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时限:12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2.本试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3.答题时,选择题部分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部分,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所提示的答题区域作答,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16分)
班级开展“英雄在我心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英雄精神永世长存,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①回顾本阶段的语文学习之旅,我们和许多英雄在书中邂逅、相知、相识,从他们身上获得很多感悟和体验,读《邓稼先》,我们了解了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读《说和做》,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契而不舍的精神力量;读《回忆鲁迅先生》,我们体悟到了鲁迅先生虽然对青年人草率写的信,但他仍一一展读的认真负责的优秀品质;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学习到了志愿军战士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
英雄的精神熠熠生辉。但一些同学却以为英雄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英雄的精神变的,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②英雄的精神是否会内化为感召我们的力量,要看我们能不能抵得住时代的诱惑,③为了防止这种错误的想法不再滋生,正面的宣传、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始终不能忘却:④这繁荣由英雄所筑,这盛世发扬着英雄情怀。我们一定会不负时代,不负韶华,逐浪前行。
1. 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鲜(xiān)B. 瘁(cuì)C. 契(qiè)D. 韶(shā)
2. 文段中加三角号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沥尽心血B. 深恶痛绝C. 奋不顾身D. 扑朔迷离
3.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该试卷源自 全站资源不到一元,每日更新。 A. ①B. ②C. ③D. ④
4. 莱芜是红色革命旅游圣地,英雄人物辈出,如刘仲莹、汪洋等。请为莱芜红色旅游写一则宣传语。
5. 请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在AB处各写一个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句。
英雄永远是我们的楷模,他们大公无私,用一腔热血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我们应当学习英雄的精神,英雄的精神像一杯醇厚的美酒,散发着独特的香味; A ;B 。无论何时何地,英雄的精神都是激励和引领人们前进的动力。
【答案】1. B 2. D 3. B
4. 示例:走红色路线,忆峥嵘岁月;不只是旅行,更是一场红色的启示;红色景点美如画,革命历史映今朝。
5. 示例:英雄的精神像一颗坚韧的大树,经得住风雨的考验;英雄的精神像一颗闪亮的的明星,闪耀着迷人的光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鲜(xiān)——鲜为人知(xiǎn wéi rén zhī):很少有人知道;
C.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一直刻下去不半途而止,就是坚硬的金石也是可以镂刻成器的。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用刀子刻;
D.韶(shā)——韶华(shá huá):指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也指美好的年华,指青年时期;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沥尽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本句用来形容闻一多先生的治学态度,使用正确;
B.深恶痛绝:极端地厌恶、痛恨。本句用来形容鲁迅对青年人草率写信的做法极其痛恨,使用正确;
C.奋不顾身:奋勇直前,不考虑自己的安危。本句用来形容志愿军战士的献身精神,使用正确;
D.扑朔迷离: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识别。本句用来形容英雄的精神,与语境不符,使用不恰当;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①句语序不当,“相知、相识”应改为“相识、相知”;
C.③句否定不当,应删掉“不”字;
D.④句搭配不当,“发扬”可改为“沉淀”;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宣传语。
根据材料的提示,从红色革命圣地的角度拟写即可。要力求简洁生动。
示例:游览莱芜山水,品味红色圣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仿写
根据前面的分句结构,拟写的句子应为“英雄的精神像一……,……”句式,运用比喻,语句通顺即可。
