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4 题。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追求完美;琢磨,追求卓越。人生于世,无法干很多事,故切忌( ),每干一件事,便应发挥到极致。
比如作画,你必须坚持对大自然做长期静心的观察,才能让你的作品竹影扶疏,迎风摇曳;荷塘新叶,晨露欲滴;兰蕙飘香,清芬可挹。一部《红楼梦》,为什么能穿越历史的云河,传唱不衰?其中奥秘,全在于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感动自己,震撼世人。创作的过程, 有( )的痛苦,也有追求完美的幸福。一部《诗经》由远古的一滴繁露,淌成万世滥觞;一部《论语》被煲为心灵鸡汤,温暖一代又一代人;一部《庄子》蕴含丰富想象,充盈人的精神世界;还有那唐诗宋词,繁花满树,蓊郁了一个王朝的后花园。“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文人家,怀着对文字的敬畏,怀着崇高的文学使命感,怀着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从“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从烧画三千到毁诗八百,这都可见文人在文学创作上的( )。惟其如此, , 。
然而,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心浮气躁 退变 求全责备
B.人浮于事 蜕变 求全责备
C.心浮气躁 蜕变 精益求精
D.人浮于事 退变 精益求精
2.在选文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就有了丰盈的人生,也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
B.他们才有了丰盈的人生,才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
C.他们才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才有了丰盈的人生。
D.他们就有了传唱不衰的经典,也有了丰盈的人生。
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合称为中国“四大名著”。
B.《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C.《论语》是孔子所著,语录体,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和《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为“六经”。
D.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晚唐代表作家李商隐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阿房宫赋》 是杜牧创作的一篇赋体文章。
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1967年,中国政府启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B.岂不闻古人言“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C.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
D.我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灯火光,接着又听到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句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5.下列对“木”这一意象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较“树”有时更显得单纯,“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B.“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C.古代诗人们在各种场合都会用“木”字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D.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6.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入,把古诗中的“木叶”作为论述对象,进而围绕它展开全文。
B.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C.文章从现象谈到本质,从具体谈到抽象,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易于被广大读者接受。
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木叶”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
B.“树”和“木”暗示的颜色性不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景中,窸窣飘零的是透些微黄的叶子。
C.因为“木叶”是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所以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
D.“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更接近于“木”,“日暮风吹,叶落依枝”中的“叶”有缠绵的一面。
8.下列对文中画线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诗句中“皎皎”状月以云相托,“灼灼”状花以叶相衬,写出花月交辉的美好景象。
B.“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诗句用“寒砧”“木叶”烘托出一种清冷的环境氛围,借景抒情,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愁情。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中干枯的落叶在秋风中被不断吹落,再辅以“萧萧”之声以及“无边”的阔大意境,渲染悲的氛围。
D.“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诗句中“扫”字显得极有力,使人想到寒风阵阵,满树饱满的叶子随风摇曳的景象,渲染出秋天肃杀的氛围。
三、(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一)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二)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则曰 居:平日
B.夫子哂之 哂:微笑
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遇见
D.每至于族 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
B.子路率尔而对曰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C.始臣之解牛之时 邻之厚,君之薄也
D.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多于南亩之农夫
1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莫春者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张良出,要项伯 D.辇来于秦
12.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例:如会同,端章甫
A.晋军函陵 B.夜缒而出
C.成以其小,劣之 D.项伯杀人,臣活之
13.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吾知也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村中少年好事者
C.何厌之有 D.树之以桑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并未直接向弟子发问,而是先从自己谈起,并自然过渡到弟子的治国志向上来。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旁若无人,脱口而出,反映子路不甚谦逊的态度和直接坦率的性格。
C.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 “道”的追求。
D.庖丁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也还是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妥善保藏。
第Ⅱ卷(共108分)
四、(17分)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4分)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2分)
(3)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3分)
16.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8分)
(1)曰:“ , ,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 。(苏洵《六国论》)
(3)苟以天下之大, , 。(苏洵《六国论》)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
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茶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茶房!茶房!茶房!”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你坐二等?”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茶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我没有行李。”
“?!”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拿手巾把!”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先——生——”
“拿茶!”
“好吧!”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茶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我后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1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18.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19.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20.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5分)
六.(10分)
21.小说中的“突发事件”,往往是情节运行的动力,请你从小说《祝福》《促织》中任选一篇,概述其中的两个“突发事件”,每点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创产品就是文化的延伸品。中国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经过巧妙构思,可以制成书签、折扇、手机壳、行李牌…… 如果请你为《红楼梦》设计一款文创产品,你会设计什么?描述你的产品,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并说明设计意图。(不少于 100 字)(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世纪60年代,雷锋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偶像,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献身国家是他身上最突出的闪光点;70年代,陈景润怀着科技报国的激情投身科学研究,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成为那个时代的偶像;80年代,中国女排以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创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的“五连冠”,成为了一代偶像;90年代,微软公司的创始者比尔·盖茨成为了一代人的偶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偶像。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偶像,这些偶像代表着各个时代的精神气质,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你觉得21世纪的偶像应具备怎样的时代精神?请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2020-2021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答题纸
15、(9分)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4分)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2分)
(3)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3分)
16、(8分)
(1) ,
(2) ,
(3) ,
(4) ,
17、( )( )(4分)
18、(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姓名 座位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4分)
22、(6分)
2020-2021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1.C 2.B 3.C 4.B 5.C
6.D 7.C 8.D 9.C 10.C
11.D 12.A 13.C 14.C
第Ⅱ卷( 共108分)
15.翻译
16.默写
17.(BD)
18.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
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
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9.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
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自私自利;
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20.
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
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
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于刻薄;
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没有人性弱点。
①“我”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不是性格人物;
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
③“我”在小说中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21.答案示例:(1)祥林嫂的丈夫意外死于伤寒 (2)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叼走(意思对即可)
22.略
23.作文(60分)
15字
15字
100字
班级 姓名 座位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00字
等级
类别
一等(20~17分)
二等(16~12分)
三等(11~7分)
四等(6~0分)
内
容
20
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或不健康
表
达
20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流畅
字体较工整
符合基本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流畅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特
征
20
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点深刻
个别细节例子很好
个别语句较生动
略显个性
无明显特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共18页。
这是一份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育华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质量调查语文试卷,文件包含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育华学校4月质量调查答案docx、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育华学校4月质量调查试卷docx、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育华学校4月质量调查答题纸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