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冲刺九省联考模式 模拟试题04卷(新高考专用)
展开2、锻炼同学的考试心理,训练学生快速进入考试状态。高考的最佳心理状态是紧张中有乐观,压力下有自信,平静中有兴奋。
3、训练同学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积累考试经验。模拟考试可以训练答题时间和速度。高考不仅是知识和水平的竞争,也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可以说每分每秒都是成绩。
4、帮助同学正确评估自己。高考是一种选拨性考试,目的是排序和择优,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在整体中的相对位置。因此,模拟考试以后,同学们要想法了解自己的成绩在整体中的位置。
2024届高三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四)
全解全析
1.B 2.B 3.C 4.C
5. 举例:
道家“想得开”:例“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等。
儒家“拿得起”: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
释家“放得下”;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照见五蕴皆空”等。
作用:①这三个短语形象地揭示了道家、儒家、释家的特点,使文章通俗易懂。②这三个短语与下文的“治世或治身或治心”遥相呼应,更能表现出中华文化“进退自如”“从容”的内涵。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错误,材料一谈的是河洛文化对中原文化的重要性;而“并特别提到中原文化的辐射作用”错误,于文无据。
C.“说明各个区域的社会上层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有信息交流”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出土的玉人姿势都是双手并拢捧在胸前,非常相似。这不可能是巧合,说明当时中华大地各个区域的社会上层之间可能存在着信息的交流,由此形成了以龙的形象为代表的各地区在原始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共同性”可知,原文说明“可能存在着”信息的交流,由此形成了原始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共同性。
D.“证明了‘文化上的中国’的形成”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在中国史前时期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有学者认为,此时‘文化上的中国’形成了”可知,“文化上的中国”的形成,是某些学者的观点。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说明中原以玉为美、以玉为贵的文化理念对中原以外广大地区的影响”错误。玉璋在多地的发现,说明的是中原地区夏文明对周围广大地区的文化辐射,不是说明中原“以玉为美、以玉为贵的文化理念对中原以外广大地区的影响”。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形象说明河洛大地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错误,曲解文意。“重瓣花朵”比喻的是具有多样性的中华文化,而“ 花心”比喻的是“河洛文化”而非“河洛大地”。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C.“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和王国文明”错误。根据材料“距今5500年左右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形成。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都出现了文明化进程加速的情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古国文明)”可知,“王国文明”应为“区域文明”。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举例:
道家“想得开”:“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一章,意思是:因此“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意思是: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儒家“拿得起”:“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很遥远。此句认为君子应该以弘扬仁道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具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为实现仁德而奋斗,赞扬了这种为了实行仁道而奋斗终身的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如果贫穷落后,就应该洁身自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达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独立和富强;如果发达富裕了,就应该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帮助天下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为天下苍生着想。这句话强调了个人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价值观。
