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春新教材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素养提升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2024春新教材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素养提升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共14页。
第三单元 综合素养提升训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聘娶婚是我国传统的婚姻制度,萌芽于商代,创立于西周初年,成熟则在春秋末战国以后。自汉平帝元始三年诏令天下婚嫁须行纳聘之礼后,婚姻六礼便成为传统社会法定的婚姻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近现代以来,移风易俗,繁文缛礼简化不少,但聘娶婚标志性的仪式——纳征和亲迎却久盛不衰,并一直影响着当代的婚俗礼仪。聘娶婚由六礼组成,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纳采是男方派人向女方家求亲;问名是女家同意后,把女儿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告诉男方媒人;纳吉是男方将两人生辰八字占卜得了吉兆,将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纳征是男方向女方赠送一定的聘礼;请期是男方派媒人到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亲迎是新郎在傧相陪同下到女方家迎新娘回家成亲。在传统社会,男女双方必须经过这六道程序才能结成夫妻,否则就是礼不备。婚姻六礼中对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纳征之礼。虽然纳征之礼只是六礼中的一道程序,但却是决定婚姻是否达成的关键。《唐律疏议》即曰:“婚礼以聘财为信,……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只要行了纳征之礼,婚姻就算敲定,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都不能悔婚。若男方悔婚,则不能索回彩礼;若女方悔婚,则必须退回彩礼。先秦的纳征礼体现的不是金钱的意义,而是男方对联姻的态度,即诚信与承诺。《礼记·郊特牲》就讲道:“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币必诚,辞无不腆,告之以直信。”正因为如此,议婚过程根本不谈钱,纳采、问名、纳吉和请期均以雁为挚。在先秦,人与人相见要带礼物,称“执挚”。议婚执雁体现了古人“不以挚,不敢见”和“自卑而尊人”的原则。秦汉以后,古礼渐行渐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上层贵族的生活日渐奢侈,婚礼也开始铺张起来。汉惠帝刘盈纳后,除纳采、雁、璧、乘马束帛外,又以黃金两万斤、马十二匹作聘礼。上行下效,民间聘礼也以钱财为重,无钱财则不能娶妻,汉相陈平未发达时便是借钱娶妻的。南北朝时代旧士族之家很受市场欢迎,“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两汉以后的论财为婚不但使纳征之礼偏离了本意,也使聘娶婚沾上了买卖婚色彩。唐代财婚盛行,李唐王室试图用礼法规范婚姻,天子聘后用玄纁、六马、谷珪,官员纳征用币,并按品级递减,却收效甚微。亲迎是六礼的最后一项,也是最热闹的一项。迎亲那日,新郎将新娘接回家举行婚礼。先秦的婚礼很简单,只有共牢与合卺,象征着夫妻二人结为一体,从此荣辱共享。故《礼记·昏义》曰:“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因为“婚礼不贺”,既不设酒宴,也无闹洞房之说。第二天一早,新娘妇拜见公婆之后便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秦汉时结婚,众人前往夫家祝贺,后者则设宴招待,宾客“饮酒欢笑,言行无忌,如近世之闹新房之所为者”。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经过民族大融合,婚礼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六礼程序未变,但迎亲和拜堂仪式却繁复多样。《封氏闻见记》记载:“近代婚家,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卜地安帐,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庶民,莫不皆然。”障车之俗出现于南北朝,流行在隋唐。古礼新郎亲迎,新妇登车后,新郎需驾车原地转三匝,谓之“御轮”。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新郎则骑马绕婚车三匝。婚车即将出发,女方家人拦车以示不舍之情;为赶吉时,男方就得掏银子,这就是障车。至唐代,障车成为迎亲礼仪中的一个小高峰,场面非常热闹。但在某些地区,城市恶少、乡里无赖借障车之俗勒索钱财,为了不耽误吉时,婚家往往任其敲诈。下婿与催妆都出现于北朝。游牧民族有“拦门”习俗,新郎迎亲被拦在门外,女方家人调侃新郞,增添喜庆色彩。南北朝时期,上层社会妇女悍妒之风盛行,“拦门”习俗被发扬光大,迎亲的新郎大都会受到女方亲属的戏弄,甚至杖打,连皇帝也不能免俗。唐代下婿还闹出了人命。据《酉阳杂俎》记载,一新郞官迎亲,被女方亲属关于箱柜中,众人笑闹,一时忘记,结果新郎被憋死了。拦门刁难之外,新娘还借口梳妆未完而迟迟不出,男方为赶吉时,则要大声催促,唐代改念催妆诗。