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2——山东适用(解析版)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2——山东适用(解析版)第1页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2——山东适用(解析版)第2页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2——山东适用(解析版)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2——山东适用(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2——山东适用(解析版),共23页。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玉米根尖细胞中,同时含有磷脂、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是( )
    A.线粒体B.核糖体C.染色体D.叶绿体
    【答案】A
    【分析】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线粒体属于双层膜细胞器,其膜结构也是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线粒体中含有少量的DNA和RNA,A正确;
    B、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是核糖体RNA和蛋白质,没有膜结构,因此不含有磷脂,B错误;
    C、染色体是DNA和蛋白质的复合物,不含磷脂,C错误;
    D、玉米根尖细胞不含有叶绿体,D错误。
    2.甲型H3N2流感是一种由RNA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可以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多表现出普通流行性感冒的症状。病毒的有效防范方式是疫苗接种和佩戴口罩。下列与流感病毒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通过飞沫传播,说明能在空气中增殖
    B.流感疫苗接种后立即可起到预防效果
    C.体积比细胞还小,是最简单的生命系统
    D.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可以得到6种产物
    【答案】D
    【分析】病毒营寄生生活,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详解】A、流感病毒是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A错误;
    B、疫苗接种后需要一定时间反应后,才能起效,B错误;
    C、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C错误;
    D、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彻底水解可得到核糖、磷酸和四种含氮碱基,D正确。
    3.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部分产物均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
    B.发菜因含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
    C.患细菌性痢疾时,用青霉素几乎无效,可能是因为致病菌质粒含抗性基因
    D.噬菌体可在基因工程中做载体,将外源基因运送到动物细胞
    【答案】D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只能进行二分裂生殖;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会产生CO2,都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A正确;
    B、发菜因含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B正确;
    C、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的生长,患细菌性痢疾时,用青霉素几乎无效,可能是因为致病菌质粒含抗性基因,C正确;
    D、噬菌体侵染的对象是细菌,D错误。
    4.将动物的完整线粒体悬浮于含有呼吸底物、氧气和无机磷酸的溶液中,并适时加入ADP、DNP和DCCD三种化合物,测得氧气浓度的变化如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悬浮液中含有的呼吸底物是葡萄糖
    B.图示反应发生于线粒体基质
    C.ADP和DNP都能促进细胞呼吸且促进效率相同
    D.DCCD能够抑制细胞呼吸是由于抑制ATP的合成
    【答案】D
    【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 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详解】A、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底物是丙酮酸,不是葡萄糖,A错误;
    B、图示反应消耗氧气,该场所为线粒体内膜,B错误;
    C、ADP和DNP加入后,曲线下降的斜率不同,所以,促进效率不同,C错误;
    D、图示中显示加入DCCD后,氧气浓度不再下降,则推测DCCD作用为抑制ATP合成,D正确。
    5.将大肠杆菌培养在含有葡萄糖培养液中,在时间0时,将含大肠杆菌的培养液均分为四组,处理见下表。混匀处理6小时后,将经不同处理的培养液分别涂布在四组不同的平板上,每组涂12个,在37℃下培养24小时,计数每组平板中菌落的平均数。结果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研究物质A和B对大肠杆菌的共同作用时,组1是对照组,2、3、4组为实验组
    B.物质A和物质B均能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且物质B的抑制作用强于物质A
    C.物质A与物质B同时存在时,有些原来不能存活的大肠杆菌存活下来
    D.可在培养液(基)中加入酚红试剂鉴别大肠杆菌
    【答案】C
    【分析】伊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可用来鉴别大肠杆菌,生长在此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
    【详解】A、研究物质A和B对大肠杆菌的共同作用时,组1、2、3均为对照组,组4为实验组,A错误;
    B、组2、组3与组1对比可知,物质A和物质B均能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且作用相当,甚至物质A的抑制作用稍强于物质B,B错误;
    C、组4与组2、组3对比可知,当物质A与物质B同时存在时,菌落要比物质A、物质B单独存在要多,说当物质A与物质B同时存在时,有些原来不能存活的大肠杆菌存活下来,C正确;
    D、鉴别大肠杆菌可使用的试剂是伊红-亚甲蓝试剂,D错误。
    6.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NO3-必须还原为NH4+才能被利用,还原过程产生的中间产物亚硝酸盐活性强,对植物有较强的毒害作用。如图是绿叶中的硝酸盐还原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NADPH可用于还原暗反应产生的3-磷酸甘油酸
    B.NiR数量和活性小于NR有利于缓解亚硝酸盐毒害作用
    C.植物对NO3-的利用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及叶绿体
    D.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可提高NO3-还原速率
    【答案】B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
