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讲通练透】2024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题源解密(全国通用)
【讲练通透】专题03 地球上的水-最新高考地理题源解密(全国通用)
展开这是一份【讲练通透】专题03 地球上的水-最新高考地理题源解密(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3地球上的水原卷版docx、专题03地球上的水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命题专家命制高考试题时绝非凭空杜撰,必有命题的原始模型(“题根”)和命题着力点(“题眼”),对“题根”与“题眼”进行深入的探求与拓展可构造出高考母题。
命题人拿来千变万化为难你们的历年真题,本质上也是从这有限的母题中衍生出来的。母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专题三 地球上的水
目录:
2023年真题展现
真题呈现
真题解密
近年真题对比
典型真题回顾
三年考情分析
名校模拟探源
核心考点速记
1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福建卷6-8题)
唐朝时太湖流域未形成吴淞江河道,在北宋时期修筑江堤后,太湖面积萎缩,吴淞江河道趋于稳定,并成为太湖主要泄洪河道。近代以来,吴淞江逐渐成为上海海港港口运输的重要通道。根据材料并结合下图,回答1-3题。
1.形成吴淞江北为杨柳,南为兼(芦苇)的主要原因是( )
A.坡向不同 B.热量差异
C.淤积状况不同 D.季风风向不同
2.唐晚期修筑河堤后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
A.河堤东侧冲刷加剧B.吴淞江径流量增大
C.河堤西侧淤积增强D.吴淞江含沙量增大
3.近代以来,吴淞江成为上海“米粮运输”要道,的主要原因是( )
A.吴淞江航运条件改善B.上海工商业发展
C.吴淞江货运量大D.上海港泊位不足
【答案】1.C 2.C 3.B
【解析】1.小尺度下热量差异不会太大,故B不选。吴淞江南北都属于南方,且地势低平(对风的影响小),季风风向基本相同,故D不选。该地位于太湖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因此植被差异与坡向无关,故A不选。图中北部湖岸线密集,南部湖岸线稀疏,因此南部泥沙淤积(沉积)作用更为明显,使南部多滩涂,适合芦苇生长,故选C。
2.河堤修筑后“束水”功能显著,使河道趋于稳定,有利于泥沙淤积和河流含沙量的减少,故选C。
3.由材料“近代以来,吴淞江逐渐成为上海海港港口运输的重要通道”可知吴淞江航道的发展与上海的发展密切相关。近代以来,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工商业迅速发展,人口也随之迅速增长,因此粮食需求量大,又因为吴淞江流经太湖平原这个重要粮产区,所以成为上海米粮运输的要道,故选B。
【命题意图】考查河流对植被的影响,河湖的水文特征相互之间的影响;河流的航运价值分析。
【命题方向】河流不同两侧堆积强弱不同,植被的生长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人为因素对河流湖泊的影响,近代随着经济发展,对河流的航运开发越来越强。
【得分要点】①湖岸线稀疏,泥沙淤积(沉积)作用更为明显,使其多滩涂,适合芦苇生长。
②修筑河堤,减轻流水侵蚀,河流含沙量减小。
③河流航运价值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自然条件:水量大、水深、流速缓、结冰期段等。二、社会经济条件:沿岸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密集,客货运量大。
2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海南卷5-6题、18题、19题)
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将水分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图示意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际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B.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C.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D.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2.据材料推测,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 )
A.东部低西部高B.东部高西部低
C.自北向南递减D.自南向北递减
【答案】1.D 2.B
【解析】1.根据“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际变化图”可知,蒸散量曲线较平缓,与降水量和水源涵养 量相关性无法判断,A错误。 水源涵养量升高的同时降水量也明显升高,下降趋势也一样,二者呈正相关,变化趋势大致相同,D正确,BC错误。 故选:D。
2.根据“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际变化图”可知,蒸散量曲线较平缓,与降水量和水源涵养量相关性无法判断,A错误。 水源涵养量升高的同时降水量也明显升高,下降趋势也一样,二者呈正相关,变化趋势大致相同,D正确,BC错误。 故选:D。
【命题意图】考查陆上水体多少的影响因素,及区域的分布特征。
【命题方向】通过气候的判断,推断水源的涵养量。图文结合,判断出某地水源涵养的分布特征。
【得分要点】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读出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明显呈正相关。
3.阅读图文材料,定成下列要求。(15分)
在极地地区的某些海区,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表层海水的盐度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图1为极地地区某海区由于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形成的环流示意图。图2为中低纬地区的某海区受盛行风影响而形成的上升补偿流示意图。
图1 图2
(1)说明图1所示环流的形成原因。(7分)
(2)分析图2中盛行风减弱对该海区生物资源的影响。(8分)
【答案】(1)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密度增大,受重力作用水体下沉;底层海水盐度更低,密度较小,被下沉的高盐度海水顶托抬升,从 而形成图示环流。
(2)盛行风减弱,导致上升流减弱,海底上泛的营养盐类减少,不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饵料减少,该海区生物资源减产。
【解析】(1)根据材料“图1为极地地区某海区由于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形成的环流示意图。”可知,所示环流是因表层海水和底层海水的密度差异导致的环流,不同海域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不同会使海水密度产生差异,从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异,在海水密度不同的两个海域之间便产生了海面的倾斜,造成海水的流动;读图可知,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密度增大,受重力作用水体下沉;底层海水盐度更低,密度较小,被下沉的高盐度海水顶托抬升,从而形成图示环流。
