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讲通练透】2024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源解密(全国通用)
【讲练通透】专题13 环境保护-最新高考地理题源解密(全国通用)
展开这是一份【讲练通透】专题13 环境保护-最新高考地理题源解密(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3环境保护原卷版docx、专题13环境保护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命题专家命制高考试题时绝非凭空杜撰,必有命题的原始模型(“题根”)和命题着力点(“题眼”),对“题根”与“题眼”进行深入的探求与拓展可构造出高考母题。
命题人拿来千变万化为难你们的历年真题,本质上也是从这有限的母题中衍生出来的。母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专题十三 环境保护
目录:
2023年真题展现
真题呈现
真题解密
近年真题对比
典型真题回顾
三年考情分析
名校模拟探源
核心考点速记
1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北京卷 【16题(2)、(3);18题;19题】
1. 某校中学生赴蛇鱼川流域进行野外研学。图(左)为该流域示意图,图(右)为某同学撰写的考察报告。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寻访中华蜜蜂谷
(1)阐述该流域发展养蜂产业的优势区位。
任务二、探究水环境变化
查阅文献,获取到图中采样点河水氮含量监测数据,如表所示。
(2)绘制统计图。概括采样点河水氮含量的变化特征,并说明理由。
任务三、调研流域生态治理
以“清水下山、净水入库”为目标,当地对蛇鱼川流域开展生态治理。
(3)在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从保护水质的角度列举该地应采取的治理措施。
【答案】(1)蜜源丰富;蜂蜜酿造工艺水平高;技术有保障;产品质量好;市场广阔;知名度高。
(2)如图所示:
变化特征:采样点河水氮含量冬春较低,夏秋较高。理由:夏季农作物生长旺盛,施用化肥和农药,污染水体。
(3)甲地:保护植被,保持水土,减少河流含沙量;恢复生态环境,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乙地:控制污染企业布局;严禁施用农药、化肥,防止污染水源;生活污水净化处理。
【解析】(1)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该蛇鱼川流域蜂谷主要位于山区,受山体垂直地带性的影响,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强,蜜源较丰富;根据材料“300多年前就有养殖中华蜜蜂的纪律”可知,该地区养殖蜜蜂历史悠久,养殖经验丰富,蜂蜜酿造工艺水平高;有科普馆指导,养殖技术有保障;根据材料“通过国家‘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可知该地区的蜂蜜获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产品质量好,知名度高,产品形象好;根据材料“借助新媒体扩大知名度”可知,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宣传,有利于扩大市场,且该地区靠近经济发达的华北地区,市场广阔。
(2)依据表格数据,绘制统计图如下:
变化特征:2月25日和4月25日,冬春季河水氮含量为3.4、3.2,氮含量较低,8月15日氮含量为13.9,氮含量最高,9月10月为11.8也较高,故采样点河水氮含量冬春较低,夏秋较高。理由:读图可知,本区域位于乡村,农业发展水平较发达,夏季雨热同期,适合农作物生产,是农作物生长旺季,为了提高粮
食产量,农民可能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残余的物质进入河流,污染水体。
(3)甲地:位于山区,山体坡度较大,夏季雨水冲刷能力较强,应当保护植被,减少植被破坏,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从而有效减少河流含沙量;同时,通过政府及教育宣传,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生态环保意识,恢复生态环境,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保障下游水体水质。
乙地:位于平原地区,人口及城市密集,要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布局,防止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下游平原河谷农业发达,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严禁过度施用农药、化肥,杜绝污染水源;居民生活点较多,生活污水要净化处理,达标以后才能排放。
【命题意图】本题以学生赴蛇鱼川流域进行野外研学为材料,设置了三个小题,涉及到农业区位因素、水污染及防治措施等知识。
【命题方向】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得分要点】①该流域发展养蜂产业的优势区位主要从生物多样性、历史、经验、技术、质量、知名度、市场等方面分析。
②采样点河水氮含量的变化特征主要图上信息分析;理由主要从农业生产、化肥使用等方面分析。
③该地应采取的治理措施主要从植被、水土、宣传、水体污染治理等方面分析。
2.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南极半岛地表污染物少的原因。
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叶产生黑碳。在科考站附近采样点积雪中,黑碳含量较其他区域偏高。
(2)说出采样点积雪中黑碳可能来源。并说明黑碳对当地积雪的影响。
【答案】(1)南极半岛人类活动少,排放的污染物少;南极半岛位于极地东风带控制区,风力强劲,不利于污染物沉降。
(2)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产生的黑碳进入大气层,受大气环流影响带至南极半岛上空,水汽凝结过程中混入黑碳物质,通过降雪带至采样点;游客和科学工作等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中含有碳元素。影响:黑碳会降低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使地表温度升高,从而加速积雪融化。
【解析】(1)根据图上信息可知,南极半岛地处高纬度地区,冰川广布,气候寒冷,不适宜人类的生存与居住,所以人类活动少,生存生活排放的污染物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极半岛位于极地东风带控制区,因冰川广布,地表摩擦力较小,风力强劲,大气中的污染物容易扩散吹走,不利于污染物沉降至南极半岛地表。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南极半岛地处高纬度地区,冰川广布,气候寒冷,不适宜人类的生存与居住,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前往南极半岛的游客和科学工作人员增多,排放的废弃物也增多,排放的废弃物中含有碳元素;根据材料“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黑碳。”分析可知,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产生的黑碳进入大气层,受大气环流影响带至南极半岛上空,水汽凝结过程中混入黑碳物质,通过降雪带至采样点。对积雪的影响:黑碳颜色较深,覆盖到积雪表层,会降低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使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多,地面温度升高,会加速积雪融化。
