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 小说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 03 安塞腰鼓+抒情散文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 04 灯笼+叙事散文阅读50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 01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文考点(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 02 事理说明文阅读训练(60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 试卷 0 次下载
语文八年级下册社戏巩固练习
展开知识梳理
【基础知识】
1.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他的作品语言犀利精辟,如投枪,如匕首,他被誉为“民族魂”。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收录了鲁迅1918—1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包含《狂人日记》《明天》《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这部作品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3.了解社戏
旧时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做“社”。“社戏”,指旧时某些地区农村中迎神赛会时演出的戏。一般在庙里戏台上演出,也有露天搭台演出的。南宋诗人陆游就曾描写过社戏热闹的情景:“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在绍兴,“社”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课题概括了记叙的主要内容。
4.文体知识
5.字音字形
(1)读读写写
钳qián撮cuō偏僻piān pì行辈háng bèi
照例zhà Iì 欺侮qī wǔ宽慰kuān wèi嘱咐zhǔ fù
怠慢dài màn 礼数lǐ shù 撺掇cuān du 凫水fú shuǐ
潺潺chán chán 踊跃yǒng yuè 屹立yì lì家眷jiā juàn
皎洁jiǎ jié 好歹hǎ dǎi
(2)补充注音
絮叨xù dā 蕴藻yùn zǎ 纠葛jiū gé 漂渺piā miǎ
舒展shū zhǎn 朦胧méng lóng 归省guī xǐng 偏僻piān pì
照例zhà lì惮dàn
(3)多音字
哄 哄抢(hōng ) 省 归省(xǐng) 相 旺相(xiang)
哄骗(hǒng) 省略(shěng) 相信(xiang)
一哄而散(hòng)
(4)形近字
楫(jí)舟楫 豆荚(jiá) 竹篙(gā) 船篷(pénɡ)
缉(jī)通缉 汗流浃背(jiā) 蒿子(hā) 莲蓬(pénɡ)
辑(jí)编辑 脸颊(jiá) 嵩山(sōng)
揖(yī)作揖 狭窄(xiá)
拾掇(duō) 凫水(fú) 屹立(yì)
辍学(chuò) 岛屿(dǎ) 迄今(qì)
点缀(zhuì) 袅娜(niǎ) 收讫(qì)
(5)易写错的字
照例欺侮嘲笑 宽慰吩咐踊跃 付钱 夹杂
家眷皎洁 缘故 好歹 依稀 弥散 悠扬 屹立
忍耐掘蚯蚓
6.词语释义
絮叨:来回地说。
宽慰:宽解安慰。
怠慢: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朦胧:月光不明,在文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踊跃:跳跃;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宛转:同“婉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弥散:(光线、气体、声音等)向四处扩散。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家眷: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
皎洁:(月亮等)明亮而洁白。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重点难点】
1.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呢?
文章虽然题为“社戏”,但写看到的社戏的内容不多,而且“我”似乎也并不真正喜欢社戏。而自始至终写的是“我”的“乐土”平桥村,那里的人、情、景都很美,“我”很怀念那里。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课文围绕这个线索写了哪几件事?(请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事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本文的线索是看社戏。
围绕这个线索写了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在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因此略写。
3.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概括出三次波折、三次转机分别是哪些事,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母亲不准“我”和别人去;③怕外祖母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航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双喜等小伙伴热情、能干的特点。
4.作者盼望已久的社戏好看吗?为什么?
社戏不好看。
理由:①想看“铁头老生”翻筋斗,但那老生却不翻;②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另外,大家“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这些表现,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5.“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情节?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偷罗汉豆”这一情节,和平常理解的“偷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情况不一样。摘豆没有征得家长的同意,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偷”,但是,摘得的豆是用来待客充饥的,反映了孩子们的热情诚恳、周到细致、纯朴无私、天真善良,表现了他们的情趣与欢乐。
6.课文最后一段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怎样理解这个结尾的深刻含义?
“我”所怀念的不仅仅是好豆和好戏,更是平桥村的人们所具有的那种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美好品格,还有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生活。这一切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很少再见到的,所以那夜的豆和那夜的戏都令“我”念念不忘。
7.人物形象
(1)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中的领袖。
(2)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淳朴好客。
考点精讲
一、分析人物形象
1.常见命题形式
(1)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2)文中写到多个人物,谁是文章的主要人物?
