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滨海生态城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展开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第I卷(共45分)
一、(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小题。
相传,中秋节吃月饼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 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响应起义。到了那天晚上,各路义军 响应,很快起义军就取得了成功。后来朱元璋就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的“月饼”制作得越发精细,品种也越来越多。但传承与创新是月饼行业永恒的主题,面对 的新业态,老字号并不能 。目前,高油高糖的老式月饼,已经完全不能适合时下消费者的口味。老字号要守住传统优势,就不能于老工艺、旧口感。新品牌要拥有无限创意,也不能缺少制作者的匠心独运。事实上,无论老还是新,品质都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围绕品质为中心进行创新,在老味道与情怀牌、新体验和时尚范、工业生产和个性定制间寻找平衡,才能满足差异化需求,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搜寻 一齐 层出不穷 高高在上 B.搜查 一起 不一而足 高枕无忧
C.搜查 一齐 层出不穷 高枕无忧 D.搜寻 一起 不一而足 高高在上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围绕品质进行创新,在老味道与新体验、情怀牌和时尚范、工业生产和个性定制间寻找平衡
B.围绕品质进行创新,在老味道与情怀牌、新体验和时尚范、工业生产和个性定制间寻找平衡
C.围绕品质为中心进行创新,在老味道与新体验、情怀牌和时尚范、工业生产和个性定制间寻我平衡
D.围绕品质为中心进行创新,在老味道与情怀牌、新体验和时尚范、工业生产和个性定制间寻找平衡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陈情表》作为一篇向皇帝进呈的表文,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得体,得益于作者恰当地使用一些表达敬意和自谦的词语。全文从祖孙相依为命的往事写起,以孝道贯穿全文,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
B.黍离之悲,意思是指自己不能够得到朝廷重用,心怀忧伤之意。《扬州慢》中“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便是此义,其源典出自《诗经·王风》。
C.乐府诗是汉魏六朝时期重要的诗歌类型,其继承了《诗经》所开创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是我国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与南朝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D.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又称“柳屯田”,精通音律,是两宋词坛上创制词调最多的词人。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文学家、音乐家。此二人皆为北宋杰出词人。
5.下列句中的“相”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仰头相向 ②蹑履相逢迎 ③嬉戏莫相忘
④会不相从许 ⑤儿已薄禄相 ⑥相见常日稀
⑦悔相道之不察兮 ⑧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六合正相应
A.①⑥/②③④⑨/⑤/⑦⑧ B.①⑥⑨/②③④/⑤/⑦/⑧
C.①③⑨/②④⑥/⑤/⑦/⑧ D.①⑥⑨/②③④/⑤/⑦⑧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②伏清白以死直兮 ③固前圣之所厚
④使人听此凋朱颜 ⑤诚甘乐之 ⑥手巾掩口啼
⑦方正之不容也 ⑧黄泉共为友 ⑨函梁君臣之首悲其志
(10)悲其志 (11)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12)且夫天下非小弱
(13)也又怪屈原以彼其材
A.⑥⑧/②⑩/③(12)/④/⑤(13)/⑦/①⑨(11) B.①⑥⑧⑨/②⑩/③(12)(13)/④/⑤/⑦/(11)
C.①⑥⑧/②⑩/③(12)/④/⑤(13)/⑦/⑨(11) D.①⑥⑧/②⑩/③(12)(13)/④/⑤/⑦/⑨(11)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幸可广问讯 冀幸君之一悟 幸复得此妇
B.渐见愁煎迫 君既若见录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C.芳菲菲其弥章 马畜弥山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处分适兄意 始适还家门 适得府君书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材料一