释家“放得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意思是,世间一切有形有相的事物都是短暂和虚幻的。这句话强调了世间万象的无常性和虚幻性。这个道理旨在教导人们不应执着于世间的假相,从而摆脱烦恼和束缚,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自在。“照见五蕴皆空”意思是:心思像一尘不染的明镜一样,看到五蕴的本质都是空。
作用:
这三个短语形象地揭示了道家讲“无”,儒家讲“仁”,释家讲“空”的特点,使文章通俗易懂。
根据下文“三者或治世或治身或治心,形成了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进退自如的从容世界”可知,这三个短语与下文的“治世或治身或治心”遥相呼应,更能表现出中华文化“进退自如”“从容”的内涵。
6.B 7.D
8.①家乡和平美好的图景是父亲等革命者的战斗牺牲奉献换来的,作者想告慰父亲,内心充满对父亲的崇敬之情。②父亲去世四年了,作者尽量回避与他有关的事件和物件,看到草原上的景象,勾起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9.示例:①音乐特点:悲壮、雄浑、低沉(情感色彩相近即可)。
②远镜头:乌云低沉,战机低飞,硝烟四起。
③特写镜头:战士躺在血泊中,白马在战士身边徘徊。
④视频解说(不超过50字):人与马在战场上朝夕共处、彼此信任,马已经成为蒙古族草原文化中代表自由、质朴、勇敢、坚毅的精神符号。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B.“遗憾终身”错误,结合原文“我父亲活了91岁……父亲说:‘我的马也会想我’”可知,对父亲来说,马是战友与伙伴,为了保家卫国与捍卫和平,父亲和战马分离,抗美援朝之前的这次离别由此变得更加动人,因此,不是表达遗憾之情,而是父亲晚年对马的思念之情。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贯穿全文的线索”错误,文章开头一二段没有写父亲想马。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的能力。
首先抓住描写作者心理状态的句子,据此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结合原文“大群牛羊拥挤在公路上,汽车鸣笛也不躲开。牛羊满山遍野,边走边找草吃。今年旱,六月中旬了,草还没盖住地面,白音温都的牧民正赶着自家的牛羊转场去塔林花草原夏营地。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下意识地想告诉老父亲”“在镇政府,我看见一个两岁的女孩在大厅纳凉,她庄重地伸出手,跟往来办事的牧民握手,好可爱。我想说给我父亲听”可知,内心充满对父亲的崇敬之情。当看见家乡和平美好的图景,想起这是父亲等革命者的战斗牺牲奉献换来的,作者想告慰父亲。
结合原文“父亲去世四年了,我尽量回避与他有关的事件和物件。这几年,我没去草原,去了会想起父亲,仿佛他就在那里”可知,对父亲深切的怀念。父亲去世四年了,作者尽量回避与他有关的事件和物件,看到草原上的景象,勾起了作者的回忆。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结合题干“两个文本都提到了‘马’对战死或受伤的主人不离不弃的场面,深切动人”可知,所用音乐的特点应该是悲壮、雄浑、低沉更合适(情感色彩相近即可)。
结合原文“父亲说,辽沈战役打沈阳的时候,国民党的黑飞机飞得像树梢那么高,机枪连串扫射。骑兵目标大,没地方躲,好多战友牺牲了。战马低头嗅主人身上的血,不离开主人……炮弹爆炸,四处是残破的血肉。按理说动物应该在炮火中逃散,但是马不离开自己的主人”“在撤退的过程中,父亲爬山时从马上摔下来,腿摔伤站不起来……‘慌慌张张地在队伍里钻来钻去,见到人就闻腿闻胳膊,鬃毛如乱发撒在脖子上’。人与马之间生死相依”可知,远镜头:乌云低沉,战机低飞,硝烟四起。特写镜头:战士躺在血泊中,白马在战士身边徘徊。
结合以上可知,人与马在战场上朝夕共处、彼此信任,马已经成为蒙古族草原文化中代表自由、质朴、勇敢、坚毅的精神符号。
10.CEG 11.C 12.D
13.(1)我父亲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触犯国家的祭祀制度。
(2)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
14.①子木之所以对于父亲临死时叮嘱的话抛弃不用,是因为不能因为父亲自己的私欲而触犯国家的祭祀制度。②君子都重视道义,不偏爱自己。③曾子的名言: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父亲去世后不忍读父亲的书,母亲去世后不忍用母亲的用具,都是子女情感的自然流露,难道要等父母的命令吗?
