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中考物理二轮总复习查缺补漏专题(通用)
专题05 与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类中考考题--2024年中考物理总复习查缺补漏专题(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5 与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类中考考题--2024年中考物理总复习查缺补漏专题(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5与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类中考考题原卷版docx、专题05与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类中考考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1. 对于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作用力产生后,再产生反作用力;当作用力消失后,反作用力才慢慢消失
B.弹力和摩擦力都有反作用力,而重力无反作用力
C.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力是弹力,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反作用力可以是摩擦力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平衡
【答案】D
【解析】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故可判定A、B、C错误,D正确.
2. 跳水一直是我国的优势项目,如右图所示,一运动员站在3 m跳板上,图中F1表示人对跳板的弹力,F2表示跳板对人的弹力,则( )
A.F1和F2是一对平衡力
B.F1和F2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先有力F1,后有力F2
D.F1和F2方向相反,大小不相等
【答案】B
【解析】F1和F2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B正确.
3.下面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体相互作用时,先产生作用力,后产生反作用力
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在同一直线上,它们的合力为零
C.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分别作用于两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一定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D.马拉车加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仍等于车拉马的力
【答案】ABC
【解析】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A错误;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 相反,在同一直线上,但不作用与同一个物体,不是共点力,不能合成,B错误;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分别作用于两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可能不只是这两个物体间的力,不一定是相互作用力,C错误;
马拉车加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和车拉马的力的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D正确
【点拨】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但是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4. 如图所示,用水平力F把一个物体紧压在竖直墙壁上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平力F跟墙壁对物体的弹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B.物体的重力跟墙壁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C.水平力F与物体对墙壁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物体对墙壁的压力与墙壁对物体的弹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答案】BD
【解析】水平力F跟墙壁对物体的弹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选项A错误;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竖直向下的重力以及墙壁对物体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的作用,因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选项B正确;水平力F作用在物体上,而物体对墙壁的压力作用在墙壁上,这两个力不是平衡力,也不是相互作用力,选项C错误;物体对墙壁的压力与墙壁对物体的弹力是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选项D正确.
【点拨】结合牛顿第三定律和平衡力解决。
5. 汽车拉着拖车在水平道路上沿着直线加速行驶,根据牛顿运动定律,以下说法正确的
是( )
A.汽车能拉着拖车加速前进,是因为汽车拉拖车的力大于拖车拉汽车的力
B.加速前进时,汽车对拖车的拉力大小与拖车对汽车的拉力大小相等
C.汽车先对拖车施加拉力,然后才产生拖车对汽车的拉力
D.汽车对拖车对拉力大小与拖车所受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答案】B
【解析】汽车对拖车的拉力与拖车对汽车的拉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道这两个力的关系;在对拖车受力分析,结合运动情况确定各个力的大小情况.
A、B.汽车对拖车的拉力与拖车对汽车的拉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这两个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故A错误,B正确;
C.汽车对拖车施加拉力和拖车对汽车的拉力是同时产生的,C错误;
D.汽车对拖车对拉力大于拖车所受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大小所以拖车做加速运动,D错误;
【点拨】本题关键在于拖车拉汽车的力与汽车拉拖车的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同时对拖车受力分析后结合运动情况确定各个力的大小情况.