荀子不仅主张学习要专心致志,而且要心无杂念、清醒、冷静,保持良好的状态。心很容易躁动,只有用理性意志战胜人心躁动,人才能沉静下来,不受外在博杂事物的干扰,遇事时才能够沉着、冷静。荀子提倡的“虚静之学”,是内心平静之下所做的理智思考,是以强大的意志力进行的自我控制,为学习准备了平和、安宁的心境,可以作为荀子“强学”之法的心理准备。“虚静之学”的下一阶段便是“专心之学”。荀子有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怕怕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劝学》)学习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这样才能集中精力,认真、细致、周密地思考问题,才能恰当地做好当为之事。荀子所谓“专心之学”,就是凝练心智、全力以赴、专注学习;是去除人心涣散、浮躁不安、三心二意的意志努力,更能体现出荀子在为学过程中的意志要求。学习应该成为一种习惯,矢志不渝,不断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荀子所主张的坚持不懈、不断积累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人极强的意志力,不断地控制自我、战胜惰性、超越自我。一时的内心平静、专心致志的意志努力并不难,难的是始终如一地保持这种状态,不断地克服困难,不懈地攀登知识高峰。“积善之学”是更强的意志要求,能够克服自身缺点和不足,控制自身的欲望和情绪,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荀子主张的“锲而不舍”“积善成德”的过程,也是通过意志努力不断“强学”的过程。
(摘编自祖国华《为学:先秦儒家的德性圆满之道》)
材料二
如果说三代以来的教化传统更多关注外部的制度建构和方法手段,那么到了春秋时期,教化理念中则展现出对个体德性的重视。这种内向化的转变,在孔子那里得到了集中体现。面对春秋乱世,孔子一生致力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天下有道”。为此,他提出“修己安人”的主张。所谓“修己”是成就自身的德性,而“安人”则意味着成就他人的德性。“修己”与“安人”正是孔子教化思想的两个面向,但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贯通,共同指向以成就个人之德性来实现天下大同的政治理念。
对于孔子这种重视个体精神的涵养与境界提升的教化理念,我们应给予全面性的观照。第一,孔子虽然重视教化中的德性因素,但对于教化与政治的关系仍有着清醒而理性的认识。孔
子的教化学说是建立在民本思想基础上的,在他看来,只有在保障民众生活、增加民众财富的
基础上,通过教化以成就个人德性才有可行性。第二,孔子不仅关注道德方面的“修德学道”,
也重视知识方面的“学文”,倡导仁智合一。孔子自谓“好学”,以“六言六弊”之说教导弟
子子路,展现的正是他对理智与德性二者关系整体性、平衡性的理解。第三,在孔子看来,任
何人都可以接受教化来提升自身德性,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身立德来教化他人。这是与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观密不可分的。当然,孔子也特别强调为政者、君子等自身的责任,时常告诫他们应该坚持“正人先正已”,发挥“上行下效”的作用。第四,孔子提倡教化的最终目的,并非局限于建立道德秩序,而是通过教化的方式激发个体对道德修养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为此,他提出诸如“自讼”“求诸已”等修养方法,提倡主动自我反省。
孔子内外并重,扩展并深化了传统教化观念的内涵,同时将之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中,使之成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受此影响,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也多从“教化”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问题。比如,他们都认识到教化需要物质前提,富民和教民应相互结合,孟子讲“有恒产者有恒心”“制民之产”。荀子则提出“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再如,先秦儒家一致坚守教人以善的理念,孟子讲“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亦曰“涂之人可以为禹”。只是由于两者对人性的看法不同,故在教化路径的选择上各有侧重,由此形成了儒家教化的两个路向:孟子重“性情”,所以“求放心”,养“浩然之气”,致力于德性外化;荀子则重“化性起伪”,所以重礼乐政刑,强调明礼义以化之。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教化理念不仅关注知识、技能的开发和增长,也重视自我德性的成就。更为关键的是,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教化理念还倡导天人合一,合内外,将人文与自然、个人生命与宇宙生命融为一体,并最终促成社会的有序和谐,展现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生命关怀意识。由此来理解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便多了一层融洽感。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特质、推动新时代教育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无疑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摘编自房伟《先秦儒家的教育观》)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提到荀子主张的“虚静之学”,就是通过理性意志战胜浮躁从而获得平静心境,为“强学”做好心理准备。