(3)分析××人物/“我”(次要人物)的作用。
(4)××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2.答题思路
(1)首先,要总体概括人物性格特征。(2)其次,具体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列举文中哪些信息体现了这一特点。(3)最后,得出全面完整的结论。
3.答题模板
干若问“某某是一位怎样的人”常用的一般模式为“××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题干若问“某某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就需要用“××的性格特点:①……②……”(分条作答)的模式。人物形象题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灵活作答,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二、把握故事情节
1.小说情节的作用
(1)内容上:①对环境的作用:交代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和人物活动的合理性;②对人物的作用:正面刻画人物形象;侧面衬托主要人物;③对主旨的作用:揭示主旨,深化中心。
(2)结构上:①铺垫伏笔,使情节发展合理;②照应上文,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③推动情节发展;④与××形成对比。
(3)表达上: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吸引读者;出人意料、引人深思。
2. 常见命题形式
(1)概括全文或部分情节。
(2)分析某一重要情节的作用。
(3)围绕××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
(4)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情节/情感。
3.答题模板
按照“何人+何时+何地+为何+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一件事:(1)谁+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么样。(2)什么事件+怎么样(抒发什么感情)。(3)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多件事件:人物+事件(多个事件主语一致)。
三、理解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的分类: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小说任何位置的环境描写作用:
①渲染…的氛围 ;②烘托…的心理,表现人物…的性格;③表现……的特点。——共性
(2)在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作用:
①暗示社会环境;②奠定……的基调;③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④暗示、揭示……主旨;
(3)在小说中间部分的环境描写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
(4)在小说结尾部分的环境描写作用: ① 暗示、揭示……主旨;②呼应。
2.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3. 常见命题形式
(1)文章第××段描写了怎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2)试分析文章第××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文章开篇用较多笔墨写了××景物,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文中多次对××进行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答题模板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模板: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了一种……的气氛,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模板1: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模板2:烘托(衬托)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触发……思想情感的转变,推动情节的发展
能力训练
【经典基础题】
1.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这时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亲住在外祖母的家里。②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同一个字,用法不同,读音也不一定相同,如文段中两个加点的字,“省”读xǐng,“行”读háng;当然,读音不同,使用情况用法也不同,如“归省”中“省”的意思是,“行辈”的意思是。
【答案】 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辈分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
(1)“省”有两个读音,分别为shěng和xǐng;归省xǐng:回家探亲;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2)“行”有四个读音,分别为háng,hàng,xíng,héng;行辈háng:辈分;行:排行。
2.仔细辨别词语,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⑴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托付 嘱咐)
(2)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观察 觉察)
(3)最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惹眼 显眼)
【答案】 (1)嘱咐 (2)觉察 (3)惹眼
【解析】考查近义词是辨析。通过一些近义词辨析的常见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去分析这些词语运用得是否准确、得体。词语辨析题和成语使用题所涉及的词语往往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所以一般不存在意思理解的问题,可从词义、范围、程度、褒贬、语体等方面去辨析。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骂,我们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癞子”。
A.然而 即使 也 况且B.因而 如果 便 况且
C.然而 如果 便 而且D.因而 即使 也 而且
【答案】C
【解析】仔细阅读句子,读出句子之间内在的逻辑性关系。
第一空:“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是转折关系,所以用“然而”关联;
第二、三空:“骂”和后面“我们”形成条件关系,用“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如果”和“便”合适;
第四空:“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和“当面叫他‘八癞子’”是递进关系,语意上表示更进一层,用“而且”关联。
故选C。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②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③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线,
④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
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D.②③④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衔接排序。
通读材料可知,选段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戏台,④先写远处月光下露天戏台的朦胧美;③进一步表现出月色下模糊的戏台境界和美妙的感受;①“仙境”一词是对前文所看到戏台朦胧之景的概括;②视线由模糊变得清晰。因此排序为:④③①②;
故选B。
5.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描写方法。
(1)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 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
(3)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
(4)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 )
【答案(1)语言描写 (2)心理描写 (3)景物描写 (4)动作描写
【解析】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结合句子不难辨析。
6.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看戏前,作者主要用衬托的手法,写出平桥村是儿时的“乐土”,又以这里一般的“乐事”,引出后面“到赵庄去看戏”的情节,为下文做了铺垫。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作者描写江南特有的农村风光,衬托小伙伴们去看戏时轻松愉快的心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反映平桥村老人和孩子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答案】B
