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2024年4月17日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土壤动物类群的组成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类型和土壤性质的标志,可作为土壤肥力指标。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土壤中所有的动物和植物可以构成一个群落
B. 对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以借助放大镜和实体镜进行观察和分类
C. 对活动能力较强的土壤小动物,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D. 采集土壤样本用到的材料用具均需要灭菌处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需要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A、群落是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土壤中所有的动物和植物不可以构成一个群落,A错误;
B、对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如果肉眼难识别,可以借助放大镜和实体镜进行观察和分类,B正确;
C、由于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C错误;
D、为了防止杂交污染,采集土壤样本前,需要对采集工具进行灭菌处理,但是不能对土壤进行灭菌,以免杀死菌种,D错误。
故选B。
2. 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
B. 植物的地域性分布主要由光照决定
C. 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
D.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A
【解析】
【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群落中的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详解】A、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虽不尽相同,但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A正确;
B、温度是影响植物地域性分布的主要原因,B错误;
C、生态位不仅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错误;
D、垂直结构是群落内不同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不属于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A。
3. 竹子中纤维素含星很高,大熊猫每天要吃大量竹子,但一般只能利用其中一小部分纤维素。研究表明,大熊猫的基因组缺少编码纤维素酶的基因。但是肠道中有多种纤维素分解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熊猫与它肠道内某种纤维素分解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B. 大熊猫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C. 纤维素分解菌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能量流动方向是竹子→大熊猫→纤维素分解菌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大熊猫依赖肠道中纤维素分解菌消化纤维素,纤维素分解菌则吸收营养物质,因此两者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详解】A、大熊猫依赖肠道中纤维素分解菌群消化纤维素,纤维素分解菌则吸收大熊猫的营养物质,因此两者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A正确;
B、大熊猫吃竹子,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B正确;
C、纤维素分解菌作为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C正确;
D、纤维素分解菌是以纤维素作为碳源和能源物质的,不是从大熊猫机体获得的能量,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流动的,D错误。
故选D。
4. 生态学家高斯选用了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草履虫分别进行了单独培养、混合培养的实验。下图所示实线表示将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放在同一容器里混合培养的结果,虚线表示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混合培养中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B. 该实验中直接决定大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C. 研究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D. 图中阴影面积越大,说明与大草履虫共同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遭遇的环境阻力越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实线表示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变化,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持续增加,而大草履虫种群数量最终减少,说明两者是竞争关系。
【详解】A、混合培养的初期,营养物质较丰富,空间充裕,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竞争程度较小,随着二者数量的增加,营养物质减少,空间不足,二者竞争程度加剧,当大草履虫数量不断减少时,二者竞争程度减弱,A错误;
B、该实验中直接决定大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该实验没有涉及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
C、研究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种间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错误;
D、两种草履虫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争夺生活资源使双小核草履虫遭遇的环境阻力增大,图中阴影面积越大,说明与大草履虫共同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遭遇的环境阻力越大,D正确。
故选D。
5. 群落的结构包含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及时间结构,其中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演替过程群落的结构均会由简单变复杂
B. 时间结构在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结构上均可体现
C. 立体农业生产模式运用了群落垂直分层分布的原理
D. 水生群落夏季氧含量的变化大于冬季,体现群落的时间结构特点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群落的结构特征不仅表现在垂直方向上,也表现在水平方向上。例如,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A、群落演替过程群落的结构不一定均会由简单变复杂,如森林变为荒漠,A错误;
B、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中的群落组成和外貌会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故时间结构在群落的垂直和水平结构上均可体现,B正确;