【命题意图】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命题方向】本题以南极半岛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南极半岛地表污染物少的原因、积雪中黑碳的可能来源、黑碳对当地积雪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
【得分要点】①南极半岛地表污染物少的原因主要从纬度、海陆位置、气候、风等方面分析。
②采样点积雪中黑炭的可能来源主要从直接和间接来源两方面分析,包括人类活动、大气环流等;黑炭对当地积雪的影响主要从太阳辐射、气温等方面分析。
3. 1944年,摄影师萨尔出生于巴西东南部一个1500平方千米的农庄,农庄一半属于大西洋森林。图(左)示意大西洋森林的分布,图(右)是2001年和2019年萨尔家族农庄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东南沿岸森林保护区动植物种类丰富,众多水生生物中有巴西特有的鱼类。这里有大面积森林、湿地、群岛、海滩、河流及其入海口,茂密的红树林覆盖岛屿和河口。
(1)简述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主要自然条件。
在过去五个世纪里、大西洋森林被大规模开发,出现了起源于染料木贸易点的里约热内卢、兴起于皮拉蒂尔村庄的圣保罗等城市。森林面积持续减少。20世纪40年代初。萨尔的父亲购置土地。和其他许多农民一样。砍掉树木。种植牧草、咖啡、大豆和甘蔗等。
(2)概括大西洋森林面积持续减少的人为原因。
20世纪90年代,萨尔夫妇开始经营农庄。1999年他们筹集10万棵树苗,招募工人,志在把毫无生机的土地还原成儿时的模样,到2019年已植树200万棵。与此同时,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形成“大西洋森林恢复三国网络”机制,通过人工造林,大约7000平方千米森林得以恢复。
(3)阐述与2001年相比。2019年农庄土壤的变化。并指出建立“大西洋森林恢复三国网络”机制的必要性。
【答案】(1)栖息地范围面积广阔;栖息地类型多样,包括森林、红树林、岛屿、海滩和河口等;生态系统多样,包含陆地、海洋和湿地生态系统;地质条件复杂,产生了许多溶洞;气候湿热;垂直落差大。
(2)不合理的开发模式、人口增长和发展经济摆脱贫困造成了森林面积持续减少。
(3)土壤的变化:土层增厚、土壤水分含量上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肥力提高。建立机制的必要性:有利于交流互动,以实现区域各国在雨林保护方面协调行动、共享经验;寻求建立合作机制打击亚马孙雨林非法活动,制定火灾预防政策,实施生态修复,加大环境监测;有利于把各国“碎片式”分布的森林重新连接起来;森林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也包含很多社会、文化等因素,森林保护国际合作不仅是政府间的行为,还可以吸纳社会团体等力量多方参与,形成森林保护的合力。
【解析】(1)根据材料“东南沿岸森林保护区动植物种类丰富,众多水生生物中有巴西特有的鱼类。这里有大面积森林、湿地、群岛、海滩、河流及其入海口,茂密的红树林覆盖岛屿和河口。”可知,大西洋森林东南保护区以其广阔的栖息地范围而闻名,栖息地较多,为多种动植物的生长提供生长空间;该地区生态系统多样,包含陆地、海洋和湿地生态系统为多种动植物的生长提供生存空间;该地区纬度较低,气候湿润,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大量水资源;大西洋森林东南保护区靠近海边,所以来自大西洋南部海洋上的温暖湿润的信风可以吹进森林,保证全年空气相对湿度高,该区域纬度低,年平均气温高,湿热的环境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丰富;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垂直方向上的水热变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丰富。
(2)根据材料“20世纪40年代初,萨尔的父亲购置土地,和其他许多农民一样,砍掉树木,种植牧草、咖啡、大豆和甘蔗等。”分析可知,经济作物的种植为该地区的人口提供更多的经济收入,所以赖以生存的森林正迅速被伐木、农业、采矿和道路建设等人类活动摧毁,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该地区毁林开荒,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提高收入;随着经济发展,道路建设、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工业发展等都会造成植被减少。
(3)根据材料“1999年他们筹集10万棵树苗,招募工人,志在把毫无生机的土地还原成儿时的模样,到2019年已植树200万棵。”分析可知,该地区致力于植被恢复,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农庄土壤的土层增厚、土壤水分含量上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肥力提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马孙雨林是世界上最大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热带雨林,对全球的气候调节起着重大的作用;近年来,亚马孙雨林正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生态压力。森林的保护成为国际的共识,建立“大西洋森林恢复三国网络”机制的必要性一方面有利于国家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实现区域各国在雨林保护方面协调行动、共享经验;寻求建立合作机制打
击亚马孙雨林非法活动,制定火灾预防政策,实施生态修复,加大环境监测;森林保护国际合作不仅是政府间的行为,还可以吸纳社会团体等力量多方参与,形成森林保护的合力。
【命题意图】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命题方向】本题以大西洋森林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主要自然条件、大西洋森林面积持续减少的人为原因、建立“大西洋森林恢复三国网络”机制的必要性等相关内容。
【得分要点】①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植被、河流、土壤等方面分析。
②大西洋森林面积持续减少的人为原因主要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交通、市场等方面分析。
③与2001年相比,2019年农庄土壤的变化主要从土壤厚度、水分、肥力等方面分析;建立“大西洋森林恢复三国网络”机制的必要性主要从森林保护、经验共享、生态修复、环境检测等方面分析。
2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湖南卷7-8题)
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因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响,他们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级济受到的影响很大。据此完成1-2题。
1.以下区域中,此类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 )
A.欧洲西部B.南太平洋
C.南美洲中部D.中亚地区
