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冲刺九省联考模式 模拟试题05卷(新高考专用)
展开2、锻炼同学的考试心理,训练学生快速进入考试状态。高考的最佳心理状态是紧张中有乐观,压力下有自信,平静中有兴奋。
3、训练同学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积累考试经验。模拟考试可以训练答题时间和速度。高考不仅是知识和水平的竞争,也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可以说每分每秒都是成绩。
4、帮助同学正确评估自己。高考是一种选拨性考试,目的是排序和择优,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在整体中的相对位置。因此,模拟考试以后,同学们要想法了解自己的成绩在整体中的位置。
2024届高三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五)
全解全析
1.A 2.C 3.D 4.D
5.①不断提高长期气候变化研究和预报水平,对不利影响防患于未然。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彻底告别“靠天吃饭”。③守住基本农田数量红线,以抵御各种天灾带来的粮食减产风险。④加强赈灾、抗灾、救灾体系建设,确保大灾面前农业和社会稳定。⑤加强国家层面粮食储备,避免潜在的气候风险对农业发展的冲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不能依靠数据”错。材料一是“与现代气候研究的依据是大量的气象监测数据不同,在古气候研究中,对气候参照物的分析研究一般从三个‘维度’展开……”,可见,不是不能依靠数据,应是不依靠气象监测数据,因为从第二段“人们将各种古气候资料汇集成数据库,根据气候形成理论及统计规律,建立了气候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看,其研究也依靠“数据”。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因此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全新世”错,前后推理不当。材料一是“从全新世开始,人类逐步进入了农业社会,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可见,原文只是说从全新世开始,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并不能得出推出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全新世的结论。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错,因为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数量不同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的方法不科学。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图表的能力。
D.“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整体走势并不一致”错,读图2,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整体走势虽不完全一致,但整体上走势是一致的。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我国古代的气候变化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问题”“从7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气候冷暖特征与当代相近;而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则气候转寒,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从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各类寒冷事件频繁发生,秋季冷空气南进的时间提前,春季则推迟”分析,不断提高长期气候变化研究和预报水平,对不利影响防患于未然。
由“据历史记载,唐代发生的水灾比较多”分析,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彻底告别“靠天吃饭”。
由“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这一时期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可供农作物的生长期增长,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单产量提高,水利建设也成效显”分析,守住基本农田数量红线,以抵御各种天灾带来的粮食减产风险。