(2)根据图2信息可知,中低纬地区处于信风带控制区,该地位于大陆西岸,信风为离岸风,受离岸风影响,海水流向低纬度地区,深层海水上泛,形成上升补偿流,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为浮游生物提供充足的养料,从而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有利于鱼类大量繁殖;如果盛行风减弱,导致上升流减弱,海底上泛的营养盐类减少,不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饵料减少,该海区生物资源减产。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命题方向】本题以极地地区的某些海区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海水运动、海水性质、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点。
【得分要点】①密度流: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引起,不同海域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不同会使海水密度产生差异,从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异,在海水密度不同的两个海域之间便产生了海面的倾斜,造成海水的流动,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密度流。
②上升补偿流,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为浮游生物提供充足的养料,从而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有利于鱼类大量繁殖。
4.阅读图文材料,定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1:荷兰(图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势较低,常遭受风暴潮袭击。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夜间持驶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在洪水和海浪的夹击下,无数房屋被毁,数千人丧生,数万人流离失所。
材料2:菲律宾(图2)每年都要遭遇大约20次台风,莱特岛是菲律宾遭受台风和地质灾害的重灾区之一。长期以来,莱特岛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乱砍滥伐,2006年2月,当地连两周暴雨,发生了大规模的泥石流,导致数百人丧生,千余人失踪。
图1 图2
(1)据材料1分析该次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8分)
(2)从地理位置角度分别说明荷兰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的原因。(6分)
(3)据材料2说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三者之间的关联性。(6分)
【答案】(1)强风且适逢涨潮,风暴潮强度大;出现在夜间,大部分居民已入睡;荷兰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风暴潮带来的经济损失大。
(2)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处于盛行西风控制区,属于向岸风,风力强劲,故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位于副热带海区太平洋西岸,夏季海水温度高,极易形成台风,故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
(3)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使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遇到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等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水量大,水流急,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频发也会 危害人类生命安全,造成经济损失,加剧生态破坏。
【解析】(1)根据材料“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 方浪高接近7米。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在洪水和海浪的夹击下,无数房屋被毁,数千人丧生,数万人流离失所。”分析可知,风暴潮发生时间在人们睡觉时间,防范意识差,受灾面积广;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风暴潮强度大;荷兰位于欧洲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人口分布密度较大,属于发达国家,风暴潮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根据图上信息可知,荷兰三角洲是三大河流的入海口,水量大,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加剧风暴潮的影响。
(2)根据材料“荷兰(图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势较低,常遭受风暴潮袭击”可知,荷兰三角洲是三大河流的入海口,水量大,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根据材料“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处于盛行西风带内,属于向岸风,风力强劲,浪高接近七米,潮差大,因此易受风暴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风是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是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菲律宾位于副热带海区太平洋西岸,临近海洋,夏季海水 温度高,洋面上极易形成台风,故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
(3)根据材料“长期以来,莱特岛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乱砍滥伐。2006年2月,当地连续两周暴雨,发生了大规模的泥石流,导 致数百人丧生,千余人失踪。”分析可知,莱特岛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水土保持能力下降,加剧了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的产生,因此人类活动可能加剧自然灾害;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使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植被减少,加剧气象灾害;遇到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等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水量大,水流急,地表 缺乏植被保护,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同时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的发生,也会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影响人类活动。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命题方向】本题以荷兰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受台风影响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风暴潮的影响、台风和风暴潮的成因、自然灾害等相 关知识点。
【得分要点】①该次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可以从地理位置、水利工程建设、经济发展水平、灾害时间、人口等角度分析。