2.为减缓上述不利影响,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A.禁止发达国家碳交易B.加大区城间产业转移力度
C.加强碳减排国际合作D.鼓励发展中国家大量移民
【答案】1.B 2.C
【解析】1.根据材料“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因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响,他们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受到的影响很大。”分析可知,这些国家碳排放量较少但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较大,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多位于沿海地势较低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太平洋岛国众多,他们大多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上升对它们构成巨大的威胁,B正确。欧洲西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较大,A错误。南美洲中部地势较高,受海平面上升影响小,C错误。中亚地区深居内陆,受海平面上升影响小,D错误。故选:B。
2.根据材料“一些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因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而受到不利影响,他们的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都很小,但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受到的影响很大”分析可知,碳排放不均,碳排放导致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并不是一个国家就可以改变的,需要加强碳减排国际合作,缓解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带来的负面影响,C正确。碳交易市场为绿色发展提供新思路,发达国家可以进行碳交易,不能禁止碳交易,A错误。
产业转移只是换个地方继续排放碳,并不能减少碳排放,B错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大量移民不现实,D错误。故选:C。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命题方向】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得分要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为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海平面上升,会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3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甲卷15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说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蕴含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
【答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是: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的关系,共同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正常运行。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将山体、河流、森林、农田、湖泊、草地、沙漠和人类社会等多个生态系统,按生态系统耦合原理连通起来,全地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生态系统各要素互相作用、协调发展,并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但某一要素的破坏,常常引起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导致原有的生态过程失衡或中断。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实现“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净、草丰,沙少”。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是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将山体、河流、森林、农田、湖泊、草地、沙漠和人类社会等多个生态系统,按生态系统耦合原理连通起来,全地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所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态系统整体性的通俗表达;“山水林田湖草沙”概括了我国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类型,简洁科学准确地描述了我国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故某一要素的破坏,常常引起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导致原有的生态过程失衡或中断,“山水林田湖草沙”在外观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但又按照一定的规律在时间、空间上排布组合,并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又彼此依存的复杂关系;由于控制因素和形成过程各不相同,“山水林田湖草沙”具有不同的结构,在生命共同体中处于不同的地位,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但作为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彼此间不可替代,维系着地球生物圈系统的持续运行;最后综上所述可知,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实现“山青、水秀、林茂、田整、湖净、草丰,沙少”。
【命题意图】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命题方向】本题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两山论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相关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蕴含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等相关内容。
【得分要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是: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乙卷44题)