示例:英雄的精神像一块坚硬的磐石,经得住风浪的冲击;英雄的精神像火种,燃烧起红火的日子。
二、(36分)
(一)课内外文言比较阅读
甲】①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②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③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乙】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①,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
(选自李昉《太平御览》)
【注】①穹隆: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甲文中的“布衣”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着锦绣,故称“布衣”。
B. 甲文中“药稍镕”中“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C. 甲文中“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句式特殊,是一个倒装句。
D. 乙文中“自古所来,未尝有也”中“尝”的意思是“曾经”。
7.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下有蟾蜍承之 何陋之有B. 以草火烧 以精铜铸其器
C. 不以木为之者 司者觉知D.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可以为师矣
8. 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活字印刷术是由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印数多时才能体现其简便神速的特点。
B. 【甲】文按工艺流程详细地说明了活版的制作及印刷过程,条理清晰,语言平实洗练。
C. 【乙】文分别从外形、构造、材质、原理四方面介绍了张衡的地动仪,读来条理清晰。
D.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清楚明了、通俗易懂。
9. 【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皆隐A在樽中B周容C无际D如一体焉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盖穹隆,饰以篆文。
(2)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
11. 活字印刷术的“活”和地动仪工作原理的“神”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6. C 7. B 8. C
9. BD 10. (1)地动仪盖子中央高高隆起,周围用篆文装饰。
(2)就像神灵一样契合,观看的人没有不佩服地动仪的神奇和巧妙(华美、华丽)的。
11. 活字印刷术的“活”体现在:①字印“活”;②排版“活”;③印刷“活”;④字印数目“活”;⑤选用“活”;⑥做法“活”;⑦拆版“活”。地动仪“神”在能准确判断地震方位。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语的意思。
C.甲文中“其印为予群从所得”的意思是: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因此是被动句,并非倒装句;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
A.代词,代指它/助词,不翻译;
B.介词,用/介词,用;
C.助词,用于复合句前一分句,表示因果关系。/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
D.动词,是/动词,当,做;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乙】先介绍材质,再说外形构造,最后介绍原理,条理清晰;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的意思是:它的发动机关都隐藏在形似酒杯的容器中,周边看不出边际,就像一个整体。“皆隐在樽中”介绍构造,表达完整意思,后断开。“周容无际”对以上构造的进一步补充,后断开。“如一体焉”对以上构造的整体描述和评价。因此正确的断句为: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
故选B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其:它的。穹:像天空一样。隆:中央高高拱起。饰:装饰。以:用;
(2)合契:配合默契。若:好像。之:代词,它。莫:没有人。服:佩服。奇丽:神奇美丽。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甲】文中“每字为一印”可知,每个字一个字模,可见字印灵活;
结合【甲】文中“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可知,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上字印,可见排版布字是灵活的;
结合【甲】文中“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可知,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同时排字,可见印刷是活的;
结合【甲】文中“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可知,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出现频率高的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印,以备不时之需,可见字印数目活,刻好的字运用灵活;
