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第1页
    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第2页
    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相关的物质或结构,不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是( )
    A.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B.蛋白质等有机大分子物质
    C.复杂的多分子体系
    D.原始生命
    2.如图是地层中有大量化石的示意图,以下关于化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在地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B.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结构越复杂
    C.化石多为生物的坚硬结构经过矿物质的填充或替换作用形成的
    D.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3.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及米勒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实验中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闪电
    C.原始大气含有水蒸气、氢气、氨、氧气、甲烷等气体
    D.实验证明原始地球条件下可以由无机物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4.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是( )
    ①对不同年代形成的化石进行比较
    ②对不同的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
    ③对不同生物种类体内细胞的某些重要组成物质进行比较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5.2021年发现了5.2亿年前,长着五只眼睛的虾形化石--章氏麒麟虾。其身体具有硬化的表皮、愈合的头壳、多节的躯干、分节的腿肢和掠夺性附肢等特征。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化石是研究动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B.多节的躯干与环节动物有相似之处
    C.硬化的表皮与节肢动物的外骨骼相似
    D.该化石可以证明节肢动物起源于虾
    6.如图为脊椎动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b类动物和c类动物都是由a类动物进化而来
    B.图中a、b、c类动物的体温都是恒定的
    C.图中c类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
    D.图中a、b、c类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7.蜂鸟细长的喙与其采蜜的花的形状有着惊人的适应,其主要原因是( )
    A.生存斗争的结果B.人工选择的结果C.遗传变异的结果D.自然选择的结果
    8.兰花螳螂从外形上看仿佛就是一朵兰花,它会躲在花丛中以守株待兔的方式捕捉食物,它们模仿的兰花如此逼真,以至于昆虫都被它们所吸引。下列关于兰花螳螂进化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兰花螳螂的体色和体态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保护性适应
    B.为了应对敌害,兰花螳螂产生了体态随环境变化的定向变异
    C.在进化过程中,天敌对兰花螳螂的变异起到了选择的作用
    D.在进化过程中,兰花螳螂也会产生不利于应对天敌的变异
    9.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一项是( )
    A.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为了适应环境将脖子伸长的结果
    B.人们对“超级细菌”无可奈何是抗生素质量下降的缘故
    C.害虫为了适应大量施用农药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D.枯叶蝶的体形酷似枯叶,这是有利变异被自然选择的结果
    10.如图表示几类脊椎动物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最先出现的脊椎动物类群是甲
    B.丁和戊都是由丙进化而来的
    C.丙的结构比丁更复杂
    D.丁和戊比乙更高等
    11.多重耐药性细菌被称作“超级细菌”,因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给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人类对抗生素的滥用是“超级细菌”产生的主要原因。下列关于耐药细菌产生的相关叙述,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的是( )
    A.细菌定向变异的结果
    B.细菌为了适应环境,产生耐药性变异
    C.抗生素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了选择
    D.抗生素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变异
    12.参观自然博物馆后,同学们对生物进化的历程有了更多的了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B.较晚形成的地层中没有低等生物的化石
    C.在越古老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低等
    D.在进化过程中既有物种产生也有物种灭绝
    13.农民施用农药Ⅰ来防治害虫,害虫数量锐减后又逐渐增加。之后,农民又施用农药Ⅱ,害虫数量发生了同样的变化(如图)。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进行分析,错误的是( )

    A.ab段下降的原因是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
    B.b点不为零的原因是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
    C.bc段迅速上升体现了害虫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D.de段上升是因为农药Ⅱ使害虫产生了新的抗药性变异