1.(10分)【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城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摘自习近平在黄河流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18日)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合理化建议。
【答案】黄河上游高寒区应退牧还草涵养水源;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笔灌区应发展节水农业,培育耐旱品种,节约用水,降低盐碱化;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应做好水土保持,加强护坡、固沟、保塬,推广治沟造地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减轻水土流失;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应利用水利枢纽完善调水调沙,做好滩区生态移民,整治“地上河”;保障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安全;整个黄河流域应加强协同管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解析】据所学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上中下游地区相互联系山水林田湖草不同要素相互影响黄河流域应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黄河上游地处青藏高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地,生态环境脆弱,因过度农垦、放牧、用水等,导致植被退化,引发生态问题,所以高寒区应退牧还草,涵养水源;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灌溉农业区应发展节水农业,培育耐旱品种,推广膜下滴灌,节约用水,注重排灌结合,减轻盐碱化问题;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应做好水土保持,加强护坡、固沟、保塬,推广治沟造地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减轻水土流失;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应利用水利枢纽完善调水调沙,加强滩区治理,做好滩区生态移民,整治“地上河”,减少洪涝灾害,并保障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安全;整个黄河流域应加强协同管理,以统一的流域管理机构协调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利益协调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命题方向】本大题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区域环境问题及对策、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内容。
【得分要点】“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合理化建议应从黄河不同河段优势条件及存在问题两方面因地制宜分析。
5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浙江卷6月17-18题;1月17-18)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1-2小题。
1.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 )
A.土壤碳含量降低 B.根系吸碳量减少
C.碳净排放量降低 D.微生物活性减弱
2.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 )
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
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
【答案】1.C 2.D
【解析】1. 植物多样性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多会增强光合作用,植物碳库的碳含量增加,固定在土壤中的碳含量升高,A错误。植物根系不能吸收碳,呼吸作用可能排出碳,B错误。植物多样性增加,植被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将更多二氧化碳转化为植物碳,会减低碳净排放量,C正确。植物多样性增加,植物残体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会增强,D错误。故选:C。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湖滨植物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释氧吸碳等作用,减少湖滨植物不利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会破坏湖泊生态平衡,A错误。
不可随意引进外来物种,外来生物可能因缺少天敌,会破坏生态环境,危害本地生物,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B错误。降低湖面水位,湖泊中水量减少,水体的生态功能降低,不利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C错误。
改变湿地地形,增强湖泊的调蓄功能,建设生态缓冲岛,使湿地容量扩大,水量增加,湿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有利于湿地的生态修复,D正确。故选:D。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分析题干和读图析图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命题方向】主要考查了植被和湿地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得分要点】①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制造氧气、调节气候、增加大气湿度、吸烟滞尘、美化环境、减弱噪音等作用。
②湿地的作用与功能:提供水源、调节流量、保护堤岸,防风、降解污染物质,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防止盐水入侵、保持小气候、提供可利用的资源,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航运、旅游休闲、教育和科研等。
辽河口湿地生长着一种耐盐碱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翅碱蓬。翅碱蓬在维护湿地生态系 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生长与潮滩湿地水体盐度显著相关。下图为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辽河口潮滩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是( )
A.翅碱蓬一芦苇一光滩 B.翅碱蓬一光滩一芦苇
C.光滩一芦苇一翅碱蓬 D.光滩一翅碱蓬一芦苇
4.针对辽河口翅碱蓬退化,较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是( )
A.潮滩上建水库蓄淡水 B.修建防潮大坝围垦潮滩
C.调控辽河人海径流量 D.人工大面积种植翅碱蓬
【答案】3.D 4.C