【解析】B项理解不正确。小说的标题虽然是“社戏”,但文章旨在表现农家小伙伴及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因此,文章并没有花很多笔墨写社戏的内容。故选B。
7.《社戏》主要写“我”和一群农家小朋友看社戏的情形,但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却写了不少与看戏无关的事,这些是否必要,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文章应紧扣题目,写这些内容,扣题不紧,可以不写。
B.本文的中心是表现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而开头和结尾正是看社戏前后最能表现主题的内容,所以很有必要。
C.这些内容可以少写点,多了就冲淡了看戏的内容,使得结构松散,不能突出中心。
D.开头和结尾所记的事非常重要,因为它使文章的情节更加曲折生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本文主旨分析即可。《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文,作品通过记叙“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孩子们天真率直,活泼可爱得到了尽情的展现。表现出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而开头和结尾正是看社戏前后最能表现主题的内容,所以很有必要。然后分析四个选项。A项认为“可以不写”是不正确的。C项“使得结构松散,不能突出中心”是不正确的。D项“因为它使文章的情节更加曲折生动。”不全面,“因为它不仅是使文章的情节更加曲折生动,而且更能突出文章的主旨”。故选B。
8.阅读下面的两个句子,回答问题。
A、(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B、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 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将戏台喻为“仙境” “仙山楼阁”,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现了“我”对社戏的喜爱与依恋之情„
【解析】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我”最喜欢看社戏,看完后,回望戏台,这里用“仙境”“仙山楼阁”来比喻戏台,表现了“我”对社戏的喜爱与依恋之情。
【提升精选题】
(2023下·黑龙江绥化·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社戏》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是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文)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地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人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1.结合文中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①宛转:
②弥散:
2.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3.赏析乙文中画线语句,“蹿”字好在哪里?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4.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甲、乙的内容。
5.甲文中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去描写相应的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1.宛转:同“婉转”,抑扬动听 弥散:扩散、布满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是我却还以为船慢”,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实际上,动的是船,不是山,化静为动,突出了船行的速度之快,也表现出我的急切心情。 3.生动形象地写出来船行之快,委婉地写出了欢快愉悦的心情。 4.甲文:月夜航船。乙文:月下归航。 5.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
弥散:弥漫,扩散,分散开。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比作兽脊,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连山绵延不断的景象,把静态的山写活了;同时将山拟人化,用一个“跑”字表现出船速很快,突出了“我”看社戏的急切心情,以及小伙伴们的娴熟的划船技巧。
3.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蹿”是“奔跑,跃行”的意思,结合“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可知,把航船比作大白鱼,那航船就像大白鱼在浪花里向前跃行,生动形象地写出来船行之快,结合上文“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可知,写“我”和小伙伴们回家路上的玩耍状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坐在船上欢乐的气氛,将孩子们看完戏回家时欢呼雀跃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结合甲段内容“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可知,这是在月夜行船去看戏,可概括为:月夜行船或月夜航船;
结合乙段内容“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地摇船”可知,写“我”和小伙伴看完戏坐船回家的情节,可概括为:月下归行或月下归航。
5.本题考查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感官角度主要有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角度。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是嗅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是视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是触觉。“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是听觉。作者将江南水乡的夏夜写得如此充满诗情画意是运用了多种感觉来写景,使景物立体可感,有身临其境之感。
【能力拓展题】
(一)(2023春·湖南常德·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看社戏(节选)
王英琦
①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
②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我小时看过这个戏的京剧,却丝毫不记得还有什么《老包坐监》。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这又是当地人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
③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生长在城市,过去只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社戏,领略过那般“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的浑厚古朴的乡土气息。而今,我就寄生在这“荒村鄙邑”,夹杂在这拨散发着泥土味葱蒜味的人中,这个中的滋味,确实是越咂摸越有滋味。
④看至三分之一时,我忽地来了心血,抱着儿子转到了后台。但见演员们有的在练拳脚,有的在念台词,旁边一个把眉毛扯得细弯弯的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发髻上。我来了兴致,凑上去想看仔细。这一细看不打紧,那脖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楚。再细看那粉墨上妆的家伙,连伪造的都不如。见那猫儿脸姑娘毫无忌惮地直往脸上抹,我终于憋不住搭腔了:“这东西对皮肤有害呵!”
⑤猫儿脸姑娘一怔,望望我道:“没事儿,俺们用的就是这,惯了。”
⑥话既搭上,我有意多问了几句。得知这是一个自发性的农村业余梆子剧团,哪儿有庙会往哪儿赶,东食西宿,四乡为家,有时连唱一个月也下不来。
⑦说话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锅边放着一案面条和青菜。我估摸这是给演员们用的夜餐,却又觉得太寒酸了些。这些不经饿的面条青菜能挡什么事?能支补他们一晚上大功率的体力消耗吗?
⑧我心里酸酸的。这些演员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孰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
⑨“妈,你看,那有个小孩!”儿子蓦地打断我的沉思。顺着他的小手指望去,果见那边石头上坐着一青衣少妇,正在奶孩子,走上前去一照眼,竟是昨晚那个武旦——那个演“大刀王怀女”的女主角。
⑩“这孩子多大了?”