    14.小敏用杀虫剂消灭蚊子,第一次使用时效果显著,随着使用次数增加,药效逐渐下降,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杀虫剂对蚊子进行了选择B.杀虫剂增强了蚊子的繁殖能力
    C.杀虫剂增强了蚊子的免疫能力D.杀虫剂使蚊子产生了抗药性免疫
    15.关于人类的出现,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人类具有动物的基本特征,所以人与动物没有根本区别
    B.语言是人与动物的唯一区别
    C.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D.人类起源于类人猿
    16.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特有的能力( )
    A.会使用火B.制造复杂精巧的工具
    C.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与合作D.迅速奔跑,追捕猎物
    17.“人类从何而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着.下列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起源于生理特征与现代人最接近的类人猿
    B.人类进化过程中一直向着有利于直立行走的方向变异
    C.能使用工具是人猿分界的标志
    D.人类不同种族的差异是在不同地域内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
    18.现有证据表明,人类起源于一类古猿。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 )
    A.产生语言B.使用工具
    C.制造工具D.直立行走
    19.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从生物学人类进化的角度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
    B.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产生语言
    C.现代类人猿失去森林也会进化成人
    D.人类的起源与环境变化没有直接关系
    20.在破解人类起源这个难题的过程中,科学家进行了种种推断和论证。下列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少女“露西”能够直立行走,属于事实
    B.直立行走是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类的关键环节,是人猿分界的标志
    C.黑猩猩将来可能进化成为人类
    D.在森林古猿的进化历程中,上肢逐渐变短,臂和手的功能逐渐退化
    二、读图填空题
    21.如图是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处的气体模拟的是_____,在B处的两个电极放电产生电火花,模拟的是原始地球条件下的_____。
    (2)经过一周后,对C装置中的产物进行分析,发现有_____生成,此装置是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原始海洋。
    (3)D装置是冷凝器,这模拟了原始地球条件下的_____过程。
    (4)A装置中的液体相当于_____,它是_____诞生的摇篮。
    22.观察下面的“生物进化树”,回答下面的问题:
    __
    (1)图中A、B、C、D分别代表的生物是:A_____;B_____;C_____。
    (2)节肢动物与软体动物相比较,节肢动物更适于陆地生活,最高等的植物是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生物之间都存在着或远或近的_____。
    (4)由于_____的不同,进化成代表不同类型的两大主干动物界和植物界。
    23.如图是以海洋化学起源说为依据,结合地质学研究成果绘制的时间轴简图。
    (1)米勒实验模拟的地球时期是[_____](填字母),为证实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实现从无机小分子到_____奠定了基础。
    (2)请推测:最初形成的生命是_____(填“需氧型”或“不需氧型”)。
    (3)根据时间轴上植物类群出现的顺序,仅从结构特点推测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_____
    (4)科学家对种子蕨化石研究发现:种子蕨有着蕨类般的叶,但能产生种子。所以种子蕨化石很可能是古代蕨类植物向_____进化的证据之一。
    (5)生物之所以能不断地进化,是_____的结果。
    三、填空题
    24.通过测定并比较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化学结构,发现它们都含有104个氨基酸,序列很相似,但有差别。下表是几种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的数目,这种结构上的差异程度又恰好与它们的亲缘关系远近相对应,据下表回答问题:
    (1)表中属于哺乳动物的是_____。
    (2)从上表看,人和_____的亲缘关系最远,因为两者的_____。
    (3)上述对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数的比较,是从_____方面为生物的_____提供了证据。
    (4)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生物的亲缘关系是: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数目_____。
    四、实验题
    25.某人做了如下实验:将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分别进行标记,然后放养于工业污染区和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所释放的桦尺蛾尽量回收,计算其数目,结果如下表:
    (1)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并逐代通过_____得以加强,数量越来越多;反之,浅色的桦尺蛾数量则减少,这就是达尔文理论中的_____、不适者被淘汰。
    (2)通过上述事实说明,桦尺蛾的变异方向是_____的,而自然选择是_____的。(选填“定向”或“不定向”)
    (3)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桦尺蛾其体色是不同的,但总是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_____。
    (4)由于真菌感染而使这片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此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类最可能的变化结果是图中的_____。
    A.B.