纵观古代的婚姻,纳征本是诚信的象征,代表着男方对婚姻的承诺与责任,婚礼仪式也象征着夫妻一体、荣辱与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上层贵族率先打破礼仪制度,以厚给聘礼的方式彰显财富和权威,引起了社会大众的攀比,结婚开始论财,聘礼水涨船高且愈演愈烈,遂使聘礼带有了买卖婚的色彩。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又使传统结婚仪式变得热闹喜庆,花费也随之增加,但夫妻好合始终是婚礼仪式的核心,表达了人们对婚姻生活的期盼与祝福。(焦杰《古代婚俗礼仪漫谈》)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在传统社会,男女双方必须礼节齐备,经过六礼才能结成夫妻,其中纳征最为重要的环节。B.纳征更多体现男方对婚姻的态度,随着经济发展,论财为婚的行为,偏离了纳征的本义。C.迎亲充满喜庆气氛且最为热闹,先秦的迎亲极为简单,既不设酒宴,也没有闹房的行为。D.女儿嫁人,家人经常障车表示不舍之情,而恶少与无赖却借此来敲诈男方,勒索钱财。【解析】 根据原文“但在某些地区,城市恶少、乡里无赖借障车之俗勒索钱财,为了不耽误吉时,婚家往往任其敲诈”,D项“而恶少与无赖却借此来敲诈男方”系以偏概全,应是敲诈婚家双方。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材料在论证时,多处引用经典著作的文本及实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B.材料选取聘娶婚的六礼作为论证对象,论证六礼的流变及对当代婚俗的深远影响。C.材料中“发扬光大”“水涨船高”等词语的运用,使论证语言严谨中又显清新雅致。D.材料尾段与首段呼应,论述聘娶婚标志性的仪式经久不衰,婚俗过分繁琐,礼节在简化。【解析】 “材料尾段与首段呼应”错误,首尾并不呼应。首段写聘娶婚的流变及对当代婚俗礼仪的影响。末段写古代人利用婚俗彰显财富和权威引起社会攀比,但夫妻好合始终是婚礼仪式的核心。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一项是(3分)( A )A.同声若鼓瑟,合韵似鸣琴。(杨衡《夷陵郡内叙别》)B.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C.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D.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解析】 A项,说话声完全同步匹配,像演奏琴瑟一样,神情韵味一致,像琴所表达的意境一样。表示夫妻感情非常恩爱合拍;B项,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表示邻里关系融洽;C项,知己挚友不分远近,相隔万里如同邻居。表示朋友关系密切;D项,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表示浓浓的思乡之情。4.下列诗文不是描述婚姻六礼的一项是(3分)( C )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B.尔卜尔筮,体无咎言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解析】 A项属于亲迎;B项属于纳吉;C项,亲家之间,女方之父叫“婚”,男方之父叫“姻”;D项属于请期。5.文章论述古代婚俗礼仪,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作者论述角度。(6分)【答案】 _①婚姻六礼的内容;②纳征之礼的本意及其流变;③迎亲礼俗的由简至繁。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看不见的珍藏茨威格这个故事是我从事艺术品买卖的这37个年头里所经历过的最不寻常的。自从我们钞票的价值就像逸散的煤气荡然无存以来,古玩交易市场那些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我得源源不断地进新“货”。我不由想到把过去的旧账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顾,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件副本呢。我突然翻出一捆大概要算是我们最早的老主顾写来的信件。我将其近60年的订单慢慢地加以整理,发现他的收藏品早就价值连城了。尽管如此,自从1914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约定下午三点以后来看藏画。衣着朴素的老主顾赫尔瓦特的女儿找到我。她断断续续地告诉我来意:在大战过后,老人已经完全失明。当时物价飞涨,单凭老人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应付一家人的日常开销,甚至温饱都不够。不得已母女俩只好背着老人把他的藏品卖掉。而为了不被这可怜的失明老人知道,为了让他继续维持他那每天都要花费几小时的“看”画的乐趣,也为了老人能够不知晓真情继续快乐地活下去,她们只好用一些仿制品和空白页来填充画框,瞒过老人。老人女儿的话使我感动万分,我决定对老人守口如瓶,并尽力配合他。我们于是一起到她家去。“赫尔瓦特今天一个中午根本睡不着,为了急于要把他的宝贝给您看。”老人的妻子微笑着对我说。她女儿的一个眼色已经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怎么样,”他颇为得意地说道,“您曾看见过比这幅更加精美的复印画吗?每个细部的线条印得多么清晰,轮廓多么分明。再看看它的来历!