【解析】3.结合图片可知,辽河口潮滩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应与海洋到陆地的变化相同,因此应为光滩—翅碱蓬—芦苇,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翅碱蓬的生长与潮滩湿地水体盐度显著相关,因此可以调控潮滩水体盐度,而潮滩地区的盐度与河流径流量汇入有关,所以调控辽河入海径流量符合题意,C正确。潮滩上建水库蓄淡水、修建防潮大坝围垦潮滩都不能调控潮滩湿地水体盐度,AB错误。人工大面积种植翅碱蓬需要耗费人力财力,且未从根本上进行修复,D错误。故选:C。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命题方向】本题主要考查辽河口翅碱蓬退化的生态修复措施,属于基础题,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解答。
【得分要点】①辽河口潮滩植被演替的总体趋势需要结合水源、植被和自然环境进行分析。
②生态修复措施可以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物理化学措施等。
1.(2022·广东·高考真题)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发展迅速,2019年快递总量超过635亿件,快递包装以纸箱和塑料袋为主。不同的快递包装方式产生的碳排放不同,不同的运输方式碳排放各异。下图示意某研究得出的我国城际间(500km以上)快型、慢型两种不同快递运输模式下,单件快递耗时、碳排放与运输距离之间的关系。
比较图中两种快递运输模式碳排放差异。如果你从广东寄快递到北京,从有利于碳减排的角度,应采取哪些具体做法?
【答案】差异:相同距离下,快型模式较慢型模式碳排放高;随距离增加,二者碳排放差距增大。
做法:根据缓急程度,选择适当快递类型;可寄慢件的不寄快件;尽量选择简易、轻便包装;采用可降解、可回收的包装材料。
【解析】据图可知,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快型模式碳排放高,慢型模式碳排放低;快型、慢型两种不同快递运输模式下,随距离增加,二者碳排放差距增大,快型远大于慢型。由于快型的碳排放量远大于慢型,所以要根据缓急程度,选择适当的快递类型,可寄慢件的不寄快件,尽量选择慢型和简易、轻便包装,采用可降解、可回收的包装材料,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碳排放,减少资源的浪费。
2.(2022·湖南·高考真题)华北地区某河流水体溶解氮浓度较高,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中氮肥的过量施用。某规划设计院在该河下游建设人工强化湿地,通过泵站将河水引入湿地,净化后流入水库。下图示意人工强化湿地各种水生植物、拦水坝等的布局。
(1)该湿地进水口溶解氯浓度非汛期显著高于汛期,说明其原因。
(2)据图指出该湿地净化溶解氮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答案】(1)汛期农田退水带来的溶解氮相对较少;河流径流量大,溶解氮被稀释。(或非汛期农田退水带来的溶解氮相对较多;河流径流量小,溶解氮浓度高。
(2)选择多种具有净化溶解氮功能的水生植物;采用分区交替混合种植的方式,增强脱氮效能;通过拦水坝,延长水流停留时间。
【解析】本题华北地区建设人工强化湿地的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污染的原因、治理水污染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人地协调观等相关核心素养。
(1)一般农田在非汛期培肥,因此汛期农田退水带来的溶解氮相对较少(或非汛期农田退水带来的溶解氮相对较多),使得该湿地进水口溶解氯浓度非汛期显著高于汛期;汛期雨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农田退水带来的溶解氮更多的河水稀释(或非汛期河流径流量小,河水对溶解氮稀释程度较低),使得进水口溶解氯浓度非汛期显著高于汛期。
(2)本题要求学生根据图文信息归纳。图中显示,人工强化湿地中有多种具有净化溶解氮功能的水生植物,起到净化溶解氮的作用;人工强化湿地中,同一种水生植物分散到多区种植,水生植物采用分区交替混合种植的方式,从而增强脱氮效能;图中设置了拦水坝,面积较大的湿地,弯曲的水道等,起到延长水流停留时间,起到充分净化的作用。
3.(2022·全国甲卷·高考真题)多氯联苯曾被广泛使用,进入环境后难以降解,被公认为环境污染的元凶之一。美国于1929年最先使用,1978年禁用。时至今日,美国某湖虽然鱼类丰富,但由于存在多氯联苯污染,湖边仍立着“不建议食用鱼类”的警示牌。
为分析该湖鱼类体内多氯联苯的来源,列出应采集的样品种类及采样点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答案】来源:工业直接排放、流域内地表和地下径流将污染物带入湖中,长期难以降解、以及食物链的富集。
样品种类与位置:流域内土壤、注入湖泊的地表水、地下水、湖底淤泥、湖泊食物链中各级生物体内样本以及湖泊水、下游河水、入海口处等。
原因:多氯联苯曾经广泛使用并污染,并且难以降解。除了直接污染湖水外,土壤中的污染物也有可能迁移带到湖中,经由食物链逐渐富集。也有可能随着湖泊出水口,将污染物排放至下游河流和海洋当中。
【解析】本题以环境污染、多氯联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环境保护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多氯联苯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一类,难溶于水,极难在大自然中自行分解,除此之外,对人类身体也有很大影响,2017年被世卫组织归于一类致癌物清单中。焚烧法被认为是目前对多氯联苯最好的处理方法,但必须在专用的焚烧炉内进行,不能随便燃烧。多氯联苯多用于电力设备,如电容器、变压器等,被工业生产排放。并且其可通过多种环境介质进行长距离动态迁移,如水、土壤等。
4.(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呼伦贝尔草原牧草以禾本科牧草为主,伴生优质豆科牧草,两类牧草对生长空间的竞争激烈。这里土壤氮素含量低,限制了禾本科牧草的生长,但对豆科牧草的生长影响较弱。21世纪初,在草原公路两侧几千米甚至十几千米的范围内,汽车尾气导致的氮化物沉降,增加了土壤氮素含量,影响牧草生长。
说明汽车尾气导致的氮沉降对呼伦贝尔草原公路两侧牧草的影响。
【答案】氮素含量增加,不再成为当地土壤牧草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禾本科牧草能够获得相对充足的 氮素供应,长势改善,能竞争到更多的生长空间,覆盖度和多样性提高;豆科牧草在种间竞争中的优 势减弱,部分资源被禾本科牧草侵占,覆盖度和多样性减小。总体上,群落结构改变,多样性增大, 但优质的豆科牧草减少,杂类草增加。
【解析】本题以呼伦贝尔草原牧草生长为材料设置考题,涉及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及对环境保护知识的理解。
汽车尾气中含有氮化物,导致的氮沉降物进入土壤,增加了土壤中氮素的含量,使禾本科牧草获得了充足的氮素,有更大的生长空间,长势迅速,得到改善。而对于豆科牧草来说,氮素的增加使其在竞争中失去优势,禾本科牧草的长势改善又使其多样性减少,覆盖度降低。总体而言,氮素增多,两侧牧草地多样性增大,但豆科牧草的减少,使禾本科牧草等杂草类增多。
5.(2021·湖南·高考真题)农田氮肥的大量施用和养殖废水的直接排放,造成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生态沟渠通过植物吸收、底泥吸附等方式拦截处理水体中的氮素。下图示意湖南某地生态沟渠的位置。
(1)描述生态沟渠的位置特征并指出这样布局的优点。
(2)除了建设生态沟渠以外,该区域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氮素水污染?