6. 实际测量中使用的大量程电流表是由小量程电流表改装而成的。图中G 是满偏电流(即小量程电流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Ig=1mA的电流表,其电阻Rg=100Ω.下图为某同学改装后的电流表电路图,R1、R2为定值电阻,其中R1=5Ω,R2=20Ω.则( )
A.若使用a和b两个接线柱,电表的量程为0~5mA
B.若使用a和c两个接线柱,电表的量程为0~25mA
C.若使用b和c两个接线柱,电表的量程为0~10mA
D.若先用导线将b和c两个接线柱连接起来,再使用a和b两个接线柱,电表的量程为0~20mA
【答案】AB
【解析】首先根据电路图判断使用不同的接线柱时电路的连接方式,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和欧姆定律分别表示出改装后电表满偏时两端的电压,进一步求出没有RG支路的电流,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干路的最大电流,然后得出改装后电表的量程。
(1)使用a和b两个接线柱时,R1和R2串联以后再与Rg并联,
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所以,由I=可得,电流表满偏时表头两端的电压:
U=IgRG=I12(R1+R2),
则I12=Ig=×1mA=4mA,
则通过电流表的最大电流(干路电流):
I=Ig+I12=1mA+4mA=5mA,
即电表的量程为0~5mA,故A正确;
(2)使用a和c两个接线柱,Rg和R2串联后再与R1并联,
电流表满偏时表头两支路的电压:
U=Ig(Rg+R2)=I1R1,
则I1=Ig=×1mA=24mA,
通过电表的最大电流:
I=Ig+I1=1mA+24mA=25mA,
即电表的量程为0~25mA,故B正确;
(3)使用b和c两个接线柱,Rg和R1串联后再与R2并联,
电流表满偏时两支路的电压:
U=Ig(Rg+R1)=I2R2,
则I2=Ig=×1mA=5.25mA,
通过电表的最大电流:
I=Ig+I1=1mA+5.25mA=6.25mA,
即电表的量程为0~6.25mA,故C错误;
(4)先用导线将b和c两个接线柱连接起来,再使用a和b两个接线柱,Rg和R1并联,
电流表满偏时表头两端的电压:
U=IgRg=I1R1,
则I1=Ig=×1mA=20mA,
通过电表的最大电流:
I=Ig+I1=1mA+20mA=21mA,
即电表的量程为0~21mA,故D错误。
7.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一对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性质的力。力的作用效果使是物体的____发生改变,或者使物体的形状、体积发生改变。
【答案】相同,运动状态
【解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大反向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种性质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者使物体发生形变
8.如图所示,用力F拉着叠放在一起的A、B两物块一起沿粗糙斜面匀速上滑,对木块B,存在______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木块A,存在_____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答案】3 6
【解析】对于B:①B受到的重力和B对地球的万有引力,②B受到的支持力和B对A的压力,③B受到的静摩擦力和B对A的摩擦力.对于A:①A受到的重力和A对地球的引力,②A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和A对斜面的压力,③A受到斜面的摩擦力和A对斜面的摩擦力,④A受到B的压力和A对B的支持力,⑤A受到B的摩擦力和A对B的摩擦力,⑥A受到的拉力F和A对拉力F的施力物体的反作用力
9. 人类探索大空的奥秘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垃圾,为探究太空垃圾对飞行器造成的危害,科学家做了一个模拟太空实验:用质量约为1g的塑料圆柱体代替垃圾碎片,用固定不动的大块铝板代替飞行器,当塑料圆柱体以6700m/s的速度撞击铝板时,在铝板上形成一个比塑料圆柱体直径大好多倍且表面光滑的圆形大坑,如图所示,请你解释铝板上光滑圆形大坑的形成原因。
(物体的动能EK=mv2)。
【答案】见解析。
【解析】利用EK=mv2求出动能的大小,然后结合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分析解答即可。
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当塑料圆柱体以6700m/s的速度撞击铝板时,产生的动能为
,
由以上计算可知,质量约为1g的塑料圆柱体以6700m/s的速度撞击铝板时,产生了巨大的内能, 所以铝板上会形成光滑圆形大坑。
10. 已知地球的质量约为6.0×1024kg,地球半径为6.4×106m,请估算其中一位同学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又是多大?
【答案】493N
【解析】m1=6.0×1024kg , m2=50kg, r=6.4×106m , 其中
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代入数据得:F=493N
【点拨】同学生质量一般50kg--60kg左右,地球质量已知,学生与地球距离约等于地球半径,直接根据公式可以求解。
11.如图所示,两物体A、B受的重力分别为200 N和150 N,定滑轮光滑,各物体均处于静止,试求:
(1)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FN; (2)弹簧产生的弹力.