    1、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还原型辅酶Ⅱ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提供能量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
    2、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三碳化合物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三碳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三碳化合物,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五碳化合物。
    【详解】A、光反应产生的NADPH可用于还原暗反应产生的3-磷酸甘油酸,将其转变为磷酸甘油醛,A正确;
    B、NiR数量和活性大于NR时,利于将NO3-氧化为NH4+缓解亚硝酸盐的毒害作用,B错误;
    C、由图可知,NO3-在细胞质基质中经过NR转化为NO2-,NO2-进入叶绿体中,经过NiR转化为NH4+,即植物对NO3-的利用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及叶绿体,C正确;
    D、由图可知,提高光照能加快NO3-转化为NO2-、NO2-转化为NH4+,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NO3-必须还原为NH4+才能被利用,因此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可提高NO3-还原速率,D正确。
    7.下列哪项不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
    A.叶绿体有众多的基粒和类囊体,扩展了受光面积,有利于吸收光能
    B.神经元表面的突起有利于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C.浆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发达,有利于合成分泌抗体
    D.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D
    【分析】卵细胞体积大,相对表面积小,不利于提高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而卵细胞内含大量的营养物质,是利于受精卵的发育。
    【详解】A、叶绿体内有众多基粒和类囊体,有效增大接受光照的膜面积,有利于叶绿体吸收、转化光能,能够体现“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A不符合题意;
    B、神经元表面大量的突起有利于细胞之间建立突触进行信息交流,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B不符合题意;
    C、浆细胞需要合成、分泌大量抗体,因此细胞内与分泌蛋白相关的细胞器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发达,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C不符合题意;
    D、卵细胞体积大,相对表面积小,不利于提高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而卵细胞内含大量的营养物质,是利于受精卵的发育,不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D符合题意。
    8.2023年9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科学家在人体60种不同的组织中发现了400多种已知的细胞类型,进一步研究发现,人体内较小细胞(如血细胞)与较大细胞(如肌肉细胞)的质量大致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类型细胞的结构、功能、遗传物质等方面发生了稳定性差异,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B.肌肉细胞的细胞周期是从上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C.人体内不同类型细胞的膜成分基本相似,细胞间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D.人体不同类型细胞的质量大致相同,充分体现细胞学说提出的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观点
    【答案】C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遗传信息执行的情况不同。
    【详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遗传信息执行的情况不同,即细胞分化时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A错误;
    B、肌肉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B错误;
    C、人体内不同类型细胞的膜成分基本相似,细胞间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C正确;
    D、细胞学说主要内容为动物、植物细胞的统一,而非人体的不同细胞,D错误。
    9.生物科学理论的建立离不开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下列关于实验方法与达成实验目的匹配错误的是( )
    A.用同位素标记法探究物质在细胞中的转移途径,如用DNA探针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
    B.通过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探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C.建立数学模型可以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如构建细菌的数量增长模型
    D.用荧光标记法可以完成相关物质的定位,如利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定位诊断肿瘤
    【答案】A
    【分析】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详解】A、检用同位素标记法探究物质在细胞中的转移途径,如用3H标记的亮氨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用DNA探针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属于分子杂交技术,A错误;
    B、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通过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探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B正确;
    C、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可以建立数学模型,如构建细菌的数量增长模型,C正确;
    D、用荧光标记法可以完成相关物质的定位,如利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定位诊断肿瘤,D正确。
    10.大肠杆菌的生长模式可以分为快生长和慢生长两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营养丰富的条件下,大肠杆菌可以利用快生长模式快速增殖
    B.由图可知,大肠杆菌在一个复制原点上进行双向复制
    C.大肠杆菌慢生长过程中不存在蛋白质与DNA复合体
    D.一次复制结束之前,再次开始新一轮的复制,可提高复制频率
    【答案】C