由“霜冻与降雪出现的最早、最晚时间都有提早或推迟,无霜期变短。从对河湖海冰冻现象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分析,加强赈灾、抗灾、救灾体系建设,确保大灾面前农业和社会稳定。
由“由于国力强盛,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分析,加强国家层面粮食储备,避免潜在的气候风险对农业发展的冲击。
6.C 7.B
8.①开始,秀秀对于是否去北京,内心不是很积极(犹豫不决)。从文中“她说的非常迟缓,一句一顿,有些吞吞吐吐”等处可以看出。
②经过我们的劝说之后,秀秀开始动心了,答应去北京。从文中“她的眼睛也渐渐亮了。凝神听着,终于轻轻地点着头”等处可以看出。
③最后,秀秀内心坚定,坚决不去北京了。从文中“但是那射来的眼光却很明彻,很开朗。她的眼光是会说话的,那明明是在说:‘我的主意早已拿定了’”等处可以看出。
9.①同:典型的细节描写。比如,《荷花淀》中水生嫂答应丈夫誓死不做俘虏,“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体现了水生嫂的勇敢(不怕牺牲);《月夜清歌》中对秀秀在果园里打药的描写,“只见她使用这长杆的姿势极其轻巧……她干这活儿真是毫不费力似的轻便夭娇”,体现了秀秀的勤劳,等等。
②异:《荷花淀》是通过淡化矛盾冲突(战争场面)、虚化人物(群像描写)的方式来塑造平民化的英雄人物(水生嫂)。《月夜清歌》则是以强化矛盾冲突、人物个性鲜明的方式来塑造陈秀秀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妇女的形象。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月光’喻指秀秀外表的清秀纯洁”错误。前面两处“月光”出现在第一段,这里的“月光”只是秀秀唱歌的一个背景。秀秀是在玉泉村的一个“露天晚会”上唱歌的,因为是“露天晚会”,有月光(月光比较明亮),所以大家就可以“趁着月光看节目”,这里并不涉及人物的外表形象特征;后面1处“月光”则出现在倒数第2段,这里的“月光”和前面的“月光”是一样的(“依然是一轮皎洁的明月”),也只是秀秀唱歌的一个背景,并不涉及人物的外表形象特征。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烘托了环境气氛,刻画了人物性格”错误。选项关联的是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其中写林冲去山神庙暂宿,“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处细节描写,主要是烘托风雪的大,同时为下文差拨、陆虞候、富安三人放火之后想进庙却不得进埋下伏笔;而《月夜清歌》中的画线部分这处细节描写,确实展现出了陈秀秀的性格——她并不是一个刚强泼辣的农村姑娘,但并没有烘托环境气氛。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描写的能力。
《月夜清歌》这篇小说,面对陈秀秀是否去北京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对她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地描写:
①一开始,老李他们先是通知陈秀秀要保送她去北京音乐专科学校学习,但陈秀秀没有回话。于是,就在第二天晚上等陈秀秀的回话。结果,“等了很久,秀秀才步子很慢地走进来”,于是下放干部们便开始“谈起道理来”。但是,陈秀秀还是犹豫不决。对此,小说对她的言行进行了细致地描写,“低着头,手指摆弄衣襟上的那根线,轻轻地说:“我乐意是乐意的。可是……可是,现在村俱乐部也缺人,……再说……再说我妈也许不放心……”“她说得非常迟缓,一句一顿,有些吞吞吐吐”。可以看出,陈秀秀对于去北京学习,内心是犹豫不决的,并不是很坚定。
②接下来,下放干部们又开始劝说秀秀,特别是任姐:直走到秀秀身边,伸手揽住她的肩膀,把自己的头偎到她头边着急地说:“怎么,你难道就没想到这事关系着你一辈子的前途?”说完这句,仿佛想起什么,又转口道:“你有才能,总得把你的才能贡献给人民啊……”在大家的劝说下,秀秀开始动心了,答应去北京,“她的眼睛也渐渐亮了。凝神听着,终于轻轻地点着头”。
③最后又因为恋人小黄和母亲的反对,以及自己“也舍不了这村庄”,秀秀又决定不去了。不过,这次秀秀的内心是坚定的,“笑容依然有点忸怩,但是那射来的眼光却是很明彻,很开朗。她的眼光是会说话的,那明明是在说:‘我的主意早已拿定了。’”至此,有关秀秀是否去北京音乐专科学校学习的事情算是划上了一个句号。
学生在回答本题时,首先要从文中找出秀秀心理变化的内容,然后抓住文本对秀秀心理、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概括归纳出秀秀的心理状况。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能力。
题目问《荷花淀》和《月夜清歌》两篇小说在塑造水生嫂和陈秀秀这两个女性人物的方式有何异同。
