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6 机械运动 学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769490/0-17163855161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期末复习6 机械运动 学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769490/0-171638551622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期末复习6 机械运动 学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769490/0-171638551625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期末复习6 机械运动 学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展开知识回顾
机械运动
参照物:以某一物体为标准来判断另一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相对于标准,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则它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则它是静止的。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没有绝对的静止或运动,只有相对的静止或运动)
机械运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较简单)
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的分类: 变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比较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定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计算公式:v=s/t,变形公式:t =s/v, s=vt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s,读作:米每秒。
常用单位:千米/时,符号:km/h,读作:千米每时。
换算:1米/秒=3.6千米/时;1千米/时=5/18 米/秒
注: = 1 \* GB3 ①单位换算过程:2m/s=2×3.6km/h(过程单位同后)
= 2 \* GB3 ②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钟运动1.1m。
= 3 \* GB3 ③计算甲乙速度:相同的时间时的速度,或者是相同路程时的时间,再用公式计算。
s-t图像,直线为匀速运动;v-t图像为加速运动。
= 4 \* GB3 ④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 5 \* GB3 ⑤常识:人步行速度:1.3米/秒,自行车速度:4米/秒,
汽车速度:30米/秒,光速:米/秒
一、单选题
1.校运动会上可用无人机带的摄像头对运动员进行遥控拍摄。当无人机上升时,有人认为无人机是静止的,则此人所选参照物是( )
A.地面B.运动员C.摄像头D.遥控者
2.如图,甲、乙、丙三人从起跑线同时起跑,若同时到达a线处,则三人运动快慢情况是( )
A.甲最快B.乙最快C.丙最快D.一样快
3.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运动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就越大
B.物体的运动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就越小
C.物体的运动速度v可由st计算出来,但与s、t的大小无关
D.上述说法都有道理
4.某同学步行的速度约为1.2 m/s,他从家步行到校门口所需的时间约为10 min,他家到校门口的路程约为( )
A.12 mB.72 mC.720 mD.1200 m
5.棋盘上摆放有三枚棋子如图甲所示,图乙是小宇移动了棋子后的样子。相对于棋盘,位置发生了变化的棋子是( )
A.只有3B.只有2和3C.只有1和3D.1、2和3
6.如图所示,小明家的窗外有条公路,他看到窗外的情景由图甲变为图乙,判断轿车是运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可能是( )
A.房子的窗户B.路边的灯杆C.行驶的卡车D.轿车的司机
7.如图所示,四幅图是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s)或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能表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甲和丙B.甲和丁C.乙和丙D.乙和丁
8.下列语句中划线部分描绘的运动情景,选取山为参照物的是(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C.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D.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9.有甲、乙两列火车,甲车上的乘客从一侧窗口看到田野上的树木向北运动,从另一侧窗口看到乙车向北运动,则( )
A.甲车向南,乙车没动停在站台上
B.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C.甲、乙两车同时向北运动,乙比甲快
D.甲、乙两车同时向南运动,但乙车比甲车慢
10.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s-t图象为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5s,甲、乙的距离大于2m,则( )
A.甲的s-t图象一定为图线aB.甲的s-t图象一定为图线b
C.乙的s-t图象一定为图线c D.乙的s-t图象一定为图线a
11.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关于它们运动的快慢有如下几种说法:
①看台上的“观众”在比赛开始后,通过“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得快;
②由于兔子自认为奔跑能力强,比赛途中睡了一觉,终点“裁判员”通过“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
③科学中是采用“观众”的方法比较乌龟与兔子运动的快慢的;
④科学中是采用终点“裁判员”的方法比较乌龟与兔子运动的快慢的。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④D.②④
12.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到B地,甲先骑自行车到中点后改为跑步,而乙则是先跑步,到中点后改为骑自行车,最后两人同时到达B地。已知甲骑自行车比乙骑自行车的速度大,并且两人骑自行车的速度均比跑步速度大,若甲、乙两人离开A地的距离s与所用时间t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则下列四个图象中,甲、乙各人的图象只可能是( )
A. 甲是①,乙是②B.甲是③ ,乙是②
C.甲是①,乙是④D.甲是③ ,乙是④
13.如图所示,白鹭掠过平静的湖面,在水中形成了清晰的倒影。下列关于其相对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其倒影为参照物,白鹭是向前运动的
B.以水面为参照物,白鹭是静止的
C.以湖边的树为参照物,白鹭的倒影是静止的
D.当白鹭向上飞行时,其倒影相对白鹭向下运动
14.如图所示,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两木块运动情况在v-t图像中描述正确的是( )
A.B.