    【分析】DNA由两条互补链的双螺旋结构组成。复制期间,这些链被分离。然后,原始DNA分子的每条链都用作产生其对应物的模板,此过程称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A、快生长繁殖速率快,营养丰富的条件下,大肠杆菌可以利用快生长模式快速增殖,A正确;
    B、由图可知,大肠杆菌在一个复制原点上沿两边双向复制,B正确;
    C、大肠杆菌慢生长过程也存在DNA复制,存在DNA聚合酶与DNA模板链的结合,C错误;
    D、在一次复制结束之前继续开始一轮新的复制,可节约复制的时间,提高复制的效率,D正确。
    11.某二倍体动物(2n=4)的基因型为AaBb,现将其中一个精原细胞的全部染色体DNA双链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并放入只含31P的培养基中培养,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及其基因位置如图所示,若分裂过程中只发生一次基因突变或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图中细胞的4条染色体均有放射性,说明该精原细胞没有进行有丝分裂
    B.若图中细胞有3条染色体有放射性,说明该精原细胞发生了基因突变
    C.若图中细胞有2条染色体有放射性,说明该精原细胞至少经过一次有丝分裂
    D.若图中细胞有1条染色体有放射性,说明该精原细胞DNA至少经过3次复制
    【答案】B
    【分析】由图可知,该细胞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
    【详解】A、若图中细胞的4条染色体均有放射性,根据半保留复制可知,每个DNA分子复制一次,此时细胞正进行减数分裂,说明该精原细胞没有进行有丝分裂,A正确;
    B、图示为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若有3条染色体有放射性,则推测精原细胞先经历了至少一次有丝分裂,再进行减数分裂,并存在缠绕互换现象,B错误;
    C、若该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前只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则形成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内含有2条染色体有放射性,但是若减数分裂前经过了不止一次的有丝分裂,而每一次有丝分裂时若有标记的DNA都分到一个细胞内,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也会得到上述结果,故说明该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前至少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C正确;
    D、因为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在第一次复制后子代DNA都具有放射性,第二次复制后,一半的DNA分子具有放射性,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一条有放射性,一条无放射性。而图中DNA分子只有一个有放射性,因此在进行减数分裂之前细胞已进行至少两次有丝分裂,第二次有丝分裂时,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后随机移向细胞的两极,所以在细胞中具有放射性的染色体有可能是0条、1条、2条、3条、4条,所以DNA分子第三次复制就可能出现只有1条染色体具有放射性的情况,D正确。
    12.疫苗是人类对抗传染病的有效武器,下图为接种某种新冠疫苗后人体获得较为持久免疫力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②为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物质甲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组胺等
    B.③细胞被活化一般需要抗原、辅助性T细胞及细胞因子的作用
    C.新冠病毒减毒活疫苗注射人体后,只发生体液免疫,不发生细胞免疫
    D.④细胞寿命长,有记忆性,⑤细胞寿命短,无记忆性
    【答案】B
    【分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
    【详解】A、②为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物质甲为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组胺不是细胞因子,组胺不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A错误;
    B、③是B细胞,其细胞活化需要与病原体直接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B正确;
    C、减毒活疫苗仍具有侵染性,可进入细胞,因此减毒活疫苗进入人体后可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C错误;
    D、图中④细胞为浆细胞,能产生抗体,⑤细胞为记忆B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不具有记忆性,D错误。
    13.将正常生长且长势相同的油菜幼苗分为多组,每周向不同组油菜叶片上分别喷洒等量不同浓度的色氨酸溶液1次,6周后油菜幼苗生长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设计了空白对照和自身对照
    B.色氨酸仅作为合成蛋白质的原料而促进植物生长
    C.据图分析,施用的色氨酸最适浓度为0-100mg/L之间
    D.色氨酸对地上部分的促进效果均高于对地下部分
    【答案】D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其中探究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因变量是株高。
    【详解】A、实验中无自身对照,A错误;
    B、色氨酸还可作为生长素合成的底物,B错误;
    C、图中色氨酸最适浓度范围应在0-200mg/L之间,C错误;
    D、由图中可以看出,地上部分的相对重量均高于地下部分,故色氨酸对地上部分的促进效果均高于对地下部分,D正确。
    14.初级生产量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固定的能量。次级生产量是指异养生物(包括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有机物质而生产出来的有机物质。生物量是指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下列关于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植物呼吸量
    B.净初级生产量会部分转化为次级生产量
    C.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量一定多于第二营养级
    D.次级生产量的能量来源于初级生产量
    【答案】C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分别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动物和其他异养生物靠消耗初级生产量制造的有机物质(或固定的能量),其中初级生产量包括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且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植物呼吸消耗量。
    【详解】ABD、总初级生产量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固定的能量,固定的能量一部分用于植物呼吸消耗,剩下为净初级生产量,则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植物呼吸量,净初级生产量有一部分会异养生物所利用,则净初级生产量会部分转化为次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的能量来源于初级生产量,ABD正确;