结合【甲】文中“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可知,不用的时候,就拿纸条做标记贴上,每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它存放起来,以便下次印刷,可见选字的方法活;
结合【甲】文中“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用讫再火令药熔”可知,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出来,那就当时动手刻;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可见做法是活的,制字取材容易简便,做法灵活;据此可知,活板印刷术的特点是“活”;
结合【甲】文中“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知,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由此可见,拆版“活”。
【乙】文中“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可知地动仪的机关一发,龙就突出铜丸,蟾蜍张开口接住铜丸,声音于是振动传播,工作人员发觉后,立即观察机器,其余的七条龙头没有吐出铜丸,就知道地震从哪边发出,可见其神奇。
【点睛】参考译文:
【甲】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非常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到今天还珍藏着。
【乙】
张衡性情精细谨慎,有精巧的技艺。(他)制作的地动仪,用精铜制成,直径八尺,样子像倾斜的酒杯;它的盖子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上面用篆文作装饰;外面刻有八条龙,嘴里衔着一颗铜丸,(龙首)的下面有铜铸的蟾蜍张着嘴(准备)接铜丸。它的发动机关都隐藏在形似酒杯的容器中,周边看不出边际,就像一个整体。地动仪的机关一发,龙就突出铜丸,蟾蜍张开口接住铜丸,声音于是振动传播,工作人员发觉后,立即观察机器,其余的七条龙头没有吐出铜丸,就知道地震从哪边发出,配合默契就像神仙一样,观看的人没有一个不叹服地动仪的神奇美丽。从古代以来,不曾有过。
(二)诗歌鉴赏
新凉
徐玑①
水满田畴②稻叶齐,
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
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释】①徐玑:南宋时温州诗人,“永嘉四灵”之一。②田畴:田地,田野。
12.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田园小诗,诗中勾勒出稻田、树丛、飞莺三幅画面。
B. 南宋诗人多忧郁,本诗却一反常态,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一吟即出,极具感染力。
C. 这首诗准确地刻画了在初秋这个特定季节,中午这个特定时间的景物的特点。
D. 这首诗虽未写人,但品读之后又觉得人无处不,诗人投身其中,共纳新凉。
13. 本诗的“诗眼”是新凉,请结合诗歌的后两句说说诗人是如何来表现“新凉”的。
【答案】12. C 13. 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黄莺人格化,“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写出了黄莺在这刚刚凉爽下来的青山之中欢快地鸣唱着。不仅体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更表达了诗人借黄莺来表达自己对新凉到来的欣喜和惬意的心情。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C.诗歌前两句写初秋之景,水灌满了稻田,稻叶整整齐齐;清晨,大地笼罩着霭霭轻烟,日光穿透了林木。“晓烟”指早晨的雾霭,因此本项中“中午”理解错误;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鉴赏。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意思是: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在青山的影子里欢快的啼鸣。这里不直接写“凉”,而是忽然从翩飞的黄莺上发出奇想:那黄莺是不是因为新凉而高兴,所以飞到了青山影里,欢快地啼鸣。“黄莺也爱新凉好”运用拟人手法,表现黄莺因新凉而产生无限喜悦,因而在青山中欢快歌唱。黄莺的喜悦其实是诗人的喜悦,是诗人因为新凉而感到高兴和惬意,诗人把自己对新凉的感受移到黄莺身上,使新凉的境地更加深化,融合进一切生物中去,诗便由景而生情,透出了无边的灵气来。同时诗句借助黄莺的啼唱和青山的背景,写出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
14. 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古诗中有很多诗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告诉我们做人要洁身自好:韩愈的《晚春》“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告诉我们应当抓住时机,乘势而进;陆游的《游山西村》“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困境中往往蕴含希望;杜甫的《望岳》“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答案】 ①. 濯清涟而不妖 ②. 杨花榆荚无才思 ③. 山重水复疑无路 ④. 柳暗花明又一村 ⑤. 会当凌绝顶 ⑥. 一览众山小 ⑦. 政入万山围子里 ⑧. 一山放出一山拦
【解析】