⑪“六个月了。”
⑫“你又演戏,又拖着个奶孩子,太辛苦了。”
⑬她告诉我,她五岁便进了戏班,现在戏龄已二十年了。她在这个戏班是二号台柱,平时挣的钱,除了补贴家中二老,还要抚养儿子。
⑭这时节,那孩子兀然地又吐又拉,弄得那青衣一身满怀。“俺这孩儿这几天受凉了,老吐老拉”她边说边打扫身上。我帮她抱孩子的当儿,留神到这孩子又黄又瘦,蔫蔫的一副没神样儿。
⑮第三天晚上,猎猎地起了五六级北风。我揣了药,带了包儿子小时的裤褂,又匆匆赶到戏场,但见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一村演戏,众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人戏瘾头之大。“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们,土梆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更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望着他们那大仰脖、圆瞪眼,全副投入的样子,我很生发一些感慨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
⑯我找到了那位青衣,把药和衣服都给了她。她正要答谢,我忙止住了她。她要说的那些话于我不是酬慰,反是凝重和不能承受之伤感。
(有删改)
1.“我心里酸酸的”,“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呢?
2.作者详写“青衣少妇”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回答。
3.文中有好几处地方描写看戏的人,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4.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我”看《老包坐监》,剧情让“我”有不能承受的伤感。
B.本文讴歌了“做戏的人”为了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惜牺牲个人幸福的高尚情操。
C.描写猫儿脸姑娘毫无忌惮地直往脸上抹,表现了她勇敢无畏的精神。
D.第1自然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描绘村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看社戏的场景。
【答案】1.因为“我”看到这些演员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孰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 2.“青衣少妇”是“做戏人”的代表,表现了“做戏人”辛苦坎坷困窘的一生,表现“我”对“做戏人”处境的伤感和关心。 3.描写看戏的人众村皆至,戏瘾之大,意在表达土梆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更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提示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真理了。 4.D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理解句子要结合上下文。
结合⑧段“我心里酸酸的。这些演员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孰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可知,“我”心理酸酸的是指“我”内心为这些演员感到辛酸,因为他们的在舞台上表演王侯将相的风流事、说儿女的相思,都是非常浪漫、富贵的事,但是实际自己的生活却是坎坷、艰辛的。故可用原句回答:这些演员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孰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
2.本题考查人物作用。
结合第⑫段“你又演戏,又拖着个奶孩子,太辛苦了”、第⑬段“她告诉我,她五岁便进了戏班,现在戏龄已二十年了。她在这个戏班是二号台柱,平时挣的钱,除了补贴家中二老,还要抚养儿子”可知,“青衣少妇”是戏班二号台柱,是这个戏班的重要角色,可是她实际上生活艰难,非常小就进了戏班,工作了二十年,要一边唱戏,一边喂养孩子,钱财不充足,生活不富裕,结合第⑧段“我心里酸酸的。这些演员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孰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可知,“青衣少妇”就是艰难“做戏人”的代表,用她的辛苦、艰难的生活经历呈现了“做戏人”辛苦坎坷困窘的一生,表现“我”对“做戏人”处境的伤感和关心。
3.本题考查情节作用。
(1)关于看戏人的情节。
第①段“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
第⑮段“第三天晚上,猎猎地起了五六级北风。我揣了药,带了包儿子小时的裤褂,又匆匆赶到戏场,但见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一村演戏,众村皆至”。
(2)作用分析。