②风暴潮是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旋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荷兰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的原因主要从海陆位置、大气环流、盛行风等方面分析。
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三者之间的关联性主要从相互影响、人类活动加剧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影响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
3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甲卷第6题)
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1. 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
A.淡水湖、下渗 B.淡水湖、蒸发
C.咸水湖,下渗 D.咸水湖、蒸发
2. 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 )
A.狭长湖盆 B.断流河道 C.古冰川槽谷D.泥石流通道
3. 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
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
C.褶皱隆起 D.褶皱凹陷
【答案】1. A 2. B 3. A
【解析】1.结合材料可推断,在图示北部水系形前,北部与南部水系连接,为外流水系,水和盐分均通过径流输出,湖泊为淡水湖;当北部①②③湖泊与入湖河流成为独立水系后,水和盐分无法通过径流排出。但结合图中比例尺可知,该区域面积较小,湖泊面积小且变化不大,故湖泊与入湖河流在成为独立水系前后实际蒸发量变化不大,湖泊难以通过蒸发的形式将原本应以径流形式流出的湖水排出,故BD排除;而材料提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卵石之间空隙较大,故推测湖水最可能主要通过下渗的方式输出,同时可以排出盐分,使得湖泊保持淡水湖的状态,A正确,C错误。故选A。
2.结合④湖及其所属水系可推测,原先①②③湖泊及其水系为南部河流的上游河段,由于南侧地区形成新的分水岭,湖泊南部河道发生流向改变,后因无水流汇入,造成断流,故B正确;如果是狭长湖盆,堆积物应该比较细小,而①②③南侧高地上谷底存在卵石堆积,A错误;如果是冰川或泥石流,则堆积物应该大小不一,杂乱无章,故排除CD。故选B。
3.由上题分析可知,MN一线形成新的分水岭,造成①②③湖泊南部河道改向,故该处应为断裂带,且MN一线南部地势相对抬升,形成分水岭,北部相对沉降,造成湖泊南部河道改向,形成干谷,A正确,B错误;如果发生褶皱,不会保持原有的水系形态完整,排除CD。故选A。
【命题意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考查水体性质和水文特征。
【命题方向】考查水循环的各个环节,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
【得分要点】外流水系,水和盐分均通过径流输出,湖泊为淡水湖。内流水系,盐分无法排出,成咸水湖。
4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山东卷6-7题)
马德雷湖位于墨西哥湾沿岸(图3),水体较浅,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据此完成1-2题。
图3
1.该湖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 50‰以上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相对干旱B.河随带来盐分较多
C.沿岸流影响大D.湖海水量交换较大
2.在帕德雷岛南北两侧的水体出入口处,表层水流动方向通常为( )
A.由海向湖B.南口由海向湖,北口由湖向海
C.由湖向海D.北口由海向湖,南口由湖向海
【答案】1.A 2.A
【解析】1.根据图上信息可知,该地区流入湖泊的河流为时令河,时令河所在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较少,河流才会季节性断流,注入的河流水量少,蒸发旺盛,湖水盐度高,A正确。河流为淡水,带来的盐分较少,若入湖河流较多,可以稀释湖水,降低湖水的盐度,B错误。 根据图上信息可知,马德雷湖与墨西哥湾之间有沙坝相隔,沿岸流对其影响较小,C错误。 马德雷湖仅通过南、北口与墨西哥湾相连,水体交换较少,湖泊盐度较高,D错误。 故选:A。
2.根据材料“马德雷湖位于墨西哥湾沿岸(如图),水体较浅,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可知,马德雷湖湖水盐度较高,其盐分难以排出,可推测南北两侧的出入口处表层水流方向均为由海向湖,A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湖泊若湖水可以排出,湖泊应为淡水湖,湖水盐度不会太高,BCD错误。 故选:A。
【命题意图】考查湖水盐度的影响因素;水体的补给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命题方向】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湖水盐度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得分要点】影响湖泊盐度的因素主要从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溶解度、地形等方面分析。
5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新课标卷13题)
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和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如图所示湖泊均为可人工调控水量的天然湖泊,其中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有研究表明,各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差异大;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常滞后于其他湖泊。
(1)指出冬、夏季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的高低。
(2)说明图示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的气候原因。
(3)解释图示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
(4)分析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不同的原因。
(5)根据洪泽湖的特征,解释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时间常滞后的现象。
【答案】(1)冬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高;夏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低。
(2)流域内降水丰富,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壤中的腐殖质并进入河流后汇入湖泊;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大量废水汇入湖泊中引起藻类等的大量繁殖,进而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增强。
(3)秋季藻类物质生长条件弱于夏季,对氧气的消耗较少,水中氧气较多,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秋季降水减少,光照条件优越,光起到催化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
(4)洪水期泄洪会造成大量含有污染物质(点源和面源形成的污染物通过径流汇入)的洪水大量进入湖泊,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增加。