【详解】考查对名篇名句和古诗文的识记理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濯、清涟、杨、榆荚、会、凌、绝”等字的写法。
三、(7分)
15. 某校七年级举行“共读名著•润泽书香”活动,请参考示例,填写阅读记录单。
【答案】①人民艺术家
②凡尔纳
③小福子
④尼德•兰
⑤大胆、泼辣、能干且有心机、好吃懒做(两个即可)
⑥随“诺第留斯号”潜水艇进行了海底探险,做了很多科学记录,最后与两个同伴逃离了潜艇。(答出一个情节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常识和内容。
①《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②《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他创作了许多科幻小说,其中的科学幻想如今已变成现实。凡尔纳因此被称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③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故事印证,可知此人为小福子。小福子是一个善良的、可悲的人物,先是被父亲卖给了一个军官,军官被调走后她又回到了娘家,母亲已被父亲打死,父亲又酗酒成性,家里没有经济来源,看着两个弟弟挨饿被迫走上了卖身的道路。最后被父亲卖到了窑子里,等不到祥子接她,不堪非人的待遇,自己上吊自杀了。小福子的死,熄灭了祥子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坠落,他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彻底堕落为城市的垃圾。
④根据“多次企图逃跑:刺杀鲨鱼,救了船长”可知,此人为尼德·兰。捕鲸手尼德·兰是加拿大人,他性情暴躁,常打算逃跑,但在危急关头能挺身而出,如当尼摩船长为救采珠人被鲨鱼攻击时,他用钢叉刺中鲨鱼,救了船长的性命。
⑤根据“管理车厂工人井井有条”可知虎妞泼辣、能干。根据“为和祥子结婚跟父亲断绝关系”可知她大胆、有心机。根据“好吃懒做,难产而死”可知她好吃懒做。
⑥阿龙纳斯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人物。她温文儒雅、理性睿智,富有冒险精神。阿龙纳某件是博物学家、生物学家。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怪物,阿龙纳斯教授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最终泅到了所谓的“怪物”上,实际上这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艇。阿龙纳斯和尼摩船长搭乘潜艇在水下航行探险,饱览了海洋里的各种动植物,做了很多科学记录,最后与两个同伴逃离了潜艇。
四、(31分)
(一)(共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世人称张中行为“布衣学者”,是再贴切不过的。
②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不仅思考老庄、孔孟,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著述宏富。
③清光绪三十四年,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1936年北大毕业,一直吃笔墨饭,曾在中、小学教过书;1956年,他所在的出版社评级,六级以上为高级知识分子,张中行是七级,属低级,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项“特约编审”的壮冠,称其“布衣”,是当之又当。
④张中行在做学问、待人、处事以至生活细节上,他都是古韵犹存。张中行虽埋身市井,却“道通天地”,虽侧身陋巷,而能“思入风云”。他讲“顺生”,但“不偏不党,不依不傍,不卑更不亢”。他的言行自有准则:“心里有所疑就说,是自由;听者不以为忤,是容忍”“对不同意见,我一是尊重,二是欢迎,三是未必接受,四是决不争论”。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菜,他也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⑤张中行为人古朴,尚古风,文亦如其人。从行文上说,他的文章开头喜欢旁征博引,下笔千言如行云流水,不似今人“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他的行文过程就是“思”的过程。
【材料二】
①网红与用户之间,存在精神与文化的联结。网红群体以多种方式传达正能量,对互联网文化乃至健康社会风气营造,意义重大。
②网红经济颇为可观。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网红产业年产值已达千亿元规模。不过,人们追捧网红显然并不只是为了消费,网红与用户之间,存在精神与文化的联结。在网络社群中,粉丝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受网红影响。譬如,喜欢“网红故宫”的人,崇尚恬淡、古雅的生活方式。网红通过不断输出产品、知识、理念、价值观或生活态度,持续影响受众,丰富时代文化生活。
③近年来,从袁隆平到钟南山,到张中行,从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儿到为爱逆行的人民子弟兵,正能量“网红”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爱豆”。奋斗者、创造者、奉献者,才是我们心中的最美英雄。网红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出众的才华、独特的个性、可贵的人格魅力、端正的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多一些这样的正能量网红群体,以多种方式传达正能量,对互联网文化乃至健康社会风气营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材料三】
