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最新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33 诗歌鉴赏之主旨把握不准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33 诗歌鉴赏之主旨把握不准(原卷版).docx
    • 解析
      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33 诗歌鉴赏之主旨把握不准(解析版).docx
    最新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33 诗歌鉴赏之主旨把握不准01
    最新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33 诗歌鉴赏之主旨把握不准02
    最新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33 诗歌鉴赏之主旨把握不准03
    最新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33 诗歌鉴赏之主旨把握不准01
    最新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33 诗歌鉴赏之主旨把握不准02
    最新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33 诗歌鉴赏之主旨把握不准03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最新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33 诗歌鉴赏之主旨把握不准

    展开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33 诗歌鉴赏之主旨把握不准,文件包含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易错点33诗歌鉴赏之主旨把握不准原卷版docx、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易错点33诗歌鉴赏之主旨把握不准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首先,冲刺阶段的易错题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的查缺补漏,总结经验教训,知识梳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其次,通过对错题分析,其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考点的分析与总结,它能够减少我们复习过程当中同类型的题或者是同一知识点的犯错频率。
    第三,对于错题集的复习,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盖住答案,然后重新来做一遍,从分析的角度条件的分析以及技巧的使用三个方面进行逐一的排除。
    第四,在这些错题当中,并非所有的错题都是每个同学易错的,那么在第一遍的错题复习当中,我们就要进行排除,筛选出符合自己特点错题及其针对性也才更强。
    如果自己已经完全掌握的,那么就当是对于知识点的再一次复习。这样的错题对于提升自己的能力来说也才是起到了最大的作用。
    备战语文高考易错点快攻
    易错点33 诗歌鉴赏之主旨把握不准
    【典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夜泊归州
    范成大
    州有宋玉宅、昭君台
    旧国①风烟古,新凉瘴疠清。
    片云将客梦,微月照江声。
    细和悲秋赋②,遥怜出塞情。
    荒山余阀阅③,儿女擅嘉名。
    [注]①旧国:归州北周时为夔子国,故此称旧国。②悲秋赋:宋玉的《九辩》首句为“悲哉,秋之为气也”,主要抒发作者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困潦倒和不肯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③阀阅:功绩和经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点明归州历史悠久,下句说新凉涤暑瘴气全无,透露出对归州的喜爱之意。
    B.颔联上句说,天上片片浮云携带客梦而回故乡,运用拟人手法,抒发思亲念故之情。
    C.尾联下句表达诗人对子女的期冀,希望他们能够奋发向上、建功立业,赢得好名声。
    D.本诗对仗较平稳,中间两联紧扣个人游宦经历和历史人物的特点,都具有点题作用。
    2.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上句的意思是“我轻轻吟哦宋玉那篇悲秋赋”。表达对怀才不遇的宋玉的同情。②下句的意思是“我怜惜地回溯昭君出塞的情景”,表达对出塞和亲、有功于社稷的昭君的赞赏,含蓄透露出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
    C.“表达诗人对子女的期冀,希望他们能够奋发向上、建功立业,赢得好名声”这一理解不当。根据诗歌语境,尾联中的“儿女”是指宋玉昭君等人。诗人怀念宋玉、昭君,既有对他们遭遇的同情,更是表达自己渴望用世的热切愿望。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颈联上下两句都运用了典故,上句“细和悲秋赋”意思是我轻轻吟哦宋玉那篇悲秋赋。联系注释中“悲秋赋”的释义,宋玉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困潦倒,作者借宋玉的典故表达对怀才不遇的宋玉的同情。
    下句“遥怜出塞情”意思是我怜惜地回溯昭君出塞的情景。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作者暗用昭君出塞的典故,表达对出塞和亲,安宁边疆起一定作用的昭君赞美之情,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易错点警示】
    【易错点快攻】
    【易错点通关】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秋日寄满子权
    王令
    楼前暮霭暗平林,楼上人愁意思深。
    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
    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