(5)洪泽湖为地上湖,湖水水位较高,汛期时接受到的河流流水补给相对较少,甚至湖水流出补给其它水体,只有当洪泽湖湖水外调后,水位下降时,接受到外界较多的径流汇入,由此造成其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常滞后。
【解析】(1)一般情况下,内陆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主要来自陆源输入,并且陆源输入会携带大量的大分子有机物质进入水体,丰水期类腐殖质是其溶解性有机物库的主要贡献者,由此可知推知,夏季外源类有机物占比高,由此得出结论:冬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高;夏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低。
(2)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是因为气候有利于内源类有机物和外源类有机物达到峰值。就外源类有机物而言,夏季流域内降水丰富,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壤中的腐殖质并进入河流后汇入湖泊;就内源类有机物而言,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大量废水汇入湖泊中引起藻类等的大量繁殖。
(3)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主要从秋季的气候特征和降解条件来解释。降解条件与水中氧气含量有关,秋季时,藻类物质生长条件弱于夏季,对氧气的消耗较少,水中氧气较多,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从气候角度来说,秋季降水减少,光照条件增强,光照能起到催化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
(4)由前面题目分析可知,夏季该地区属于降水量丰富的时期,大量地面径流汇聚,会将陆地上的点源和面源污染物携带进入流水中,泄洪后,这些含有大量有机物的水流会进入湖泊,从而造成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增加。
(5)由材料“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可知,洪泽湖的特征(相比于其它湖泊)为地上湖,故其接受地表径流补给与其它湖泊不同,汛期时接受到的河流流水补给相对较少,甚至湖水流出补给其它水体,洪泽湖属于南水北调工程的输水渠道的一部分,只有当洪泽湖湖水外调后,水位下降时,接受到外界较多的径流汇入,由此造成其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常滞后。
【命题意图】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命题方向】本题以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水体状态不同情况下的有机物的差异。需掌握水体不同季节的特征变化。
【得分要点】涉及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洪水期不同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不同、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时间滞后等相关内容。
6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浙江卷9-10题、27题)
下图为南半球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和海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1-2小题。
1. 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域表层海水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甲密度最低B. 丁盐度最小C. 甲盐度大于丁D. 乙密度大于丙
2. 磷虾主要分布在约50S以南的环南极洲海域,其栖息海域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 )
①大陆冰川融化 ②暖寒流的交汇 ③深层海水上升 ④西风漂流携带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答案】1.D 2.C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海洋表面平均密度自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大”及图上信息可知,甲地纬度高,水温最低,密度最高,A错误。 丁地纬度低,水温最高,蒸发旺盛,盐度最高,B错误。甲地水温低于丁地,蒸发较少,所以甲地盐度小于丁地,C错误。 乙地纬度高于丙地,所以乙地海水密度高于丙地,D正确。 故选:D。
2.根据题干“磷虾主要分布在约50°S以南的环南极洲海城”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海域南部有南极环流,它在极地东风影响下向北流动,海水温度较低,与来自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暖流相遇,形成上升流;这股上升流可将深层海水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带至表层,为磷虾生长提供大量饵料,成为磷虾摄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故②③正确。大陆冰川融化速度缓慢,能为磷虾提供的营养物质数量不大,①错误。西风漂流为闭合的全球性环流,携带的营养物质少,④错误。 故选:C。
【命题意图】本题难度适中,属于基础题,主要考查了海水性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题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命题方向】分析区域图,判断出地理位置,掌握该区域的海水性质。
【得分要点】①随着温度的升高,海水密度会降低;海水温度越高,盐度越高。
②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是海水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溶解 度等因素。
③海洋表面平均密度自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大。
④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海水的密度随盐度、温度、压力的变化而变化。
⑤栖息海城的营养物质来源主要从洋流、冷海水上泛、河流注入等方面分析。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上、中游蒸发的水汽会随大气环流输送,并在沿途形成降水。径流深度是单位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总量。近年来,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径流深度变化影响显著。
材料二图1为黄河中上游流域略图。图2为黄河中游两个时期径流深度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1 图2
(1)黄河中游地区两个时期径流深度空间分布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并指出造成径流深度变化的主要人类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河中上游流域蒸发后的再降水,太行山西侧明显多于黄土高原,分析其原因。
(3)有专家认为,“南水北调”西线引水有利于黄河中上游流域的种植业发展。你是否赞同?试从水循环角度,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南深北浅;生产生活用水
(2)太行山西侧受西北风影响,黄河中上游蒸发的水汽受太行山地形抬升的作用,属于迎风坡的位置,降水量较多;而黄土高原受边缘海拔阻挡的影响,导致内部降水量少,且距海较远,气候加干旱,降水量较少。