①首先我们看相同之处。“典型的细节描写”是小说描写人物形象的重要表达手法,我们的教材也先后在必修上、下两册的两个单元学习任务中涉及这一重要内容。《荷花淀》是教材中的名家名篇,自然少不了细节描写,例如,有一处写“话别”的情节。水生嫂的丈夫接到上级通知第二天集合出发应战,当时她正在编芦苇,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里“手指震动”“吮”都是非常细微的动作,但孙犁通过这两个动作的细节描写,将水生嫂关心丈夫、不舍得其离开,但又顾全大局、隐忍自己儿女情长的性情表达了出来。一位美丽贤惠同时又深明大义的传统农村妇女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而小说《月夜清歌》其中的细节描写也是很多,比如《月夜清歌》中对秀秀想去北京学习又顾虑重重犹豫不决的样子,“老是低着头,手指摆弄衣襟上的那根线,轻轻地说”“她说得非常迟缓,一句一顿,有些吞吞吐吐”,以及最终选择不去北京学习音乐的场景描写,秀秀直奔任姐,“紧靠”在任姐身边,“依然用手搭着任姐的肩头”,“轻声”说话,体现了对任姐的信任、喜爱,又对拒绝了对方好意后的感觉不好意思、腼腆害羞,“又抬起头来,微笑着向我们望了一遍,笑容有点忸怩”,“射来的眼光却是很明彻,很开朗,那明明是在说我的主意早已拿定了”,等等。考生只要能够理解“细节描写”这个表达手法,并熟悉教材(《荷花淀》),这一点学生应该不难回答。当然,也有学生可能从“个性化的对话”“侧面烘托”“对比”等方面来回答。但是,考虑到这两篇小说主要的相同点是“细节描写”和关联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三)“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着重测试考生对“细节描写”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学生如果从这些方面来回答,也可以。
②关于两篇小说在人物塑造方式方面的不同之处,可能难度稍大一些,但是学生如果清楚两篇小说的文体特征:《月夜清歌》是一篇一般化的小说,而孙犁的《荷花淀》则是一篇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征是淡化情节、虚化人物、营造意境,等等。那么,从这一角度入手考虑,答案也不难得出。比如,从情节中的矛盾冲突方面来看,《荷花淀》中有关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就不是那么突出,小说中描写游击队和日本鬼子之间的战斗(矛盾冲突)就很少,主要的内容是在叙述战斗前和战斗后的情况。相反的,《月夜清歌》的矛盾冲突就比较突出,比如下放干部们和秀秀的矛盾冲突,下放干部们和秀秀恋人小黄的冲突,下放干部们和秀秀母亲的冲突,玉泉村村民和秀秀的矛盾冲突,城市和乡村的冲突,等等。再比如从是否虚化人物的方面来看,《荷花淀》采用虚化人物(群像描写)的方式来塑造水生嫂等农村青年妇女,《月夜清歌》则是塑造了个性鲜明的秀秀。此外,学生如果考虑到孙犁的《荷花淀》和茹志鹃的《百合花》一样都是通过淡化战争场面的形式来写战争中的普通人,塑造平民化的英雄人物,也是可以的。当然,学生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回答。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10.BDF 11.B 12.D
13.(1)况且陛下目前功德这样卓著,与汉高祖相比,他不足以与您媲美。(2)隋炀帝依仗国家富饶,奢侈之心从没有满足的时候,终于导致王朝灭亡。
14.①严于律己,戒骄戒躁。②纳用忠良,广开直言。③牢记出身,不忘初心。④兼昕广纳,下情上通。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待天下太平之后,他们就开始穷奢极欲,只喜欢听谄媚讨好的话,厌恶正直的劝谏。
“安”是“天下”的谓语,所以应在“安”处断开,即在B处断开;
“肆欲”是“恣情”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欲”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
“谄谀”是“乐”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谀”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
“恶”为疑问代词,“闻”的宾语为“正谏”,中间都不应断开。
所以,应在BDF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答谢/告诉;句意:齐桓公听后,站起来答谢说。/我要郑重地告诉后来的人。
B.“意思相同”错误。危险/端正;句意:那么国家就不会有灭亡危险了!/整理衣襟端坐。
C.正确。“萧曹避席”,指连萧何、曹参都要对他肃然起敬。比喻政治才能极大,超过前人。
D.正确。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再反面举例论证”错误,由原文“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可知,这是从正面举例论证;由原文“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可知,这是从反面举例论证。所以,原文是“正反两面举例论证”。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方”,比;“准”,等同。
