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陕西省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6分。
1. 泛素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被泛素标记的蛋白质会被蛋白酶体识别并降解成短肽。降解过程中,泛素也会被水解成单个泛素蛋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个泛素蛋白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B. 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酶体降解蛋白质的情况
C. 被泛素标记的蛋白质可能是错误折叠或受损的蛋白质
D. 酵母菌中的泛素可与由内质网合成并错误折叠的蛋白质结合
【答案】C
【分析】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的过程。
【详解】A、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A错误;
B、蛋白酶体是具有降解蛋白质的催化功能的酶,本身就是蛋白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酶体降解蛋白质的情况会受蛋白酶本身干扰,B错误;
C、泛素对靶蛋白进行识别,若靶蛋白错误折叠或不稳定则会被泛素标记,然后被蛋白酶体降解,C正确;
D、泛素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一类小分子蛋白质,故泛素是由核糖体合成的,D错误。
故选C。
2. 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中都有[H]的生成和利用,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 从本质上讲,二者都具有还原性,是同一种物质,数量相同,功能相同
B. 从去路上看,前者产生的[H]用于还原C3,后者与02结合生成H20
C. 二者产生的[H]在还原底物时,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D. 从来源上看,前者来源于水的光解,后者来源于丙酮酸和产物中的H20
【答案】B
【详解】从本质上讲,二者都具有还原性,但不是同一种物质,有氧呼吸中是NADH,光合作用中是NADPH,A错误;从去路上看,前者产生的[H]用于还原C3,后者与氧气结合生成H20,B正确;光合作用产生的[H]用于C3的还原,该过程不释放大量能量,C错误;从来源上看,前者来源于水的光解,后者来源于葡萄糖和反应物中的H20,D错误。
3. 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在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中,使用甲基绿可使人口腔上皮的线粒体呈绿色
②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必须使用层析液提取色素
③调查人群中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应选择有该遗传病的家族
④用H218O浇灌植物一段时间后,在H2O、CO2、(CH2O)、O2等物质中可检测到放射性
⑤用15N标记某精原细胞的全部DNA,放入14N的培养液中让其完成一次减数分裂,则形成的精细胞中有100%被标记
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⑦将用3H标记的尿苷引入某绿色植物细胞内,然后设法获得各种结构,其中最可能表现有放射性的结构是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
⑧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操作中,如果培养液中酵母菌初始值不同,酵母菌种群的K值也不同,就可能得出不同的实验结论.
A. ①②③⑦B. ④⑤⑥⑧
C. ③④⑤⑦D. ②③④⑧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中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与生物科学史上经典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理解相关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①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而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所以在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的实验中,使用甲基绿可使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核呈绿色,①错误;
②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使用层析液分离色素,使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②错误;
③调查人群中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应选择有该遗传病的家族,③正确;
④用H218O浇灌植物,H218O被植物吸收后,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被分解产生18O2;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H218O和丙酮酸被彻底分解,生成[H]和18CO2;18CO2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生成(CH218O)。可见,一段时间后,在H2O、CO2、(CH2O)、O2等物质中可检测到放射性,④正确;
⑤用15N标记某精原细胞的全部DNA,放入14N的培养液中让其完成一次减数分裂,由于DNA只复制一次,生成的子代DNA都是一条链被15N标记,所以形成的精细胞中有100%被15N标记,⑤正确;
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⑥错误;
⑦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RNA,将用3H标记的尿苷引入某绿色植物细胞内,然后设法获得各种结构,含有RNA的结构都有可能表现出放射性,⑦正确;
⑧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操作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多少有关,而与酵母菌初始值无关,⑧错误。
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C正确,ABD均错误。
故选C。