    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
    (注释)①满子权:为王令少年时的至友,两人皆有治国安民之志。②直弦:琴的主弦。旧时以琴弦断绝,比喻失去知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前句点明地点和时间,后句写此时此境诗人的思绪,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统摄全诗。
    B.颔联即景抒情,薄云未必降雨,秋日从来多阴,说明诗人对人生的清醒认知和豁达之情。
    C.颈联叙写诗人向朋友倾诉自己的境况,以“三年”表明迷归之久,以“一夜”突出心老之疾。
    D.本首诗语极沉重,所选意象如“暮霭”“平林”“薄云”“秋日”均含有萧瑟凄凉之感。
    2.首联诗人写道“楼上人愁意思深”,诗句中的“意思深”包含哪些深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羁旅他乡的凄凉。诗人漂泊他乡多年,难以归去,迷失了归家的路,抒发了自己独在异乡的无奈、凄凉。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西风一夜,壮心已老,面对无可奈何的处境,诗人深陷怀才不遇的哀怨苦闷。③知音难遇的悲慨。尾联用俞伯牙钟子期的典故,写出知音远去,无人理解的处境,表达出内心的悲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说明诗人对人生清醒认识和豁达之情”错,诗人写薄云未必能降雨,秋日从来多阴,体现出了诗人对人生的清醒认识,但未体现豁达之情,而是认识到人生多阴,难有作为,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悲。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三年客梦迷归路,一夜西风老壮心”,作者在天长束氏家塾转瞬三年,东家因为怜恤他贫穷,所以招他来伴读。虽然东家待他很好,得暂时免受饥寒之苦,但并非久计;在潦倒沉沦、一贫彻骨的困境中,所以有“三年客梦迷归路”的感叹。抒发独在异乡的无奈和凄凉之情。
    “未必薄云能作雨,从来秋日自多阴”,是即景抒情之笔。自己是一个书生,就想浮在天空的薄云,能够兴霖作雨吗。虽有远大的壮志,但是这薄云载不了神龙,难以挟雨奋飞,只好付之一叹而已。诗中“一夜西风老壮心”之句,作者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抒发怀才不遇的哀怨,更在于吐露将从此而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愤慨。
    “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作者并不是一个消极人物,他也有冲决黑暗的雄心,在贫穷、饥饿、困厄的情况下,他曾把自己的悲痛写入了很多诗歌,试图在这些篇章中寄托自己难以实现的“憾恨”。接着他又感到知已难逢,知音殊少,满子权兄弟虽然和他是至交,而且也是有志之士,但同样沉沦下层,爱莫能助,所以才有“直弦先断泪盈琴”的感概,慨叹知音难遇。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同长安君钟山望
    王安石①
    解装相值得留连,一望江南万里天。
    残雪离披山韫玉,新阳杳霭草含烟。
    余生不足偿多病,乐事应须委少年。
    惟有爱诗心未已,东归与续棣华②篇。
    (注)①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主持变法失败,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本诗写于此时。长安君,即作者胞妹王淑文。钟山,位于南京东郊。②棣华:出自《诗经·棠棣》,后以“棣华”喻兄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解装”本指卸下行装,此处暗指自己被罢相赋闲,也含解脱之后的轻松。
    B.诗歌第二句照应标题,引出下文的写景,“万里”视野开阔,暗含思乡之情。
    C.颔联描绘的是初春景象,“残雪”映“新阳”,使人在凄冷中感到一分暖意。
    D.作者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寄望年轻一代,希望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4.作者在尾联中为什么强调自己“惟有爱诗心未已”?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3.D
    4.①变法失败仕途坎坷,无可奈何;②年老多病,更加心灰意冷;③只有靠写诗才能获得心理的慰藉。
    【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寄望年轻一代,希望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有误,“乐事应须委少年”是说目前生活得很郁闷,那些快乐的事只存在于对年轻时代的回忆之中。这里的“少年”并非指他人,而是指自己的年轻时代。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诗歌首联“解装相值得留连”记叙诗人变法失败,被罢相赋闲,此生壮志难以实现,却始终无可奈何;这一信息从注释中的写作背景也可得知。
    颈联中“余生不足偿多病,乐事应须委少年”写诗人除了需要面对仕途坎坷,还需面对身体的病痛和年华的流逝导致的心灰意冷。
    因此,诗歌尾联说“惟有爱诗心未已”,诗人内心悲痛,又难以言说,想与亲人倾诉却又远隔千山万水。因此只能将其诉诸笔端,靠写诗来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获得心理的慰藉。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和令狐相公咏栀子花
    刘禹锡
    蜀国花已尽,越桃①今已开。
    色疑琼树②倚,香似玉京③来。
    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
    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
    (注)①越桃:栀子花的别称。②琼树:上天神仙处的仙树。③玉京:道教中称天帝居住的地方。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栀子花开在夏季,其间蜀地岂能无花?首联有夸大意味,突出了栀子花开时格外惹人注目。
    B.颔联分别写栀子花的色与香都好像上天神仙处之物,极言栀子花的神奇美妙,想象奇特。
    C.颈联借景抒情,委婉地劝说朋友不必忧虑别叶相催,还是趁着栀子花正开时,来同心赏花吧!
