【点睛】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数小时/数日以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又称永久冻土,指的是持续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冻结不融的土层)。
(2023·福建莆田·统考二模)多年冻土分为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多年冻土层发生局部融化,地表土层塌陷,积水后形成的湖塘称为热喀斯特湖(图左)。图右示意长江源北麓河盆地某热喀斯特湖6月份水深与降水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30-32小题。
30.6月6日开始降水导致湖塘水位迅速升高,但6月20日的降水并未引起湖塘水位增加是因为( )
A.降水持续时间较长B.湖塘蓄满产流外泄
C.暖季升温蒸发旺盛D.植被生长耗水增多
31.研究发现该区域近几十年来少数湖塘消失,推测其变化过程是( )
A.人口增长一农牧业用水多一湖水枯竭B.暖季降水一水土流失严重一湖床淤塞
C.水体蓄热一多年冻土融穿一湖水下泄D.城市发展一平整建设用地一湖盆填充
32.热喀斯特湖季节性扩张与退缩过程对湖岸带环境的影响是( )
A.增加地表比热容,减慢冻土融化B.空气湿度增加,昼夜温差减小
C.水分周期性补给,植被更加繁茂D.改变土壤特性,加剧土地沙化
【答案】30.B 31.C 32.D
【解析】30.据右图可知,湖塘水位自6月6日开始增加,到6月13日后水位保持稳定,因此可判断13日后湖塘已经蓄满水,降水汇入后外泄导致水位不再增加,B正确;降水持续时间长会使湖塘水位持续上升,A错误;蒸发量增加和植被耗水量会消耗部分湖水,但影响较小,不是主要因素,CD错误。故选B。
31.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长江源即青藏高原上。热喀斯特湖形成后,水体向下方冻土提供热量,使冻土层被融穿,湖水下渗导致水量越来越少直至消失,C正确;青藏高原上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农牧业用水量增加不多,城市建设占地较少,AD错误;该盆地周围地势起伏不大,且降水量较少,水土流失对湖床影响较小,B错误。故选C。
32.湖水季节性扩张与退缩导致湖岸土壤反复冻融,导致土壤特征变化,土地荒漠化加剧,植被减少,D正确,C错误;湖泊季节性扩张与退缩会使冻土反复冻融,空气湿度和昼夜温差也会出现季节性变化,AB错误。故选D。
【点睛】热喀斯特湖即热融湖,其实从字面上就很容易理解它的意思。热:由自然因素(气候转暖、温差增大等)或人为因素(破坏植被、开荒、挖沟、筑路、修水库等)引起冻土受热增加;融:地下冰或多年冻土层发生局部融化,地表土层随之沉陷而形成热融沉陷;湖:这些凹陷积水后便形成了湖塘。
(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33-35小题。
33.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冰川作用B.流水作用C.构造运动D.风沙作用
34.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C.土壤温度D.土壤水分
35.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为( )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答案】33.C 34.D 35.B
【解析】33.该区域的基本地貌表现为地壳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故C正确;图中并没有显示冰川作用的痕迹,A错误;流水作用形成山谷中的沉积物,但不是地貌的主要方面,B错误;图中植被较为茂密,风沙作用比较微弱,D错误。故选C。
34.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坡地势较高,而山谷地势较低,造成地下水水位不一,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形成草甸植被,故D正确;山坡和山谷气温、土壤温度差异不是造成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AC错误;山坡和山谷地区降水量差异较小,B错误。故选D。
35.由材料“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可知,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地区沉积物不断增厚,地势抬升,由上题分析可知,地下水水位将会不断下降,土壤水分减少,谷地植被与当地地带性植被差异将会不断缩小,非地带性植被草甸比例下降,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2023·山西·统考高考真题)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下面36-38小题。
36.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 )
A.基岩风化B.流水搬运C.冰川搬运D.风力搬运
37.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B.大气含氧量低C.蒸发弱D.太阳辐射强烈
38.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 )
①增加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②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
③增加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④减少地表对地下的水分补给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36.D 37.A 38.C
【解析】36.由材料可知,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说明其来源不是基岩风化,A错误;冰川搬运不具备分选性,冰川沉积物的粒径大小为杂乱无章,C错误;流水搬运来的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而草毡层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B错误;风力搬运范围广,不受地表起伏影响,所以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多来自风尘输入,其来源可能是附近的冰川与河流沉积物,也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干旱区,D正确。故答案选D。