【答案】(1)50 N (2)150 N
【解析】(1)由于物体B处于静止状态,对绳拉力大小为TB=150 N,
物体A受到向上的拉力FA=150 N,
重力GA=200 N,支持力F′N,由于A处于平衡状态,
则满足GA=FA+F′N.
所以F′N=GA-FA=200 N-150 N=50 N.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A对地面的压力
FN=50 N.
(2)由于弹簧受到B物体的拉力,而FB=150 N,弹簧处于静止状态,弹簧产生的弹力为150 N.
12. 有一个量程为0~ 1mA的小量程电流表G,内阻Rg=30Ω,选择一定值电阻 R0与它并联起来,如图所示。将A、B两端接入电路(图中I表示电流表G与电阻R0并联后的总电流)。
(1)调节电路,使电流表的指针指在最大刻度处(即1mA) ,这时电流I为0.6A,求电阻R0的值(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
(2)继续调节电路,使电流表的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即0.5mA),此时电流I变为多少?
【答案】(1)0.05Ω (2)0.3A
【解析】(1)电流表两端电压
电流表G与电阻R0并联,故R0两端电压
U0=Ug=0.03V
通过R0的电流
R0的阻值为
(2)电流表的示数为0.5mA时,Rg两端电压
R0两端电压
通过R0的电流
干路中总电流为
1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很广泛.人走路时用脚蹬地.脚对地面施加一个作用力,地面同时给脚一个反作用力,使人前进.轮船的螺旋桨旋转时,用力向后推水,水同时给螺旋桨一个反作用力,推动轮船前进.汽车的发动机驱动后轮转动,由于轮胎和地面间有摩擦,车轮向后推地面,地面给车轮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使汽车前进.汽车的牵引力就是这样产生的.如果把后轮架空,不让它跟地面接触,这时让发动机驱动后轮转动,由于车轮不推地面,地面也不产生向前推车的力,汽车就不能前进.根据上述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______,方向______,且作用在同一直线,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2)以卵击石,石头没有损伤而鸡蛋破了,这一现象中,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小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大小.
(3)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应用的实例______.(举一例)
【答案】(1)相等;相反;(2)等于;(3)人走路时用脚蹬地.脚对地面施加一个作用力,地面同时给脚一个反作用力,使人前进.
【解析】(1)由题目提供的信息可知,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以卵击石,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
(3)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很广泛,人走路时用脚蹬地,脚对地面施加一个作用力,地面同时给脚一个反作用力,使人前进;轮船的螺旋浆旋转时,用力向后推水,水同时给螺旋浆一个反作用力,推动轮船前进.
1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可以有以下两种测量方法,分别叫内接法和外接法。如图所示,分别为实验电路的一部分。电流表与电压表都有电阻,它们的电阻叫内阻,电流表的内阻非常小,约为RA=0.05Ω,所以在电学实验中,它的内阻常常忽略不计;电压表的内阻非常大,约为RV=10kΩ,连入电路中通过的电流很小,所以在电学实验中通过它的电流常常忽略不计。但在实际测量中这些忽略不计的物理量却使测量结果产生误差。
博涵同学带领创新实验小组,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后,购买了两个定值电阻并向物理老师借来所需器材进行了测量,两个定值电阻的阻值分别为R1=5Ω,R2=20kΩ,小组同学们为了减小实验误差,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了合作探究,分别测出了两个电阻的阻值。
若你也做为博涵创新实验小组的一员,在测量R1=5Ω的阻值时,请你回答:
(1)此实验中你们选择的恰当方法是 (选填字母)
A.内接法 B.外接法
(2)用你们选择的方法测得的电阻值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3)请根据欧姆定律解释测量结果偏大或偏小的原因。