    D.全诗表现了诗人对柜子花的赞赏与喜爱,诗中昂扬的乐观之情和其《秋词(其一)》相同。
    6.今人论此诗,认为尾联两句既应和了诗题,又能给人以哲理启示。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5.C
    6.应和题目中“咏栀子花”。启示人应该乐观豁达,珍惜当下,不要错过时机。
    【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委婉地劝说朋友”错误,“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且不必忧虑别叶相催,还是趁着栀子花正开之时,来同心观赏吧。这是直接劝告。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佳人要打算吟咏诗句,也正当其时,不一定非等到寒梅那种花开之时。其中“拟咏”应和题目“咏栀子花”。
    这首咏栀子花诗盛赞栀子花的神奇,劝导友人及时玩赏、吟咏。启示人做什么事情都要及时把握时机,不必延宕等至将来,要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现在的就是最好的;要把握当下,“莫待无花空折枝”。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采桑女
    (唐)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唐彦谦,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之细小、桑芽之嫩的特点。
    B.颈联通过对比,写出因倒春寒,今年的桑叶长势堪优,暗示了收成可能不好。
    C.诗人刻画采桑女,把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D.尾联一个“愁”,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
    8.颔联写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采桑女为何“泪如雨”?诗人想要反映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答案】7.D
    8.原因:①蚕细如蚁,尚未初眠;②倒春寒使得桑树叶生长延迟;③丝茧收成难卜,里胥提前上门催征。
    社会问题:通过描写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诗人直抒胸臆”说法有误。尾联中这个“愁”指的是采桑女的愁,不是诗人自己的愁。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在诗的颔联写到采桑女“手挽长条泪如雨”,采桑女之所以“泪如雨”的原因在上下文中都有交代。诗的首联和颈联“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说明因为倒春寒天气较平时寒冷,此时的春蚕还很小,如同蚂蚁般细小,而且还没有初眠;而桑叶也只是青鸦嘴那样刚刚发芽,远没有到采摘喂蚕的时候。但此时“门外催里胥”,税吏已经开始收税,丝茧收成难卜,如此情况,让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感到痛苦,伤心之下就“泪如雨”。
    作者对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感受的痛苦的描写,写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根据注释中“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的内容可知,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真相,表达对农民阶层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谴责。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①
    范仲淹
    西湖载客恣游从②,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③。
    (注)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 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②从:同“纵”,放任。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
    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内涵。
    10.“忧于天下,乐于天下”的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常有体现。你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乐”和“忧”?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答案】9.B
    10.①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以百姓之忧为忧,进而为百姓解忧。②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乐”上心头。③即便如此,诗人仍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不正确,“半佛宫”应该是指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湖上参差半佛宫”可知,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再联系注释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 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诗人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这是为百姓解“忧”。而从“万户千门尽郁葱”可知,如今诗人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作者十分欣慰,这时候才“乐”上心头。由此可知,诗中的“乐”和忧是分不开的。