(2)“恃”,依仗;“厌”,满足。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惟当戒骄逸以自防,纳忠謇以自正”可知,作为仁君要严于律己,戒骄戒躁。
由原文“屡以安危系意,方欲纳用忠良,开直言之路,天下幸甚”可知,作为仁君要纳用忠良,广开直言。
由原文“太宗谓征曰:‘朕必不敢忘布衣时,公不得忘叔牙之为人也。’”可知,作为仁君要牢记出身,不忘初心。
由原文“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可知,作为仁君要兼昕广纳,下情上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因为平定了高昌,在两仪殿招待各位大臣。席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高昌如果不丧失作为臣子的礼节,怎么会至于灭亡呢?我平定了这个国家,是心怀畏惧的,现在我只能戒掉骄奢淫逸来自我防范,接纳忠言来纠正自己的错误。罢免奸邪谄媚的人,任用贤良的人,不以小人的言论来评论君子,用这些方法来守护基业,或许可以使国家获得安定。”魏征进言说:“我观察自古以来帝王们平乱创业的时候,都能警诫自己,听从百姓的意见,采纳忠直的谏言。待天下太平之后,他们就开始穷奢极欲,只喜欢听谄媚讨好的话,厌恶正直的劝谏。张良是汉高祖的谋臣,高祖称帝后,想废掉嫡出的太子另立庶子,张良说:‘这件事不是凭借口舌之言可以争辩的。’所以之后张良就再也不敢开口劝说高祖。况且陛下目前功德这样卓著,与汉高祖相比,他不足以与您媲美。陛下即位已有十五年,圣德广播,现在又平定了高昌,您经常把国家的安危系于心上,采纳忠言,广开言路,真是国家的大幸。过去齐桓公和管仲、鲍权牙、宁戚四个人一起饮酒,齐桓公对鲍叔牙说:‘为什么不起来向寡人敬酒祝寿呢?’鲍叔牙举起酒杯站起来说:‘愿主公不忘当年在莒国流亡时的情形,愿管仲不忘在鲁国被囚禁的情形,愿宁戚不忘当年在车下喂牛时的情形。’齐桓公听后,站起来答谢说:‘我和管仲、宁戚如果能不忘你这番话,那么国家就不会有灭亡危险了!’”唐太宗对魏征说:“我一定不会忘记自己身为平民的时候,你也一定不要忘记鲍叔牙的为人。”
材料二:
贞观二年春正月,太宗问魏征说:“国君怎么做才称为贤明呢?怎么做就称为昏略呢?”魏征回答说:“听取各方面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偏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昏聩。从前尧帝明智,向四方百姓询问民情,所以三苗的恶行才能够上传到他的耳内。舜帝耳聪目明,所以共工、鲧、 驩兜不能隐蔽他们的罪行。秦二世偏信赵高,从而酿成在望夷宫被杀的祸患。梁武帝偏信朱异,因此招致饿死在台城的羞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从而导致在彭城阁被杀。所以国君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那么有权的大臣就不能堵塞蒙蔽,下情就能上达了。”太宗说:“很对。”太宗对黄门侍郎王圭说:“开皇十四年,天下大旱,隋文帝不允许开仓赈济百姓,反而让百姓到崤山以东地区谋生。到文帝末年,天下储备的粮食可以供给五十年。隋炀帝依仗国家富饶,奢侈之心从没有满足的时候,终于导致王朝灭亡。其实只要仓库里的粮食足以防备灾年,多余的储备又有什么用呢!”
15.C
16.①诗人被罢官回乡,但没有因此悲伤、消沉,而是登上渔舟探寻幽景,泛舟清溪,游览野寺,可见他恬然自适,纵情率性,热爱自然;②诗人游览途中,看见年成丰收,物价平稳,物产丰盈,不禁感到欣喜,可见他热爱生活,关心民生;③诗人感慨余生并不漫长,姑且将万千忧愁抛在一边,可见他虽欲抛开烦恼及时行乐,但仍忧心国事。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诗人不禁为农民的悲苦命运感到担忧”错误。颈联表达的是诗人的喜悦之情:粮食丰收,鸡豚充足,价格便宜;深秋时节,柿栗果实累累。这一切令诗人感到欣喜。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联写诗人登上渔舟,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寻幽探胜之旅,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洒脱、适意。同时,寻幽之举,透露出诗人闲逸、高雅的志趣。诗人泛舟清溪,便觉满怀欣喜;而重游野寺,又勾起了诗人对往昔的回忆。泛舟之际,心旷神怡,可见他恬然自适,纵情率性,热爱自然。
颔联写时和年丰,鸡豚低廉,霜天寥廓,柿栗累累,派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图景,简直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梦中情“景”,从而流露出诗人的欣喜、愉悦之情,可见他热爱生活,关心民生。
尾联里,诗人劝解自己,剩下的人生还有几天啊,姑且把千丝万缕的愁思放到一边,尽情享受这无边的幽静、美好的景色吧?通过心理描写,诗人一方面流露出幽寻的愉快、惬意:一方面,“万端忧”三字,使用夸张手法,突出了诗人愁思之多之浓。可见他虽欲抛开烦恼及时行乐,但仍忧心国事。
17.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笃”“磷”“庾”“粟粒”“漫”。