【答案】(1)B;(2)偏小;(3)若采用外接法,电压表测的电压是准确的,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电流表的示数等于通过定值电阻的真实电流和通过电压表的电流,故电流表示数比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偏大,由定律定律,R=,用这种方法测得的电阻值比真实值偏小。
【解析】本题考查串联、并联电路的规律及欧姆定律的运用。要明确电学实验中,当满足待测电阻阻值远小于电压表内阻时,电流表应用外接法,当电流表内阻远小于待测电阻阻值时,电流表应用内接法。体现了与高中知识的衔接。
(1)电流表的内阻非常小,约为RA=0.05Ω;电压表的内阻非常大,约为RV=10kΩ,在测量R1=5Ω的阻值时,若采用内接法,如上左图,电流表测的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是准确的,
定值电阻为电流表内阻的=100倍,由分压原理,电流表分去的电压为电压表示数的
UV,﹣﹣﹣①
若采用外接法,电压表测的电压是准确的,定值电阻是电压表内阻的=5×10﹣4倍,根据分流原理,设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为I′,由分流原理,则通过电压表的电流为I′﹣﹣﹣②
比较①②得,采用外接法对测量的影响较小,选B;
(2)(3)若采用外接法,电压表测的电压是准确的,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电流表的示数等于通过定值电阻的真实电流和通过电压表的电流,故电流表示数比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偏大,由定律定律,R=,用这种方法测得的电阻值比真实值偏小。
15. 已知物体的重力势能表达式为EP=mgh,动能表达式为EK=m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h为物体距离水平地面的高度,v为物体的运动速度,g为常量,取10N/kg。将一质量为0.4kg的物体从距离地面1.5m的高度沿水平方向以2m/s的速度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物体从被抛出到落地的瞬间,整个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求:
(1)物体被抛出时的重力势能EP和动能EK1;
(2)物体从被抛出点至落地的过程中,其重力所做的功W;
(3)物体落地前瞬间的动能EK2。
【答案】(1)6J 和0.8J(2)6J(3)6.8J
【解析】(1)m=0.4kg g=10N/kg h=1.5m v=2m/s
根据物体的重力势能表达式EP=mgh得物体被抛出时的重力势能
EP=mgh=0.4kg×10N/kg×1.5m=6J
根据动能表达式EK=mv2得
物体被抛出时的动能EK1=mv2=×0.4kg×(2m/s)2=0.8J
(2)物体从被抛出点至落地的过程中,物体在重力方向移动的距离h=1.5m
物体重力为G=mg
则重力所做的功W=Gh=mgh=0.4kg×10N/kg×1.5m=6J
(3)物体在抛出点的机械能E1= EP+EK1=6J+0.8J=6.8J
物体落地的瞬间,重力势能为EP2=0 ,动能为EK2,机械能E2= EP2+EK2 = EK2
由于物体从被抛出到落地的瞬间,整个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所以E1= E2
E2= E1
也就是EK2=6.8J
【点拨】初中阶段对动能、重力势能只进行了定性的研究,到高中阶段就要进行定量的研究。本题通过给出动能、重力势能定量的表达式,和一些信息的给予,让考生调动大脑进行思考,通过已有的知识,对信息加工整理,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为学生升入高中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的考题是今后中考命题发展的大趋势。
16.体育课上,小明在同一位置用相同的力多次将足球踢出,发现足球斜向上飞出的角度越大,球运动得越高,但并不能运动得越远,这是什么原因呢?
小明向老师请教,老师说:这是常见的一种抛体运动,将足球以一定的速度向斜上方踢出,足球所做的运动叫做斜抛运动,其运动轨迹如图甲所示。足球起始运动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叫做抛射角,抛出点到落地点的水平距离叫做射程,射程与抛出速度和抛射角的大小有关。若不计空气阻力,请回答下列问题:
(1)足球的质量是0.4kg,它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取g = 10N/kg)
(2)若足球从地面踢出时具有的动能是120J,踢出后能达至的最大高度是5m,足球在最高点时具有的动能是多少?