瞧这儿”——他把画页翻了过来,用指甲极精确地指着这张白纸的某些地方,让我看那儿是不是真的还盖着图章——“您看,这儿是那格勒藏画的图章,这儿是收藏家雷米和艾斯代勒的图章。”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图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简直叫人拍案叫绝!”我终于结结巴巴地说道。老人的脸上马上现出得意的神气,“不过,这还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就这样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边说边让我看画夹,足足忙了两个小时。我和他一起共看这一百来张空白的废纸或蹩脚的仿制品,而这些在这个可悲的丝毫没起疑心的盲人的记忆里还是真实存在的,以至于他可以毫无差错、按照准确无误的顺序精确入微地夸奖并且描绘每一幅画。只有一次,他似乎觉察到什么,使他不能热情洋溢地说下去。他拿起一张《安提俄珀》,他那已经训练得十分敏感的触觉神经在这张陌生的纸上没有摸到那些凹纹,于是他突然皱起眉头,声音也慌乱了:“这不是……这不是《安提俄珀》吧?”他喃喃自语,神情有些狼狈。我马上采取行动,急忙从他手里把这幅画取过来,热情洋溢地大事描绘我也熟悉的这幅画的一切可能有的细节。盲人的那张已经变得颇为尴尬的脸松弛了下来。“总算找到了一个识货的行家!”他洋洋得意地掉转脸去冲着他的妻女欢呼起来,“总算找到一个懂行的,你们也听听。”他说着,用手指温柔地抚摸一下那些早已空空如也的画夹,就像抚摸一些有生命的东西似的。这是一个既可怕又动人的场面,因为在进行大战的这些年里,我还从来没有在一个德国人的脸上看到过这样纯净的幸福的表情。我们开始握别的时候,他的声音变得非常柔和,“我终于又能和一个行家一起看一遍我心爱的藏画,这对我来说真是幸福。我在这儿答应您,在我的遗嘱里加上一条,您应该得到管理这批不为人所知的宝藏的荣誉。请您答应我一件事:请您印个漂亮的藏画目录,这将成为我的墓碑。”我深受感动地答应他去办这件实际上我永远无法照办的事,老人死沉沉的瞳仁又为之一亮。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像童话里的天使似地使一个穷瞎子在两小时内重见光明,我用的办法是帮人进行了一次虔诚的欺骗,而我自己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卑鄙的商人跑来,想狡猾地从别人手里骗走几件珍贵的东西的。可是我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在这阴暗迟钝、郁郁寡欢的时代,我又一次生动地感觉到纯粹的热情,一种纯粹是对艺术而发的精神上的快感,这种感情我们这些人似乎早已忘怀了。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又一直感到羞惭。我已走在大街上了,回头却看见一个令人难忘的情景: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由一片善意幻觉的白云托着,远远脱离了我们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我不觉又想起那句含有深意的老话——我记得好像是歌德说的——“收藏家是幸福的人!”(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标题“看不见的珍藏”,指藏品并不存在和失明老人看不见藏品,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B.老人急切地期盼“我”的到来,得意地展示他的珍藏,这种兴奋源于倾吐自己对艺术爱好的渴望,遇到知己的喜悦。C.失明老人发现《安提俄珀》画纸的异常,这一情节展现了他敏感的艺术鉴赏力,暗示了老人内心的怀疑。D.老人的妻子和女儿在战后一边艰难维持家庭生计,一边依然小心翼翼、尽力地呵护着老人心中的艺术世界。【解析】 “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错误,由原文“自从我们钞票的价值就像逸散的煤气荡然无存以来,古玩交易市场那些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我得源源不断地进新‘货’。我不由想到把过去的旧账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顾,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件副本呢”“而我自己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卑鄙的商人跑来,想狡猾地从别人手里骗走几件珍贵的东西的”可知,“我”的动机最初并不纯,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大战过后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飞涨和老人再没给“我”寄来过订单,为后文老人藏品的荡然无存埋下伏笔。B.小说中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失明老人的形象,表现出他对自己藏品的狂热喜爱。C.结尾窗口老人“高高兴兴的笑脸”与大街上人群的“愁眉苦脸”形成对比,反映对艺术的追求能消解现实的严酷。D.小说截取了一个小人物的生活片段,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控诉了战争,也讴歌了黑暗年代中人性的光芒。【解析】 “反映对艺术的追求能消解现实的严酷”错误,原文“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原文用的是“凌驾”,可知是精神高于现实,而非消解。8.“我”的心理随着老人鉴赏名画的过程逐步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我”不同阶段的心理表现。