结合⑮段“‘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们,土梆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更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望着他们那大仰脖、圆瞪眼,全副投入的样子,我很生发一些感慨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可知,看戏的人非常多、看戏的人来的早,看戏的人看戏非常投入,突出了看戏人的戏瘾之大,通过他们的表现突出了梆子戏的地位,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更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梆子戏是来自民间的艺术,这样的艺术能够让看戏的人如此痴迷,提示人们要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这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真理。
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A.结合②段“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这又是当地人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和第⑧段“我心里酸酸的。这些演员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孰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可知,“我”不能承受的伤感不是因为看《老包坐监》产生的,而是因为演员戏台上的生活和实际生活的对比,“我”怜惜这些演员,故表述错误;
B.结合⑬段“她告诉我,她五岁便进了戏班,现在戏龄已二十年了。她在这个戏班是二号台柱,平时挣的钱,除了补贴家中二老,还要抚养儿子”可知,本文并没有写“做戏的人”为了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牺牲个人幸福的事情,这些演员在舞台上唱戏也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故陈述错误;
C.结合第⑤段“猫儿脸姑娘一怔,望望我道:‘没事儿,俺们用的就是这,惯了。’”和⑦段“说话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锅边放着一案面条和青菜”可知,猫儿脸姑娘往脸上毫无顾忌的涂抹可能是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工作需要,并没有表现其勇敢无畏的精神;
故选D。
(二)(2023上·广东深圳·八年级深圳大学附属中学校考期中)班级同学围绕刘立勤先生的《主角》展开了一系列研讨,请你参与。
主角
刘立勤
①没有不想当主角的演员。
②谭四的梦想就是在舞台上当主角。
③为了当主角,谭四真是吃够了苦。唱腔表演的那份苦先不说,我们说说练功吧。练毯子功时,他翻、腾、扑、跌、滚、摔,经常弄得鼻青眼肿;练把子功时,刀、枪、剑、戟、斧、钩、叉、棍,有几次差点儿被对练戳瞎眼睛。苦尽甘来,他终于练出一身好本事,小快枪、大快枪、小五套、大刀枪、双刀枪、十八棍等,每一样都精益求精、炉火纯青。
④这样的好苗子自然是担当主角的人物。但他到了剧团后,一直都在跑龙套,连个有分量的配角都没扮演过。
⑤这事怨不得老团长,老团长是真心喜欢他、欣赏他,也安排他担任了几个大戏的主角,可惜他都不适应,老团长又安排他担任有分量的配角,他还是不适应。怎么说呢,在舞台下他的表演收放自如潇潇洒洒,可一登台就完了,一招一式一本正经,程式古板缺少灵动,硬腔硬斗做功难受。老团长爱戏如命,只好狠下心让他去跑龙套。心想,跑跑龙套练练胆,兴许就好了。谭四也毫无怨言,台上跑龙套,台下练主角。台下的主角练得倒是很有特色人人叫好,待到带彩走台时铜器一响,他就乱了阵法,连个龙套也跑得叫人不敢恭维。用他的话说,他终于没有辜负老团长的失望,彻底失去了登台唱主角的机会。
⑥但他还是想在舞台当主角。
⑦剧团红火几年后,他就很少演戏了,不说演主角,就连跑龙套的机会也没有了。老团长带人外出跑歌舞团时,他干脆请了长假不上班了。
⑧谭四能吃苦,和媳妇在县政府对面开了一间凉皮店。谭四勤快,店面收拾得清清亮亮,很是干净。他家面皮子蒸得软和又筋道,吃凉皮的人很多,我也常常去他店里吃凉皮。每次去了,都是他亲自制作,他把一撮儿豆芽、一撮儿黄瓜丝、一把油光发亮的面皮,放在一个油润润的水瓢里,“唰唰唰”三勺盐、“唰唰唰”三勺醋,然后把水瓢凑近那个硕大的辣子碗,捞起三根面皮在辣子碗里一蘸,辣子油便跟着跳进水瓢,接着再舀一勺辣子倾入水瓢,再掂起水瓢抖几抖,一盘美味可口的凉皮就做好了。
⑨我说:“凉皮你都能玩儿得像行为艺术,舞台上咋就……咋就……”
⑩谭四说:“我也说不清呀,我也劝自己要好好表演,添光彩。可铜器一响,我的手脚就好像不是自己的了,不听使唤。”
⑪我说:“不过也好,主角也没戏演了,咱在生活里当主角。”
⑫谭四说:“我还是喜欢在舞台上演主角。”
⑬他真的还想在舞台上当主角。买煤、买米,磨米浆、蒸皮子,切皮子、拌皮子,擦桌子、抹板凳……一天忙到晚浑身疲倦,而谭四还要继续练功,唱功、毯子功、把子功……他每一项都不偷懒,总想着有朝一日再上舞台唱主角。
⑭谭四又回到剧团,继续实现他的主角梦想。可是再有机会上台时,他还是当不了主角,本身的毛病没有克服不说,现在的舞台已经是年轻人的天下,他们玩的都是颠覆传统的那一套。偶尔轮着他上台跑回龙套,不说别人,连他自己都觉得难受不自在。
⑮妻子让他调到文化馆。他不,他说:“我是演员,我到文化馆弄啥?”他仍然做着当主角的梦,继续在剧团跑龙套,也在凉皮店跑龙套——给妻子打下手。
⑯待到剧团又招来一批小演员时,别说当主角,连龙套都不要他跑了,新团长让他带薪离职。谭四心有不甘,看看漂亮的女儿,他想让女儿考艺校,将来代替自己在舞台上当主角。妻子怎么会答应呢,他就和妻子闹,谁劝都不听。
⑰后来听说谭四离开了瓮城,从此再也没有了他的消息。
⑱十几年过去,在人们都快忘记他的时候,谭四突然出名了,省报用半个版的版面介绍了他的事迹。我们才知道他离开瓮城后,被省城一个有名的艺校聘请当了艺术指导,他在那里不仅培养了几百名的戏剧艺术人才,还培养出两个“梅花奖”得主、五个“戏剧新秀”得主,培养出无数个主角……报道说他是“主角背后的主角”。
⑲当我在省城一家茶馆见到谭四时,他(1)而又(2)地说:“我当不上主角,总有人会替我当主角!”