C.D.
二、填空题
15.如图所示的图像是某物体在40秒内沿直线运动的s-t图像。分析图像信息,前5秒内物体做 运动,通过的路程为 米;10-20秒内,物体处于 状态;在这40秒内,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米/秒。
16.学校开展“家务劳动我来做”活动。同学们积极响应。
(1)小芳正在用拖把拖地时,拖把相对地面是的 。浴室里的镜子模糊不清,小芳擦干水珠后又能看清自己,因镜子发生的是 反射。
(2)小红测得家里每天用米480g,米的体积为400 cm3,米的密度约为 g/cm3。
17.学校运动会是同学们最喜欢的活动。因为不能近距离观看,同学们携带了望远镜、调焦照相机。还有家长使用了无人机拍摄。
(1)无人机拍摄时视野中出现了无人机的影子,这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2)学生使用调焦照相机往往采用改变像距的对焦方式。即向外或向内移动镜头(凸透镜)来增大或减小像距,使像成在底片处。若要给更远的运动员拍摄照片,相机镜头应该 移动。(填“向外“或“向内”)
(3)100m赛跑时,小温前30m做加速直线运动,后70m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终点时的速度是7m/s,成绩是15s,无缘决赛,那么他在前30m的平均速度是 m/s.
18.如图,图a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的物体的速度;图b中p1 、p2 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 、n2 分别是p1 、p2 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 、p2 之间的时间间隔Δt=3.0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v=340 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b可知,汽车的速度是 。(结果精确到0.1)
三、解答题
19.一辆小轿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从甲地到乙地,它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V1,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V2,求这辆小汽车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20.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向杭州方向匀速直线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15,当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45。求:
(1)轿车从A地到B地用了多少小时。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轿车若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直线行驶,则从B地到达杭州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21.下表是声音在某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
(1)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 。(只需写出两种)
(2)设海水温度为25 ℃,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 s后收到回波,请计算出此处海水的深度为多少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如果物体是运动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断改变;如果物体是静止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
【解答】当无人机上升时,它是静止的,因此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
无人机相对于地面、运动员和遥控者的位置都在不断改变,故A、B、D不合题意;
无人机相对它上面的摄像头位置保持不变,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公式v=st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从起跑线到a线,丙在最外圈,则丙的路程最大。根据v=st可知,丙的速度最大,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对速度公式v=st的理解分析判断。
【解答】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方向保持不变,它的速度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无关,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4.【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公式s=vt计算他家到校门口的路程。
【解答】他家到校门口的路程为:s=vt=1.2m/s×600s=720m。
故选C。
5.【答案】D
【解析】【分析】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它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那么它是静止的。
【解答】比较甲乙两图可知,①水平向右移动一格,那么相对棋盘,①的位置发生改变;
②水平向右一格,那么相对棋盘,②的位置发生改变;
③在水平方向向右移动一格,竖直方向向下移动二格,那么相对棋盘,③的位置发生改变。
则位置发生了变化的棋子是1、2、3。
故选D。
6.【答案】D
【解析】【分析】如果物体是运动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断改变;如果物体是静止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
【解答】对比甲和乙两幅图片可知,轿车相对房子的窗户、路边的灯杆、行驶的卡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因此可以选择窗户、灯杆和卡车为参照物,故A、B、C不合题意;
轿车相对轿车司机的位置保持不变,此时轿车是静止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答案】C
【解析】【分析】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像分析判断。
【解答】甲:当时间增大时路程保持不变,那么物体是静止的,故甲不合题意;
乙:路程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且成正比关系,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乙符合题意;