    C、生物量金字塔大多也是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但有时候会出现倒置的金字塔形,例如,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生产者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地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刻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C错误。
    15.荧光定量PCR是通过在PCR体系中添加荧光染料来记录PCR产物的累积情况,从而达到对PCR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的目的。CT值表示每个反应管内荧光信号达到设定的荧光阈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数。通常情况下将已知浓度的DNA标准样品经过梯度稀释后分别取样进行荧光定量PCR,得到一系列的CT值,以梯度稀释后的浓度对数值作为横坐标,浓度所对应的CT值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即可得到一个标准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中需要添加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B.荧光定量PCR可以用于检测样品中待测病毒核酸的浓度
    C.若两组样品中待测病毒核酸的浓度差了10倍,则两组CT值的差异在3与4之间
    D.若标准样品的DNA出现降解,则利用所得的标准曲线分析,待测样品所测CT值偏低
    【答案】D
    【分析】PCR反应需要在一定的缓冲溶液中才能进行,需提供DNA模板,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结合的2种引物,4种脱氧核苷酸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同时通过控制温度使DNA复制在体外反复进行。扩增的过程是:目的基因DNA受热变性后解为单链,引物与单链相应互补序列结合;然后以单链DNA为模板,在DNA聚合酶作用下进行延伸,即将4种脱氧核苷酸加到引物的3'端,如此重复循环多次由于延伸后得到的产物又可以作为下一个循环的模板,因而每一次循环后目的基因的量可以增加一倍,即成指数形式扩增。每次循环般可以分为变性、复性和延伸三步
    【详解】A、PCR的过程包括变性、退火和延伸。DNA的双链主要是靠氢键联系在一起,高温时,氢键很容易就被断开了,双链变成了单链,提供了PCR的模板。荧光定量PCR是反复多次进行PCR,所以需要添加耐高温的DNA聚合酶,A正确;
    B、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荧光定量PCR的CT值与病毒核酸浓度有关,病毒核酸浓度越高,循环数越少,CT值越小,B正确;
    C、根据图中CT值与梯度稀释后的浓度对数值之间的关系可知,如果PCR产物的浓度增加10倍,其荧光强度也会增加10倍,但是CT值会减少大约3.3个单位(即1个对数单位),C正确;
    D、据图所示,DNA标准样品的浓度越高,达到设定的荧光阈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数越少,CT值越小,所以,若标准样品的DNA出现降解,DNA浓度下降,则标准曲线值偏高,待测样品所测CT值偏高,D错误。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微生物分解作用是微生物将有机物逐步降解,最终生成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包括细胞外分解和细胞内分解。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微生物分泌胞外酶,将细胞外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或无机物
    B.细胞摄入较小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可分解为无机物
    C.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同一过程
    D.分解者分解作用能量的散失都是通过胞内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实现的
    【答案】ACD
    【分析】分解者又称“还原者”。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无机盐、二氧化碳、水),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分解者是异养生物,其作用是把动植物残体内固定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作用与生产者相反。
    【详解】A、由图可知,微生物分泌胞外酶,将细胞外的大分子有机物如动植物残骸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小分子有机物进入细胞,进行细胞呼吸生成无机物,A错误;
    B、由图可知,分解者吸收小分子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将小分子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B正确;
    C、据图可知,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包含胞外分解和胞内分解,与呼吸作用不完全相同,C错误;
    D、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量的散失不仅通过胞内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实现的 ,也发生于胞外分解作用过程中,D错误。
    17.尿的生成过程主要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最后形成终尿排泄出去。如图表示血浆中甲、乙、丙三种物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与重吸收情况。下表为正常人滤过量与排泄量中几种成分的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被滤过后部分被重吸收,乙被滤过后完全被重吸收,则甲是Na+,乙为尿素
    B.肾小球滤过形成原尿的原理与血浆形成组织液的原理基本相同
    C.葡萄糖的重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但其吸收有限量,血糖过高可导致尿糖
    D.若发生丙物质大量滤过,则表明肾小球功能异常,病人表现为组织水肿
    【答案】BCD
    【分析】血液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液中的大分子的如血细胞、蛋白质等不能被过滤出去,其余的如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经过过滤形成原尿,然后原尿在经过肾小管时,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下把全部葡萄糖、部分水还有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那么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会形成尿液,所以在血浆和原尿中都含有而尿液中不含有的物质是葡萄糖。
    【详解】A、据图可知,甲被滤过后部分被重吸收,可能是Na+也可能是尿素,乙被滤过后完全被重吸收,可能是葡萄糖,A错误;
    B、肾小球滤过形成原尿的原理与血浆形成组织液的原理基本相同,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等不能被过滤出去,B正确;
    C、肾小管和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由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膜上转运葡萄糖的载体数量有限,因此其吸收有限量,血糖过高超过其重吸收能力可导致尿糖,C正确;