C、立体农业运用了群落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的特点,可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C正确;
D、夏季生物代谢旺盛,水生群落夏季氧含量的变化大于冬季,体现群落的时间结构特点,D正确。
故选A。
6. 某植物群落最初由针茅、早熟禾等多年生草木构成。放牧和烧荒后,变为由野燕麦、毛雀麦等一年生草本构成,之后由于鼠尾草、蒿等灌木分泌的樟脑等物质聚集在土壤中,抑制雨季时发芽的一年生草本.最终在这些灌木的周围2m左右范围内形成草本不能生长的裸地,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灌木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竞争与共生关系
B. 烧荒导致植被被破坏,群落将发生初生演替
C. 放牧烧荒和樟脑均会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
D. 灌木群落中动物的出现使该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现象叫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人类活动可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详解】A、由题干可知,灌木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
B、烧荒导致植被被破坏,但是保留了一定的土壤条件,故群落将发生次生演替,B错误;
C、樟脑可抑制雨季时发芽的一年生草本,因此樟脑会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而放牧烧荒是人为地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
D、灌木群落中动物的出现,加速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错误。
故选C。
7. 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等蓝细菌大量增殖会产生难以降解的藻毒素。研究者采集某湖水样本,测定微囊藻及部分水生生物中藻毒素含量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季节的温度、光照、食物等是影响鱼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 生态位重叠程度越低,生物间的种间竞争越弱
C. 蓝细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D. 据藻毒素含量推测,在以上生物中翘嘴红鲌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详解】A、不同季节的温度、光照是影响鱼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食物是影响鱼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B、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生态位重叠程度越低,生物间的种间竞争越弱,B正确;
C、蓝细菌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C正确;
D、营养级越高,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就越高,据表格分析,翘嘴红鲌的藻毒素含量最多,说明据藻毒素含量推测,在以上生物中翘嘴红鲌所处的营养级最高,D正确。
故选A。
8.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无废城市”就是利用这一功能将固体废物对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一种新型城市管理方式,下图是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化利用模式的简要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循环是指CO2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的循环
B. 垃圾堆肥被人类利用,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 光合作用不是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唯一途径
D. 垃圾堆肥利用的微生物大多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并且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方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的。
【详解】A、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的循环过程,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物质能够循环利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C、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除了光合作用,还有化能合成作用,C正确;
D、参与垃圾堆肥的微生物营腐生生活,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9.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级生物在一段时间内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属于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B. 若该营养级代表生产者,B、C、D之和为这一段时间内的净光合产量
C. C包含该营养级的遗体残骸及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
D. 若该营养级代表肉牛,放养比圈养更能提高肉牛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为:摄入的能量有两个去向:同化量+粪便量(粪便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同化的能量有两个去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能量传递效率=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该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详解】A、同化量的去向包含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A不属于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A错误;
B、总光合=净光合+呼吸作用,因此若该营养级代表生产者,B、C、D之和为这一段时间内的净光合产量,B正确;
C、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C包含本营养级的遗体、残骸及下一营养级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C错误;
D、若该营养级代表肉牛,圈养的肉牛其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要少一些,因此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更多,D错误。
故选B。
10. 生态果园是一种新型养殖模式,果树下种植茶树、草菇,果树开花时期,果农放置一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舞相同频率的振动或声音,吸引蜜蜂前来采蜜传粉。养殖的家禽可以控制杂草和害虫,粪便作为果树的肥料。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
A. 果园生态系统运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循环、整体原理
