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展开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Mg-24 Al-27 S-32 Cu-64 Zn-6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1.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氢气用于作火箭燃料
B. 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C. 氮气用于作保护气
D 稀有气体用于作霓虹灯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氢气用于作火箭燃料,是因为氢气具有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A错误;
B、熟石灰用作改良酸性土壤,是因为熟石灰显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B错误;
B、氮气用于作保护气,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属于化学性质,故C错误;
D、稀有气体用于作霓虹灯,是因为稀有气体通电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不相同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2. 科学家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化学家及其成就不对应的是
A. 门捷列夫——创立了分子学说
B.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C. 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
D. 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A
【解析】该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享更低价下载。【详解】A、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选项化学家及其成就不对应;
B、屠呦呦贡献是发明了新药青蒿素,既对抗疟疾有特效,还速效低毒,被卫生组织界定为“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故选项化学家及其成就对应;
C、侯德榜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故选项化学家及其成就对应;
D、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测定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化学家及其成就对应。
故选A。
3.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物质中,既含有分子又含有离子的是
A. 医用酒精B. 生理盐水
C. 铝合金D. 双氧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A、医用酒精是酒精的水溶液,酒精和水分别是由酒精分子、水分子构成的,不含离子,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生理盐水是氯化钠的水溶液,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选项符合题意;
C、合金是由一种金属和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合金含有金属单质或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含分子和离子,因此铝合金也不含有分子和离子,选项不符合题意;
D、双氧水是过氧化氢的水溶液,过氧化氢和水分别是由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构成的,不含离子,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 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太行山上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他们就地开采石灰石作材料,石灰石中的主要成分属于
A. 有机物B. 氧化物C. 盐D. 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详解】A、有机物含碳元素,碳酸钙虽然含碳元素,但是属于无机物,不符合题意;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碳酸钙由Ca、C、O三种元素组成, 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钙是由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符合题意;
D、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碳酸钙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是钙离子,不属于酸,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稀释浓硫酸
B. 熄灭酒精灯
C. 量取17.5mL液体
D. 检查气密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防止酸液飞溅,故A操作正确;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防止发生火灾,故B操作错误;
C、量筒量程选择的依据有两点:一是尽量保证量取一次,二是量程与液体的取用量最接近,量取17.5mL的液体,用100mL量筒,误差太大,故C操作错误;
D、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故D操作错误;
故选:A。
6.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冰水共存物属于混合物
B. 通过活性炭可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C. 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D. 自来水厂常用的净水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A、冰水共存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A说法错误;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但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即不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故B说法错误;
C、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为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故C说法正确;
D、自来水厂常用的净水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杀菌消毒等,没有用到蒸馏操作,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7. 化学的学习使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下列事实与相应的解释不相符的是
A. 铜块可加工成铜丝——金属具有延展性
B. 氧气和臭氧的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 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 冲泡信阳毛尖时茶香四溢——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铜块可加工成铜丝,是因为金属具有延展性,故A解释相符;
B、氧气和臭氧的性质不同,是因为二者的分子构成不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故B解释相符;
C、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二氧化碳本身不具有酸性,故C解释不相符;
D、冲泡信阳毛尖时茶香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故D解释相符;
故选:C。
8. 石油分馏可以制得煤油.煤油中含有少量的噻吩(C4H4S),噻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4H4S+6O24CO2+X+2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石油分馏是物理变化
B. 噻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4
C. X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D. 反应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比为2:1
【答案】D
【解析】
【详解】A、石油的分馏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沸点的不同进行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说法正确;
B、噻吩(C4H4S)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4+1×4+32=84,故B说法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4个C、4个H、1个S、12个O,反应后有4个C、4个H、10个O,则X中含有1个S和2个O,化学式为SO2,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属于空气污染物,故C说法正确;
D、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比为(4×44):(2×18)=44:9,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D。