(3)赞同。“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增加黄河中上游水量,进而增加中游流域内的地表径流,有利于区域内的种植业的灌溉;中上游河流流量增大,蒸发量加强,区域内水汽增加,降水量增加,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解析】:(1)根据图上信息可知,黄河中游地区南部区域支流较多且落差较大,因此径流深度较深,而北部区域支流较少,水量较小,落差相对较小,因此径流深度较浅。两个时期对比下,年降水量变化较小,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主要影响 其径流深度变化的人类活动是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不断增加,导致径流的水量减少,因此深度变浅。
(2)黄河中上游流域蒸发的水汽,会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会形成再次降水;根据图上信息可知,太行山位于黄河中上游东侧,冬季受西北风的影响,太行山西侧处于西北风的迎风坡,因太行山地势较高,水汽遇到地形抬升容易形成降水,因此降水量较大;黄土高原四周相对陡峭,地势较高,将会阻挡中上游水汽的进入,导致其降水量较少;黄河中上游位于我国内陆地区,距离海洋更远,受海洋影响较弱,受大陆气团控制,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难度相对较大。
(3)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黄河中上游降水减少,水量较少;“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水引入黄河,增加了黄河中上游的水量,为沿线的农业提供更多的灌溉水源,水域面积增大的同时,也增加了区域内水汽的蒸发量,使得区域内的空气中水汽更加 充足,更易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的水分吸收;同时区域内的雨水灌溉增多,也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命题意图】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命题方向】本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河流的水文特征、影响降水的因素、水循环等相关知识。
【得分要点】①径流深度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地形、地势、水量、流速、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
②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洋流、地形、植被、水文、人类活动等。
③水循环环节从蒸发、降水、灌溉水源等方面分析。
(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下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图,完成下面1-2题。
1.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 )
A.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B.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
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2.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
A.洪水含沙量大B.洪峰水位低C.河床高D.洪峰流量大
【答案】1.A 2.C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O点的水位高低于P点水位,故O点水位在上涨,P点的水位在下降,因为洪水过程前水位低,洪水过程后水位高,水位不断在上涨,则流速较快,水位回落则流速较慢,故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2.从图中可以看出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水位高,流量小,原因是河床的泥沙抬高了水位,故C正确,流量小,侵蚀作用弱,含沙量小,故A错误;图中明显可以看出洪水水位高,流量小,故BD错误;故答案选C。
【点睛】河流的水文特征需要结合含沙量、水位、河床、地形进行分析。
(2022·湖南·高考真题)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温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3-5题。
3.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量C.蒸发量D.地表径流量
4.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C.1980-1999年D.2000-2020年
5.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
A.沙尘天气增多B.灌溉面积扩大
C.湖岸线较稳定D.绿洲面积增加
【答案】3.D 4.B 5.D
【解析】3.读图可知,该湖泊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不大,但该湖泊地表径流输入量变化明显,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相互补给量较少,根据湖水收支变化状况判断,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地表径流量,不是气温、 降水量、 蒸发量,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4.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补给方向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低,读图可知,1961-1969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应上升,此时湖水补给湖滨地下水,1970-1989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小于蒸发量,湖水水量明显减小,水位明显下降,此时湖滨地下水补给湖水明显,1990-2020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缓慢上升,此时湖滨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相互补给量不大,因此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1970-1989年,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5.前面分布可知,20世纪80年代湖水水位明显下降,而2000年以来湖水水量略有上升,湖水水位略有上升,该湖泊湖岸地区出露的湖滩减少,沙源减少,因此当地沙尘天气增多的可能性小,排除A;2000年以来入湖地表径流量比80年代明显增加,因此利用入湖河流水源进行灌溉的用水量可能减小,因此当地灌溉面积扩大的可能性小,排除B;入湖径流增加,湖水水位上涨,因此湖岸线应向陆地方向后退,两时期相比海岸线不稳定,排除C;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水量增大,水面扩大,为周边提供较多的水源,因此有可能绿洲面积增加,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知识,难度中等,注意分析即可,湖泊相关因素应结合气候、水位、植被进行分析。
(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世界局部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6-7题。
6.洋流( )
A.①②均是暖流B.①②均是寒流
C.①是寒流,②是暖流D.①是暖流,②是寒流
7.受图示洋流影响( )