B. 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的方式为同伴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C. 家禽粪便中的物质和能量能直接被果树利用
D. 多种作物混台种养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作用,其中,信息传递具有重要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果园生态系统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果树,饲养多种畜禽,运用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能使物质循环利用,体现了循环原理,同时兼顾了经济和社会效益,体现了整体原理,A正确;
B、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属于行为信息,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的方式为同伴传递的信息属于行为信息,B错误;
C、家禽粪便中的物质经分解者分解后才能被果树利用,能量不能重新利用,C错误;
D、多种作物混台种养增加了物种丰富度,营养结构变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但恢复力稳定性降低,D错误。
故选A。
11. 生态系统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称为置位点,在置位点的范围内,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平衡。输入太高时发生正偏离,反之发生负偏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包含物质、能量和信息
B. 生态平衡包括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
C. 生态系统的置位点发生正偏离时,可通过负反馈回到置位点
D. 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越容易发生偏离,反馈①②的能力越弱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详解】A、生态系统的正常转运需要物质作为基础、能量作为动力,而信息作为调节的信号共同作用,据此可推测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包含物质、能量和信息,A正确;
B、生态平衡包括结构平衡(生态系统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功能平衡(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收支平衡,生态平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平衡,B正确;
C、结合题图,生态系统的置位点发生正偏离时,可通过负反馈回到置位点,该调节机制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偏离越小,反馈①、②的能力越弱,D错误。
故选D。
12.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经成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长江江豚作为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其种群数量的逐步恢复体现着生态修复的成效。长江江豚祖先生活在海洋,末次冰期逐步转向淡水生活,目前对长江江豚的保护措施主要为易地保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B. 易地保护就是将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自然保护区等进行保护
C. 长江江豚祖先转向淡水生活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易地保护不是对长江江豚等所有濒危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包括地震、水灾、火灾、暴风雪、干旱等自然灾害。人为原因包括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
【详解】A、人类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等,会造成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使生物栖息地缩小和丧失,这是造成我国多数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A正确;
B、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B错误;
C、自然选择使得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故长江江豚祖先转向淡水生活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
D、易地保护不是对长江江豚等所有濒危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D正确。
故选B。
13. 生态足迹理论将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相比较,得到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用于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测得某省4市相关数据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万元GDP生态足迹是指产生一万元GDP所消耗的生态足迹,通常用来反映资源的利用效益。(单位:10-2hm2)
A. 4市均出现生态赤字,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B. 生态足迹的大小与人口数量、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等有关
C. 甲市万元GDP生态足迹最小,资源的利用效益最低
D. 丙市人均生态承载力最大,区域提供资源能力最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
【详解】A、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4市均出现生态赤字,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A正确;
B、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的大小与人口数量、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等有关,B正确;
C、万元GDP生态足迹是指产生一万元GDP所消耗的生态足迹,通常用来反映资源的利用效益,甲市万元GDP生态足迹最小,资源的利用效益最高,C错误;
D、结合表格,丙市人均生态承载力最大,区域提供资源能力最强,D正确。
故选C。
14. 图甲是传统发酵技术的装置图,图乙是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均可利用甲装置
B. ③和④过程都需要氧气的参与,但反应场所不同
C. 使用甲装置制作果醋时,要打开阀a,关闭阀b
D. 制作果洒和果醋的过程中,发酵液的pH都会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是发酵装置,乙是果酒、果醋制作的实验原理,①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的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②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③是酵母菌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 ④是醋酸菌发酵形成醋酸的过程。
【详解】A、甲装置中,阀a控制进气,阀b控制排气,所以可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A正确;