⑳那一刻,他的眼里迸发出了一束光。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23年第2期,有改动)
5.【理思路】有同学用思维导图绘制了“谭四的追梦图”,请你结合全文将其补全。
①②③
6.【明情感】有同学对第⑲段中横线处需填写的词语有疑问,请根据上下文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当我在省城一家茶馆见到谭四时,他(1)而又(2)地说:“我当不上主角,总有人会替我当主角!”
A.(1)欣慰 (2)喜悦B.(1)遗憾 (2)失落
C.(1)自信 (2)不甘D.(1)惋惜 (2)自豪
7.【品语言】小深和小圳就文章的语言特色展开了讨论,请你补全对话。
小深:“这篇短篇小说的语言真啰嗦,比如小说的第③段罗列了大量的动词、名词!”
小圳:“我觉得不是这样的,(1)。”
小深:“原来是这样!那这篇小说在语言上也太没特点了吧,我都不知道分享什么!”
小圳:“(2)也是一种特点!”
8.【析作用】有同学认为第⑧段经营凉皮店的情节可有可无,你认为是否要保留?请说明理由。
9.【探主题】班级有同学建议把本文作为初中统编版语文教科书的拓展阅读篇目,你觉得放在七下第三单元还是八上第二单元合适。请根据表格提示和文本内容,说说理由。
【答案】5. 刻苦练功,样样精通 拒绝调职,继续跑龙套 在艺校当指导,培养出主角 6.D 7. 大量的动词使用可以体现出谭四练功的样式很多,并且在练功时非常辛苦与努力的做好每一个动作,严格要求自己不放松; 语言平实,充满乡土气息 8.示例:应该保留。该情节表明谭四买卖红火,是生活的主角,但是他仍然不忘自己的舞台主角梦想,突出了他坚守梦想的特点;为后来想让女儿代替自己在舞台上当主角和做艺校指导,培养出主角作铺垫 9.示例一:放在七下第三单元合适,因为本文记叙了谭四想当主角,却只能跑龙套,最终通过培养学生实现理想的事情,赞美了谭四坚守梦想、不断追求的精神。
这与七下第三单元主题“小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一样可以活的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一致。
示例二:放在八上第二单元合适,因为本文记叙了谭四想当主角,却只能跑龙套,最终通过培养学生实现理想的事情,赞美了谭四坚守梦想、不断追求的精神。这与八上第二单元主题“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一致。
【解析】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二个情节“毫无怨言地跑龙套”和第③段“为了当主角,谭四真是吃够了苦。唱腔表演的那份苦先不说,我们说说练功巴……每一样都精益求精、炉火纯青”,①可概括为:刻苦练功,样样精通。
根据上一个情节“开凉皮店浑身疲惫还继续练功”,下一个情节“想让女儿考艺校,将来代替他当主角”和第⑮段“妻子让他调到文化馆。……也在凉皮店跑龙套给妻子打下手”,②可概括为: 拒绝调职,继续跑龙套。
根据上一情节“想让女儿考艺校,将来代替他当主角”和第⑱段“我们才知道他离开瓮城后,被省城一个有名的艺校聘请当艺术指导……报道说他是主角背后的主角”,③可概括为:在艺校当指导,培养出主角。
6.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谭四的梦想就是在舞台上当主角,但是最终没能当成主角。结合“我当不上主角,总有人会替我当主角!”来看,他说对自己未能当主角还是感到有点遗憾,所以说“欣慰、喜悦”不符合此时他的心情,排除A。但是当艺术指导,培养了几百名的戏剧艺术人才的经历,结合他所说的话“我当不上主角,总有人会替我当主角”和神态描写“那一刻,他的眼里进发出了一束光”可知,谭四对于自己”当不上主角”感到遗憾,但是并没有不甘和失落,他更为自己的学生能替自己当上主角而感到自豪;努力了一辈子也没有当上主角,谭四对此是感到“惋惜”的,但是因为弟子们的成功,他又感到自豪;
故选D。
7.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语言。
(1)第③段“为了当主角,谭四真是吃够了苦。唱腔表演的那份苦先不说,我们说说练功吧。练毯子功时,他翻、腾、扑、跌、滚、摔,经常弄得鼻青眼肿;练把子功时,刀、枪、剑、戟、斧、钩、叉、棍……”,这里用了大量的动词和名词,表现出谭四在练功的过程中吃了很多苦,练了很多本领,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主角梦。这些动词和名词并不是啰嗦,如果去掉就不能表现谭四为了梦想勤学苦练不懈努力的精神。
(2)这篇小说的语言朴实,平淡,充满乡土气息,虽然没有大量的修辞,也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并不能说语言没有特色。