18.B 19.C
20.取出几枝树芽,用刀切碎,树芽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翠绿的树芽和着金黄的蛋液,分外养眼;下锅一炒,叶香蛋香混合在一起,仿佛一支奇妙的协奏曲。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B.“运用比拟”错误。句中把“树”比喻成“单向而流的血管”,运用的是比喻修辞。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逗号作用是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表强调。
A.主语和谓语较长,需要加逗号以表示说话时中间有停顿。
B.分隔说话时有停顿的称代复指成分。
C.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表强调。
D.表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扩写的能力。
扩写时,应从视觉、听觉、嗅觉方面进行合理想象,描述切香椿芽和炒香椿芽的过程。
从听觉角度,可形容“切”的声音,如“用刀切碎,树芽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从视觉的角度,可以从形和色角度进行描写,如“翠绿的树芽和着金黄的蛋液,分外养眼”;
从嗅觉的角度,可从炒香椿芽时的香味角度进行描写,如“下锅一炒,叶香蛋香混合在一起,仿佛一支奇妙的协奏曲”。
描写时,也可运用恰当的修辞进行扩写,使扩写的文字更形象生动。
21.①果皮开裂与否 ②大多是种子 ③食用依然要适量
22.①坚果属于干果类;②坚果品类较多;③我们吃的是其种子;④营养价值丰富;⑤食用坚果不要过量。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句“可分为闭果和裂果,核桃、板栗等果皮未开裂的属闭果,花生等成熟时沿背缝线或腹缝一边开裂属裂果”分析,此处是说坚果果皮开裂与否,可以细分成很多种类,故补写内容是“果皮开裂与否”。
第二空,由前句“里面包含着油质的可食种子,也就是说……”和后文“我们常食用的核桃,其实就是核桃的种子”可知,此处是说我们食用的那部分大多是植物的种子,故补写内容是“大多是种子”。
第三空,根据句中“虽然”一词,可知前后两句是转折关系;再根据“坚果属于高热量食物,虽然美味”可知,此处是说坚果好吃却不能多吃,要适量食用,故补写内容应是“食用依然要适量”。
22.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拟写提纲的能力。
根据“坚果是干果的一类,是指果皮坚硬、内里包含一粒或者多粒可食用种子的果实”可以提纲为:坚果属于干果类;
根据“坚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依据不同的分类角度,可以细分成很多种类”拟写提纲为:坚果品类较多;
根据“所有的坚果都有坚硬的外果皮,里面包含着油质的可食种子,也就是说,我们食用的那部分,大多是种子”拟写提纲为:我们吃的是其种子;
根据“坚果是植物的精华部分,营养价值丰富,富含蛋白质、油脂、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元素”拟写提纲为:营养价值丰富;
根据“坚果属于高热量食物,虽然美味,食用依然要适量”拟写提纲为:食用坚果不要过量。
23.例文:
心怀梦想,奋力前行
生命中,有人喜欢追寻远方壮丽的日出日落,向往梦想中的诗与远方;有人流连身边寻常的日出日落,享受着现实的柴米油盐。而我们的生命,也是由梦想与现实构成的。于梦想中,我们能够汲取到激励现实的力量;于现实中,我们亦能够通过步步前行实现梦想。惟有心怀梦想之期盼,肩负现实之责任,才能于生命中行稳致远。
生活不止眼前的风景,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所以我们要心怀梦想,感受生命之美丽。梦想不是虚无飘渺、毫无意义,它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未来前行的激励。司马迁若没有梦想,又怎能忍受身陷囹圄的现实之辱,发愤著书而就《史记》;曹雪芹若没有梦想,又怎能忍受现实之饥寒,呕心沥血而就《红楼梦》;一代代革命志士若没有梦想,又怎能忍受战争的残酷、岁月的艰辛,开辟中国之新生道路。梦想,是漫漫黑夜中的一点亮光,它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方向,让人于现实的磨难中体味到生命的美好,获得奋进的力量。
但不能珍惜近处的风景,诗与远方永远遥不可及,所以我们要把握现实,承担生命之责任。梦想虽美好,但若脱离现实的努力,一切只是空想。只有准确认清现实、勇于承担责任,一步步脚踏实地,才能到达星辰之高度。“Fast”天眼望远镜之父南仁东,用双脚走遍山村泥土为望远镜选址,用日复一日的潜心钻研造就望远镜的诞生。这样伟大创新成果的背后是他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他对现实的付出最终成就了他的梦想、国家的愿望。现实或许没有梦想中的绚烂美丽,但它是通往梦想的唯一途径,如同英雄志士们不断付出汗水与热血才造就新中国的诞生,一代代科学家夜以继日的钻研与奋斗才造就中国不断的科技创新,我们惟有勇敢地担起责任、在现实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才能走进梦想深处。