    另外,从“却惭何道继文翁”可知,诗人是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心生“忧”情。
    综上可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系百姓、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这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一致的。
    【全情境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尉迟郎中见示自南迁牵复却至洛城东旧居之作,因以和之
    刘禹锡
    曾遭飞语十年谪,新受恩光万里还。
    朝服不妨游洛浦,郊园依旧看嵩山。
    竹含天籁清商乐,水绕亭台碧玉环。
    留作功成退身地,如今只是暂时闲。
    [注]:此诗作于大和元年(827)秋,刘禹锡奉调回洛阳。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和诗。题目交代赠诗对象和写作缘由,表达对友人被贬谪的宽慰之情。
    B.首句流露出诗人对友人被谗言构陷而遭受十年贬谪经历的感伤,有同病相怜之感。
    C.五、六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绘景色,表现了洛阳城自然风光的美好怡人。
    D.本诗语言简练爽利,晓畅易解,透过一层看,有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超越苦难的情怀。
    2.结合全诗,赏析尾联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A
    2.(1)劝慰迟郎中不妨暂且偷闲,畅游嵩洛,将来功成身退再归洛安享晚年;(2)对友人贬谪后又重新被任用的喜悦之情,对其才华和人格的欣赏;(3)对友人未来建功立业、一展抱负的美好祝愿;(4)诗人自况,表达了他不管被贬生涯有多么痛苦漫长,依然会老有所为、积极进取的意愿。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诗题中“牵复”指贬谪官员的重新任用,故“对友人被贬谪的宽慰之情”错。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留作功成退身地,如今只是暂时闲”意思是,洛阳城自然风光美好,你可以作为将来功成身退之地安享晚年,如今不妨忙里偷闲,游赏洛阳无限风光。
    “功成身退”指立有大功的人在功成后自动隐退。此句满怀着对友人政治才华的肯定与赞赏;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期待友人将来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表达了对友人的祝愿与期待。
    “如今只是暂时闲”一方面,劝慰迟郎中复职洛阳,不妨暂且偷闲,游赏洛阳无限风光;一方面表达对友人遭贬后重新被任用的喜悦之情。
    从作者写作背景看,这首诗是诗人大和初在洛阳所作,此前诗人得罪朝臣,而再次被贬,大和初归洛。两次遭贬都没有消磨掉诗人尽忠报国的初衷和志向,依旧渴望重返朝廷,一展抱负。“留作功成退身地,如今只是暂时闲”,释放着乐观、豪壮的英雄气概。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和经父寄张缋二首(其二)
    孔平仲
    半通官职万人才,卷蓄经纶未得开。
    鸾凤托巢虽枳棘,神仙定籍已蓬莱。
    但存漆室葵心①在,莫学荆山玉泪②哀。
    倚伏万端宁有定,塞翁失马尚归来。
    (注释)①漆室葵心:《列女传》载,漆室有少女忧念国事,倚柱而啸。葵心,指葵花向日而倾之心。②荆山玉泪:《韩非子》载,卞和献璞而被刖足,后又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友人虽然满腹经纶,但是通过“半通、卷蓄”可知友人并未受到重用。
    B.颔联运用比喻,表现友人品行的高洁,同时也传达了友人向往神仙的出世之感。
    C.颈联用典故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纳忠方式,“但存”“莫学”二词表明了作者的取舍。
    D.本诗是融说理与抒情有机统一,在喻人以理的同时,还能起到感人以情的作用。
    4.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3.B
    4.①对友人的推崇(或赞美)以及惋惜,如首联表明张缋是万里挑一的人才,却满腹学问不得施展;
    ②对友人的鼓励(或勉励或安慰),如颔联用比喻表明友人不会久居困境,终将重新受到重用;或者如尾联通过化用,表达了祸福相依、否极泰来的人生道理:虽然暂时受挫,只要此心不渝,定有祸去福归的一天。
    ③对友人的劝诫(或告诫),如颈联表达了希望友人心存漆室女的耿耿之心,定有施展抱负的一天,无须学卞和抱璞而哭。
    【分析】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同时也传达了友人向往神仙的出世之感”错误。颔联的意思是鸾凤虽暂时“托巢”于“枳棘”之上,终能栖息在梧桐之巅,正如神仙,虽也有谪降,毕竟也在蓬莱三山“定籍”,用比喻表明友人不会久居困境,终将会受到重用。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对张缋备极推崇,而又深表惋惜。他是“万”中选一的人才,却“官职”未“通”,他有“经纶”天下的满腹学问,却“卷蓄”而不得展用。
    颔联以两个比喻,指出张缋不会久困“下列”,终将重返朝廷。上句是化用《后汉书·仇览传》“积棘非鸾凤所栖”的话,说鸾凤虽暂时“托巢”于“枳棘”之上,终能栖息在梧桐之颠,正如神仙,虽也有谪降,毕竟已在蓬莱三山“定籍”。尾联的宽缓语,尾联化用《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词意,以及《淮南子》“塞翁失马”的故事,对张缋作了鼓励。诗人指出:张缋在政治上虽然暂受挫折,只要此心不渝,定有祸去福归之一日。
    颈联对张缋既有勉励,也有劝诫。上句用《列女传》鲁穆公时漆室女忧念国事,倚柱而歌的故事。下句用《韩非子》卞和献璞玉被砍足,抱璞哭于荆山的故事。两句一气呵成,意思是说,只要存着漆室女的耿耿之心,定有施展抱负之一日,无须学卞和抱璞而哭,因为世事本是倚伏不定的,否极终将泰来。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甘露寺多景楼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闹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餐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总写多景楼的形胜,提掣全篇,诗人凭高远眺,水色山光,风月胜景,无不尽收眼底。