A.甲海域存在大型渔场B.乙群岛出现荒漠景观
C.丙沿岸冬季降温明显D.丁海域地热资源丰富
【答案】6.D 7.B
【解析】6.根据经纬网和海陆位置信息可知,该海域为北大西洋东部,①洋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为暖流,②洋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为寒流,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读图可知,甲海域不是寒暖流交汇处,也不存在大规模上升流,因此不存在大型渔场,A错误;乙群岛沿岸有寒流经过,对沿岸气候有降温降湿的作用,因此会出现荒漠景观,B正确;丙地沿岸有暖流经过,有增温作用,冬季降温不会明显,C错误;地热资源一般分布在板块交界处,丁海域位于板块内部,地热资源不丰富,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影响和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加快了污染物的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但扩大了污染范围。
2.对航海的影响:顺水,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节约时间。但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给船只出行带来威胁。
3.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对陆地有增加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寒流对陆地有降低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4.大型渔场的形成: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为鱼类提供饵料,有利于鱼类大量繁殖;同时两种洋流交汇,形成“鱼障”,也使得鱼群在此集中,进而形成较大的渔场。
(2021·福建·高考真题)罗布泊地区原为湖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与积盐中心之一,干涸过程中盐壳(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广泛发育。下图示意罗布泊地区内相邻且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处地下水埋深、盐壳厚度和含盐量。据此完成下面8-9小题。
8.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甲乙丙B.甲丙乙C.乙甲丙D.乙丙甲
9.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乙、丙三处中( )
A.甲处降水量最多 B.甲处地下水位最高
C.乙处蒸发量最多 D.丙处地表温度最高
【答案】8.B 9.C
【解析】8.根据材料信息“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可知,盐壳是地下水的盐分在地表析出形成的,盐壳形成过程中大量的地下水通过蒸发散失到大气中,导致地下水埋深加大,故地下水埋深越深,说明其盐壳形成越早,根据图示地下水埋深可知,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是甲丙乙,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9.无法判断甲乙丙三处降水的多少,A错误;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处盐壳已形成,说明甲地下水通过蒸发散失较多,地下水位已较低,B错误;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乙处还是湖泊,蒸发量大,C正确;无法判断三地温度的高低,D错误。所以选C。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以罗布泊地区内相邻且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处地下水埋深、盐壳厚度和含盐量示意图为背景,考查了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和风化壳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在坡地和低洼地的风化壳中,因地表水和地下水溶液集中,也会沉积大量碳酸盐、形成堆积碳酸盐风化壳。该风化壳主要出现于降雨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故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与黄土高原发育很好,因生物气候条件、地形部位、岩石性质和风化时间等因素差异,这种风化壳在各地区的成分与厚度很不相同。
10.(2021·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发源于祁连山区的疏勒河,以昌马峡和双塔堡水库为界分上、中、下游。该河中游冲积平原上河床宽而浅,多分汊。受全球变暖影响,近年来该河上游山区径流量增多。下图为疏勒河流域局部图。
(1)疏勒河补给类型主要有 、 和地下水等,该河中下游位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 区。
(2)简述甲地河道多分汊的主要原因。
(3)说出疏勒河上游径流量增多对中下游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答案】(1)大气降水 冰雪(川)融水 西北干旱半干旱
(2)径流季节变化大;河流含沙量较大;山前地形平坦。
(3)缓解水资源紧缺;补充地下水;减缓土地荒漠化;增加生物多样性
【解析】(1)本题考查河流补给类型和区域差异。疏勒河是发源于祁连山的内流河,水源补给可能是祁连山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该河中下游为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本题考查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结合材料“中游冲积平原上河床宽而浅,多分汊”,可知从地形和河床特征是切入口。该河流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流量季节变化大,易造成洪水泛滥;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河床抬升,河水溢出而改道;中游地势低平,水流不畅,易出现洪水。
(3)本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疏勒河中下游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可从气候、水源、生物和整个生态环境等角度分析。水量增加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增加生物多样性;减缓土地荒漠化速度;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区域气候环境等。
【点睛】 本题以疏勒河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疏勒河补给类型、水文特征等知识,考查对知识的运用和调用,难度一般。
(1)河流的补给方式:雨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湖泊沼泽补给;沼泽水补给;地下水补给。
(2)甲地河道多分汊的主要原因主要从径流变化情况、含沙量、地形等方面分析。
(3)疏勒河上游径流量增多对中下游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从水资源紧缺、地下水、荒漠化、生物多样性方面分析。