B.材料一阐释了荀子所主张的坚持不懈、不断积累的重要性,进而引出“积善之学”,突出了意志努力的重要作用。
C.材料二介绍了教化传统的转变,三代以来到春秋时期,教化传统由关注外部的制度建构和方法转向重视个体德性。
D.材料二强调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要通过关注知识、技能的开发和增长,倡导社会的有序和谐,最终促成自我德性的提升。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教化理念,并以此理解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对当下仍有现实意义。
B.孔子认为民本思想是教化学说的基础,保障民生、增加民众财富,通过教化必然能成就个人德行。
C.孔子提倡教化的最终目的,还是局限在建立道德秩序,提倡主动自我反省。
D盂子认为教化需要物质前提,百姓有“恒产”才会有“恒心”,更重视德性内化。
10.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使用引用论证论述何为“专心之学”,并强调其是“为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的环节。B.材料一论述了“为学”的过程,“意志”在这一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必不可少的。
C.材料二论述要全面观照孔子的教化理念,列举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有关“教化”的观点,体现了孔子教化观的影响力。
D.材料一侧重分析先秦儒家的德性圆满之道——为学,材料二侧重分析先秦儒家的教育观的内涵。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材料一
初,太子承乾喜声色及畋猎,所为奢靡。畏上知之,对宫臣常论忠孝,或至于涕泣;退归宫中,则与群小相亵狎。宫臣有欲谏者,太子先揣知其意,辄迎拜,敛容危坐,引咎自责,言辞辩给,宫臣拜答不暇。宫省秘密,外人莫知,故时论初皆称贤。
太子作八尺铜炉、六隔大鼎,募亡奴盗民间马牛,亲临烹煮,与所幸厮役共食之。又好效突厥语及其服饰,选左右貌类突厥者五人为一落,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弯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又尝谓左右曰:“我试作可汗死,汝曹效其丧仪。”因僵卧于地,众悉号哭,跨马环走,临其身,面。良久,太子叹起,曰:“一朝有天下,当帅数万骑猎于金城西,然后解发为突厥,委身思摩,若当一设,不居人后矣。”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志宁与左庶子张玄素数上书切谏,太子阴使人杀之,不果。
汉王元昌所为多不法,上数谴责之,由是怨望。太子与之亲善,朝夕同游戏,分左右为二队,太子与元昌各统其一,被氈甲,操竹稍,布陈大呼交战,击刺流血,以为娱乐。有不用命者,披树挝之,至有死者。且曰:“使我今日作天子,明日于苑中置万人营,与汉王分将,观其战斗,岂不乐哉!”又曰:“我为天子,极情纵欲,有谏者辄杀之,不过杀数百人,众自定矣。”十七年夏四月庚辰朔,承基上变,告太子谋反。敕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大理、中书、门下参鞠之。反形已具,上谓侍臣曰:“将何以处承乾?”群臣莫敢对。通事舍人来济进曰:“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上从之。乙酉,诏废太子为庶人。上欲免汉王元昌死,群臣固争,乃赐自尽于家。
(《资治通鉴·唐纪十二》)
材料二
贞观十四年,太子詹事于志宁,以太子承乾广造宫室,奢侈过度,耽好声乐,上书谏曰:臣闻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是以凌云概日,戎人于是致讥;峻宇雕墙,《夏书》以之作诫。昔赵盾匡晋,吕望师周,或劝之以节财,或谏之以厚敛。莫不尽忠以佐国,竭诚以奉君,欲使茂实播于无穷,英声被乎物听。咸著简策,用为美谈。且今所居东宫,隋日营建,睹之者尚讥其侈,见之者犹叹甚华。何容于此中更有修造,财帛日费,土木不停,穷斤斧之工,极磨砻之妙?且丁匠官奴入内,比者曾无复监。此等或兄犯国章,或弟罹王法,往来御苑,出入禁闹,钳凿缘其身,槌杵在其手。监门本防非虑,宿卫以备不虞,直长既自不知,千牛又复不见。爪牙在外,厮役在内,所司何以自安,臣下岂容无惧?
承乾览书不悦。
(《贞观政要·规谏太子》)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曹效其丧仪 效:模仿 B.太子阴使人杀之 阴:暗中
C.穷斤斧之工 穷:穷尽 D.比者曾无复监 比:等到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宫臣有欲谏者 新沐者必弹冠 B.敛羊而烹之 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C.明日于苑中置万人营 外欺于张仪 D.以太子承乾广造宫室 但以刘日薄西山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
B.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
C.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
D.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
14.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可汗”指突厥人等蒙古游牧民族的首领,而《苏武传》中“单于”则指匈奴人首领。B.文中“朔”指农历每月初一,《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指的是农历每月十五.