4. 如图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 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b为兴奋部位
C. 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D. 在甲图中,兴奋在③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D
【分析】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分析题图甲可知,⑥为突触,在突触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A正确;
B、兴奋时膜外负电位膜内正电位,分析题图乙可知,b为兴奋部位,a、c为未兴奋部位,B正确;
C、 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外正内负,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C正确;
D、在甲图的反射弧中,兴奋在③传入神经上的传导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D。
5. 某长度为1000个碱基对的双链环状DNA分子含腺嘌呤300个,该DNA分子复制时,1链首先被断开形成3′、5′端口,接着5′端与2链发生分离,随后DNA分子以2链为模板,通过滚动从1链的3'端开始延伸子链,同时还以分离出来的5'端单链为模板合成另一条子链,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是从两个起点同时进行的,1链中的碱基数目多于2链
B. 若该DNA连续复制3次,则第三次复制时共需鸟嘌呤4900个
C. 该DNA复制过程中需要解旋酶破坏DNA双链之间的氢键,使双链解开
D. 该环状DNA通常存在于细菌、酵母菌等原核细胞中
【答案】C
【分析】DNA分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连结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A、双链DNA分子的两条链是严格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的,所以1链和2链均含1000个碱基,两者碱基数目相同,A错误;
B、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DNA分子含腺嘌呤300个,所以胸腺嘧啶也为300个,则胞嘧啶和鸟嘌呤均为700个,在第三次复制过程中,DNA分子数由4个增加到8个,即第三次新合成4个DNA,故共需鸟嘌呤700个×4=2800个,B错误;
C、该DNA复制过程中需要解旋酶破坏DNA双链之间的氢键,使双链解开,C正确;
D、酵母菌是真核细胞,D错误。
故选C。
6. 下表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构成该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种群[表中数据单位:102kJ/(m2·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表中的丙为生产者,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30kJ/(m2·a)
B. 表中体内贮存的能量是指生物体未被利用的能量
C. 某种原因导致乙数量减少时,甲的数量会明显减少
D. 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15%
【答案】D
【分析】分析表格: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表中丙同化固定的能量最多,是第一营养级;乙同化固定的能量和丁同化固定的能量基本相同,仅比丙同化固定的能量少,且两者同化固定的能量的和在丙同化固定的能量的10%~20%之间,应该都是第二营养级;同理,甲是第三营养级,戊是第四营养级。因此形成的食物链为:丙→乙→甲→戊和丙→丁→甲→戊。
【详解】A、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由表中的同化固定的能量数据可知丙的同化量最大,丙应为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故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为930×102kJ/(m2·a),A错误;
B、表中体内贮存的能量是指生物体同化固定的能量减去呼吸消耗的能量的差值,B错误;
C、当某种原因导致乙数量减少时,甲可通过捕食丁获得能量,甲的数量短期内仍能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乙和丁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70×102+69.5×102=139.5×102(kJ/(m2.a)),甲是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930×102kJ/(m2.a),则能量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139.5×102)/(930×102)×100%=15%,D正确。
故选D。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分。
7. 海马体和前额叶是大脑皮层的两个不同区域。为探究两者如何参与注意力的集中,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
研究者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图1所示)以判断小鼠注意力是否集中。小鼠面前设置五盏灯,随机亮起一盏,若小鼠在规定时间内触碰该灯对应按钮,可获得食物;若小鼠触碰其他灯的按钮,或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触碰按钮,均不能获得食物。小鼠识别灯光信号并在规定时间内触碰正确按钮是注意力集中的表现。
(1)小鼠经训练后可熟练使用该装置获取食物,这一学习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反射,构成此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
(2)研究者将微电极分别植入小鼠的前额叶及海马体中检测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图2所示),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小鼠在该装置中看到灯光时,前额叶的神经元兴奋,其膜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该实验结果推测小鼠注意力集中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B4是前额叶和海马体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与小鼠注意力集中有关。