    D、据图可知,丙物质不能被肾小球滤过且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若发生丙物质大量滤过,则表明肾小球功能异常,即其通透性增加,由于血浆中丙物质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病人表现为组织水肿,D正确。
    18.原产于北美温带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简称SC)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给我国南方地区造成严重的生态灾害和经济损失,有“植物杀手”之称。为研究SC入侵我国南方地区的原因,科研人员对入侵SC的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R2、R4、R6)的耐寒能力进行检测,结果如图1所示。将各类型的SC分别与当地常见植物混种,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南方冬季气温高,耐寒性好的R2在环境选择中不占优势
    B.2014年的R2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R4和R6年龄结构可能为增长型
    C.R2和R4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属于种间竞争
    D.将SC引入我国,提升了南方地区的物种多样性
    【答案】ABC
    【分析】“加拿大一枝黄花”(简称SC)给我国南方地区造成严重的生态灾害和经济损失,据图1分析可知,造成生物入侵的主要是R4和R6类型,繁殖速度快,生长优势明显,与周围植物争阳光、争肥料,直至其它植物死亡,从而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
    【详解】A、从图2可以看出,R2半数细胞破裂的温度较低,由此可知其耐寒性较好,但南方气温高,从图1可看出,R2在该环境中处于劣势,A正确;
    B、图中可以看出,2014年后R2的种群密度在降低,R4和R6在上升,因此2014年的R2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R4和R6年龄结构可能为增长型,B正确;
    C、种间竞争是两个或多个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为了争夺资源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R2和R4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属于种间竞争,C正确;
    D、SC为入侵生物,可能导致南方地区的物种多样往下降,D错误。
    19.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产生,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将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培育克隆猴的流程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成纤维细胞注入去核卵母细胞前,用灭活的仙台病毒短暂处理的目的是利于细胞融合
    B.组蛋白的甲基化和乙酰化不利于重构胚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过程
    C.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细胞质基因来自猴A和猴B
    D.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便于建立某些疾病模型和药物筛选
    【答案】ACD
    【分析】图示过程为体细胞克隆猴过程,该过程中应用了动物细胞培养(卵母细胞等的培养)、动物细胞融合(去核卵母细胞与成纤维细胞融合)和胚胎移植等技术。
    【详解】A、灭活的仙台病毒具有促融的作用,因此,将成纤维细胞注入去核卵母细胞前,用灭活的仙台病毒短暂处理的目的是利于细胞融合,A正确;
    B、结合题图,重构胚在加入中Kd4d的mRNA和TSA后,发育成克隆鼠,而Kd4d的mRNA表达产物为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可以使组蛋白去甲基化,TSA为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抑制组蛋白脱乙酰酶的作用,保持组蛋白乙酰化,即组蛋白乙酰化和去甲基化有利于重构胚后续的胚胎发育过程,B错误;
    C、据图可知,体细胞克隆猴是由去核卵母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融合而成,故体细胞克隆猴的线粒体DNA来自提供卵母细胞的母猴和成纤维细胞,即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的细胞质基因来自猴A和猴B,C正确;
    D、克隆特定疾病模型的动物,可为研究该疾病的致病机制和开发相应的药物提供帮助,因此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便于建立某些疾病模型和药物筛选,D正确。
    20.图1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两种致病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甲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5/81。用某种限制酶对图1中部分个体的甲病相关基因切割后电泳,甲病相关基因的酶切位点及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病致病基因一定位于常染色体
    B.甲病致病基因是正常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所致
    C.8号个体只携带一种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
    D.若9号为正常女性,与正常男性婚配,生育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5/81
    【答案】D
    【分析】分析图1:1号和2号个体不患甲病,生出的5号个体患有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病;3号和4号个体不患乙病,生出的7号个体患有乙病,说明乙病为隐性病;分析图2:5号个体患有甲病,由电泳结果可知致病基因被酶切后,会得到0.4kb、0.6kb、0.8kb这三个片段;致病基因和正常基因碱基总数一样,可推出 正常基因被酶切后,会得到1.2kb和0.6kb两个片段;电泳条带可知,1号个体只含有1.2和0.6两条带,只含正常基因,2号个体含有正常基因,也含致病基因,5号个体来自他的母亲,故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题意,两种致病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分析图1:1号和2号个体不患甲病,生出的5号个体患有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病;3号和4号个体不患乙病,生出的7号个体患有乙病,说明乙病为隐性病;分析图2:5号个体患有甲病,由电泳结果可知致病基因被酶切后,会得到0.4kb、0.6kb、0.8kb这三个片段;致病基因和正常基因碱基总数一样,可推出 正常基因被酶切后,会得到1.2kb和0.6kb两个片段;电泳条带可知,1号个体只含有1.2和0.6两条带,只含正常基因,2号个体含有正常基因,也含致病基因,5号个体来自他的母亲,故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题意,两种致病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致病基因与正常基因相比,只多出一个限制酶切点,DNA 总长度不变,B 正确;