丙:当时间增大时速度保持不变,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丙符合题意;
丁:速度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则物体做加速运动,故丁不合题意。
那么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为乙和丙。
故选C。
8.【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判断。
【解答】A.“两岸青山相对出”中,描述是青山在运动,因为青山相对船只的位置不断改变,因此参照物为船只,故A不合题意;
B.“巍巍青山两岸走”中,描述青山在运动,因为青山相对船只的位置不断改变,因此参照物为船只,故B不合题意;
C.“ 看山恰似走来迎 ”中,描述青山在运动,因为青山相对船只的位置不断改变,因此参照物为船只,故C不合题意;
D.“轻舟已过万重山”中,描述船在运动,因为船相对山的位置不断改变,因此参照物为山,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分析判断。【解答】A.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停留在站台上,如果乙车停留在站台上,会看到树木和乙车一相同的速度向北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会看到树木相对于甲车向北,而树木快,说明乙车也向南运动,但乙车运动慢,故B不符合题意;
C.甲、乙两车同时向北运动,乙车比甲机车快,树木是静止的,就会看到树木向南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甲车上的乘客看到树木向北运动,说明甲车向南运动,同时看到乙车向北运动,但比树木运动得慢,说明乙车也向南运动,但乙车比甲车运动的慢,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A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s-t图象找出同一时刻a、b、c对应的路程,然后由速度公式判断三图象对应速度的大小关系,再由图象判断5s内,三图象的路程差即可。【解答】由图象可知,经过5s后a的路程为sa=5m,b的路程为sb=2.5m,c的路程为sc=1m,
根据公式v=st可知,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也大于c的速度,
由题意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甲可能是a、b,乙可能是b、c;
由题意知,运动5秒后,甲、乙间的距离大于2米,而a和b的距离大于2m,a和c的距离大于2m,可见甲只能是a,乙可能是b、c;
综合①②可知,甲一定为图线a。
故选A。
11.【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对速度的理解和认识判断即可。
【解答】①根据公式v=st可知,当时间相同时,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故①正确;
②根据公式v=st可知,当路程相同时,时间越短,则速度越大,故②正确;
③④在科学中,速度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所以采用“观众”的方法,故③正确,④错误。
那么正确的是①②③。
故选A。
12.【答案】C
【解析】【分析】在s-t图像中,斜率越大,速度越大;
【解答】从题目的信息我们可以知道甲骑自行车的速度比乙大,两人又是同一时间到达B点,就说明了甲跑步的速度一定比乙跑步的速度慢, 并且两人骑自行车的速度均比跑步速度大 ,所以速度的排序为:V甲骑>V乙骑>V乙跑>V甲跑;从s-t图像上可以看出,速度越大的,斜率越大;所以甲乙两人的图像只可能是①和④;
故答案为:C.
13.【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参照物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以其倒影为参照物,白鹭的位置保持不变,即是静止的,故A错误;
B.以水面为参照物,白鹭的位置不断改变,即是静止的,故B错误;
C.以湖边的树为参照物,白鹭的倒影的位置不管改变,即是运动的,故C错误;
D.当白鹭向上飞行时,其倒影相对白鹭在向下的方向上不断改变,因此倒影向下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木块的运动规律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上面的木块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大,根据v=st可知,它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下面的木块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都相等,根据v=st可知,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5.【答案】匀速直线;50;静止;5
【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的形状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根据s=vt计算通过的路程。
(2)根据图像的形状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根据公式v=s总t总计算出40s内的平均速度。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前5s内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为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斜线,即二者成正比例关系,那么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速度为:v=st=100m10s=10m/s;
在5s内通过的路程s'=vt'=10m/s×5s=50m。
(2)10~20s内,物体到起点的距离保持100m不变,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3)在这40s内,该物体经过200m,则平均速度为:v=s总t总=200m40s=5m/s。
16.【答案】(1)运动;镜面
(2)1.2
【解析】【分析】(1)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它是运动的;否则,它就是静止的。光在凸凹不平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在光滑平整的表面上发生镜面反射。
(2)根据公式ρ=mV计算米的密度。
【解答】(1)小芳正在用拖把拖地时,拖把相对地面的位置不断改变,即拖把是运动的。浴室里的镜子模糊不清,小芳擦干水珠后又能看清自己,因镜子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2)米的密度为:ρ=mV=480g400cm3=1.2g/cm3。