“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和“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两句句式结构相同,属于并列关系,两句句内不能断开,其后CE处断开;
“皆人子之情自然也”中“……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之后G处断开。
故CEG三处需要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同“嘱”,指嘱咐。/劝请。句意:唤来家臣嘱咐。/举起酒杯劝客人喝酒。
B.正确。
C.错误。进献。/通“馐”,美味的食品。句意:不进献珍贵奇特的东西。/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D.正确。同“取”,追求,选取。句意:虽然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在柳宗元看来”错误,原文为“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文中意思为“如果认为柳宗元的话是正确的”,不是在柳宗元看来。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因为;“干”,触犯;“典”,祭祀制度。
(2)“是”,这;“于”,比;“夺”,改变。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柳宗元认为子木不遵从父亲的遗嘱,撤掉菱角,是不符合正道。苏轼认为柳宗元的认识太浅陋了,即认为子木的做法符合正道。据此筛选概括信息即可。
结合“子木曰:‘不然……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可概括出,子木之所以对于父亲临死时叮嘱的话抛弃不用,是因为不能因为父亲自己的私欲而触犯国家的祭祀制度。
结合“夫数君子之言……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可概括出,君子都重视道义,不偏爱自己。
还有曾子的名言: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意思是“君子用德行来爱人,小人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祭时,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家臣说:“这是您父亲托付的。”屈建说:“不能这样。我父亲执掌楚国的政事,他的法令记在百姓心中,收藏在王府里,对上可以比照先王,对下可以教导后人,即使不是楚国,诸侯各国也没有不称赞的。祭祀的法典上说:国君有用牛做的祭品,大夫有用羊做的祭品,士有用小猪和狗做的祭品,普通人有用烤鱼做的祭品,竹木食器、果干肉酱是从国君到百姓都可以用的。不进献珍贵奇特的东西,不陈列品类繁多的祭品。我父亲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触犯国家的祭祀制度。”于是不用菱角祭祀。
材料二:
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等到祥祭时,家臣将要供奉菱角,屈建命令撤掉它。君子说:“(这样做虽然)违背(父命)却符合正道。”唐朝柳宗元反对说:“屈建依照礼法的末节,忍心抛弃他父亲将死时的托付。而且《礼记》说‘在致斋的日子里,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子木撤掉菱角,哪里能够符合正道呢?”柳宗元的认识太浅陋了。子木是德才兼备的楚国上卿。难道不知道做子女的孝道,侍奉去世的长辈好像他们活着时一样,何况对于父亲临死时叮嘱的话,抛弃不用,这是人之常情能忍心做的事吗!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曾子得病时,(对孟敬子)说君子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孟僖子临死时,让他的儿子向孔子学习礼。管仲病危时,劝齐桓公赶走三个宠臣。这几位君子的话,有的涉及掌管国家大事,有的劝诫他人在道德上勤苦追求,有的教诲自己的子孙,虽然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但是都重视道义,不偏爱自己。现在楚国显赫盛大,若敖氏的德才在诸侯中闻名,身为上卿,临死时不存问百姓,却忧虑饮食,他太鄙陋了呀。假如子木遵照父命,全国人都谈论这件事,史官记载这件事,天下人和后代就不会知道屈到的德才,而只听闻他的浅陋,子木难道忍心做这样的事吗?所以说:这一定是有比抛弃父亲临死时的嘱咐更不忍心做的事而使他改变了合乎人之常情的做法。可是《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呀。曾皙喜欢吃羊枣,(他死后)曾子不忍心吃羊枣。父亲去世后不忍读父亲的书,母亲去世后不忍用母亲的用具,都是子女情感的自然流露,难道要等父母的命令吗?现在用菱角作祭品这件事,如果由子女提出就合适,如果由他的父亲命令,就是浅陋了。难道可以因为饮食的原因,而造成父亲极大的浅陋吗!曾子卧病,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曾子说:“君子用德行来爱人,小人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如果认为柳宗元的话是正确的,这样看来曾元是孝顺父母的儿子,曾子考虑礼法的末节,要求在病情危急时更换竹席,就是很愚钝呀。
15.B
16.①首先表现在他随遇而安、洒脱从容的旷然的处世态度上。上片写其醉意朦胧,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倚杖听江,坦然处之。②其次表现在他面对官场纷扰,世俗羁绊,选择超然物外,融生命于自然的生存方式上。下片写其泛舟江海,随波逐流,任性自然,潇洒如仙,襟怀旷达。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词人将政务抛之脑后,纵情山水,亭受人生的愉悦之情”理解错误。“谁要卿料理,山水有清音”意为料理政务不如游赏山水,写出词人罢官归来后的愤懑与悲慨。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能力。
上阕中的“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意思是: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表现出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下阕,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夜阑风静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
17.噌吰如钟鼓不绝 舞幽壑之潜蛟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噌吰、幽壑、瓜洲渡、萧骚、襟。