①研究者在实验组中将含EB4抑制剂的溶液分别注射到小鼠的海马体及前额叶,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两个脑区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的一致性,结果如图3和图4。
对照组的处理为在海马体和前额叶分别注射______________。比较图3和图4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
②海马体和前额叶的神经元通过中间神经元联系,大脑中神经调节蛋白N1促进神经元发育,其与EB4结合可调控神经元末梢γ-氨基丁酸(GABA,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研究者在海马体注射EB4抑制剂后,检测GABA作用的中间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结果如图5。
据图5可知,注射EB4抑制剂后,GABA作用的神经元兴奋性升高,依据是______________。据此推测,N1与EB4结合______________GABA的释放,进而调节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性。
(4)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推测小鼠注意力集中的制:______________,促进小鼠注意力的集中。
【答案】(1)①. 条件 ②. 反射弧
(2)①. 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②. 前额叶神经元和海马体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一致
(3)①. 等量不含EB4抑制剂的溶液 ②. 海马体而非前额叶神经元细胞膜上的EB4受体参与促进前额叶与海马体两个脑区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的一致 ③. 实验组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高于对照组 ④. 促进
(4)海马体中N1与EB4结合促进GABA的释放,抑制中间神经元兴奋,进而促进前额叶和海马体两个脑区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的一致
【分析】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的,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的训练而得来的。
【详解】(1)小鼠经训练后可熟练使用该装置获取食物,该行为是经过后天的训练学习而来的,所以这一学习过程为条件反射,而构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由题意可知,小鼠在该装置中看到灯光时,前额叶神经元产生兴奋,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即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由图表可知,当小鼠看到灯光信号并在规定时间触碰按钮,前额叶神经元和海马体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一致时,小鼠的反应是正确的,说明小鼠注意力集中需要前额叶神经元和海马体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一致。
(3)①由题意可知,实验组中将含EB4抑制剂的溶液分别注射到小鼠的海马体及前额叶,所以对照组中将不含EB4抑制剂的溶液分别注射到小鼠的海马体及前额叶。比较图3和图4结果,将含EB4抑制剂的溶液注射到小鼠的海马体,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两个脑区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是不一致的,而注射到小鼠前额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两个脑区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是一致性的,海马体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与小鼠注意力集中有关。
②由题意可知,大脑中神经调节蛋白N1与EB4结合可调控神经元末梢γ-氨基丁酸的释放,而GABA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 ,当GABA释放增多时,GABA作用的中间神经元的膜电位不会发生变化。结合图5可知,在海马体注射EB4抑制剂后,检测GABA作用的中间神经元的膜电位变化增强,所以注射EB4抑制剂后,神经调节蛋白N1不能与EB4结合,γ-氨基丁酸的释放减少。进而推测出N1与EB4结合促进GABA的释放,进而调节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性。
(4)由题(2)(3)可知,小鼠注意力集中需要前额叶神经元和海马体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一致,并且海马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EB4与小鼠注意力集中有关,进而得出海马体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受体EB4存在与N1结合促进GABA的释放,使GABA作用的中间神经元受到抑制,可以使前额叶和海马体两个脑区神经元膜电位变化频率的一致,促进小鼠注意力的集中。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5分。
8. 科学家在研究光合作用时,做了如下模拟实验:向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含ADP、磷酸盐、光合色素及有关酶等的水溶液(如下图甲),按图乙的限制条件(光照,CO2等)进行实验,并测定有机物的生成速率绘出曲线图乙。请回答问题:
(1)图乙曲线中,AB段平坦的原因是________。
(2)图乙BC段的实验在黑暗条件下生成了部分有机物,这是因为AB段反应为其提供____用来进行_______反应。
(3)图乙中曲线CD段迅速下降的原因是BC段的消耗使_______的数量逐渐降低而不足。
(4)该实验装置是模拟绿色植物细胞的_______(填结构)。
(5)光合作用中,CO2中C元素的转移途径是________。
(6)图丙表示在密闭恒温(温度为25℃,其为a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小室内测定的a、b两种经济作物光合作用强度和光照强度的关系,已知b植物比a植物矮小。如果图丙中的两种经济作物a和b,一种是阴生植物,一种是阳生植物,则属于阳生植物的是_____。对于a植物而言,在光照强度小于Z时,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光照强度大于Z时,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