B、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该过程在真核生物酵母菌内的反应场所是线粒体;过程④表示果醋发酵,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所以该过程的反应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正确;
C、醋酸发酵的原理是醋酸菌有氧呼吸产生醋酸,而醋酸菌为好氧菌,故应一直打开阀a通气,同时打开阀b将微生物呼吸产生的CO2以及剩余的空气排出,C错误;
D、果酒制作过程会产生二氧化碳,形成碳酸,导致pH降低,果醋发酵过程会产生醋酸,使发酵液的pH降低,D正确。
故选C。
15. 啤酒生产的简要流程如图所示,制麦时用赤霉素溶液浸泡大麦种子,糖化主要将麦芽中的淀粉等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严格的无菌、厌氧环境
B. 用赤霉素溶液浸泡大麦种子,目的是促进种子萌发产生淀粉酶
C. 在接种酵母菌前进行冷却处理,是为了避免杀死酵母菌菌种
D. 久置的啤酒变酸且产生表面菌膜,一般可从菌膜中分离得到醋酸菌
【答案】A
【解析】
【分析】大麦种子萌发时,其贮存的大分子物质淀粉、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为种子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赤霉素主要是由未成熟的种子、幼芽和幼根合成,能够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促进植物茎秆伸长,解除种子和其他部位休眠,提早用来播种。
【详解】A、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要先通气使酵母菌大量繁殖,然后保持严格的无菌、厌氧环境,使其无氧呼吸进行发酵,A错误;
B、用赤霉素溶液浸泡大麦种子,可以让大麦种子无需发芽便能产生更多的α-淀粉酶,降低生产成本,B正确;
C、在接种酵母菌前进行冷却处理,是为了避免杀死酵母菌种,C正确;
D、包装后放置的啤酒变酸且产生表面菌膜,一般可从菌膜中分离得到醋酸菌,醋酸菌可以利用酒精转化为乙酸,D正确。
故选A。
16. 发酵工程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发酵产品。下列有关发酵工程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细胞蛋白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作为微生物饲料用于农业生产
B. 发酵生产的微生物肥料可能抑制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C. 发酵生产的食品添加剂可以延长食品保质期,不能食用
D. 传统发酵多为需氧发酵,发酵工程多为厌氧发醇
【答案】B
【解析】
【分析】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发酵工程的内容包括菌种选育、培养基的配置、灭菌、种子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
【详解】A、单细胞蛋白是微生物本身,A错误;
B、发酵生产的微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通过自身生命活动产生丰富的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可以刺激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改善植物营养环境,还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促进土壤中难溶性物质的溶解,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B正确;
C、发酵生产的食品添加剂可延长食品保存期如防腐剂,同时也可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属于可食用的,C错误;
D、发酵工程多为需氧发酵,如谷氨酸发酵工程、柠檬酸发酵工程等,而传统发酵则多为厌氧发酵,如酿酒等,D错误。
故选B。
17. 近期感染支原体的人数较往年有明显增加。检测支原体常用的方法为:配制支原体培养基(含酵母浸粉、葡萄糖、琼脂等)→灭菌并冷却至50℃→加入适量的小牛血清和青霉素→倒平板→将待检样品接种于平板后与空白平板一起培养。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 葡萄糖为支原体提供了碳源,酵母浸粉为支原体提供了氮源
B. 小牛血清既可捉供特殊营养物质又可起酸碱缓冲作用
C. 接种的平板有菌落生长即可表明待测样品中有支原体
D. 临床上可以用青霉货素类药物有效治疗支原体肺炎
【答案】B
【解析】
【分析】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有的微生物还需要特殊的营养物质和条件,如维生素、生长因子等。
【详解】A、酵母浸粉、葡萄糖均为支原体提供了碳源,酵母浸粉为支原体提供了氮源,A错误;
B、血清可以补充合成培养基中缺乏的物质,小牛血清既可提供基础培养基中没有的特殊营养物质,血清中还含有缓冲物质,起酸碱缓冲作用调节pH值,B正确;
C、接种的平板有菌落生长,可能是其他微生物(如真菌)形成的菌落,还需要进一步筛选鉴定,C错误;
D、青霉素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繁殖,但支原体是原核生物,没有细胞壁,所以临床上不能用青霉素类药物有效治疗支原体肺炎,D错误。
故选B。
18. 为了解病原微生物对四种抗生素的敏感程度,某研究小组进行了相关药敏实验,图 1 为部分实验器材。将含有相同浓度的抗生素 I~Ⅳ四个大小相同的纸片分别贴在长满测试菌的平板上,实验结果如图 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获得长满测试菌的平板,需要使用图 1 中器材①②③
B. 图 2 中 II 形成的抑菌圈较小,可能是病原微生物对药物较敏感
C. 图 2 抑菌圈中的菌落可能是在抗生素 IV 作用下产生了突变株
D. 不同抗生素在平板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划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2、分析题图:抑菌圈越大,对抗生素的抗性越强,则对抗生素Ⅳ的抗性最强,但其中出现了菌落,可能是发生了突变。
【详解】A、为获得长满测试菌的琼脂平板,需要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该方法需要使用图1中①酒精灯(操作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酒精灯对涂布器进行灼烧灭菌)、④涂布器和③培养基, ②为接种环(接种工具),是平板划线法接种时需要使用的接种工具,用平板划线法不能获得长满测试菌的平板,A错误;
B、图2中II处透明圈最小,说明此处微生物对该药物敏感度最低,B错误;
C、突变株的出现不是在抗生素的作用下产生的,抗生素只能起选择作用,C错误;
D、不同抗生素在平板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中抑菌圈的大小 ,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4分。
19. 青鱼、草鱼、鱼和链鱼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家鱼。四大家鱼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区域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种类的鱼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起着___________的作用。
(2)四大家鱼分布在不同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结构,该结构的形成与_________有关。
(3)四大家鱼都生活在淡水中,在生产实践中,_________(能/否)提高经济效益将四大家鱼一起混养,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物种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___的结果。请具体描述一下鳙鱼的生态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消费者 ②. 加快物质循环