37.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受到抑制,草毡层中植物死根分解缓慢,A正确;土壤中的根系主要是进行厌氧分解,空气中的含氧量对土壤中根系的分解影响较小,B错误;蒸发弱、太阳辐射对土壤中植物死根分解影响较小,CD错误。故答案选A。
38.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草毡层可以起到隔热作用,减少大气与地下的热量交换,缓解下部冻土融化,②正确,①错误;草毡层具有水分保蓄及调节地表径流作用,增加下渗量,增加地下水补给,③正确,④错误。②③正确,故答案选C。
【点睛】草毡层是联结成片的毡状草皮层,在青藏高原是一个常见但不寻常的现象。这一厚度仅约20 cm的土层,是高寒草甸土壤生产力、水分涵养、碳固定、气候调节等重要生态功能的主要载体,对维系高原草甸生态系统稳定及牧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草毡层是由土壤物质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的毡状表土层,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极地地区。青藏高原上的草毡层,虽然厚度不大,但坚韧且富有弹性,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毡层景观。据此完成下面39-40小题。
39.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风力搬运输入的粉尘物质增加将( )
A.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B.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
C.加快下覆基岩风化破碎D.有助于耕作土壤形成
40.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 )
①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②冻土融化速率减缓
③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④地表侵蚀强度增加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39.A 40.C
【解析】39.结合材料“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可知粉尘物质主要是来自外部的沉积物颗粒,填充在植物根系交错之间可以增强表土层的保水能力,B错误;粉尘颗粒可以为植被生长提供矿物养分,从而促进植被生长,植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因此有利于土壤有机物累积,A正确;表层覆盖物的增加有助于减少对基岩的风化作用,C错误;外源的沉积物颗粒可以提高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的营养物质含量,但耕作土壤不属于自然土壤,不会促进耕作土壤形成,D错误。故选A。
40.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草地植被总量减少,初级生产力降低,①正确;草毡层遭到破坏,地表裸露,地表受风力侵蚀作用强度增加,直接接受太阳辐射,冻土融化速率增强,②错误、④正确;高原冻土中存在一些被封存的温室气体,随着冻土融化速率增强,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③错误。故选C。
【点睛】草毡层是指在寒冷温带气候条件下或者高寒草甸植被下,具有高含量有机碳的有机土壤物质、活根与死根根系交织缠结成草毡状的土层,用符号“A”表示。草毡层通常呈不规则斑块状散布于地面,有机质含量可达10%〜30%,腐殖质组成以富里酸为主。它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特殊的有机质积累过程,由于常年气温低,湿度大,冻结期长,植物生长缓慢,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很低,死亡后的根系难以分解,而以有机残体或粗有机质累积于土壤表层,形成软绵绵的草毡层;②较长时间内的冰冻低温和较短的温暖季节内滞水还原导致根系盘结而不能下扎。
(2022·全国·统考高考真题)蒙古族将靠近山林的优质草原称为杭盖草原。杭盖草原地形和缓,多由缓丘和河谷组成。缓丘上牧草葱郁,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通常鼠类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而杭盖草原的河谷中鼠害却很轻。杭盖草原是古时游牧民族最喜爱的牧场。据此完成下面41-43小题。
41.杭盖草原附近山地对古时游牧民族越冬的重要性在于( )
A.提供水源B.挡风保暖
C.食物丰富D.围猎场所大
42.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杭盖草原的缓丘牧草生长更好,是因为缓丘上( )
A.降水较多B.蒸发较弱
C.温度较高D.径流较少
43.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是因为河谷( )
A.缺乏鼠类食物B.冷空气易集聚
C.地下水位高D.鼠类天敌多
【答案】41.B 42.D 43.C
【解析】41.据材料可知,杭盖草原为蒙古族的牧场,纬度较高,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强烈,气候寒冷。选择有山地的地区南坡即阳坡越冬,相比北坡而言,一方面日照时间较长,光热条件较好,另一方面,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较温暖,B正确。山地的水源、食物相比浅丘和河谷没有优势,AC错误。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猎人以狩猎为生,故围猎场所与游牧民族选择山地越冬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42.杭盖草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A错误。温度与坡向和海拔有关,与坡度无关;蒸发与温度和坡向有关,小尺度范围内影响很小,BC错误。缓丘草原相对于周边坡度较大的草原,径流速度较慢,有利于下渗,地表径流更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牧草生长更好,D正确。故选D。