    C、3号个体的基因型为BbXAY,4号个体的基因型为BbXAXa,子代中8号个体甲病基因型为1/2XAXa,1/2XAXA,乙病的基因型为1/3BB、2/3Bb,只携带一种致病基因的基因型有1/6BBXAXa和1/3BbXAXA,故8号个体只携带一种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C正确;
    D、若9号为正常女性,7号为甲病患者,只考虑甲病情况下,9号基因型为XAXa,与正常男性XAY婚配,生育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1/4,D错误。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2分)为研究适合东北黑土地玉米与大豆的间作行比,科研人员设置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玉米大豆行比2:4间作(M2S4)、4:4间作(M4S4)和4:6间作(M4S6)5组实验,分析不同间作行比对大豆植株特点、光合特性的影响,分别于大豆开花结荚期(R2)和鼓粒盛期(R6)进行测定,结果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玉米大豆间作与单作产量分析
    (1)通过对间作大豆和玉米的对比发现,间作显著增加了玉米的株高,请结合表中数据分析,大豆间作的产量均低于单作的原因可能是 。
    提出在种植过程中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答一点)。
    (2)由图可知,玉米与大豆间作对大豆光合速率的影响是 ;研究发现,不同间作类型大豆的胞间CO2浓度均有增加,从光合作用过程的角度推测影响其产量的因素是 。
    (3)与单作相比,间作大豆在R2和R6期的根冠比(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干重的比值)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从大豆生长的角度分析,其不良影响是 (答两点)。
    (4)玉米与大豆间作行比的最佳模式为 。玉米大豆间作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答两点)。
    【答案】(12分,除特殊标记外,每空2分)
    (1)在大豆生长中后期,受玉米对大豆的遮阴以及大豆群体内相互遮阴的影响,大豆光合产物的积累量下降
    增加间作玉米、大豆的条带宽度;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1分)
    (2)任何一种间作模式都导致大豆R2、R6期的光合速率低于单作的状态且随着玉米及大豆行数的增加光合速率均呈现下降趋势 光照不足,导致光反应产物的不足
    (3)易倒伏、抗逆性差、养分缺乏
    (4) M2S4(1分) 利用根瘤菌进行生物固氮、充分利用光能、充分利用土壤矿质元素(合理即可)
    【分析】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1)光照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在大豆生长中后期,受玉米对大豆的遮阴以及大豆群体内相互遮阴的影响,大豆光合产物的积累量下降,故大豆间作的产量均低于单作;为避免上述现象,在种植过程中可通过增加间作玉米、大豆的条带宽度;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等措施补救。
    (2)由图可知,与大豆单作相比,间作会导致其产量降低,故玉米与大豆间作对大豆光合速率的影响是:任何一种间作模式都导致大豆R2、R6期的光合速率低于单作的状态且随着玉米及大豆行数的增加光合速率均呈现下降趋势;二氧化碳可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但暗反应过程需要光反应提供的NADDPH和ATP等,不同间作类型大豆的胞间CO2浓度均有增加,从光合作用过程的角度推测影响其产量的因素是光照不足,导致光反应产物的不足。
    (3)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干重的比值,与单作相比,间作大豆在R2和R6期的根冠比(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干重的比值)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不良影响是易倒伏、抗逆性差、养分缺乏。
    (4)据图可知,玉米与大豆间作行比的最佳模式为M2S4,此时植物的光合速率最高;玉米大豆间作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利用根瘤菌进行生物固氮、充分利用光能、充分利用土壤矿质元素。
    22.(10分)突触后膜兴奋后产生EPSP电位,EPSP电位可以总和叠加。突触后膜第一次受到刺激(未达到阈值,阈下刺激)便已经产生EPSP电位。EPSP电位产生后迅速发生衰减,此时若受到第二个刺激,则这两个刺激就会发生叠加,以此类推,多个刺激产生的EPSP会进行总和叠加。叠加的电位一旦达到神经元的阈值(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就会爆发动作电位。图1为总和叠加的示意图,下图2为神经元A、B、C、D之间的联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单次刺激X,图1出现波形但是未引发动作电位的原因是:刺激强度低,突触后膜 ,导致示波器出现波形,但不能产生超过阈值的兴奋,不能引起动作电位。图1实验有时也会失败,即当先后多个刺激间隔时间稍长,连续刺激后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说明总和叠加的条件之一是 ;叠加的电位若超过阈值,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动作电位的幅度通常 (填“会”或“不会”)增大。
    (2)静息电位大小是影响细胞兴奋性强弱的因素之一。图2中,单次电刺激A,会使③处电位由-70mV变为-75mV,D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3)研究表明,龙血素B会影响突触后电位的变化。为探究不同浓度龙血素B与突触后电位的关系,科研人员利用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完成以下实验:
    ①取体型相似,生理状态相同的蟾蜍18只,损毁脑和脊髓,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随机分为6组,每组3只,室温浸泡在任氏液中15min;
    ②给予坐骨神经5mV电刺激,通过微电极记录腓肠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
    ③分别用含5%、10%、15%、20%、25%龙血素B的任氏液处理1-5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5min,6组用任氏液处理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5min作为对照组。
    ④ ;
    ⑤比较每组 。
    【答案】(10分,除特殊标记外,每空2分)
    (1) Na+通道少量开放 EPSP电位不能衰减至静息电位(-70mV) 不会(1分)
    (2)减弱(1分)
    (3) 给予坐骨神经5mV电刺激,通过微电极记录腓肠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 处理前后腓肠肌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差异
    【分析】1、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表现为内正外负的兴奋状态,此时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
    2、题图分析:据图1分析,连续两个刺激的间隔越短,小电位叠加效应越明显,多个小电位叠加可能引发动作电位。
    【详解】(1)由图1可以看出,示波器出现波形,但不能产生超过阈值的兴奋,不能引起动作电位,其发生原因可能是Na+通道少量开放,少量Na+内流。图1实验有时也会失败,即当先后多个刺激间隔时间稍长,连续刺激后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说明总和叠加的条件之一是EPSP电位不能衰减至静息电位(-70mV),叠加的电位若超过阈值,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动作电位的幅度通常不会增大,原因是动作电位幅度仅与细胞内外Na+浓度差有关。