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A. 铜和硝酸银反应,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B.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C. 黄铜和纯铜相互刻画,黄铜表面留有更深的划痕
D. 打开浓盐酸瓶塞,瓶口产生大量白烟
【答案】A
【解析】
【详解】A、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可观察到铜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故选项实验现象描述正确;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
C、合金的硬度比组成的纯金属的硬度大,黄铜和纯铜相互刻画,因此铜表面留有更深的划痕,故选项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
D、打开浓盐酸瓶塞,瓶口产生大量白雾,而不是白烟,故选项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
故选A。
10.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在薄铜片一端放一小块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白磷,同时微热
B. 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将待测液滴在湿润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C. 鉴别KCl和NH4Cl:加熟石灰研磨,对比有无氨味
D. 鉴别棉线和羊毛线:灼烧,闻气味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薄铜片一端放一小块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白磷,同时微热,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燃烧需要达到温度的着火点,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若将待测液滴在湿润的pH试纸上,会导致测得结果不准确,正确操作为: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pH试纸上,观察颜色的变化,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C、取样品,加少量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有氨味的是氯化铵,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钾,现象不同,可以鉴别,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D、取样品,灼烧,有烧焦羽毛味的是羊毛线,有烧纸味的是棉线,现象不同,可以鉴别,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如图各步转化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硫酸亚铁与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有单质生成,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②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有单质生成,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③氧化铁与碳(或CO)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有单质生成,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④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不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故选D。
12. 某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下列物质能在该溶液中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 Na2SO4、Na2CO3、Ba(NO3)2B. K2SO4、KOH、NaCl
C. NaNO3、Ca(NO3)2、KMnO4D. KNO3、NaCl、H2SO4
【答案】B
【解析】
【分析】某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该溶液显碱性,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有色溶液,溶液中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高锰酸根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详解】A、硝酸钡和硫酸钠、碳酸钠均能反应生产沉淀,不能大量共存,选项错误;
B、硫酸钾、氢氧化钾、氯化钠三种物质在碱性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选项正确;
C、高锰酸钾溶液呈紫红色,无法形成无色溶液,选项错误;
D、硫酸中的氢离子和原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选项错误。
故选B。
13. 将表面积相同且过量的镁、铝、锌三种金属片,分别放入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的稀盐酸中,密封装置并采集压强数据,压强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曲线a一段时间后压强呈下降趋势是因为反应完全后温度降低
B. 曲线b对应金属锌与稀盐酸的反应
C. 曲线c前100s压强变化不明显是因为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D. 若反应均进行充分,则铝生成的氢气最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A、金属与酸反应放出热量,故曲线a一段时间后压强呈下降趋势是因为反应完全后温度降低,压强减小,不符合题意;
B、金属活动性:镁>铝>锌,金属活动性越强,反应速率越快,故a是金属镁与稀盐酸的反应,由于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一开始氧化铝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待氧化铝完全反应后,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故铝和稀盐酸的反应,一开始压强不变,后压强逐渐增大,故c是金属铝与稀盐酸的反应,锌与稀硫酸反应速率适中,b是锌与稀盐酸的反应,不符合题意;
C、由B的分析可知,曲线c是金属铝与稀盐酸的反应,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氧化铝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待氧化铝完全反应后,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故曲线c前100s压强变化不明显是因为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中,金属过量,酸不足,酸完全反应,酸的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最后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符合题意。
故选D。
14. 某气体由CH4、C2H2、C2H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22:9,下列对该气体组成判断正确的是
A. 该气体中一定含有C2H2B. 该气体中一定没有CH4
C. 该气体中可能含有C2H2D. 该气体不可能同时含有CH4、C2H2、C2H4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22:9,则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故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详解】A、若只含有C2H4,则能达到碳、氢原子个数比是1:2,则该气体中不一定含有C2H2,故A错误;
B、若是含一个CH4和一个C2H2,则能达到碳、氢原子个数比是1:2,故B错误;
C、若是含一个CH4和一个C2H2,则能达到碳、氢原子个数比是1:2,故C正确;
D、该气体可能同时含有CH4、C2H2、C2H4,则能达到碳、氢原子个数比是1:2,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天宫空间站的“太空菜园”种植出了生菜、小麦、番茄等,其中生菜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_。
(2)用洗涤剂洗去餐具上的油污,利用的是洗涤剂的______作用。
(3)打扫卫生用到了①钢丝球,②聚氨酯海绵,③塑料扫帚等工具,其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填序号)。
【答案】(1)维生素 (2)乳化
(3)②③
【解析】
【小问1详解】
生菜富含的营养素是维生素,故填:维生素;
【小问2详解】
洗涤剂能去油污,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故填:乳化;
【小问3详解】
①钢丝球是由钢制成的,钢是一种铁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②聚氨酯海绵就是泡沫密度低于18kg/m3以下的低密度PU,属于合成材料,故选项符合题意;
③塑料扫帚是由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合成材料,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②③。
16. 甲和乙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微观示意图如图,请回答:
(1)乙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_______。