    C.D.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A.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在原始大气层中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蛋白质等有机大分子物质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复杂的多分子体系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原始生命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B
    解析:A.化石在地层中是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故A正确。
    B.一般而言,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故B错误。
    C.根据化石形成的原因,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故C正确。
    D.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其中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的直接证据,故D正确。
    故选B。
    3.答案:C
    解析:A.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故A正确。
    B.米勒实验中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闪电,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能量,故B正确。
    C.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氢、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没有氧气,故C错误。
    D.在研究生命的起源中,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将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合成了氨基酸,证明了无机物可以合成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故D正确。
    故选C。
    4.答案:D
    解析:①对不同年代形成的化石进行比较,可以推测生物的进化历程,故①正确。
    ②对不同的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可以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故②正确。
    ③对不同生物种类体内细胞的某些重要组成物质进行比较,可以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故③正确。
    故选D。
    5.答案:D
    解析:A.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最直接、比较全面的证据,A正确。
    B.由题意可知,多节的躯干与环节动物有相似之处,B正确。
    C. 硬化的表皮与节肢动物的外骨骼相似,C正确。
    D. 该化石不能证明节肢动物起源于虾,D正确。
    故选D。
    6.答案:B
    解析:A.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趋势:图中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
    图中b鸟类和c哺乳动物都是由a爬行动物进化而来,A正确。
    B.b鸟类、c哺乳类属于恒温动物,a爬行类属于变温动物,B错误。
    C.动物的进化历程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不但处于进化的最高点,而且它的特征,如体表被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使它的结构功能最完善,最适应环境,也说明它是脊椎动物中乃至整个动物界最高等的一个类群。所以图中c哺乳类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C正确。
    D.a原始爬行类、b原始的鸟类、c原始的哺乳类是它们生殖发育都不受水的限制,属于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D正确。
    故选B。
    7.答案:D
    解析:A.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因此,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A错误。
    B.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通过遗传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B错误。
    C.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个体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是进化的基础,C错误。
    D.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古代的蜂鸟存在着细长喙和粗短喙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细长的喙能够吃到细长花冠内的花蜜,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粗短的喙吃不到细长花冠内的花蜜,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花蜜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机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粗短喙的蜂鸟就被淘汰了。这样经过若干代的自然选择蜂鸟的喙变得细长。因此蜂鸟细长的喙与其采蜜的花的形状有惊人的适应,其主要原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8.答案:B
    解析:A.动物的体色与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保护色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环境的适应,A正确。
    B.生物的变异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B错误。
    C.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先有生物的不同变异的个体,然后自然环境对其进行选择。自然选择指的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自然界中互为天敌的两种个体的特点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C正确。
    D.遗传能保证生物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变异能使生物不断适应所生存的环境,其中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D正确。
    故选B。
    9.答案:D
    解析:A.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这样的: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可能性就会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现代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
    B.滥用抗生素是出现“超级细菌”的原因。在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就出现了现在所谓的“超级细菌”。所以“超级细菌”的形成是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结果,故B不符合题意。
    C.变异是不定向的,害虫的变异有抗药性变异和没有抗药性变异。使用农药时,没有抗药性的害虫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有抗药性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因此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效果越来越差。所以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C不符合题意。
    D.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这样利于枯叶蝶捕食和避敌,是一种拟态现象。达尔文认为,这是枯叶蝶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此,枯叶蝶的体色和体形酷似枯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C
    解析:A.图中最先出现的脊椎动物类群是甲,A正确。