    (2)静息电位大小是影响细胞兴奋性强弱的因素之一。图2中,单次电刺激A,会使③处电位由-70mV变为-75mV,静息电位加强,D神经细胞将更难兴奋,其兴奋性减弱。
    (3)探究不同浓度龙血素B与突触后电位的关系,自变量为龙血素B浓度,因变量为腓肠肌细胞膜电位变化,分别用含5%、10%、15%、20%、25%龙血素B的任氏液处理1-5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5min,6组用任氏液处理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5min作为对照组后,每组给予坐骨神经5mV电刺激,通过微电极记录腓肠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比较每组处理前后腓肠肌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差异,从而得出不同浓度龙血素B与突触后电位的关系。
    23.(10分)基因的表达调控与生物的生长、发育及适应环境的变化有着重要关系。真核基因的表达除了与启动子有关外,还与距离启动子较远的序列——增强子的调控有关。图1为对mPGES-1基因的增强子进行的有关实验:该增强子有1、2和3三个控制元件,研究者合成了三种不同的DNA,它们都含相同的启动子、报告基因(其转录产生的mRNA易于检测),但增强子分别缺少其中一种控制元件。检测报告基因mRNA的表达量,结果如图1所示。图2为人体肝脏细胞和眼睛晶状体细胞核内有关基因组成,图3为肝脏细胞和晶状体细胞核内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1)启动子是 识别并结合的部位,作用是 。
    (2)据图1分析,增强子中控制元件1和3对报告基因表达水平的作用分别是 、 (促进/抑制)。
    (3)人体肝脏细胞和眼睛晶状体细胞中DNA组成 (相同/不同),据图2可知,对特定基因表达而言,增强子中的控制元件 (完全/不完全)相同。
    (4)据图3可知,肝细胞只能表达白蛋白基因而不能表达晶状体蛋白基因,而晶状体细胞则相反。据此推测,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依赖于基因增强子中 和 完全匹配。
    【答案】(10分,除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
    (1) RNA聚合酶 启动转录
    (2) 抑制 促进
    (3) 相同 不完全
    (4) 控制元件(2分) 激活剂(2分)
    【分析】细胞的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信息不变。如肝细胞只能表达白蛋白基因而不能表达晶状体蛋白基因,而晶状体细胞则相反。
    【详解】(1)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DNA片段,位于基因的首端,它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作用是启动转录,驱动基因转录出mRNA。
    (2)据图1可知,控制元件1不能发挥作用时,报告基因的表达水平比三个控制元件都发挥作用时的高,说明控制元件1对报告基因的表达起抑制作用。控制元件3不能发挥作用时,报告基因的表达水平比三个控制元件都发挥作用时的低,说明控制元件3对报告基因的表达起促进作用。
    (3)人体肝脏细胞和眼睛晶状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遗传物质不变,因此人体肝脏细胞和眼睛晶状体细胞中DNA组成相同。由图示可知,对特定基因表达而言,增强子中的控制元件不完全相同。
    (4)由图可知,激活剂与基因增强子中控制元件结合,可抑制相应基因表达,因此肝细胞只能表达白蛋白基因而不能表达晶状体蛋白基因,而晶状体细胞则相反。据此推测,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依赖于基因增强子中控制元件和激活剂完全匹配。
    24.(13分)贵州从江的稻—鱼—鸭绿色生态系统传承了上千年。每年春天谷雨时节,秧苗插入稻田,鱼苗跟着放进去,鱼苗长到两三寸再放入锥鸭,鸭取食鱼和水稻害虫,鱼、鸭取食浮游藻类和杂草,不用喷洒农药,还搅动土壤为稻田松土,其粪便又是水稻生长上好的有机肥。实现了“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一户多业”的综合效益,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值(单位:106kJ)如表所示(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量)。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食物网中没有体现的生态系统成分是 。鱼、鸭的粪便能使水稻增产的原因是 。
    (2)鱼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值为 kJ,浮游藻类和杂草传递给鸭的是 kJ,鱼到鸭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3)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该类型的生态系统不用农药也不会发生严重虫灾的原因是 ,该生态系统能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一户多业”的综合效益,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答案】(除特殊标记外,每空2分)
    (1) 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鱼、鸭的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许多有机肥,有机肥被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为无机盐等的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其中水稻可以吸收无机盐和二氧化碳促进光合作用,进而使其增产
    (2) 8×106 (1分) 10×106 (1分) 20%(1分)
    (3)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因而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自生和整体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两部分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包括粪便量和次级消费者同化量,同化量又包括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量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又分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量和被分解者利用的量。
    【详解】(1)题意显示,鸭取食鱼和水稻害虫,鱼、鸭取食浮游藻类和杂草,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可表示为见答案 。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网中包含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体现的生态系统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鱼、鸭的粪便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许多有机肥,有机肥被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为无机盐等的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其中水稻可以吸收无机盐和二氧化碳促进光合作用,进而使其增产,另外鸭的游动还搅动土壤为稻田松土,促进了根系的呼吸作用,促进了无机盐的吸收,进而实现增产。