43.据材料可知,鼠类通过打洞、啃食等,对草原多有破坏,打洞为其提供栖息和生活的场所,在河谷地区,地下水位较高,打洞常常被地下水淹没,导致无法栖息,所以鼠类往往远离河谷地区生活繁衍,故导致杭盖草原的河谷鼠害很轻,C正确。河谷中的牧草更加繁茂,鼠类食物丰富,A错误。河谷位于缓坡之间,冷空气集聚作用不明显,B错误。河谷与缓坡空间距离并不远,天敌数量差异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杭盖”是森林边缘的优质牧场。有河流从密林深山中发源,滋养山下的草地,山林、河流与草原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就是牧民眼里天堂般的杭盖。在蒙古高原连同周边的广阔地区,有几个较大的杭盖,比如蒙古国东部的肯特山、西部的杭爱山周边,蒙古国、俄罗斯与中国新疆交界处的阿尔泰山地区,还有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大兴安岭附近。
(2022·福建·统考高考真题)冻结期是指一年内土壤冻结第一天至冻结最后一天的天数,冻结天数是指一年内土壤发生冻结的所有天数。由于冻结期内土壤并非每天都会冻结,因而冻结期往往大于冻结天数。下图示意1981~2010年北半球土壤平均冻结期和平均冻结天数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44-46小题。
44.从27°N到37°N土壤平均冻结天数大幅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植被B.土壤C.洋流D.地形
45.下列土壤平均冻结期范围中,对应陆地面积最大的是( )
A.120~150天B.150~180天
C.210~240天D.310~340天
46.北半球高纬地区土壤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主要原因是冻结期内( )
A.昼夜温差较小B.气温波动较小
C.光照时间较短D.地表反射较强
【答案】44.D 45.C 46.B
【解析】44.根据所学知识,影响冻结天数的因素为气温,27°N--37°N,随着纬度升高,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该范围纬度差异不大,所以受纬度影响冻结天数变化应不大,图示在该纬度范围内平均冻结天数变化较大, 表明气温大幅度下降,最后可能是海拔升高,气温急剧下降,D正确;洋流影响局部气温,且影响较小,C错误;土壤、植被对冻结天数影响极小,AB错误,该题选D。
45.根据所学知识北半球40°N-60°N附近陆地面积最大,对应平均冻结期约为210-240天,C正确,ABD错误。
46.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海洋面积大,比热容大,海水温度变化小,受其影响气温波动较小,所以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B正确;冻结天数和日平均气温有关,受昼夜温差影响小,A错误;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与光照关系不大,C错误;地表反射强,气温低,平均冻结期和冻结天数长,对二者差异影响不大,D错误,该题选B。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昼长)。规律: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气温越低。2、海陆位置。规律:同纬度,冬季陆地的气温低于海洋,夏季陆地的气温高于海洋。3、大气环流。规律:从低纬来的气流增温,从高纬来的气流降温。4、洋流。规律:暖流增温,寒流降温。同纬度地区,暖流流经的海域气温高。5、地势高低。规律:同纬度地区,地势高的气温较低,地势低的气温较高。
47.(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1944年,摄影师萨尔出生于巴西东南部一个1500平方千米的农庄,农庄一半属于大西洋森林。图(左)示意大西洋森林的分布,图(右)是2001年和2019年萨尔家族农庄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东南沿岸森林保护区动植物种类丰富,众多水生生物中有巴西特有的鱼类。这里有大面积森林、湿地、群岛、海滩、河流及其入海口,茂密的红树林覆盖岛屿和河口。
(1)简述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主要自然条件。
在过去五个世纪里、大西洋森林被大规模开发,出现了起源于染料木贸易点的里约热内卢、兴起于皮拉蒂尔村庄的圣保罗等城市。森林面积持续减少。20世纪40年代初。萨尔的父亲购置土地。和其他许多农民一样。砍掉树木。种植牧草、咖啡、大豆和甘蔗等。
(2)概括大西洋森林面积持续减少的人为原因。
20世纪90年代,萨尔夫妇开始经营农庄。1999年他们筹集10万棵树苗,招募工人,志在把毫无生机的土地还原成儿时的模样,到2019年已植树200万棵。与此同时,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形成“大西洋森林恢复三国网络”机制,通过人工造林,大约7000平方千米森林得以恢复。
(3)阐述与2001年相比。2019年农庄土壤的变化。并指出建立“大西洋森林恢复三国网络”机制的必要性。
【答案】(1)水热条件好,有利于多种生物生长;保护区地域面积广阔,为多种生物提供了生长空间;保护区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包括森林、湿地、群岛、海滩、红树林、河流及其入海口;垂直差异大。
(2)不合理的开发模式、人口增长和发展经济摆脱贫困造成了森林面积持续减少。具体包括:商业性伐木;采矿;道路建设、电力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开辟大型农牧场;过度的迁移农业等。
(3)土壤的变化:土层增厚、土壤水分含量上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肥力提高。
必要性:有利于交流互动,以实现区域各国在雨林保护方面协调行动、共享经验;寻求建立合作机制打击非法活动,制定火灾预防政策,实施生态修复,加大环境监测;有利于把各国“碎片式”分布的森林重新连接起来;通过合作可以吸纳社会团体等力量多方参与,形成森林保护的合力。
【解析】本题以大西洋森林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主要自然条件、大西洋森林面积持续减少的人为原因、建立“大西洋森林恢复三国网络”机制的必要性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1)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主要自然条件可从该区域自然环境的优越性和多样性来回答。首先是优越性:该区域纬度低,年平均气温高,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湿热的环境有利于多种生物生长;其次是丰富的自然环境:大西洋森林东南保护区以其面积广阔而闻名,为多种生物繁衍提供了广阔空间;材料表明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包括森林、湿地、群岛、海滩、红树林、河流及其入海口,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有着独特的生物群落,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本地区从沿海平原到内陆高原,垂直差异大,形成了不同生物。