没有梦想的希望与激励,我们难以在现实奋斗中明确方向、获取力量;没有现实的付出与前行,我们难以最终走上梦想之巅。梦想是对现实的指引与激励,现实是对梦想的实践与实现。在新时代的中国,我们更要把握好现实与梦想的关系,作为新青年一代,心怀民族梦想、坚定个人信仰,以脚踏实地、进取付出的努力铸就新征程上的圆梦之路。低头是现实的责任,用以承担;抬头是美好的未来,追梦前行。
梦想因现实的努力而赋予价值,现实因梦想的激励而拥有希望。无论是过往还是当下,无论是国家还是民族,惟有心怀梦想与希望,于现实中承担责任、勇于前行,才能铸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列举了三个事例:姚鼐登泰山赏日出,地质考察队在罗布泊赏日落,“高个子”既在小镇欣赏日出日落,也追寻海边的日出。第二部分是一个概括性的结论“有人喜欢追寻远方壮丽的日出日落,有人流连身边寻常的日出日落”。
由此,我们可以根据材料确定“远方壮丽的日出日落”和“身边寻常的日出日落”的内涵。“远方壮丽的日出日落”可以是现实中的远方壮丽的风景,也可以以此暗喻远大宏伟的理想。“身边寻常的日出日落”可以是实指身边寻常的风景,也可以以此暗喻近处可及的目标。从“壮丽”和“寻常”入手,要明确辉煌壮丽是美,寻常之美同样也是美。壮美值得追寻仰视,寻常之美于我们的生活亦值得珍视。从“远方”和“身边”入手,要明确美不仅“远在天边”,而且“近在眼前”。我们要有发现身边之美的智慧,亦要有追寻远方之美的勇气。这是新时代青年应该具备的健康理性的审美观。
同时,既然“远方壮丽的日出日落”与“身边寻常的日出日落”可以喻指“远大宏伟的理想”和“近处可及的目标”。考生若从这一角度成文,则应考虑二者的关系,可以作出取舍,也可以建立思辨关系,并结合青年人的自身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比如,可以结合当下较为热门的现实的柴米油盐与追寻诗与远方这一话题进行论述,说明我们既要脚踏实地,过好当下柴米油盐的生活,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近处可及的目标,也不能做井底之蛙,而要怀抱远大志向,并为之不懈努力。
【参考立意】
(1)远寻山河壮,逐梦越千里。
(2)近处有花香,惜取寻常美。
(3)远方壮丽确可追,身边寻常亦可赏。
(4)日出日落寻常景,或远或近皆足珍。
(5)怜取眼前小目标,心持远方待时飞。
(6)为识远方乾坤大,暂取近处草木青。
2024高考语文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09(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2024高考语文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09(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2024届高三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九全解全析docx、2024届高三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九试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高考语文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07(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2024高考语文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07(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2024届高三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七全解全析docx、2024届高三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七试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高考语文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06(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2024高考语文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06(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2024届高三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六试卷docx、2024届高三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六全解全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