【答案】(1)没有二氧化碳,不能进行二氧化碳固定
(2)①. NADPH和ATP ②. 暗(或:C3还原)
(3)NADPH和ATP
(4)叶绿体
(5)二氧化碳→C3→(CH2O)
(6)①. a ②. 光照强度 ③. CO2浓度
【分析】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产物有ATP、NADPH和氧气,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3的还原,暗反应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
【小问1详解】分析图乙曲线可知,AB段有光照,无二氧化碳,不能进行二氧化碳的固定,不能进行暗反应,所以不能生成有机物。
【小问2详解】图乙BC段的实验是在黑暗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有机物的生成,原因是光反应产的NADPH和ATP可以用来进行暗反应(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生成有机物。
【小问3详解】CD段迅速下降的原因是由于BC段NADPH和ATP的消耗,NADPH和ATP的量不足,暗反应减弱,有机物合成减少导致的。
【小问4详解】分析图甲装置可知,密闭容器的溶液中加入了ADP、磷酸盐、光合色素、酶和二氧化碳等可知该实验装置是模拟绿色植物细胞的叶绿体。
【小问5详解】光合作用中,CO2中C元素的转移途径是:CO2→C3→(CH2O)。
【小问6详解】分析图丙:a植物的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均大于b植物,故a植物为阳生植物;对于a植物而言,在光照强度小于Z时,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光合速率也随之增加,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光照强度大于Z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温度又适宜,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9. 糖尿病包括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等.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缺乏;Ⅱ型糖尿病体内胰岛素合成分泌正常,而胰岛素的受体不足.请回答下列问题:
(1)C肽是伴随胰岛素分泌产生的一种多肽,由于C肽与胰岛素等量释放,因此C肽的测定是糖尿病分型的重要依据,下表中数据表示三个人体内的C肽含量(在0.5小时摄入一定量食物),若表中Y表示正常人,则____(填“X”或“Z”)表示Ⅰ型糖尿病患者,____(填“X”或“Z”)表示Ⅱ型糖尿病患者。
(2)在临床上____(填Ⅰ型或Ⅱ型)糖尿病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____(填Ⅰ型或Ⅱ型)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是因为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加速____,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3)用15N标记的氨基酸研究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过程时,发现依次出现放射性的有膜细胞器是____。
(4)某同学想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其实验方案:
①实验组:用低糖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____,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取适当滤液培养____。
②对照组:____。
③一段时间后测定两组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
实验结果:____。
【答案】(1)①. X ②. Z
(2)①. II型 ②. Ⅰ型 ③. 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3)内质网、高尔基体
(4)①. 胰岛A细胞 ②. 胰岛B细胞 ③. 用等量的低糖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 ④. 实验结果:实验组的胰岛素含量明显多于对照组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血糖偏高时,能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同时,高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某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血糖偏低时,能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同时,低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另外的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糖尿病存在Ⅰ型糖尿病,病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存在Ⅱ|型糖尿病,病因是胰岛素靶细胞上的受体不足。
【小问1详解】C肽是伴随胰岛素分泌产生的一种多肽,由于C肽与胰岛素等量释放,因此C肽的测定是糖尿病分型的重要依据,X中C肽浓度很低,可知X表示Ⅰ型糖尿病患者,Z体内的C肽含量正常,胰岛素合成分泌正常,可能是胰岛素的受体不足,所以表示Ⅱ型糖尿病患者。
【小问2详解】由于Ⅱ型糖尿病体内胰岛素合成分泌正常,而胰岛素的受体不足,故II型糖尿病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I型糖尿病的C肽浓度很低,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是因为胰岛素可以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小问3详解】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如果用同位素标记氨基酸,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然后经过内质网的初加工再经高尔基体的深加工,分泌到细胞外。