分析近年高考题可以看出地球上的水专题考频相较以往有所减少,尤其是大题的考查减少了。考查重点放在洋流方面,主要考查的方向是结合区域海域图判断地理位置,然后一鲜活的实例来考查学生对洋流知识的掌握,综合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力、综合分析能力和人地协调观。河流方面的考查较少了,河流主要融入到地貌里进行合并考查,所以学生要重点掌握海水性质,洋流的成因、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3·山东烟台·统考三模)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湖泊总体呈快速扩张趋势,部分湖泊发生水系重组(邻近湖泊因湖水溢出而形成上下游汇流关系)。左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内流区重组后的水系。右图示意该内流区水系重组前后甲乙丙湖的湖泊水位变化(与2000年的水位差)。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1.湖泊及其水位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
A.甲湖—①、乙湖—③、丙湖—②B.甲湖—②、乙湖—③、丙湖—①
C.甲湖—①、乙湖—②、丙湖—③D.甲湖—②、乙湖—①、丙湖—③
2.关于水系重组前后甲乙丙三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组前甲湖湖水汇入乙湖B.重组前乙湖湖水汇入丙湖
C.重组后甲湖流域面积扩大D.重组后乙湖湖盆容积缩小
3.随着气候暖湿化,该区域湖泊盐度变化最不明显的是( )
A.甲湖B.乙湖C.丙湖D.不好确定
【答案】1.A 2.B 3.B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湖泊总体呈快速扩张趋势,部分湖泊发生水系重组(邻近湖泊因湖水溢出而形成上下游汇流关系)”可知,湖泊水位上升,但是水位增加不同,形成水系重组,结合图中湖泊之间水流流向可知,甲湖湖水流向乙湖,甲湖湖泊水位增加较多,形成外溢,因此甲湖对应为①,乙湖湖水又流向丙湖,因此丙湖湖水水位上涨且与甲湖变化趋势类似,因此丙湖对应为②;乙湖位于甲湖和丙湖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湖泊变化较小,因此乙湖对应为③,结合选项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水系重组主要原因在于气候暖湿化,重组后甲湖流向乙湖,主要原因在于甲湖海拔较高,气候暖湿化后,甲湖补给增多,湖泊水位上升,形成外溢,甲湖流域面积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湖水位变化较小,湖盆容积变化小,D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湖和丙湖水位变化趋势相近,因此重组后甲湖变化较大,影响丙湖水位,重组前后乙湖对丙湖影响相差不大,因此重组前乙湖流向丙湖,甲湖未流向乙湖,A错误,B正确;故选B。
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湖和丙湖水位明显上升,水量增加,盐度降低,乙湖重组前后均有湖水流出,盐度不会发生明显变化,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淹没沿海低地地区,同时带来病虫害等灾害加剧。
(2023·北京海淀·人大附中校考三模)OLR指地球大气系统在大气层顶向宇宙放出的长波辐射。多云覆盖时,由于云顶温度较低,OLR值较低,晴天则反之。2020年10月至2021年5月我国华南地区发生罕见旱灾。下图为OLR值多年距平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4-5小题。
4.华南旱灾期间( )
A.全球正在处于厄尔尼诺事件B.赤道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
C.秘鲁的沿岸暴雨灾害频发D.信风比多年平均情况减弱
5.推测此次华南地区灾害的原因( )
①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稀少②地表植被稀疏,日间升温快
③南部低压区,辐合大量水汽④冷空气势力强,冷锋活动多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答案】4.B 5.C
【解析】4.华南旱灾对应北涝南旱属于拉尼娜现象,A错误;此时赤道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B正确;秘鲁的沿岸干旱加剧,C错误;信风比多年平均情况增强,D错误。故选B。
5.此次华南地区灾害的原因主要是此时华南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稀少,且南部低压区辐合大量水汽,进一步消耗了华南可能导致降水的水汽含量,①③正确;地表植被稀疏不会导致罕见旱灾这种少见的气象灾害,②错误;此时冷空气势力较弱,冷锋活动少,锋面降水也较往年少,④错误。故选C。
【点睛】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中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2023·河南郑州·统考三模)在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位的变化与植被植物体内丙二醛(简称MDA)含量关系密切。MDA含量变化能反映地下水对植物的胁迫程度。塔里木河下游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断流,而后30年间最大断流天数一度达到228天,断流长度超过1200千米。下图为塔里木河流域不同断面某荒漠植被MDA含量与地下水位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6-8小题。
6.塔里木河断流问题一度显著增强的主要原因是流域内( )
A.地下水位下降B.降水急剧减少C.排放废热增多D.过度引用灌溉
7.从亚合甫马汗、阿拉干到考干三个断面地下水对植被胁迫程度的整体变化是( )
A.增大B.先增后减C.减小D.先减后增
8.为改善下游断流和胁迫状态应( )
A.修建更多水库B.大力植树造林C.禁止一切开发D.协调水量分配
【答案】6.D 7.A 8.D
【解析】6.读图可知,地下水位呈现上升趋势,A错误;塔里木河位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故降水不会急剧减少,B错误;排放废热与断流无关,C错误; 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农业过度引水灌溉,导致河流断流,D正确;故选D。
7.读图可知,亚合甫马汗MDA含量由6μg·g增到13μg·g左右;阿拉干MDA含量由8μg·g增到14μg·g左右、考干MDA含量由12μg·g增到18μg·g左右,故三个断面地下水对植被胁迫程度的整体变化是增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塔里木河位于西北内陆,水源短缺,不适宜修建更多水库,A错误;大力植树造林会加剧水资源的短缺,断流和胁迫状态会增加,B错误;禁止一切开发,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C错误;协调水量分配可以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下游断流和胁迫状态,D正确;故选D。
【点睛】河流断流原因有自然原因:降水少,蒸发量大于补给量;人为原因:中上游区用水过度,导致下游总水量减少;人们活动的不合理,温室效应,过度放牧樵采,植被减少,加速了下游的干涸;水资源管理不协调。
(2023·广东汕头·统考三模)马尔马拉海是世界上最小的海,平均深度183m,与周边海域通过狭窄的水道不断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其媒介是海洋水体的交换。下图示意马尔马拉海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9-10小题。
9.马尔马拉海与爱琴海之间水道的表层海水的流动方向为( )
A.西南向东北B.西北向东南C.东南向西北D.东北向西南
10.与同纬度海域相比,马尔马拉海海底生物极为稀少的原因( )
A.气候干旱,海水大量蒸发B.西风显著,气候温和湿润
C.河流稀少,营养物质稀少D.地形闭合,阻隔氧气养料
【答案】9.D 10.D
【解析】9.根据所学知识,相比地中海,黑海纬度较高,西风控制的时间较长,降水较为丰富,加上黑海流域内河流众多,径流入海量大,造成黑海海水盐度较低,水面较高,表层水全年流向爱琴海。所以,黑海海峡表层海水的流动方向是全年由东北向西南。故D正确,因此排除A、B、C,选择D。