(2)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_______。
【答案】(1)21% (2)1:3
【解析】
【小问1详解】
乙为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21%;
【小问2详解】
氨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氮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反应生成丙(N2)和丁(H2O)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6=1:3。
17. 我国神舟飞船用的是砷化镓太阳能电池,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镓属于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镓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_______周期,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所形成的镓离子的符号为______。
【答案】 ①. 金属 ②. 四##4 ③. Ga3+
【解析】
【详解】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该元素的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元素名称为镓,带有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
在原子中,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镓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说明镓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四周期;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而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镓离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镓元素的元素符号为Ga,离子符号就是在元素符号的右上方标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正负,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单位电荷的,1省略不写,故其离子符号为Ga3+。
18. 如图是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
(1)P点的意义是_______。
(2)除去硝酸钾中的少量氯化钠,可采用_______法。
(3)t2℃时,将45gKNO3饱和溶液稀释为质量分数为8%的溶液,需加水______g。
【答案】(1)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
(2)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3)205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在t1℃相交于P点,故P点的意义是t1℃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
【小问2详解】
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采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小问3详解】
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0g,则将45gKNO3饱和溶液稀释为质量分数为8%的溶液,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则有45g×=(45g+x)×8%,解得x=205g。
19. 如图A~E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化合物,A、B、C、D的物质类别不同,A常用于制玻璃、造纸、纺织等工业,B为胃酸的主要成分,D、E均为氧化物。(图中“—”表示二者能发生反应,“→”表示可一步转化)。试回答:
(1)E的化学式为_______。
(2)D→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B—C反应的微观实质为_______。
【答案】(1)H2O (2)
(3)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解析】
【分析】如图A~E为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化合物,A、B、C、D的物质类别不同,A常用于制玻璃、造纸、纺织等工业,故A为碳酸铵(盐),B为胃酸的主要成分,故B为盐酸(酸),C能与A(碳酸钠)、B(盐酸)反应,则C为碱,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故C为氢氧化钙(碱),A(碳酸钠)能与D相互转化,D为氧化物,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则D为二氧化碳,C(氢氧化钙)能与E相互转化,D(二氧化碳)能与E反应,E为氧化物,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则D为水,代入验证,推论合理。
【小问1详解】
E为水,化学式为H2O;
【小问2详解】
D→A即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B—C即为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20.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的氧化物为______。取该物质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共6g,与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则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总质量为______g。
【答案】 ①. Al2O3 ②. 4.4
【解析】
【详解】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铝元素形成的氧化物是氧化铝,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化学式为:Al2O3;
氧化铝和稀硫酸反应:;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混合物中的氧元素完全转化到了水中,硫酸中的氢元素完全转化到了水中,则生成水的质量为:,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则原混合物中金属元素的总质量为:6g-1.6g=4.4g。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0分)
21. 如图所示是CO还原某金属氧化物的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若硬质玻璃管中观察到红棕色固体变为黑色,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装置最右端酒精灯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3CO+ Fe2O32Fe +3CO2
(2)处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解析】
【小问1详解】
若硬质玻璃管中观察到红棕色固体变为黑色,则金属氧化物为氧化铁,即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 Fe2O32Fe +3CO2,故填:3CO+ Fe2O32Fe +3CO2;
【小问2详解】
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会造成空气污染,因此装置最右端酒精灯的作用是处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故填:处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22.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相关问题.
(1)请写出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选择B装置制取气体的依据是什么?
(3)当按照“B→C→D”的顺序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CO2时,C装置中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两种。请将正确的试剂名称填写在对应的方框内。
【答案】(1)
(2)反应物是块状(或粒状)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
(3)
【解析】
【小问1详解】
A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反应制取气体,适用于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选择B装置制取气体,反应物是块状(或粒状)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
【小问3详解】
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碳酸氢钠能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气体,不选择氢氧化钠溶液,是因为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二氧化碳不反应,可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且应先除杂后干燥,故图为:。
23.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希望从含有Al2(SO4)3、CuSO4废液中回收金属铜,设计流程如图:
(1)请写出I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溶液B和溶液C中都含有的离子有哪些?