【小问4详解】该实验是为了验证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所以先在培养液中胰岛A细胞,因为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血糖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的血糖浓度应稍微升高,此时在用此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应用等量的低糖动物细胞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因为胰岛A细胞培养液是单一变量.如果实验结果实验组的胰岛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就说明了验证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10. 在一个经长期随机交配形成的自然鼠群中,存在的毛色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表(注:基因型为AA的胚胎致死)。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若亲本基因型组合为Aa1×Aa2,则其子代可能的表型有________。
(2)两只鼠杂交,后代出现三种表型,则该对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它们再生一只黑色雄鼠的概率是________。
(3)假设很多Aa2×a1a2组合的亲本,平均每窝生8只小鼠。在同样条件下许多Aa2×Aa2组合的亲本,预期每窝平均生________只小鼠。
(4)现有一只黄色雄鼠和多只其他各色的雌鼠,想通过杂交方法检测出该雄鼠的基因型,通常是选用该黄色雄鼠与多只_____色雌鼠杂交,观察后代的毛色。
结果预测:
果后代出现________,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1。
②如果后代出现________,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2。
【答案】(1)黄色、灰色
(2)①. Aa2、a1a2 ②. 1/8
(3)6
(4)①. 黑 ②. 黄色和灰色 ③. 黄色和黑色
【分析】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小问1详解】从黄色个体的基因型可知,A基因对a1和a2均为显性基因;从灰色个体的基因型看出,a1对a2为显性基因。若亲本基因型为Aa1和Aa2,则其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1AA(死亡)、1Aa1(黄色)、1Aa2(黄色)、1a1a2(灰色),即黄色:灰色=2:1;
【小问2详解】由后代有黑色a2a2可推知其父母均有a2,又因后代由3种表现型,所以亲本含有A和a1基因,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Aa2和a1a2,它们再生一只黑色雄鼠的概率是1/2×1/2×1/2=1/8;
【小问3详解】假设进行多组Aa2×a1a2的杂交,平均每窝生8只小鼠(4个配子组合,每个组合2只)。在同样条件下进行多组Aa2×Aa2的杂交,由于AA胚胎致死,剩余3个配子组合,则预期每窝平均生6只小鼠;
【小问4详解】一只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1或Aa2。欲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该雄鼠的基因型,可以采用测交方案,其实验思路为:①选用该黄色雄鼠与多只黑色雌鼠(a2a2)杂交;②观察并统计后代的毛色。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①如果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1,则其与黑色雌鼠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2、a1a2,表现型为黄色和灰色。②如果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2,则其与黑色雌鼠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2、a2a2,表现型为黄色和黑色。
11. 小麦灌浆是指小麦茎、叶内的营养物质向种子输送并积存的过程。在灌浆期,小麦种子碳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是光合作用产物的直接供给,二是来自茎秆中贮藏型WSC(WSC表示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小麦茎秆中贮藏型WSC主要是大分子果聚糖,蔗糖是小麦体内WSC运输的主要形式,果聚糖可由蔗糖合成,也可分解为蔗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麦茎秆中果聚糖的组成元素为______,可用_______试剂来鉴定果聚糖是否具有还原性。
(2)灌浆期是决定小麦产量的关键时期,此时如果遇到干旱、高温天气,会导致______关闭,从而影响光合作用;此时小麦茎秆中果聚糖的合成量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分解量,从而缓解光合作用下降产生的影响。
(3)依据上述内容可知,筛选茎秆中______的小麦品种可为抗旱、耐高温小麦的育种提供新思路。
(4)小麦收割后,余下的茎秆焚烧会污染环境,通常用微生物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后作为牲畜的饲料,该过程不宜采用好氧菌进行需氧发酵,原因是______。
【答案】(1)①. C、H、O ②. 斐林
(2)①. 气孔 ②. 小于
(3)贮藏型水溶性碳水化合物(贮藏型WSC)含量高
(4)与有氧呼吸相比,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不彻底,能量损耗少
【分析】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包括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水和无机盐。
【小问1详解】蔗糖的元素组成为C、H、O,果聚糖可由蔗糖合成,因此果聚糖的组成元素为C、H、O。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因此可用斐林试剂来鉴定果聚糖是否具有还原性。
【小问2详解】CO2的光合作用的原料,干旱、高温天气,会导致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光合作用减弱。在灌浆期,小麦种子碳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是光合作用产物的直接供给,二是来自茎秆中贮藏型WSC(WSC表示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干旱、高温天气导致光合作用下降,光合作用产物直接供给减少,需要来自茎秆中贮藏型WSC供给更多,贮藏型WSC主要是大分子果聚糖,果聚糖可分解为蔗糖,蔗糖是小麦体内WSC运输的主要形式,因此此时小麦茎秆中果聚糖的合成量小于分解量,分解形成蔗糖运输到种子中,从而缓解光合作用下降产生的影响。