    B.观图可知,丁和戊都是由丙进化而来的,B正确。
    C.由丙进化为丁,因此丙的结构比丁的简单,C错误。
    D.图中的丁和戊比乙更高等,D正确。
    故选C。
    11.答案:C
    解析:A.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因此细菌不能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定向的抗药性变异,故A不符合题意。
    B.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细菌不能通过主动的变异,产生抗药性,来适应环境,故B不符合题意。
    C.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病,由于抗生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淘汰了没有耐药性的细菌和耐药性低的细菌,能生存下来的细菌都具有较强的耐药性,所以出现耐药性强的超级细菌,故C符合题意。
    D.变异具有普遍性,在使用抗生素之间,细菌中就已经存在了抗药性变异的细菌。因此“抗生素并不能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变异”,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AC.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AC正确。
    B.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但是低等生物至今仍然存在,因此,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也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B错误。
    D.现代各种生物都是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的灭绝,D正确。
    故选B。
    13.答案:D
    解析:A.害虫本身存在着个体差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有的无抗药性,杀虫剂(农药)对害虫起了定向选择作用,故A正确。
    BC.施用农药Ⅰ来防治害虫,把抗药性弱的病原体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病原体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病原体,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Ⅰ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病原体杀死,抗药性强的病原体活下来。在b点不为零的原因是少数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bc段迅速上升体现了害虫有过度繁殖的倾向,故BC正确。
    D.使用农药Ⅱ以后,同样把抗药性弱的病原体杀死,抗药性强的病原体活下来,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病原体,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Ⅱ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病原体杀死,抗药性强的病原体活下来,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抗药性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故D错误。
    故选D。
    14.答案:A
    解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杀虫剂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随着杀虫剂的使用,蚊子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因此蚊子抗药性的形成是杀虫剂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A正确。
    故选A。
    15.答案:C
    解析:A.人类具有动物的基本特征,但人和动物具有本质的区别:人会制造工具,动物不会制造工具,A错误。
    B.语言中枢是人特有的中枢,语言是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之一,但不是唯一区别,人和动物具有本质的区别:人会制造工具,动物不会制造工具,B错误。
    C.在地面生活的古猿,因为没有尖牙利爪进行攻击和获取食物,也不能快速奔跑逃避敌害,因而只能使用折断的树枝、破碎的石块等来增强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的能力。在这样的条件下,古猿只能用后肢行走,而将上肢解放出来使用天然工具。所以,劳动在从猿进化为人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C正确。
    C.使猿进化为人的原因不是环境的变化,而是直立行走,C错误。
    D.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D错误。
    故选C。
    16.答案:D
    解析: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制造复杂精巧的工具、丰富的语言,能够更好地交流与合作、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都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能力。而迅速奔跑,追捕猎物则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能力。
    故选D。
    17.答案:D
    解析:人类和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人类的进化过程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A错误。
    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因此人类进化过程中直立行走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说向着有利于直立行走的方向变异,B错误。
    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学家将是否直立行走作为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C错误。
    变异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如人类不同种族的差异是在不同地域内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D正确。
    故选:D。
    18.答案:D
    解析: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辟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9.答案:A
    解析:A.类人猿与人类有极为相似的特征,是由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A正确。
    B.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B错误。
    C.现代的类人猿不可能进化成人类。一方面现代类人猿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与森林古猿不完全相同;另一方面,现在地球上的自然条件与森林古猿进化时的情况不同,C错误。
    D.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与环境变化有直接关系,D错误。
    故选A。
    20.答案:B
    解析:A.“露西”少女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只是根据化石进行推测的一种观点,A错误。
    B.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故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直立行走,B正确。
    C.黑猩猩不会进化成人。因为黑猩猩在形态结构、生理特点上和森林古猿存在一定的差别,而且现在的地球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与森林古猿进化过程中面临的自然环境不同,C错误。
    D.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志,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D错误。
    故选B。
    21.答案:(1)原始大气;闪电
    (2)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3)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的
    (4)原始海洋;原始生命
    解析:(1)图中B处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无氧气;正负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闪电,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了能量。