①“网红现象”的本质原因还是互联网时代,自媒体人的一种社交现象,它本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一旦被人们利用,作为获取利益的手段时,就会产生一种社会价值导向。
②“网红”的个人包装比较注重貌美多金,其中不乏炫耀的成分,他们制作的传播产品往往更重“流量”而轻“质量”。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一些青少年潜移默化地产生攀比心,追求成为“网红”、通过粉丝打赏等方式获取名利,而忽略了努力学习、工作和正常的社会交往,不仅劳动价值观被弯曲,甚至逐渐产生了自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16.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主要记叙了张中行二三事,他被称为当之无愧的“布衣学者”。
B. 材料二中写追捧网红只是为了消费,网红经济颇为可观,网红产业年产值已达千亿元规模。
C. 材料三中写网红为了获得粉丝们的打赏,其传播的作品,通常轻“流量”而重“质量”。
D. 纵观三则材料:“爱豆”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让他们产生攀比心,追求成为新网红。
17.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中行“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通过细节刻画其生活节俭。
B. 张中行学识渊博,涉猎广泛,他的文章旁征博引,下笔千言如行云流水。
C. 文中列举“喜欢‘网红故宫’的人,崇尚恬淡、古雅的生活方式”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网红经济颇为可观”。
D. “不仅劳动价值观被弯曲,甚至逐渐产生了自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是逐层递进式的写法。
18. 班主任组织开展“话说网红”的主题班会,请你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正能量的“网红”。
【答案】16. A 17. C
18. 要具备如张中行般勤学善思、敦厚淳朴、言行有自己的准则、为人古朴,尚古风、文亦如其人、勤俭节约等品质;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出众的才华、独特的个性、可贵的人格魅力、端正的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产生一种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制作的传播产品更重“质量”。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结合文本二第①段“网红与用户之间,存在精神与文化的联结。网红群体以多种方式传达正能量,对互联网文化乃至健康社会风气营造,意义重大”可知,用户追捧网友并非只为了消费;
C.结合材料三第②段“‘网红’的个人包装比较注重貌美多金,其中不乏炫耀的成分,他们制作的传播产品往往更重‘流量’而轻‘质量’”,可知“通常轻‘流量’而重‘质量’”错误;
D.结合材料三第②段“一些青少年潜移默化地产生攀比心,追求成为‘网红’”,可知本项说法扩大了范围,太绝对;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结合材料二第②段“粉丝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受网红影响。譬如,喜欢‘网红故宫’的人,崇尚恬淡、古雅的生活方式”,举“喜欢‘网红故宫’的人,崇尚恬淡、古雅的生活方式”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粉丝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受网红影响”,并非为了说明“网红经济颇为可观”。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
结合材料一第②段“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的范围包括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不仅思考老庄、孔孟,而且研究罗素、培根,著述宏富”、第④段“张中行在做学问、待人、处事以至生活细节上,他都是古韵犹存”“他的言行自有准则”“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第⑤段“张中行为人古朴,尚古风,文亦如其人”,可概括为:网红要具备如张中行般勤学善思、敦厚淳朴、言行有自己的准则、为人古朴,尚古风、文亦如其人、勤俭节约等品质;
结合材料二第③段可知,“网红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出众的才华、独特的个性、可贵的人格魅力、端正的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结合材料三第①段“就会产生一种社会价值导向”、第②段“他们制作的传播产品往往更重‘流量’而轻‘质量’”可知,网红要要产生一种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制作的传播产品更重“质量”。
(二)(共19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夏夜听书
邵衡宁
①小时候每到暑假,我就会被送回苏北老家。记忆里,那时最快乐的事情,便是夏夜在打麦场上听苏北大鼓。晚来,我急匆匆吃了饭,就换上飘着檀香皂清香的裙子,奔向打麦场。