10.周围的地理环境几乎都是陆地。由于地中海周围的地理环境几乎都是陆地,从而严重影响了海水的运动,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氧气和养料的混合被严重阻隔,这也是马尔马拉海生物比较稀少的主要原因。因此D正确;该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因此A、B排除;根据图示信息可得,有河流汇入,营养物质稀少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A、B、C,故选择D。
【点睛】影响海水流动方向的因素主要是洋流,洋流成因包括风海流、密度流及补偿流,密度流是由于各海域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产生密度的差异,从而导致海水流动。在密度不同的相邻海域,密度大的水面较低,故表层海水从密度小的海域流向密度大的海域,底层海水则由密度大的海域流向密度小的海域。
(一)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1.从发生领域、环节等理解水循环的概念
2.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
(1)正向利用及影响
①修建水库
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加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
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受水区和沿途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
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
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⑤实施人工增雨
可加大降水量。
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某些环节进行正向利用,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如修建水库进行拦蓄洪水,可减少洪水威胁和水灾发生,城市铺设渗水砖可防治城市内涝。
(2)负向利用及影响
①滥伐森林
破坏地表植被,会减少蒸腾,使空气中水汽减少,降水量减少;同时会使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产生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②围湖造田
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③城市路面硬化
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④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
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河流的补给和特征
1.河流的补给类型
(1)雨水补给——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随冬季降雪量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3)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4)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河流径流量稳定。
2.河流的特征
(1)影响河流特征的自然因素
(2)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三)洋流
海洋当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运动,叫做洋流。
1.分类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2.成因
主要由盛行风(风带)的吹拂形成。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飘流。在洋流前进时,受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会使洋流发生偏转。
3.分布规律
(1)除北印度洋海区以外的其他海区(8比0模式)
北半球的部分和数字8正规笔顺相同。赤道作为比号,也和比号的笔顺相同。南半球的部分和数字0正规笔顺相同。
(2)北印度洋洋流
在所有洋流中,只有北印度洋洋流会随着南亚季风的风向变化而变化。洋流流向为冬逆夏顺(冬季逆时针旋转,夏季顺时针旋转)。常常用来判断季节。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在高低纬之间进行热量输送与交换,调节全球气温。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对沿岸地区: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 1 \* GB3 \* MERGEFORMAT ①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将海洋深处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且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形成大的渔场。
= 2 \* GB3 \* MERGEFORMAT ②上升补偿流能形成渔场。例如秘鲁附近,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补给表层海水,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秘鲁渔场。
(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加快污染区海水的净化速度,但扩大海水污染的范围。
(4)对海洋运输的影响
顺洋流航行可以缩短航行时间,减少燃料;寒暖流相遇和寒流上空,往往形成海雾,不利于海上航行;北极地区的寒流会把冰山带过来,威胁海上航行。
人类活动
流量和水位变化
含沙量变化
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减少
硬化城市路面
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铺设渗水砖
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使河流水位平缓
修建水库
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下游水位平稳
减少水库下游河段含沙量
围湖造田
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真题解密】高考地理真题题源——专题12《地球运动》母题解密(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高考真题解密高考地理真题题源专题12《地球运动》母题解密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高考真题解密高考地理真题题源专题12《地球运动》母题解密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真题解密】高考地理真题题源——专题10《河流地貌》母题解密(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高考真题解密高考地理真题题源专题10《河流地貌》母题解密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高考真题解密高考地理真题题源专题10《河流地貌》母题解密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真题解密】高考地理真题题源——专题08《城市与乡村》母题解密(全国通用),文件包含高考真题解密高考地理真题题源专题08《城市与乡村》母题解密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高考真题解密高考地理真题题源专题08《城市与乡村》母题解密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