【答案】(1)
(2)锌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解析】
【分析】金属活动性,铝大于锌大于铜,锌会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不会置换出硫酸铝中的铝,所以固体A是Cu、Zn,溶液B中含有的溶质是不反应的A12(SO4)3和生成的ZnSO4;铜不与稀硫酸反应,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故溶液C中含有的溶质是过量的H2SO4和反应生成的ZnSO4。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II中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由分析可知,溶液B中含有的溶质是不反应的A12(SO4)3和生成的ZnSO4,溶液C中含有的溶质是过量的H2SO4和反应生成的ZnSO4,故溶液B和溶液C中都含有的离子有锌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24. 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如图,试回答:
(1)母液中的氯化钠是否达到饱和?请说明理由。
(2)要除去粗盐中含有可溶性杂质Na2SO4、MgCl2、CaCl2,需依次加入过量的X溶液、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过滤后再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
①请写出加入X溶液时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请写出加入稀盐酸的目的______。
【答案】(1)母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理由是析出氯化钠晶体后的母液一定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2) ①. MgCl2+2NaOH=Mg(OH)2↓+2NaCl ②. 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解析】
【小问1详解】
海水引入贮水池,经风吹和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进入结晶池,继续风吹和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食盐就会逐渐从海水中析出,得到粗盐,同时得到母液,因此母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填:母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理由是析出氯化钠晶体后的母液一定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小问2详解】
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溶液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可以;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碳酸钠溶液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溶液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因此X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后,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①X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故填:MgCl2+2NaOH=Mg(OH)2↓+2NaCl;
②由分析可知,加入稀盐酸的目的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故填: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5. 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以助力“碳中和”为主题,设计开展了如下活动。
【活动一】碳影响
(1)验证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是否会导致温室效应,小组同学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中间封存的红墨水慢慢向左移动。请你结合温度和压强知识解释这一现象______。
【活动二】碳捕集
(2)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用某些溶液捕集二氧化碳。为比较捕集效果,小组同学用三个相同的软塑料瓶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
①图中X的数值为_______。
②实验得出氢氧化钠溶液捕集二氧化碳效果最好,得出该结论依据的实验现象是什么_______?
③实验后丙瓶内所得溶液是否还有氢氧化钠剩余,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_______。(简要写出操作、现象、结论)
【活动三】碳释放
(3)小组同学设计了一个简易的CO2捕捉及释放流程,如图所示:
①操作I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烧杯、玻璃棒。
②请写出M溶液与石灰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③请写出CO2在生活中的一个用途________。
活动四】碳转化
(4)科学家采取“组合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利用该方法转化176L二氧化碳,可生产乙烯的质量为多少克?(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约为2g/L)
【答案】(1)右侧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会加剧温室效应,右侧瓶中气体升温快导致右侧压强大于左侧
(2) ①. 100mL ②. 丙塑料瓶变得最瘪 ③. 向所得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再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液,若酚酞试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有剩余,若无明显现象,说明氢氧化钠无剩余
(3) ①. 漏斗 ②. ③. 灭火
(4)解:设生成乙烯的质量为x
x=56g
答:利用该方法转化176L二氧化碳,可生产乙烯的质量为56g
【解析】
【小问1详解】
右侧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会加剧温室效应,右侧瓶中气体升温快导致右侧压强大于左侧,所以一段时间后红墨水滴向左移动;
【小问2详解】
①根据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的唯一性,甲、乙、丙三个实验为对照实验,因此除所用捕捉试剂不同外,其余所有条件均应相同,则X的数值为100mL;
②实验得出氢氧化钠溶液捕集二氧化碳效果最好,说明丙中二氧化碳减少的最多,气体减少越多,压强越小,软塑料瓶越瘪,故得出该结论依据的实验现象是丙塑料瓶变得最瘪;
③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要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必须先除去碳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可向所得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再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液,若酚酞试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有剩余,若无明显现象,说明氢氧化钠无剩余;
【小问3详解】
①操作I可以实现固液分离,是过滤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②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M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石灰乳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为;
③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大于空气,生活中常用于灭火;
【小问4详解】
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密度约为2g/L,故176L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利用方程式计算生成的乙烯的质量,解析见答案。
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无答案),共6页。
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共5页。
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一模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一模化学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化肥中,属于磷肥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