(2) ①. 垂直 ②.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 ①. 能 ②. 四大家鱼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区域重叠较小,生态位重叠小,种间竞争弱,不同种类的鱼可以利用不同层次的水域和不同类型的食物,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4) ①. 协同进化 ②. 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以浮游动物、部分浮游植物为食,与链鱼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解析】
【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因此,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小问1详解】
不同种类的鱼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着加快物质循环的作用。
【小问2详解】
四大家鱼分布在不同的水层,由于食物的分布不同,使不同鱼类生活在鱼塘的不同水层,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样有利于养殖鱼类对鱼塘水体空间和资源的充分利用。
【小问3详解】
四大家鱼都生活在淡水中,在生产实践中能提高经济效益将四大家鱼一起混养,由表格可知,四大家鱼食物来源和栖息区域重叠较小,生态位重叠小,种间竞争弱,不同种类的鱼可以利用不同层次的水域和不同类型的食物,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小问4详解】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物种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结合表格可知,鳙鱼的生态位为: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以浮游动物、部分浮游植物为食,与链鱼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20. 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城市河流中含碳有机物、无机盐的污染也日益严重,某城市采用立体生态浮床技术来净化河流水质。生态浮床就是以水生植物为主体,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降解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含量的生态修复技术。生态浮床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浮床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生态浮床应该遵循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原理,有效选择并合理布设____________的多种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
(3)生态浮床中的水生植物和水体中的浮游藻类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水生植物层种植睡莲等挺水植物可以有效抑制浮游藻类等的繁殖,使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更佳,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4)生态浮床既能净化水质,还可以用于观光旅游,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价值。
(5)人工介质层中微生物在生态修复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态浮床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 ①. 自生 ②. 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
(3) ①. 种间竞争 ②. 水生植物层种植睡莲等挺水植物植株较高,在与浮游藻类在阳光等资源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4)间接价值和直接
(5)分解有机物,利于加快物质循环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
(1)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3)种类①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规律: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②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相反。
【小问1详解】
生态浮床是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因此生态浮床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小问2详解】
结合题图,设计生态浮床应该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有效选择并合理布设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使这些物种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
【小问3详解】
生态浮床中的水生植物和水体中的浮游藻类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竞争阳光和无机盐等。水生植物层种植睡莲等挺水植物植株较高,在与浮游藻类在阳光等资源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可以有效抑制浮游藻类等的繁殖,使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更佳。
【小问4详解】
生态浮床具有净化水质、防治水华和美化环境的作用,这里既包含了生态方面的价值,也体现了欣赏价值,因而是生物多样性间接和直接价值的体现。
【小问5详解】
人工介质层中微生物作为分解者,能分解有机物,利于加快物质循环。
21. 生态农业系统设计坏中,稻―鸭―萍共作是其模式之一,萍可作为鸭的饲料,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稻的肥料,鸭蛋等食制品为人所用。下图为相关能量流动示意图,序号表示该系统内部分能最的输入或输出过程。
(1)稻―鸭―萍共作模式中鸭所处于第_______营养级,被鸭摄入但没有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包含在箭头____________(填数字)中。
(2)图中输入该生态系统能量指___________。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从而使水稻增产,从种间关系和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鸭可以提高水稻产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可以形成复杂__________,沿着该渠道将碳元素以___________的形式在生物间进行传递。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缓解气候变暖的关键,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______________特点。
(4)为了持续地从该生态系统获得农产品,需要不断施加氮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二、三 ②. ⑧⑤④
(2) ①. 水稻、杂草和萍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和饲料中的能量 ②. 杂草与水稻之间是竞争关系,害虫与水稻之间是捕食关系,鸭会吃掉杂草和害虫,能合理的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 ①.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 有机物 ③. 全球性