C.文中“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也指百姓。在古代庶人的去世可以被称作死。
D.文中“东宫”指太子居住的宫殿,与《陈情表》中“当侍东宫”的“东宫”意思不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李承乾很虚伪。表面上常与宫臣论述忠孝,有时还会流泪,暗地里却喜欢声色畋猎,还文过饰非,导致那些想劝谏的人叩拜答对不暇。
B.太子李承乾行为乖张荒唐。他喜欢突厥语和突厥服饰,有时会让身边人装扮成突厥人一起玩乐。更有甚者,他竞自导自演装死之戏,要求众人模仿突厥人的丧礼,围绕其身边嚎哭,并骑马环绕,用刀划面,以示哀悼。
C.太子李承乾生性残忍无情。做大唐天子后,第二天就和汉王分别统领一队,观看他们刺杀争斗,甚至杀死了劝谏的大臣几百人。
D.在处理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上,唐太宗展现了公正无私的态度,他敕令大臣与有关部门共同审理此案,一旦谋反事实查清,便征求大臣们的处理意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5分)
四、(29分)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莫不尽忠以佐国,竭诚以奉君,欲使茂实播于无穷,英声被乎物听。(4分)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4分)
17.请阐述于志宁向李承乾提出不要过度修建宫殿的原因是什么?(3分)
18.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10分)
卜居
[唐]杜甫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鹤糊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注]①卜居:《楚辞》中有屈原名篇《卜居》。此诗是诗人寓居成都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卜居”即“选择居所”,诗人首联写居所的自然环境和选择居于此的原因。
B.“出郭”一词是一语双关,字面的意思就是诗人避难入蜀,远离了政治的旋涡。
C.颔联中的“尘事”指的是尘俗之事,而“客愁”指的是诗人行旅怀乡的愁思。
D.“堪”的意思是“能够,胜任”,“须”则有“应当”之意,“向”即“前往”。
(2)同样写蜀地,此诗和李白《蜀道难》的景与情有何不同?(4分)
(3)首联中的“溪”字,还有版本写成“流”,你认为哪个字更好?为什么?(3分)
19.默写(8分)
(1)屈心而抑志兮, 。(屈原《离骚》)
(2)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3) ,躬亲抚养。(李密《陈情表》)
(4)何方圜之能周兮, 。(屈原《离》)
(5)李白《蜀道难》中“ ”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而“ ”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李白《蜀道难》)
(6)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7)而倔起阡陌之中, 。(贾谊《过秦论》)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2题。(共16分)
缝隙
朱以撒
这条蛇蜒的老街还在翻修,处在半完成状态。完成了的那部分已经租出,挂起招牌做生意,从洞开的大门和里边的摆设,可以知晓他们都在经营一些什么,咖啡、甜点、沉香、山区土特产,便觉得没有必要走进去。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神秘被捂在里面,碰巧的是旧日门板上有裂缝,有人就凑近裂缝往里边打量,一眼看到过去。
缝隙的出现,赐予了这样的机会。在天津考生领取答案
很多次,我在临写敦煌残经时,想到了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当时里边堆放了那么多的经卷,只是门面用泥皮糊死了。时间过去,没有谁走过时会想到里面有这么多宝贝——风沙吹老了时日,也吹走了这个密室外观曾经有过的人工痕迹。如果不是后来的自然干裂,让人从缝隙中窥探到内部,也就没有接下来的许许多多传奇。许多的过往起始都是封闭的,时日把曾经知晓它们的人送走,史册也语焉不详,让后来人止步。经不起时日的鞭打冲刷,一些物品终于见到了天日,不再成为秘密。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但前提是,先找到隐藏在寻常中的那一道裂缝吧。
晋太元中武陵的捕鱼者算得上好运气,他幸运地发现了一道透出光亮的小口,由此开始了他梦幻一般的旅程。在桃花源里,捕鱼者受到了各家轮流的宴请,享受了最真诚的款待。当然,桃花源中人也通过捕鱼者张开的双唇,打探到了外界的一些秘密。捕鱼者离开时,桃花源中人对他只提了一个要求,即“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捕鱼者是一个善于分享秘密的人,他觉得有责任把秘密首先传达给太守。接下来就是寻找秘密的入口。这个入口已经不见了,连同周围的环境都陌生之至,寻找宣告失败。我一直在想,陶渊明以云淡风轻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感,主旨还是要人守住那道裂开的口子——不能守之以一,就难以让人信服。朱熹曾经评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贿。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如此说,陶渊明就是君子自守的人物,而其他晋宋人物,则是守不住的两面人。