18.A相差无几 B熟视无睹 C不可思议 19.A 20.D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但较大的一端里面有一处小小的空缺”是说鸡蛋两段有小小差别,可见本处是说鸡蛋的两端看似差不多少,可用“相差无几”。“相差无几”,彼此没有多大差别。
B本处是说鸡蛋这种我们常见的事物,却一直没有人注意到它的艺术性和内部结构的科学性,可用“熟视无睹”。“熟视无睹”,看惯了就象没看见一样。
C本处是说造物主似乎在自然界处处都充满了伟大的设计意图,超出人们的想象和理解,可用“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19.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含义和用法的把握能力。
“分明就是高端科技和艺术设计完美结合的产品”中的“分明”是明显的意思。
A.“分明”是明显的意思;
B.“分明”是清楚的意思;
C.“分明”是清楚的意思;
D.“分明”是清楚的意思。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河破碎”比作“风飘絮”,将“身世浮沉”比作“雨打萍”。
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西湖之美比作西施之美。
C.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
D.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会须一饮三百杯”属于夸大。
故选D。
21.①突破创新又表现在哪里 ②将中国书法融入标识设计 ③后来修改为“欣欣家国”
22.因为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龘的读音和含义都很好,还可以唤醒对汉字的关注和兴趣,所以“龘”字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分析原文可知其结构为总分关系,第一段总说两届春晚主标识在设计方面的特点,第二段具体阐述了两届春晚主标识的创作理念,照应文中的“两届春晚主标识在设计方面的共通理念是什么?”。第三段中“虽然草书‘龙’写意豪放,但导演组觉得以‘字’拟‘形’的创作方式2023年春晚已经用过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资料搜集和创意探讨,‘龘’字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可知第三段主要是阐述两届春晚主标识的创新之处。根据横线后的问号,可知此处应为疑问句,所以此处可填“突破创新又表现在哪里”。
第二处,根据“顾永江出生在绍兴,老家隔壁就是“书法圣地”兰亭,6岁起练习书法,对汉字所蕴含的结构美极其敏锐。他一直在尝试把中国的汉字、书法,乃至篆刻,融入当代设计中”,可知顾永江对中国的汉字、书法、篆刻有研究,并且善于把它们融入当代设计中,符合“总导演提出,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的要求,所以此处可填“将中国书法融入标识设计”。
第三处,根据原文“最开始确定的主题”和“春晚,是和全国人民一起辞旧迎新,在这个时刻,家和国都好是最大的幸福”,可知导演组对主题进行了修改,从“家国”的角度重新确定主题,寄语家国美好的祝愿。所以此处可填“后来修改为‘欣欣家国’”。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首先从第三自然段中筛选体现“‘龘’字成为双方的共同选择的原因”的信息。一是“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二是“它的读音很好,念dá;含义也很好,就是巨龙腾飞的样子,很能代表我们当今时代”,此信息可压缩为“龘的读音和含义都很好”;三是“也是在唤醒大家对汉字的关注和兴趣,让日渐疏离书写的我们,重新体会汉字之美”,此信息可压缩为“可以唤醒对汉字的关注和兴趣”。
最后由因果复句表述即可。
23.例文:
突破自我,放眼看世界
老太太以“偏僻”形容上海,正体现了她久居一隅而产生的视野局限性。而作为生逢百年巨变的新时代青年,我们的人生如攀登高峰,唯有突破自我局限,方能领略山巅之壮美。在这漫漫征途中,我们需如雄鹰展翅,搏击长空,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突破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有勇于突破自我局限,我们才能迎来更广阔的天地。
突破自我局限需要勇气和决心。有时候,我们习惯于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内,不敢尝试新的事物或者挑战自己的极限。但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只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苏轼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起伏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无论是被贬黄州还是流放岭南,他都能以诗赋抒发情感,超越困境。这种积极的心态使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突破自我局限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乔布斯,这位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在面对重重困难和质疑时,始终坚信自己的理念。他不畏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突破常规,推出了一系列颠覆行业的创新产品。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使他成功地突破了自我局限,成为了科技界的传奇。
突破自我局限还需要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达尔文在探索生物进化的奥秘时,不断积累知识,勇于挑战传统观点。他通过长期的实地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进化论,为生物学领域带来了重大的突破。达尔文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超越自我的局限,开拓新的领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态度,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我们才能拓展自己的视野,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从而更好地突破自我局限。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诱惑,但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放弃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我突破。突破自我局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一次的突破都意味着新的成长和进步,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满足,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挑战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