(4)生态农业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需要为目的的,导致氮元素不能全部归还土壤等无机环境中,土壤中的氮含量不足以使农作物高产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另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这样,能量就流入了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其中一些以遗体残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鸭能吃害虫和杂草等,鸭为第二、三营养级;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而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因此被鸭摄入但没有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应为粪便量和呼吸消耗的能量,而鸭的粪便量应为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即⑧⑤④。
【小问2详解】
在生态农业系统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为水稻、杂草和萍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和饲料中的能量。杂草与水稻之间是竞争关系,害虫与水稻之间是捕食关系,鸭会吃掉杂草和害虫,能合理的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小问3详解】
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可以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沿着该渠道将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间进行传递。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缓解气候变暖的关键,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小问4详解】
生态农业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需要为目的的,导致氮元素不能全部归还土壤等无机环境中,土壤中的氮含量不足以使农作物高产,故为了持续地从该生态系统获得农产品,需要不断施加氮肥。
22. 营养缺陷型突变体不仅被广泛应用于阐明微生物代谢途径上,而且在遗传现象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某研究小组要从黄色短杆菌(能合成L—亮氨酸)中筛选L—亮氨酸缺陷型(不能合成L—亮氨酸)突变菌株,实验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微生物培养基营养成分一般都有水、_____________,需要经过________法灭菌后才能用于接种。过程①的接种工具是__________,接种时需在________附近进行,以防止杂菌的污染。
(2)以运用____________法对菌液中的活菌进行计数,该方法统计的数目比实际活菌数________(填“多”或“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筛选出1标菌种,分别配制了B、C两种培养基,过程②接种时,先将灭菌后的金丝绒(一种布料)与培养A中的菌落接触次,然后像盖印章一样将菌种连续接种到培荞皿B和C的培养基表面,培养一段时间后菌落生长情况如图所示,推测B、C培养基成分的区别是____________,研究人员应该从培养皿______(填“B”或“C”)中选取菌落,其中菌落________(填数字)为目的菌落。
【答案】(1) ①. 碳源、氮源、无机盐 ②. 高压蒸汽灭菌(湿热灭菌) ③. 涂布器 ④. 酒精灯
(2) ①. 稀释涂布平板 ②. 少 ③. 当两个或多个菌落靠近到一定程度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记录的只能作为一个菌落
(3) ①. B中含L-亮氨酸,C中不含 ②. B ③. 3、6
【解析】
【分析】1、培养基是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培养基中一般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在提供上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种和氧气的要求。
2、常用的微生物接种方法:①平板划线分离法:先倒制无菌琼脂培养基平板,待充分冷却凝固后,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待分离的含菌样品,在无菌琼脂平板表面进行有规则的划线。划线的方式有连续划线、平行划线、扇形划线或其它形式的划线。通过这样在平板上进行划线稀释,微生物细胞数量将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并逐步分散开来。经培养后,可在平板表面形成分散的单个菌落。但单个菌落并不一定是由单个细胞形成的,需再重复划线1-2次,并结合显微镜检测个体形态特征,才可获得真正的纯培养物。②稀释涂布平板法:该法是将已熔化并冷却至约50℃(减少冷凝水)的琼脂培养基,先倒入无菌培养皿中, 制成无菌平板。待充分冷却凝固后,将一定量(约0.1 ml)的某一稀释度的样品悬液滴加在平板表面,再用三角形无菌涂布器涂布,使菌液均匀分散在整个平板表面,倒置温箱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
【小问1详解】
微生物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可用高压蒸汽灭菌/湿热灭菌法。由图可知,过程①所用的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则接种工具为涂布器,操作时需在酒精灯附近进行,防止杂菌污染,达不到分离菌种的目的。
【小问2详解】
以运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菌液中的活菌进行计数,该方法统计的数目比实际活菌数少,原因是当两个或多个菌落靠近到一定程度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记录的只能作为一个菌落。
【小问3详解】
由题图可知,培养皿C中的菌落数比培养皿B少,结合突变菌株不能在没有L-亮氨酸的培养基中生长,可知B中含L-亮氨酸,C中不含。因为B中含L-亮氨酸,C中不含,则培养皿B中有目的菌落(即突变菌株),而培养皿C中没有目的菌落,因此研究人员应该从培养皿B中选取菌落,且比较B、C培养皿中菌落的差异可知,菌落3、6为目的菌落。生物种类
分布
食性
藻毒素含量(μg/g干重)
微囊藻
浮游
——
7.14
翘嘴红鲌
水体中上层
以鱼、虾为食
35.91
鲤鱼
水体下层
以有机碎屑、铜锈环棱螺、浮游藻类等为食
11.07
铜锈环棱蝶
底栖
以有机碎屑、浮游藻类等为食
3.69
D.未被利用
A.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B.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C.流向分解者
城市
人均生态足迹
人均生态承载力
万元GDP生态足迹
甲
120
6.73
31.81
乙
217
7.64
131.83
丙
32
933
43.05
丁
258
6.98
78.41
物种
食物来源
栖息区域
青鱼
水底的螺、蚌及水生昆虫等
水体的中下层
草鱼
主要是水草
水体的中下层/水草多的地方
鳙鱼(胖头鱼)
浮游动物、部分浮游植物
水体的中上层
链鱼
主要是浮游植物
水体的上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文件包含高一生物学试题docx、高一生物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西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武汉市西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北省武汉市西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问津教育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生物试卷(PDF版附答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