【答案】(1)位置:位于排水沟的下游。优点;便干集中处理(处理量大),效率高,成本较低;有利于保护下游水体的水质。
(2)种养结合;施用有机肥;按农作物需要精准施肥(处方农业);集中处理养殖废水;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解析】本题以农业生态保护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涉及农业废水处理方式及措施,考查学生获得材料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利用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由图可知,生态沟渠位于排水沟的下游段。这样的布局可以通过自流的方式有效收集稻田含氮废水和居民的养殖废水,并通过沟渠植物吸收、底泥吸附等方式可以大大降低含氮量,这样做,效率高、成本低;生态沟渠位于排水沟的下游段,处于村落水体与其它水体之间的结合部位,通过生态沟渠的净化后,有利于减少对其他区域水体的污染,保护下游水体的水质。
(2)治理水污染措施一般从控源、处理、资源化、环保意识等方面进行梳理。除了建设生态沟渠外,还可以通过种养结合,让废水污染物在农业生态系统内容消耗;施用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从而减轻污染来源;按农作物需要精准施肥(处方农业),不产生或少产生多余的营养物质来污染水体;建立污染处理厂,集中处理养殖废水;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让村民自觉在生产生活中少产生污染物质。
6.(2021·河北·高考真题)青藏高原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地区域相关研究成果的“关键词”(下表)分析发现: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变化,不同阶段研究主题也相应调整。其中,1951~1992年以基础调查为主,摸清资源环境状况,关注高原隆起对环境的影响,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支撑。
归纳出1993~2020年青藏高原研究的两类主题,并分别指出其环境意义。
【答案】研究主题: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减少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开发环境资源。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加强对三江源湿地的保护,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相关知识。注意加强对表格信息的获取与解读,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
读表可知,1993~2020年,区域研究的关键词是“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青藏铁路、三江源、物种多样性、珍稀动物保护”等,所以其研究的主题是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以及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研究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能最大限度减少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有利于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开发环境资源。通过研究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加强对三江源湿地的保护,保护生物栖息地,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7.(2021·北京·高考真题)图为洱海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洱海流域面积约2565平方千米,2017年居住人口86万。该地农业生产涵盖种植、养殖和水产捕捞等,工业生产包括食品加工等,旅游业发展迅速。
(1)说明洱海流域特征对水体污染的影响。
居民老何从小在洱海边长大,他的就业与生活经历见证了洱海环境的变化。起初,他以打渔为生。1996年,洱海蓝藻暴发,当地渔政部门取缔了机动渔船,老何改行从事水产养殖。2003年,蓝藻再次暴发,按照退田、退塘等要求,老何再次改行,开起了客栈。近几年,他响应保护洱海生态环境的号召,拆掉了被划入“红线”范围内的客房。
(2)概述老何经历的三次改变所对应的洱海污染治理成效。
2018年,在洱海湖滨地带实施生态修复与湿地工程,建设“洱海生态廊道”,其中12千米供游客参观体验,当地村民受聘负责生态廊道的管理和维护。
(3)阐述洱海生态廊道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答案】(1)流域较封闭,河流数量多,人口密度大、居民点多,生产部门多,生产和生活污水汇入河湖,易造成污染。
(2)第一次:减少了汽柴油污染。第二次:减少了鱼塘养殖等农业生产污染。第三次:减少了旅游活动污染。
(3)生态效益: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经济效益:发展旅游观光业,带动相关产业。社会效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环保意识,增加休闲空间。
【解析】本题以洱海为背景,涉及水污染与治理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考查综合思维能力及人地协调。
(1)本题主要结合流域形态特点及流域内生产生活活动进行分析。读图可知,图中有多条河流注入洱海,结合材料可知,流域内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活动频繁,产生的污染物较多,且洱海水体较封闭,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2)结合材料可知,第一次洱海蓝藻暴发,当地渔政部门取缔了机动渔船,主要是减少机动渔船产生的汽柴油污染;第二次蓝藻暴发,政府部门退田、退塘,主要是减少水产养殖等农业活动产生的影响;第三次按照政府要求,拆掉洱海旁的客栈,主要是解决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3)洱海作为重要的湿地资源,洱海生态廊道建成后,能够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和改善洱海水质,构建健康湖泊生态系统,提高洱海生物多样性和洱海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洱海及其周边地区,自然风光秀丽,生态廊道的建设,有利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民众收入,在努力把生态廊道打造成为大理最靓丽名片的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同时也为当地人民增加了更多休闲空间。
环境保护结合最新的国家生态环境的最新案例,从维护国家环境高度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提高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能够从全球化的视角综合分析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贷源、耕地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的条件、方式及潜力,以及产生的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锻炼综合思能力、培养人地协调观。
考查重点能够从全球化的视角综合分析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湿地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的条件、方式及潜力,以及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对国家的影响,需学生充分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大气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的危害及应对措施,并从国际合作的视角理解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从维护环境安全高度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2023·浙江·校联考三模)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发现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具有长期积累和不可逆转的特征。下图为某区域土壤中铅、镉浓度示意图。完成下面1-2小题。
1.下列人类活动场所最可能成为图示区域污染源位置的是( )
A.核能发电厂 B.居民小区C.垃圾填埋场D.高速公路
2.降低空气中重金属浓度的合理措施是( )
A.减少重金属污染物排放B.生态移民,远离污染
C.提取利用空气中重金属D.佩戴口罩,开窗通风
【答案】1.D 2.A
【解析】1.从图示信息看,铅、镉浓度随着距离污染源位置变化而有明显变化,但图示距离仅仅显示有320米就明显降低,说明该污染源的范围很小。核能发电厂占地范围较大,且一般来说没有这些污染物排放,A错误;居民小区更没有污染物排放,B错误;垃圾填埋场范围占地范围较大,如果是污染源,其影响范围也较大,C错误。高速公路的宽度一般来说只有几十米,其污染物主要是汽车尾气,汽车尾气中含有重金属,影响范围也较小,D正确。所以选D。
2.减少空气中重金属污染物,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减少排放,A正确;生态移民虽然可以减轻受污染的影响,但成本高、影响大,不是合理措施,B错误;提取空气中重金属,由于其含量低,技术难度高,目前还难以做到,C错误;佩戴口罩不会降低空气中污染物浓度,D错误。所以选A。
【点睛】空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类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