8.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根据⑧段“他家面皮子蒸得软和又筋道,吃凉皮的人很多”可知谭四买卖红火,离开舞台谭四一样能挣钱养活自己,根据谭四制作凉皮的过程可知,在凉皮店他也做得很出色,并不是非要唱戏不可,但是他仍然不忘自己的舞台主角梦想,可见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这个情节更能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也正是因为他对梦想的坚持和追求,才有后面的情节,他想让女儿代替自己在舞台上当主角,去艺校做指导培养出主角。可以说这个情节为下面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任选其一,根据课文内容和单元主题分析作答。
本文记叙了谭四想当主角,却只能跑龙套,最终通过培养学生实现理想的事情。赞美了谭四坚守梦想、不断追求的精神。根据课文内容可知,它体现了七下第三单元主题“小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一样可以活的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和八上第二单元主题“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时的社戏
①鲁迅笔下,描述了看社戏吃罗汉豆的趣事,而小时候的我,也很爱看社戏。
②那时,农村里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看社戏便成了村民们唯一的享受。那几天,是村民们最高兴的日子,呼朋请友,热热闹闹地快乐一番。我就是在那时迷上社戏的。
③演社戏是有讲究的。每逢过年或庙会之际,为感谢“菩萨”的保佑,也为求一年的风调雨顺,村里便有人牵头募集资金,请来戏班子,常常演两三天。那几天,整个村子像过盛大节日似的,家家都忙碌起来。杀猪宰羊,备好酒菜,把外村的亲戚朋友早早请来,一起观看社戏。
④我们孩子们也忙碌起来,背上凳子抬着桌子到演出场地“抢地盘”搭看台。这看台不能搭在戏台正中,因为正中是留给那些没拿凳子的外村人及壮年男子站着观看的。因此,看台一般都搭在戏台左右两侧。看台其实很简单,地上放一顶大方桌,看戏时坐在上面,坐得高,视线不会被别人遮住,戏台上的演出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也有些胆大的,把看台搭在戏台前正中,但时间不长,就会被后面站着看戏的人群挤得摇摇晃晃,只得匆匆转移到旁边去。
⑤每逢村里演社戏,我必早早地搭好看台,边吃着从台下小贩那里买来的油炸臭豆腐、瓜子、花生之类的东西,边坐在看台上等待开演。
⑥那时的戏台形式各有不同,有用大块石板造就,上面盖有八角亭子式翅形顶棚的固定式戏台;也有一种半固定式的戏台,即左右两边用石板建造,中间用木板连接,平时卸下木板,供人通行,演戏时铺上木板,连成一个完整的戏台;还有一种是建造在河边的戏台,人们既可在岸上观看,也可驾一叶小舟把船泊在水上观看;更有一种用一根根杉木搭成,台顶盖上帆布的临时戏台。那戏台大都有一人多高,即使站在后面也能看到台上的演出。至于前来演出的戏班子,有演越剧的,也有演绍剧的。我最喜看绍剧了,如《龙虎斗》《火焰山》《五虎平西》等。打斗起来,最来精神。戏往往从下午两点左右开演,一直演到第二天凌晨。我每场必到,且一直要看到捧台廊柱(即结束)为止。
⑦有时候邻村演出社戏,我也常与伙伴们赶去观看。一般相距三五里的村子我们都会去看的。一次暑假,听说距我们村子五六里的中梅村演社戏,戏班子非常有名,是浙江绍剧团来演出,机会难得。虽说路远了点,但我仍兴冲冲地与伙伴们赶去看戏。当我们赶到那里,戏已经开演。只见一块五六亩方圆的空地上挤满了看戏的人们,足足有一千多人,说是人山人海一点也不夸张。那戏台也非同寻常,是用两个临时戏台拼起来搭成的,显得特别高大而有气势。那天下午演出的是《孙悟空大闹无底洞》,都是些著名演员,有演孙悟空的六龄童,演猪八戒的七龄童,演唐僧的筱昌顺。果然打斗精彩,唱念俱佳,不时博得台下观众的阵阵喝彩。这次看戏可说是最令我难忘的一次了。
⑧我长大后,人们都懒得跑到外村去看社戏了,即使在本村演出,也很少有人去看。只有那些老大妈、老大爷还难以割舍。而那社戏的规模也已远不如以前,往往只有十来个演员,观众就更少得可怜,只有寥寥几十人而已。但每次村里演社戏,我都要去到一到,追忆一下当年看社戏的情景。我总觉得社戏里有一种难以忘怀的亲切之感,正像是一杯醇厚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
10.选文回忆了哪两种儿时看社戏的经历?请简要概括出来。
11.选文第③段中加横线句子的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12.选文尾段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3.从选文描述的关于社戏的民风民俗中,你感受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或情思?