②唱鼓书的是一位远亲的爷爷,他那时五十岁出头,身材高大,声音沙哑醇厚,会唱《薛仁贵征东》《战君山》等十几部长篇鼓书。天色将晚,待他那特定节奏的鼓点响起,村庄里大人小孩都放下饭碗围拢过来。有的自带板凳,有的铺块麻袋盘腿而坐,而我们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们讲究些,会铺上草席。打麦场上,早有热心的乡邻点燃了驱蚊的艾草。
③苏北大鼓,说书人唱时,左手敲一副月牙形钢板,右手持鼓槌击鼓,又说又唱,并带有手、眼、身、步的表演,一人饰演多角,真可谓张口可调动千军万马,让人听得惊心动魄。偏苏北大鼓又最讲究悬念设置,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我把头仰得老高,也不觉酸疼,恍惚间已不在打麦场,而是置身于那曲折的故事中去了。
④开场小帽多是唱文明新风,第一句是文绉绉的“西江月”。待到听书的人来得差不多了,说书人突然鼓点激越、铜板翻飞、铿锵有力,仿佛千军万马正扑将过来,刹那间烟尘滚滚。常听书的人知道,这就要“书归正传”了。
⑤辛苦一天的大人们都听得入神,白天辛勤劳作的打麦场变成了休闲放松的场所,说书人直唱得嗓子都哑了,入迷的听书人仍不肯散去,纷纷恳求再唱一段。都是乡里乡亲,说书人辈分又长,于是多唱了。一段又一段。直到夜色已深,想着不能误第二天的营生,人们才不得不散了场。我也只好回家睡去,梦里有时巴巴盼着听那“下回分解”,有时又续着未完的故事。
⑥那一部部鼓书,在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夏天夜晚,给我们带来那么多欢乐。那些唱得好的鼓书艺人,也成了我们这些孩子的偶像。他们唱的人物,那种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深深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⑦后来,电视机兴起,乡村的娱乐生活渐渐丰富起来,鼓书渐渐没了市场。很多乡村鼓书艺人转行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没能再听到鼓书。
⑧但近来巧遇一位痴迷苏北鼓书的朋友,才知道,有鼓书艺人还在坚守着鼓书阵地,他们求新求变,推出了琴鼓联台,有的还把演出场地搬到了网络上。苏北大鼓也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人称“大鼓状元”的苏北大鼓非遗传承人牛崇光,近年还成了“网红主播”,拥有十多万粉丝。过去暗淡了的岁月突然被擦亮了,一种自豪感也在心中潜滋暗长。
⑨现在,我闲来会在网上听听苏北大鼓,有时也会听听家乡的民间小调。进而,我又找出家乡的县志,细细研读。故乡文化像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润泽着我的身心,让我常忍不住赞叹:父辈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原来还有这么多丰厚有趣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掘、传承。
⑩我们一家离开故土多年,年已八旬的母亲和妹妹住在一起,每每说起故乡,格外想念。那日我和妹妹视频通话,突然想起牛崇光唱的长篇鼓书《无艳春秋》,赶紧找出来让妹妹放给母亲看,那熟悉的鼓声一敲响,视频那端的母亲就落泪了。在白发慕年,母亲终于又听到了她年轻时痴迷的鼓书,听到了夏夜打麦场上熟悉的吟唱……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9月)
1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中“我把头仰得老高,也不觉酸疼,恍惚间已不在打麦场,而是置身于那曲折的故事中去了。”从侧面写出说书人水平高超。
B. 第⑤段中“都是乡里乡亲,说书人辈分又长,于是多唱了一段又一段。”表现出鼓书艺人为了营生,不辞辛劳。
C. 第⑧段中加点词“擦亮”与“暗淡”相对照,有“明亮、光明”之意,表达了人们对经历多年沉寂之后的苏北大鼓重新焕发光彩后的喜悦、自豪。
D. 第⑨段中“父辈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原来还有这么多丰厚有趣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掘、传承。”表达了“我”想发掘、传承家乡文化的愿望。
20. 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待到听书人来得差不多了,说书人突然鼓点激越、钢板翻飞、声音高亢,仿佛千军万马正扑将过来,刹那间烟尘滚滚。
21. 文章第⑩段写到“那熟悉的鼓声一敲响,视频那端的母亲就落泪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2. “我”从小到大的听书经历也让我对听书的情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我”情感变化的过程及作用。
【答案】19. B 20.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千军万马来比喻激越的鼓点。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说书人表演时紧张激烈的场面,突出了说书人技艺的精湛,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1. 母亲年轻时痴迷鼓书,但是随着乡村娱乐生活渐渐丰富,鼓书渐渐没了市场,白发暮年的母亲终又听到了,因激动而落泪;表达了母亲对鼓书痴迷,对故乡、对往事的怀念,对传统鼓书文化得以传承的感动:点明中心,升华主旨,照应题目,耐人寻味。
22. 小时候我急匆匆吃了饭,奔向打麦场,把头仰得老高,也不觉酸疼,表现了“我”对听书的急切盼望、对听书的喜爱、如痴如醉:后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没能再听到鼓书,内心的失落:近来知道有鼓书艺人还在坚守着鼓书阵地,内心的自豪:现在我闲来会在网上听听苏北大鼓,有时也会听听家乡的民间小调,表现“我”对听书的不舍,对故乡的怀念。文章以情感变化为线索,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解析】