【小问3详解】小麦茎秆中果聚糖含量高,可分解产生更多的蔗糖,运输到种子,能缓解光合作用下降产生的影响,干旱、高温天气光合作用下降,因此筛选茎秆中贮藏型水溶性碳水化合物(贮藏型WSC)含量高的小麦品种可为抗旱、耐高温小麦的育种提供新思路。
【小问4详解】与有氧呼吸相比,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不彻底,能量损耗少,这样处理后还剩余能量较多,可作为牲畜的饲料,因此通常用微生物进行厌氧发酵,不宜采用好氧菌进行需氧发酵。
12. 感染流感病毒后,患者常出现发热、咳嗽、头痛、嗓子痛等症状。机体疼痛和发热现象与前列腺素E(PGE)密切相关,部分机制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感染病毒后,通过炎症反应产生的致痛物质可刺激痛觉感受器,引起细胞膜上的_____,从而产生兴奋。当兴奋传至_____处,人会产生痛觉。
(2)某患者出现持续高烧的症状,体温较长时间维持在38.5℃,在高烧持续期,其机体产热量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服用退烧药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水平。患者机体通过生理性调节增加散热的途径有_____。
(3)流感病毒感染后患者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升高,说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_____。体温升高时,人体会出现肌肉酸痛,原因是_____。
(4)退烧药布洛芬可以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达到镇痛退热的效果,请据图分析布洛芬镇痛退热的机制:布洛芬通过_____,达到镇痛效果;PGE的减少也会使_____中枢的调节作用减弱,使体温恢复正常,达到退热效果。
【答案】(1)①. (Na+通道打开,)Na+内流 ②. 大脑皮层
(2)①. 等于 ②. 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等
(3)①. 有限的 ②. (人体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组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肌肉酸痛
(4)①. 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PGE的产生,降低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 ②. 下丘脑体温调节
【分析】1、体温稳定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体温上升时,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下降时,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2、静息电位是由钾离子外流引起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引起的,膜电位为内正外负;痛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痛觉产生不属于反射活动。
【小问1详解】病毒感染后,炎症反应会刺激痛感觉受器,引发细胞膜上的Na+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从而产生兴奋;大脑皮层是所有感觉的产生部位,这种兴奋通过神经传导至大脑皮层,人体就会产生痛觉。
【小问2详解】患者在高烧期间,体温长时间维持在38.5℃,这是因为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服用退烧药后,体温降至正常水平;人体会通过生理性调节,如皮肤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加,来增加散热。
【小问3详解】流感病毒感染导致体温升高,说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有限;体温升高时,人体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组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肌肉酸痛。
【小问4详解】据图可知,布洛芬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PGE的产生,降低痛觉感受器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达到镇痛效果,同时,PGE的减少也会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作用减弱,使体温恢复正常,达到退热效果。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同化固定的能量
16.74
70
930
69.5
1.674
体内贮存的能量
4.54
15.8
229
20
0.4
呼吸消耗的能量
12.2
54.2
701
49.5
1.274
小鼠反应
是否关注到灯光信号
是否在规定时间触碰按钮
前额叶神经元膜电位
海马体神经元膜电位
正确
是
是
膜电位变化频率一致
错误
是
否
膜电位变化频率不一致
错误
否
否
膜电位变化频率不一致
时间(小时)
0.00
0.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人体内
C肽含量
(纳摩尔/升)
X
1.00
1.00
1.10
1.15
1.20
1.16
1.15
1.06
1.00
Y
2.00
2.00
2.50
2.81
3.08
2.78
2.51
2.05
2.00
Z
2.10
2.10
2.73
3.02
3.37
3.03
2.61
2.11
2.10
表型
黄色
灰色
黑色
基因型
Aa1
Aa2
a1a1
a1a2
a2a2
2023届广西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广西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综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天津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天津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福建省中学生生物学初赛 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福建省中学生生物学初赛 答案,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