我第一次见到桃胶是在乡下,这里桃树千万,坚硬的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抓一把放入盘中,声响如大珠小珠,甚是悦耳。文人笔下喻此为桃花泪,是时光把泪水凝固了。而当口舌触及一碗温度适宜的桃胶时,它柔中含韧舒展开来的弹性,足以称之为美味,让人总是会欣赏一番,再细细品尝。追溯它的由来,则是从伤口开始的。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没有哪一棵是表皮严实无损的,很像人的皮肤,总要在生存的不易中,因人为或天时,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来。在我的记忆中,严冬是人的表皮最易开裂的时段,那时在工地、田野劳作的人,对此毫无办法,静等裂开,那时的教科书赞美这样的手和脚——是开裂成就了美好生活。桃胶不断地从桃树伤口的缝隙中涌出,接触空气,成为胶状,为桃树的所有者不断收取,加工成坚硬之物。相比于桃胶,桃花要风雅浪漫多了。曾有人将朵朵桃花寄送给远方的友人,被津津乐道,以为是名士风度的延续。而如果寄一箱桃子、一袋桃胶,那真是难言风雅——风雅之举似乎都是轻盈的、灵性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让人无从一握手中。这也使人感受到一棵树的多重功用,用于实的,用于虚的,用于精神的,用于口腹的。
每到午后,怀安桥下就陆续集中了各路的水果商,各自经营来路不一的水果。刀剑披挂的榴莲尽管一副凛然不可侵的相貌,还是被不少人围着。我猜,是它微微裂开的缝隙,那飘出来的独特的果香把人招引过来。不买也罢,这浓郁的气味真的让人迷醉。
有时,在自我表现上,人还不如一枚榴莲。
有一则旧事是如此展开的——弘一到丰子恺家,丰子恺请弘一坐在一张藤椅上,藤椅柔韧,老师坐上去会更舒适。弘一没有马上坐下,而是先摇晃了几下藤椅,方才缓缓落座。后来又去了一次,仍然是这个摇晃的动作。弘一回答了丰子恺的疑问——这张藤椅旧了,藤条间有许多缝隙,会有一些虫蚁,如果贸然坐下就把它们挤压了。一般人和不一般人的差别不一定都是宏大的,反而是在一些细微处,譬如细细的缝隙,也填充了一个人丰富的悲悯。有些人刻意为之,那就辛苦;有些人自然为之,成为一种自觉。一个人要走多远,才可以关注到藤椅中的缝隙
时日匆匆,我们对于屑屑者已经缺乏察觉的细心了,而对于大,我们的兴致要高昂得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人赠送我的宣纸形制大起来了,我把笔濡墨挥洒的作品也大起来了。其实,书法家的内心都很清楚——大未必佳,但巨大是可以引人注目的。如果我用巴掌大的花笺写一幅小楷,那真会像汪洋中的溺水之人,顷刻被淹没,无处找寻。想想晋宋时期的那些简札,小得不得了,却精彩之至,是有真性情在里边的,别无他倚。这样,就是片纸只字,也甚佳好。说起来,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其死生在朝暮之间的虫蚁,所谓的大小,都是天地夹缝里的存活物,没有什么差别,当如弘一那般相待,不可轻慢。
(有删减)
2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捕鱼者是一个善于分享秘密的人”这句话运用了反语,表现了作者对捕鱼者把秘密传达给太守的不满。
B.文中善用对比手法,如桃胶与桃花的对比,小简札与太尺幅的对比等,褒贬分明,道理昭然若揭,让读者易于接受。
C.弘一关注藤条缝隙里的虫蚁,所以坐前都要摇晃藤椅,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细微之处
可见弘一的悲悯情怀。
D.桃胶源自桃树的伤口,柔中含韧,能满足人的口腹之实,却难言风雅,因此文人借风雅浪
漫的桃花喻之为桃花泪。
E.文章以“缝隙”为线索组织材料,行文方式灵活多样,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描写等表达
方式,表现作者的所见所思。
21.散文讲究“形散神聚”,请从选材角度分析本文“形散”的特点。(6分)
22.题目“缝隙”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多重寓意。(6分)
六、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的声音,是家庭聚会时的欢笑,是班级在礼堂的合唱,是一个城市的口号,也是一个民族的宣言……每一个人,都在“我们的声音”中成长,都被“我们的声音”感动,也都在为“我们的声音”而默默践行。
经历了近几年的春夏与秋冬,你对“我们的声音”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A
《过秦论》
西汉贾谊
赋体史论
魏有春申,楚有信陵
B
《五代史伶官传序》
北宋欧阳修
短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玩偶之家》
挪威易卜生
“社会问题剧”
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
D
《致大海》
歌德
叙事诗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一)语文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一)语文试卷+答案,文件包含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一语文试卷docx、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一语文试卷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调查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调查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卷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姓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