【分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B.第⑤段中“都是乡里乡亲,说书人辈分又长,于是多唱了一段又一段。”表现出说书人乡情难却,不辞劳苦,并非为了营生;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
“千军万马”原意是指军队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但在这里,它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军队,而是被用来比喻说书人讲述故事时营造出的那种磅礴、浩大的氛围。当说书人的鼓点突然变得激越,钢板翻飞时,听众仿佛能看到故事中的无数人物和场景在眼前展开,就像有千军万马在冲锋陷阵一样,包含着夸张意味。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说书人讲述故事时的生动情景,也突出了说书人的高超技艺。他能够通过语言和表演,将听众带入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的世界。同时,“千军万马”这个词语的运用,也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整个描述更加生动有力。据此可作答。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
结合第⑩段“在白发慕年,母亲终于又听到了她年轻时痴迷的鼓书”,第⑦段“后来,电视机兴起,乡村的娱乐生活渐渐丰富起来,鼓书渐渐没了市场。很多乡村鼓书艺人转行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没能再听到鼓书。”可知,母亲年轻时痴迷鼓书,但是随着电视机兴起,乡村的娱乐生活渐渐丰富起来,鼓书渐渐没了市场。很多乡村鼓书艺人转行了。母亲很久没有听到鼓书,如今又听到,因此内心激动,因而落泪;结合第⑩段“母亲终于又听到了她年轻时痴迷的鼓书,听到了夏夜打麦场上熟悉的吟唱”,第⑤段“辛苦一天的大人们都听得入神,白天辛勤劳作的打麦场变成了休闲放松的场所,”可知,鼓书不仅是母亲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更代表着过去那些美好的日子和时光,因此可见母亲时隔多年又听到鼓书,仿佛又想起了那些往事,想起了故乡;同时也是对鼓书能够得到传承的欣慰和高兴。因此母亲的流泪蕴含了复杂的情绪,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的现状的思考,照应题目,升华了主题。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和情感的理解。
结合第①段“记忆里那时最快乐的事情,便是夏夜在打麦场上听苏北大鼓。”第②段“正是十一二岁年纪,假期作业又少,有大把的时光任我们挥霍:白天在走廊的阴凉里,看祖父收藏的闲书;晚来急匆匆吃了饭,就换上飘着檀香皂清香的裙子,奔向打麦场上”第⑦段“那一部部鼓书,在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夏天夜晚,给我们带来那么多欢乐。那些唱得好的鼓书艺人,也成了我们这些孩子的偶像”可知小时候我急匆匆吃了饭,奔向打麦场,把头仰得老高,也不觉酸疼,表现了“我”对听书的急切盼望、对听书的喜爱、如痴如醉;
结合第⑧段“后来,录音机和电视机兴起,乡村的娱乐生活渐渐丰富起来,唱鼓书渐渐没了市场。很多乡村鼓书艺人转行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没能再听到鼓书。”可知唱鼓书渐渐没了市场,与我们渐行渐远,我的内心是失落的;
结合第⑧段“但近来巧遇一位痴迷苏北鼓书的朋友,才知道,有鼓书艺人还在坚守着鼓书阵地,他们求新求变,推出了琴鼓联台,有的还把演出场地搬到了网络上……一种自豪感也在心中潜滋暗长。”可知,近来知道有鼓书艺人还在坚守着鼓书阵地,内心感到自豪;
结合第⑨段“现在,我闲来会在网上听听苏北大鼓,有时也会听听家乡的民间小调。进而,我又找出家乡的县志,细细研读。故乡文化像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润泽着我的身心,让我常忍不住赞叹:父辈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原来还有这么多丰厚有趣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掘、传承。”可知,如今,我闲来会在网上听听苏北大鼓,有时也会听听家乡的民间小调。那些熟悉的乡音,让我有种找到根的亲切,可见我对故乡的怀念,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由此可知,我的情感变化成为文章的线索,将苏北大鼓的过去、后来和现在的起伏变化贯穿起来,使得文章结构完整。也在情感变化中表达出我对对故乡的怀念,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60分)
23. 按要求作文。
请以“总有一丝春风萦绕心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答案】例文:
总有一丝春风萦绕心间
记忆中的那座小山,始终点缀着一颗颗翡翠的珠宝,那是太阳照射了满坡的茶耳,微风将茶耳的清香不时地传入我心扉。外公,你就是萦绕在我心头的那一丝春风,始终给我探索前方的勇气。
外公,最喜欢你春天带我去山上采茶。当微风溜过树林,厚厚的叶子之间荡起绿色的涟漪,我就跟着外公后面东看看,西瞧瞧,刨一点土,逮两只蝴蝶,摘几片叶子,心中欢喜无限。山上里的油茶树冒出点点淡绿,仿佛山中的小精灵. 风来过,茶山上拂过了几片飘走的叶子,像蝴蝶微微振翅,羽翼之间带着茶树点点的清香,我跟着风追呀追,你就像那一缕春风,引领着我成长。
当你的视线在茶树上扫过,寻着那些最嫩的叶子,而我也忙碌着,从树上摘下什么,往嘴里送,尝起来酸甜清脆。就连那些长得格外厚的叶子,样子像人的耳朵一样,摸起来肉嘟嘟的,我也欢喜地“吃”起来。茶耳叶子白色泛着微青,有的已经发出偏薄的红色,我多么喜欢啊!