    (2) 鱼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值为8×106kJ,结合表格信息可知,浮游藻类和杂草传递给鸭的是120-25-60-(8+17)=10×106kJ,鱼流向鸭的能量为8-2-1=5×106kJ,因此鱼到鸭的能量传递效率为5÷(8+17)=20%。
    (3)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该类型的生态系统能够获得更多产品, 增加收益;减少化肥农药等使用, 减少环境污染。该类型的生态系统不用农药也不会发生严重虫灾的原因是由于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因而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而可通过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使得害虫处于经济阈值之下,因而避免了农药的使用,同时也不会发生虫灾。该生态系统能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一户多业”的综合效益,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和整体原理,实现了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25.(10分)四数獐牙菜(2n=12)是一种高寒藏药,含有獐牙菜苦甙和龙胆苦甙等药用成分。现将四数獐牙菜组织细胞分成两组(I和Ⅱ),其中Ⅱ组用紫外线处理,然后两组细胞分别与柴胡组织细胞(2n=12)进行体细胞杂交,经诱导后获得愈伤组织,检测两组愈伤组织中含不同染色体的细胞数量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细胞杂交之前,需先分别将四数獐牙菜组织细胞和柴胡组织细胞用酶处理去掉细胞壁,得到 ,然后利用化学试剂 进行诱导融合,会产生 种类型的融合细胞(只考虑两个细胞融合)。
    (2)据表可知,I组杂交细胞经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有所减少,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为 。显微观察发现,来自柴胡细胞染色体数目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来自四数獐牙菜细胞的染色体发生部分丢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分裂过程中 (四数獐牙菜/柴胡)的细胞周期较短,使两者的染色体不能同步分离。
    (3)Ⅱ组杂交细胞经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细胞,选取染色体条数为12的细胞进行检测,发现细胞中存在獐牙菜苦甙和龙胆苦甙等成分,据此推测Ⅱ组四数獐牙菜组织细胞用紫外线处理的目的是 ,进而 。
    【答案】(10分,除特殊标记外,每空2分)
    (1)原生质体(1分) 聚乙二醇(1分) 3(1分)
    (2)18-20 柴胡(1分)
    (3)抑制杂种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增加 保证了杂种细胞染色体数目稳定
    【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1)概念: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
    (2)过程:①诱导融合的方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刺激等.化学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导剂;②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新的细胞壁的生成;③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终点是培育成杂种植株,而不是形成杂种细胞就结束;④杂种植株的特征:具备两种植物的遗传特征,原因是杂种植株中含有两种植物的遗传物质。
    (3)意义: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详解】(1)进行细胞杂交之前,需先分别将四数獐牙菜组织细胞和柴胡组织细胞用酶处理去掉细胞壁,得到原生质体,然后利用化学试剂聚乙二醇进行细胞融合,会产生两类同种细胞融合的细胞,和一种杂种细胞,共3种类型的融合细胞(只考虑两个细胞融合)。
    (2)根据表格I组杂交细胞经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有所减少,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为18-20。显微观察发现,来自柴胡细胞染色体数目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来自四数獐牙菜细胞的染色体发生部分丢失,可能是柴胡的细胞周期短,有丝分裂时四数獐牙菜细胞的染色体还没完全分开,而柴胡的染色体已经分开,两者的染色体不能同步分离。
    (3)分析表格,Ⅱ组杂交细胞经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细胞,大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12条,Ⅱ组用紫外线处理目的是抑制杂种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增加,进而保证了杂种细胞染色体数目稳定。组别
    组1
    组2
    组3
    组4
    培养液处理
    只有葡萄糖
    葡萄糖+物质A
    葡萄糖+物质B
    葡萄糖+物质A+物质B
    平板的菌落平均数
    长满菌落
    2±2
    4±1
    23±3
    物质
    滤过量/天
    排泄量/天
    葡萄糖
    180mg
    0
    钠离子
    630g
    3.2g
    尿素
    50mg
    28mg

    180L
    1.8L
    处理
    玉米产量(g)
    大豆产量(g)
    M2S4
    17173.91
    2407.05
    M2S4
    16975.82
    2219.87
    M2S6
    16495.87
    2032.05
    M
    10194.12

    S

    2614.95
    净同化量
    呼吸作用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浮游藻类和杂草
    120
    70
    25
    60

    8
    17
    2
    1

    相关试卷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3——山东适用(原卷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3——山东适用(原卷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γ-氨基丁酸,基于AI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3——山东适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3——山东适用(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γ-氨基丁酸,基于AI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3——全国卷老教材适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3——全国卷老教材适用(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物——选修一,[生物——选修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