【答案】10.“我们村”演社戏,“我”会早早搭好看台,边吃着油炸臭豆腐、瓜子、花生之类的东西,边坐在看台上等待开演;邻村演社戏,“我”也常与伙伴们赶去观看。 11.通过侧面描写,写出了村民们对社戏的喜爱和想看社戏的激动的心情。 12.运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社戏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13.示例:从这些民风民俗中,我感受到了村民淳朴、善良、热情、乐观、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和传统文化的古朴、有趣。(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0.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根据第③段“每逢过年或庙会之际,为感谢“菩萨”的保佑,也为求一年的风调雨顺,村里便有人牵头募集资金,请来戏班子,常常演两三天”第⑤段“每逢村里演社戏,我必早早地搭好看台,边吃着从台下小贩那里买来的油炸臭豆腐、瓜子、花生之类的东西,边坐在看台上等待开演”可概括为:“我们村”演社戏,“我”会早早搭好看台,边吃着油炸臭豆腐、瓜子、花生之类的东西,边坐在看台上等待开演;
根据第⑦段“有时候邻村演出社戏,我也常与伙伴们赶去观看。一般相距三五里的村子我们都会去看的”可概括为:邻村演社戏,“我”也常与伙伴们赶去观看。
11.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画线句运用了侧面描写,写出村民们杀猪宰羊,备好酒菜,把外村的亲戚朋友早早请来,一起观看社戏,“整个村子像过盛大节日似的”写出大家对社戏的重视;“杀猪宰羊,备好酒菜”写出村民们准备酒菜看社戏的激动心情;“把外村的亲戚朋友早早请来”写出社戏不仅受本村人喜爱,也受邻村人喜爱,侧面写出村民们对社戏的喜爱和想看社戏的激动的心情。
12.本题考查表达方式。
画线句中“难以忘怀的亲切之感”“令人回味无穷”这是作者对于社戏的主观感受,是作者对于家乡社戏的看法,属于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难以忘怀的亲切之感”写出了作者对社戏的情感之深厚、亲近,“令人回味无穷”写出了作者对儿时看社戏的情景,久久不能忘怀,表达了作者对社戏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13.本题考查主旨情感。
结合第②段“那几天,整个村子像过盛大节日似的,家家都忙碌起来。杀猪宰羊,备好酒菜,把外村的亲戚朋友早早请来,一起观看社戏”可知,从每逢过年或庙会之际,“我们” 村演社戏;家家都忙碌起来,杀猪宰羊,备好酒菜,把外村的亲戚朋友早早请来,一起观看社戏这些民风民俗中,能感受到村民淳朴、善良、积极、乐观、热爱生活了的美好情感。
根据第⑧段“我总觉得社戏里有一种难以忘怀的亲切之感,正像是一杯醇厚的美酒,今人回味无穷”可知,本文通过写作者在本村看戏和去邻村看戏的经历,表现出对社戏的喜爱,长大之后也割舍不下,觉得有一种亲切之感,这其实是社戏所代表着的传统文化的永恒生命力,表现出传统文化的古朴、有趣。
小说
定义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三要素
人物
人物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侧面描写。“人物”是小说的主要要素。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类别
按篇幅及容量
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按表现的内容
神话、科幻、公案、传奇、武侠等
按体制
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按语言形式
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教材单元
单元导语摘录
课文
七下
第三单元
“小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一样可以活的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10.阿长与《山海经》
11.老王
12.台阶
13.卖油翁
八上
第二单元
“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有助于我们了解别样的人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5.藤野先生
6.回忆我的母亲
7.列夫•托尔斯泰
8.美丽的颜色
02 小说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 这是一份02 小说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文件包含02小说阅读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02小说阅读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2页, 欢迎下载使用。
03 小说知识(考点)梳理-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这是一份03 小说知识(考点)梳理-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小说的概念,小说的分类,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小说的线索,段落在小说中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1《沁园春·雪》-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 这是一份01《沁园春·雪》-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