    B.中间两联写在多景楼上所见的景象:一写水光,一写山色,一写准南寺钟,一写江面帆船。
    C.颔联“浮”“入”化动为静,描绘了黄昏时分在多景楼上所见的色彩鲜明、山川掩映的图景。
    D.颈联月光下传来“一川钟呗”写出了内心孤寂,海风中驶出,万里帆樯,写出了旅途辛劳。
    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5.C
    6.尾联,冥鸿,指飞入远大的鸿雁,表现了诗人老境渐至,离乡宦游,征尘满衣的一丝感伤,但更多的是对高飞鸿雁的歆羡,表明诗人并未放弃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体现出诗人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的远大抱负。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化动为静”错误。颔联写到云气和水光氤氲之处,浮现出碧瓦红楼;晚霞同山峦于夕阳下青红相间,镶入远处的天空。“浮”“入”化静为动。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是作者登上多景楼远眺所见所想,尾联“老去衣衿尘土在”是说年老了衣服上仍旧风尘仆仆,透露着老之将至,却离乡宦游,风尘仆仆的感伤之情。而“只将心目羡冥鸿”意思是心里真羡慕那暮色中的飞鸿。这里面说自己尽管身世蹭蹬,却仍在注目艳羡那高振健翮,远翔天宇的飞鸿,对冥鸿的艳羡表明诗人并未放弃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体现出诗人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的远大抱负。
    主旨把握不准
    主旨包括思想和情感两个方面,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高考的难点。考生往往因为对诗歌的主旨把握不准、答题要点不全而失分。
    五个方面准确把我是个主旨
    1.明确古代士大夫的情怀。传统士大夫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儒家要求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怀国运民生;道家启发他们在自然田园里安放心灵,回归纯朴与真性情;佛家会让他们恋土怀乡、感叹生命短暂与人生无常,参悟个体、宇宙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找准主旨句(含标题)。诗歌常有点明主旨的句子,如律诗中的首联和尾联往往关乎作者的思想情感,颌联和颈联常常含有艺术手法。还有的诗歌标题就揭示了主旨。
    3.知人论世,看清背景。“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入手。
    4.把握诗歌意象、意境的内涵。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之一是使用意象、意境表情达意,所以读懂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内涵是解读诗歌主旨的重要依据。理解意象的内涵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不能拘泥固化,因为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诗歌作品中可能表达不同的意思。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的《蝉》中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柳永的《雨霖铃》开篇就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5.从诗歌中典故的意思反观主旨。作者创作诗歌时,有时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考生如果了解这些典故,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旨。
    相关试卷

    最新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31 诗歌鉴赏之手法辨识不清: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31 诗歌鉴赏之手法辨识不清,文件包含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易错点31诗歌鉴赏之手法辨识不清原卷版docx、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易错点31诗歌鉴赏之手法辨识不清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30 诗歌鉴赏之形象理解偏颇: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30 诗歌鉴赏之形象理解偏颇,文件包含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易错点30诗歌鉴赏之形象理解偏颇原卷版docx、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易错点30诗歌鉴赏之形象理解偏颇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29 诗歌鉴赏之错误理解诗歌句意: 这是一份最新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29 诗歌鉴赏之错误理解诗歌句意,文件包含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易错点29诗歌鉴赏之错误理解诗歌句意原卷版docx、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易错点29诗歌鉴赏之错误理解诗歌句意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最新高考语文易错题精编 易错点33 诗歌鉴赏之主旨把握不准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