(2)大西洋森林面积持续减少的人为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求,具体而言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最初是为售卖木材进行商业性伐木;为发展经济,大量开采矿产资源,森林受到破坏;城镇化进程加快,道路建设、电力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开辟种植园农场,破坏了大量森林;迁移农业使森林面积进一步减少。
(3)土壤的变化:森林植被可以含蓄水源,保持水土,故森林的恢复可使土层增厚、土壤水分含量上升,同时枯枝苦竹叶增多,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肥力提高。
合作的必要性: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有建立“大西洋森林恢复三国网络”机制的必要性:有利于交流互动,以实现区域各国在雨林保护方面协调行动、共享经验;寻求建立合作机制打击亚马孙雨林非法活动,制定火灾预防政策,实施生态修复,加大环境监测;全球迫切需要做出更大努力,把“碎片式”分布的森林重新连接起来;森林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包含很多社会、文化等因素,森林保护国际合作不仅是政府间的行为,还可以吸纳社会团体等力量多方参与,形成森林保护的合力。
48.(2021·天津·统考高考真题)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给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
(1)图中所示北冰洋永久性块状冰的区域分布特征见下表,填表分析原因。
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建立在斯瓦尔巴群岛上。该群岛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
(2)分析该群岛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的原因。
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会造成北极地区冰川、冻土、植被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也可能会导致温室效应减弱。
(3)任选一角度(温室效应增强或减弱),说明上述变化影响温室效应的过程。
【答案】(1) 极点附近地区温度更低。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海水增温 与大西洋之间通道较宽,与温度较高的海水交换多
(2)该群岛气温低,环境极端;生物数量、种类少,生长缓慢;岛屿面积小,相对封闭。
(3)角度一:温室效应增强。
①过程:冰川面积减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②过程: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角度二:温室效应减弱
过程: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减弱。
【解析】本题考查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对温室效应的影响,考查对区域自然环境的了解及知识的运用。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永久性块状冰分布的因素。永久性块状冰在极点附近地区分布的主要原因纬度高、气温低;在欧洲以北海区分布面积小的原因主要是该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影响、大西洋间的通道使温度较低的海水与温度较高的海水交换多,海水温度高,冰块少。
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该群岛气候、生物数量和种类及生长速度、岛屿面积等角度分析作答。该岛屿纬度高,气温低,生存环境恶劣;气温低,热量低,生物生长速度慢;岛屿面积小,生物数量、种类少,相对封闭。
(3)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温室效应增强,冰川面积变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辐射增强,导致温室疚增强;冻土融化、土层中释放温室气体增多,导致温室疚增强。温室效应减弱,地表植被覆盖率增加、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削弱温室效应。永久性块状冰区域分布特征
原因
在极点附近地区分布
①
在欧洲以北海区分布面积小
②
③
(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生物与环境、冻土)(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生物与环境、冻土)(练习)(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生物与环境冻土练习原卷版doc、新高考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0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生物与环境冻土练习教师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0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测试):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通练透】 专题0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测试),文件包含专题0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卷原卷版docx、专题0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