一次我摘不到细腻的茶耳了,因为茶树太高,够不着,我像猴一样在树下乱跳。而您朝我大手一挥,我就赶紧欢天喜地地奔到外公身边。你就像变魔术似的,有好几片嫩绿嫩绿的茶耳,那迷人的颜色 吸引了我那贪吃的嘴。就在我伸手去抓的时候,你却又逗我,大手不见了!我急得差点掉下金豆子,您却把一片茶耳轻轻地往我嘴里一塞,啊,那脆脆又清甜的滋味又在我的嘴里,我的心又被欢乐所淹没。下山时,我的竹筐里没有几片茶叶,而您的筐里却是装满了沾着清露的茶耳,散发出春风和煦的味道。
茶叶收获后,杀青,揉捻,干燥,外公你带着我坐在田野边的小亭子里喝茶。你看着面前的茶,额头上的皱纹都舒展了许多,你粗糙的手把茶叶送入茶壶中,灌上开水,茶叶在壶中翻滚起来。瞬间,香气扑鼻而来。你在杯子里撒上茶粒,茶叶在滚烫的热水在的控制下忽上忽下,开出一片片精致的花纹,这就是一杯醇厚的绿茶。你说:“ 品茶要备、洗、取、沏、端、饮、斟、清,先入口的是苦涩,而后就变得甘甜起来。”我端起茶,果然,先苦后甘,仿佛春风一下子吹走了我急躁,心里全是温馨和甜美。
后来我了上学,很少有机会和外公你一起 再上山采茶耳,每次回来与你相见, 回忆宛如潮水般涌来。看到你每年为我采摘的新鲜的茶耳,为我泡上一壶明前茶 ,我心里清凉清凉的舒畅。我喜欢给您讲述学习上的困境,您总是眯着眼耐心地娓娓道来,告诉我,人总是要经历困难,面对荆棘,最好的办法就是敢于披荆斩棘。就像这茶,经过日月精华的洗礼,它才能够年年散发出它独特的香气,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山上的茶香,是日月积淀的朴素,我心中也凝聚着生活的茶香,那是我对外公你的思念,外公,你就像一缕春风,始终推动我前进的勇气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萦绕心间”意思是在心间盘旋往复。春风的特点是柔和,带给人以温暖和舒服之感。因此可知标题中的“春风”并非指向自然界的春风,而是某种心灵上的慰藉和温暖。比如老师的关怀,母亲的爱,朋友的理解,陌生人的帮助等等。“总”也可理解为“经常”,因此本标题既可以围绕一件事展开,也可以呈现多个场景,多个事件。文体上,倾向于记叙文。
第二,选材构思。如可以老师的鼓励为主题,写某次考试失利,我拿着试卷,不敢回家,一个人躲在教室里哭泣。此时来检查教室门窗是否关紧、学生们是否全部离开的班主任李老师来到教室,发现了蜷缩在角落里的我。在了解的事情的经过之后,摸摸我的头,拉起我的手,说送我回家,顺便进行一次家访。老师一路陪我走回家,一路询问我的学习的方法和最近的状态,帮助我找到成绩退步的原因。到了家之后又与我父母进行了沟通,劝说我的父母不该仅仅盯着分数,更应该关注我的学习方法和我的学习状态,多鼓励,多相信。那天,爸爸妈妈果真没有训斥我,而是选择陪伴我。那天虽然是寒冷的冬天,我却感到一丝春风萦绕在心头。识作者
辨人物
析性格
故事印证
老舍被称为“①”
虎妞
⑤
管理车厂工人井井有条,为和祥子结婚跟父亲断绝关系,好吃懒做,难产而死。
③
美丽、勤俭、善良、可悲
给虎妞打理家务、做饭烧水,虎妞难产时,帮忙跑医院问医生。
②被称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
阿龙纳斯
温文儒雅、理性睿智,富有冒险精神
⑥
④
脾气暴躁,热爱自由,勇敢坚强,本性善良
受不了监禁,多次企图逃跑:刺杀鲨鱼,救了船长。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