(2023·湖南邵阳·统考模拟预测)“大气灰霾”又称大气棕色云,它是空气中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气溶胶粒子)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大气混浊现象。灰霾发生时,天空长时间灰蒙蒙的,能见度极差。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深受其害。据此完成下面3-4小题。
3.关于产生“大气灰霾”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大量燃烧煤和石油②夏季风的势力增强③城市规模不断膨胀④植被覆盖良好
A.①② B.①③C.②③D.③④
4.为减少灰霾发生,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扩大城市的面积和规模B.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烧技术
C.大力发展城市私家轿车D.集中布局有污染的工业企业
【答案】3.B 4.B
【解析】3.根据材料可知,“大气灰霾”是空气中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形成的。燃烧大量的煤和石油,会产生大量的粉尘颗粒,造成灰霾,①正确;夏季风的势力增强会吹散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减轻灰霾,②错误;城市规模不断膨胀导致工业、建筑、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增多,即大气颗粒增多,会增强灰霾,③正确;植被覆盖率高,森林广布会净化空气,不是灰霾形成的原因,④错误。故选B。
4.扩大城市的面积和规模,大力发展城市私家轿车会导致工业、汽车尾气等排放的废气增多,加剧灰霾,AC错误;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烧技术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起到减轻灰霾的作用,B正确;集中布局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并没有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因此不能起到减轻灰霾的作用,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1、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2、气象条件:(1)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2)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3、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5.(2023·四川内江·三模)清代,我国贵州省某县开始种植玉米(喜温,生长周期内需要较高的温度,需水量大,但不耐涝,每年种植都需要翻耕。),粮食产量增加,出现了石漠化。史料记载:清代该县“户口日增,遍处伐树烧山,开垦成热,然山田确(土地坚硬不肥沃),久雨即崩,荒芜如故,甚至田被沙堆,土随水洗,悉成石骨。”“近年来,该地政府积极推动科技扶贫项目,构建以金银花(金银花根系发达,适应性强,首次种植后无需翻耕。)种植为核心的林-草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格局,不仅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而且减轻了石漠化。
分析该县种植玉米和金银花对石漠化的作用。
【答案】种植玉米使当地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长,加剧人地矛盾;陡坡开荒,植被破坏,土地翻耕,水土流失,土壤层变薄,导致岩石裸露。金银花根系发达,利于固土保水;金银花首次种植后无需翻耕,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雨水对地表土壤的冲刷,有利于水土保持。
【分析】本大题以“贵州省某县种植玉米和金银花”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石漠化的防治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县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伐树烧山,开垦荒地,种植玉米使当地粮食产量增加,加剧人地矛盾;陡坡开荒,植被破坏,土地翻耕,经过长时间雨水侵蚀,水土流失,土壤层变薄,导致岩石裸露,产生石漠化。根据材料可知,金银花根系发达,适应性强,可以起到良好的保持水土作用。在耕作方式上,金银花首次种植后无需翻耕,土壤扰动减少,进而减少水土流失。金银花作为林木,推广金银花种植,可以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刷,进一步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6.(2023·云南曲靖·校考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是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特有的一种鱼,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6~7年成熟并开始繁殖,一年产卵一次,为世界濒危物种。用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制作的鱼胶被称为黄花胶,是花胶中的高级品类,售价高昂。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幼鱼在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生活,成鱼则会在水位较深的加利福尼亚湾栖息。每年春季,成鱼会聚集在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这里的咸淡水交汇区域是它们的唯一产卵场所。20世纪初,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造成入海淡水大幅减少。
(1)描述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时空分布特征。
(2)说明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对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生存环境的影响。
(3)分析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成为世界濒危物种的原因。
(4)简述墨西哥政府为保护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可以采取的措施。
【答案】(1)幼鱼长期生活在北部的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区域;成鱼生活在加利福尼亚湾中部和南部地区;春季成鱼向北洄游到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地区,产卵结束后再向南洄游。
(2)汇入加利福尼亚湾的淡水减少,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地区海水盐度升高,幼鱼生存环境恶化;汇入加利福尼亚湾的淡水减少,海水净化能力减弱,海水污染加重,不利于幼鱼生长。
(3)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成熟需要时间长,繁殖周期长;用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制作的花胶品质高,售价高昂;市场需求广,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捕捞量大;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导致幼鱼生存环境变差,产出石首鱼数量减少。
(4)加强与美国合作,确保科罗拉多河能够汇入充足的淡水;加强巡查,大力打击违规捕捞行为;加强对水污染的治理,改善加利福尼亚湾的海水水质: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
【分析】本题以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盐度的影响、生物生存的影响因素、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解析】(1)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从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成鱼和幼鱼生存环境的变化、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产卵的主要季节等角度作答。根据材料“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幼鱼在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生活,成鱼则会在水位较深的加利福尼亚湾栖息。每年春季,成鱼会聚集在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这里的咸淡水交汇区域是它们的唯一产卵场所”,可知幼鱼长期生活在北部的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区域;成鱼生活在加利福尼亚湾中部和南部地区;春季成鱼向北洄游到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地区,产卵结束后再向南洄游。
(2)本题主要分析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对加利福尼亚湾海水盐度、水质等的影响,进而分析其对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生存和繁殖的危害。当汇入加利福尼亚湾的淡水减少,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地区海水盐度升高,幼鱼生存环境恶化;当汇入加利福尼亚湾的淡水减少,海水净化能力减弱,海水污染加重,不利于幼鱼生长。