    (2)C处为取样活塞,若取样鉴定,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此装置是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原始海洋。
    (3)D装置模拟了原始地球条件下经过冷却后,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的过程。
    (4)A装置内的液体被加热成沸水,相当于原始海洋,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故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
    22.答案:(1)哺乳类; 两栖类;裸子植物
    (2)被子植物
    (3)亲缘关系
    (4)营养方式
    解析:(1)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因此图中A、B、C、D分别代表的生物是:A代表哺乳类,B代表两栖类,C代表裸子植物,D代表苔藓植物。
    (2)被子植物有真正的花和果实,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是植物界中分布最广泛、最高等的类群。
    (3)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生物之间都存在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4)由于营养方式(或能否制造有机物)不同,进化成代表不同生物类群的两大主干,一部分进化为不能自养(异养)的单细胞动物,另一部分进化为含有叶绿体的自养的单细胞藻类植物。在分类上,该进化树的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等级是植物界和动物界。
    23.答案:(1)A;有机小分子
    (2)不需氧型
    (3)由简单到复杂
    (4)种子植物
    (5)自然选择
    解析:(1)米勒的实验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物质的,这是生命起源的第一步。米勒实验模拟的地球时期是A,证实了在原始地球条件下能实现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到有机小分子物质的形成。
    (2)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游离状态的氧,因此推测最初形成的生命是不需氧型的。
    (3)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根据时间轴上植物类群出现的顺序,仅从结构特点推测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
    (4)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种子蕨是在石炭纪时期演化的重要植物群体,它们有蕨类般的树叶,但是与真正的蕨类不同。因为种子蕨是带有种子的植物,或称裸子植物。这代表它们不像真正的蕨类需要水来繁殖,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因此可以作为古代蕨类植物向种子植物进化的典型证据是种子蕨化石。
    (5)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因此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4.答案:(1)黑猩猩、猕猴、兔
    (2)酵母菌;细胞色素C氨基酸组成差异数最大
    (3)分子生物学;进化
    (4)越小
    解析:(1)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体腔内有膈,牙齿分化,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表中的哺乳动物有黑猩猩、猕猴、兔。
    (2)通过表中数据的比较可知:人类与黑猩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数最小,因此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近;人类与酵母菌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数最大,因此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远。
    (3)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比较,是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进行分析比较,大多数生物都具有由104个氨基酸组成的细胞色素c,这说明这些生物之间都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表明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因此通过分析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为研究生物进化从分子生物学方面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证据。
    (4)通过表中数据的比较可知:人类与黑猩猩亲缘关系最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数最小,人类与酵母菌的亲缘关系最远,细胞色素c的差异数最大;表明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数目越小。
    25.答案:(1)遗传;适者生存
    (2)不定向;定向
    (3)保护色
    (4)D
    解析:(1)由资料分析可知,工业污染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被工厂的烟熏成了深颜色,这样深色桦尺蛾就不容易被发现,并逐代通过遗传得以加强,因而在生存斗争中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数量越来越多,而浅色桦尺蛾容易被敌害发现,数量越来越少;在非工业区,桦尺蛾的生活环境未被污染颜色浅,所以浅色的桦尺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可以说明桦尺蛾的体色使桦尺蛾对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这就是达尔文理论中的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2)通过表格分析,无论是工业污染区,还是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都存在着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因此可以说桦尺蛾的变异是不定向,不同的是工业区深色桦尺蛾多而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多,说明环境对桦尺蛾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即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3)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因此,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达尔文认为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由于真菌感染而使某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而蛾类的颜色有褐色、灰色、白色的不同,其中灰色、白色蛾类体色与环境树干颜色一致,是适应环境者而生存下来,而褐色蛾类体色与环境树干颜色不同,是不适者被淘汰。因此最终活下来的蛾类多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灰色、白色的,而褐色的较少,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生物种类
    黑猩猩
    猕猴




    小麦
    酵母菌
    细胞色素c氨基酸差异数
    0
    1
    9
    13
    15
    23
    35
    44
    地区
    浅色桦尺蛾
    深色桦尺蛾
    释放数
    回收数
    释放数
    回收数
    工业污染区
    154
    16
    154
    82
    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
    393
    158
    393
    19

    相关试卷

    237,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237,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下列有关如图的说法,正确的是,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58,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58,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