17.【答案】(1)直线传播
(2)向内
(3)6
【解析】【分析】(1)光在同一中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现象有影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等。
(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3)首先根据t=sv计算出后70m所用的时间,再根据t'=t总-t计算出前30m所用的时间,最后根据公式v'=s't'计算前30m的平均速度。
【解答】(1)无人机拍摄时视野中出现了无人机的影子,这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若要给更远的运动员拍摄照片,即物距增大了,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需要减小像距,也就是相机镜头应该向内移动。
(3)后70m所用的时间为:t=sv=70m7m/s=10s;
前30m所用的时间:t'=t总-t=15s-10s=5s;
则前30m的平均速度为:v'=s't'=30m5s=6m/s。
18.【答案】17.9m/s
【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3s,根据图b所示p1、p2的间隔的刻度值,以及p1、n1和p2、n2之间间隔的刻度值。可以求出p1、n1和p2、n2间的时间,即超声波由发出到接收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可以求出超声波前后两次从测速仪到汽车所用的时间,结合声速,进而可以求出前后两次汽车到测速仪之间的距离。由于汽车向着测速仪方向运动,所以两者之间的距离在减小。汽车前后两次到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之差即为汽车前进的路程。由于两次超声波发出的时间间隔为3s,汽车运动的时间为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开始,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结束。求出这个时间,就是汽车运动的时间。
根据汽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即可求出汽车的运动速度。
【解答】p1、p2的间隔的刻度值为30个格,时间长为3s,p1、n1之间间隔的刻度值为12,所以对应的时间为1.2s;p2、n2之间间隔的刻度值9,所以对应的这两点之间对应的时间为0.9s。
p1、n1之间的时间为超声波第一次从测速仪发出后遇到行进的汽车又回来所用的时间,
所以超声波传播到汽车所用的时间t1为0.6秒。
由此可以求出汽车在接收到p1的信号时汽车与测速仪之间距离:s1=vt1=340m/s×0.6s=204m;
同理可求出汽车在接收p2信号时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s2=vt2=340m/s×0.45s=153m;
由此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s=s1-s2=204m-153m=51m。
汽车运行s所用的时间为:t=3s-0.6s+0.45s=2.85s,
则汽车的行驶速度:v车=st=51m2.85s≈17.9m/s。
19.【答案】设总路程2S,前半路程耗费时间为t1,后半路程耗费时间为t2,耗费总时间为t
根据公式 v=St 推得 t=Sv
则前半路程:t1=SV1 后半路程:t2=SV2
耗费总时间:t=t1+t2=SV1+SV2=S(V1+V2)V1V2
故平均速度:v=2St=2V1V2(V1+V2)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t=sv分别计算出前半程和后半程所用的时间,然后将它们相加得到全程用的总时间,最后再根据v=st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即可。
20.【答案】(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
t=10:45-10:15=30 min=0.5 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路程:
s=120 km-70 km=50 km,
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v= st = 50km0.5ℎ =100 km/h
(3)轿车若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直线行驶,则从B地到达杭州需要的时间:
t'= s'v = 70km100km/ℎ =0.7 h=42 min
【解析】【分析】(1)轿车从A地到B地的时间等于通过A、B两个地点时的时刻之差;
(2)从A到B的距离等于A、B两地到杭州的距离之差,再根据公式v=st计算轿车的速度;
(3)根据公式t'=s'v计算从B地到达杭州需要的时间。
21.【答案】(1)介质的温度;介质的种类
(2)解:海水的深度为 1531m/s×2s2 =1531m。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声速的影响因素;
(2)海水的深度等于超声波传播距离的一半,即根据s=12vt计算海水的深度。
【解答】(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5℃、15℃和20℃时声音在水中的速度不同,即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25℃时海水、软木和铁的声速不同,即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
1450
冰
3230
水(15 ℃)
1470
软橡胶(常温)
40至50
水(20 ℃)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
1531
铁(棒)
5200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节 机械运动第1课时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a href="/kx/tb_c5657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1节 机械运动第1课时学案设计</a>,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复习10 压强 学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10 压强 学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末复习9 摩擦力 学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9 摩擦力 学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综合说理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