(3)若足球的射程x与抛出速度v、抛射角θ之间满足公式x=,当足球以20m/s的速度且与水平方向成45角踢出,足球的射程是多少?(取g=10N/kg)
(4)足球以30抛射角踢出,其动能Ek随水平位置S变化关系的图像如图乙所示。若该球在同一位置以60抛射角且与前次大小相同的速度踢出,请你在答题卡的同一坐标中画出此次足球的动能随水平位置变化关系的大致图像。
【答案】(1)它受到的重力是4N;
(2)若足球从地面踢出时具有的动能是120J,踢出后能达到的最大高度是5m,足球在最高点时具有的动能是100J;
(3)当足球以20m/s的速度且与水平方向成45°角踢出,足球的射程是40m;
(4)此次足球的动能随水平位置变化关系的大致图像如上所示。
【解析】(1)足球的质量是0.4kg,它受到的重力是:
G=mg=0.4×10N/kg=4N:
(2)若足球从地面踢出时具有的动能是120J,踢出后能达到的最大高度是5m,足球在最高点时具有的重力势能为:Ep=mgh=4N×5m=20J;则动能EK=120J-20J=100J;
(3)当足球以20m/s的速度且与水平方向成45°角踢出,足球的射程是:
(4)根据数学知识,sin60°×cs60°=sin30°×cs30°,因两次速度大小相同,由X=,两种情况下射程相同,因足球斜向上飞出的角度越大,球运动得越高,故第二种情况下的高度越大,动能较小,据此画出此次足球的动能随水平位置变化关系的大致图像,如下所示:
17.物理学中,用磁感应强度(用字母B表示)来描述磁场的强弱,国际单位是特斯拉(用字母T表示),磁感应强度B越大表示磁场越强;B=0表明没有磁场.有一种电阻,其阻值大小随周围磁感应强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电阻叫磁敏电阻,为了探究电磁铁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小超设计了如甲、乙两图所示的电路,图甲中电源电压恒为6V,R为磁敏电阻,图乙中的电磁铁左端靠近且正对图甲中的磁敏电阻R1磁敏电阻R的阻值随周围磁感应强度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丙所示.
(1)当图乙S2断开,图甲S1闭合时,磁敏电阻R的阻值是 Ω,电流表的示数为 mA.
(2)闭合S1和S2,图乙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小超发现图甲中的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减小,说明磁敏电阻R的阻值变 ,电磁铁的磁感应强度变 .
(3)闭合S1和S2,图乙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保持不动,将磁敏电阻R水平向左逐渐远离电磁铁时,小超将测出的磁敏电阻与电磁铁左端的距离L、对应的电流表的示数I及算出的磁感应强度B同时记录在下表中,请计算当L=5cm时,磁敏电阻R所在位置的磁感应强度B= T.
(4)综合以上实验可以看出:电磁铁磁感应强度随通过电流的增大而 ;离电磁铁越远,磁感应强度越 .
【答案】(1)100;60;(2)大;强;(3)0.40;(4)增大;弱.
【解析】(1)当图乙S2断开,图甲S1闭合时,即磁场强度为零,据图2可知,此时的R=100Ω,故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是:I===0.06A=60mA;(2)闭合开关S1和S2,图乙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小,电流变大磁场变强,图甲中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减小,即R的电阻变大,据此分析可知:磁感电阻R处的磁感应强度B逐渐增强;
(3)x=5cm时,对于图表得出电流是30mA,据欧姆定律可知,R′===200Ω,故对应磁场的强度是0.40T;(4)综合以上实验数据,分析(2)中的表格数据可以得出“电磁铁外轴线上磁感应强度随电磁铁电流的增大而增大,离电磁铁越远,磁感应强度越弱。L/cm
1
2
3
4
5
6
I/mA
10
12
15
20
30
46
B/T
0.68
0.65
0.60
0.51
0.2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34 含有图像的电学类中考考题--2024年中考物理总复习查缺补漏专题(通用),文件包含专题34含有图像的电学类中考考题原卷版docx、专题34含有图像的电学类中考考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33 含有图像的力学类中考考题--2024年中考物理总复习查缺补漏专题(通用),文件包含专题33含有图像的力学类中考考题原卷版docx、专题33含有图像的力学类中考考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32 含有图像的热学类中考考题--2024年中考物理总复习查缺补漏专题(通用),文件包含专题32含有图像的热学类中考考题原卷版docx、专题32含有图像的热学类中考考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