生命的旋律在突破自我局限中奏响华彩乐章。如同蝶舞花间,需经历破茧之痛,方能展现美丽身姿。吾辈青年亦应勇往直前,突破自我局限,犹如黎明破晓,冲破黑暗,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迎来万丈光芒。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所叙述的这一现象,看似荒谬,其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老太太一生居住在遥远的边疆,她的日常环境、生活节奏与大都会截然不同。对她而言,上海的繁华或许只能通过电视或者他人的描述来想象,这种间接经验很难让她真正感受到都市的脉动。因此,当她谈及上海时,她的认知框架仍旧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基于个人经验的局限性导致了对上海“偏僻”这一看似荒谬的评价。而这提醒我们要摒弃偏见,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和接纳其他地区的文化和特点。通过客观的观察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一个地方的真实面貌。并且,我们在评价事物时,要充分考虑多方面的信息和实际情况,避免仅凭主观印象做出片面的判断。
此外,这句话也反映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和信息不对称。老太太为何会觉得上海“偏僻”?在全球化的今天,虽然信息传播速度前所未有,但是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信息的解读仍然受到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老太太的观点可能是她所在社群普遍的看法,而这种看法在上海本地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这种差异不仅仅是地理距离上的远近,更显示了心理距离和文化认同感的差异。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尊重地域差异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其实,不只是老太太评价上海,我们看待其他省市、国家也会或多或少体现这一特点,不管是上海还是阿勒泰,不管是美国还是阿拉伯,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这正是地域多样性的体现。我们应该尊重和欣赏不同地区的差异,从中学习和借鉴,推动各个地区的共同发展。
因此,写作时,可以自选角度展开,比如,从地域差异与主观认知这一点展开,可通过分析老太太对上海的评价,探讨地域差异导致的认知局限,以及如何突破这种局限,培养更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比较老太太的个体经验与普遍认知之间的关系,强调在形成观点时应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而非仅凭个人经验,探讨地域差异如何影响人们的主观认知,以及如何克服这种偏见,增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理解和交流。也可以从相对概念与客观评价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偏僻”这一相对概念的主观性,剖析老太太的主观感受与上海的客观事实之间的差异,强调在评价事物时应兼顾主观感受和客观实际,避免片面性,从而强调需要以客观标准评价地点,而不仅仅依据个人的居住经验。当然,选择其他角度展开,言之有理皆可。
【参考立意】
(1)拒绝刻板印象,接纳多元视角。
(2)尊重文化差异,培养包容开放态度。
(3)通过有效的信息传播来消除偏见和误解。
(4)走出自身局限性,拓宽视野。
2024高考语文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09(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2024高考语文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09(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2024届高三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九全解全析docx、2024届高三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九试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高考语文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07(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2024高考语文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07(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2024届高三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七全解全析docx、2024届高三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七试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高考语文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06(新高考专用): 这是一份2024高考语文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06(新高考专用),文件包含2024届高三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六试卷docx、2024届高三九省联考模式模拟试题六全解全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