(3)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成为世界濒危物种的原因可从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价值、生存环境的变化、繁殖速度等角度作答。根据材料“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6~7年成熟并开始繁殖,一年产卵一次”,可知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成熟需要时间长,繁殖周期长。材料指出“用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制作的鱼胶被称为黄花胶,是花胶中的高级品类,售价高昂”。由于其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广,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捕捞量大。根据材料“20世纪初,美国分流科罗拉多河造成入海淡水大幅减少”,导致幼鱼生存环境变差,产出石首鱼数量减少。
(4)墨西哥政府为保护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可以采取的措施,可以从行政、法律、工程、宣传等角度作答,同时还要考虑美国对科罗拉多河的分流,注意加强国际合作。如加强与美国合作,确保科罗拉多河能够汇入充足的淡水;加强巡查,大力打击违规捕捞行为;加强对水污染的治理,改善加利福尼亚湾的海水水质;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
7.(2023·全国·模拟预测)加拿大一枝黄花(下图)是多年生植物,繁殖力极强,传播速度快,生长优势明显,生态适应性广。因花形色泽亮丽,常用于插花中的配花,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入中国。引种后逸生成杂草,在河滩、荒地、公路两旁、农田边、农村住宅四周都有出现,与周围植物争阳光、争肥料,直至其他植物死亡,从而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被称为生态杀手及霸王花。
试说明加拿大一枝黄花对生态环境危害严重的原因。
【答案】传播能力强,对环境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缺少天敌;缺乏有效的限制措施;破坏当地生态系统;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生物多样性丧失。
【分析】本题以加拿大一枝黄花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1道题目,知识点涉及加拿大一枝黄花对生态环境危害严重的原因、生物多样性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解析】加拿大一枝黄花对生态环境危害严重的原因主要从生存能力强、分布广泛、破坏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加拿大一枝黄花是多年生植物,繁殖力极强,传播速度快,生长优势明显,生态适应性广,传播能力强,对环境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加之缺少天敌和有效的限制措施,使得一枝黄花分布广泛;根据材料,加拿大一枝黄花与周围植物争阳光、争肥料,直至其他植物死亡,抑制其他植物生长,使得加拿大一枝黄花分布地区生物多样性丧失,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危害严重。
1.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
2.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生态环境问题的关联性特征及应用分析
生态环境问题的关联性较强,一种生态问题的出现常常成为其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条件。例如,森林的破坏,会使植被覆盖率降低,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导致土壤侵蚀加重,出现水土流失现象;泥沙被带到下游的湖泊沉积下来,会使湖泊的面积减小,导致湿地萎缩。再如生态环境中的森林破坏、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分析某地生态环境问题时,可遵循以下步骤进行: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剖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构建引发的环境变迁因果链→总结与之相关的其他生态环境问题。
采样日期
2月25日
4月25日
7月2日
8月15日
9月10日
10月21日
氮含量(毫克/升)
3.4
3.2
5.8
13.9
11.8
8.8
阶段
主要“关键词”
1951~1992年
植被类型、冰川冻土、降水量、海拔、大气环流、高原隆起、东亚季风
1993~2020年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青藏铁路、三江源、物种多样性、珍稀动物保护
环境污染问题
成因
危害
措施
水污染
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
影响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影响动植物繁殖
保护水源、限制污水排放,建污水处理厂,合理布局工业生产,提高环保意识
大气污染
人为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粉尘和酸性气体;
自然原因:特定的气象和地形条件会加重大气污染
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危害人畜健康,污染土壤、水体、生物,腐蚀建筑物
节约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发展洁净煤技术,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合理布局工业生产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和工业生产活动排放的生产垃圾
污染大气、水体、土壤,占用耕地,影响环境卫生,危害人类健康
填埋、焚烧、堆肥、分类处理并回收利用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等
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损伤听力,诱发各种疾病
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接受者的防护
海洋石油污染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泄漏
①石油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生物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死亡;
②油膜覆盖表层海水阻碍海藻光合作用;
③沉降至海底的石油影响海洋底栖动物;
④石油氧化分解会消耗溶解氧,间接危害生物;
⑤破坏海滨风景,影响海滨旅游价值
除控制污染源、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外,可通过围油栏、吸附材料、消油剂等进行处理
生态环
境问题
产生的原因
造成的危害
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森林火灾、病虫害;
人为原因:毁林开荒、砍伐薪柴、商业采伐等
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温室效应增强、物种灭绝等
封山育林、采育结合、退耕还林,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草地退化
自然原因:气候异常、降水减少;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还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控制人口数量、改善经济结构、退耕还草、舍饲养畜等
湿地干涸
自然原因: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和沼泽;
人为原因: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造田等
气候恶化、水旱灾害加剧、水污染加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加大对湿地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和执法,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自然灭亡;
人为原因:狩猎、污染、占用栖息地,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破坏
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限制人类生存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讲练通透】专题07 乡村和城镇-最新高考地理题源解密(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7乡村和城镇原卷版docx、专题07乡村和城镇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讲练通透】专题08 农业-最新高考地理题源解密(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8农业原卷版docx、专题08农业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讲练通透】专题06 人口-最新高考地理题源解密(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6人口原卷版docx、专题06人口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