(5分)【答案】 _①惊讶。惊异于老人热情、专注的神情举动,感受到老人完全失明的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②恐惧。老人热情地夸耀一张张根本不存在的画,还用手精准地指着画上的图章,这让“我”有点毛骨悚然。③感动。一边是老太太的恳求,一边是老人的热情洋溢,“我”被两位老人的精神感动,心生同情。④羞愧敬畏。告别老人后,“我”为自己企图骗取老人的藏品的最初想法而羞愧,对老人能远离严酷的现实社会,葆有对艺术的纯粹的热情而感到敬畏。__9.作者在文末引用了歌德说的一句话“收藏家是幸福的人!”那么,你认为老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 _示例一:老人是幸福的。①老人的妻子和女儿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小心翼翼的呵护,成全着老人的梦,为老人支撑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②老人终生为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傲,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将自己的晚年完全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里。③在阴暗的通货膨胀时期,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示例二:老人是不幸的。①老人处于这样阴暗的时代,战争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双目失明,通货膨胀,生活穷苦。②老人半生的收藏为了要维持生计而不得已被变卖,而他每天用几个小时来欣赏抚摸的画作早已成了一堆劣质品和泛黄的白纸。③老人沉浸在自己的珍藏之中,幸福地活着,可是这幸福是用善意的谎言营造起来的,大大加深了老人的悲剧色彩。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赵简子曰:“吾愿得范、中行之良臣。”史黯侍,曰:“将焉用之?”简子曰:“良臣,人之所愿也,又何问焉?”对曰:“臣以为不良故也。夫事君者,谏过而赏善,荐可而替否,献能而进贤,朝夕诵善败而纳之。道之以文,行之以顺,勤之以力,致之以死。听则进,否则退。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匡相其君,使至于难;君出在外又不能定而弃之则何良之为?若弗弃,则主焉得之?夫二子之良,将勤营其君,复使立于外,死而后止,何日以来?若来,乃非良臣也。”简子曰:“善。吾言实过矣。”(选自《国语·晋语》)材料二: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选自《鲁穆公问子思》)材料三: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彦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上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宜存形迹。”他日,征入见,言于上曰:“臣闻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异乎?”对曰:“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逄、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上悦,赐绢五百匹。(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CEG )君eq \x(A)出eq \x(B)在外eq \x(C)又不能eq \x(D)定eq \x(E)而弃eq \x(F)之eq \x(G)则何eq \x(H)良之为?【解析】 “在外”是“出”的补充成分,应连在一起,“又不能定”的主语省略了,是范氏、中行氏手下的臣子,与前一句主语不同,所以第一处应断在C处;“又不能定”与“而弃之”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所以E处应断开;虚词“则”可视为断句的标志性词语,第三处应断在G处。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退,指使退出,“烛之武退秦师”的“退”表示使撤退,两者用法相同。B.向,指先前,与《桃花源记》中“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的“向”意思不同。C.效,指尽力,与《出师表》中“恐托付不效”的“效”意思不同。D.责,指责备,与《陈情表》中“责臣逋慢”的“责”意思相同。【解析】 A项,文中“揖而退之”的主语是“子思”,故“退”表示退出,没有使动用法;与“烛之武退秦师”的“退”用法不同。B项,文中“向者”的“向”表示先前;“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的“向”表示过去;意思不同。C项,文中“效禄爵者也”的“效”表示尽力、尽忠;“恐托付不效”的“效”表示奏效、效果;意思不同。D项,文中“亦有可责”与“责臣逋慢”的“责”都是表示“责备”的意思。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赵简子想寻求范氏和中行氏的良臣,史黯表示反对,他认为范氏和中行氏没有良臣,如果有良臣,两家不至于落难。B.鲁穆公向子思询问什么样的人是忠臣,子思认为能一直指出君主过错的人就是忠臣,但是鲁穆公对子思的话感到不悦。C.鲁穆公向成孙弋转述了子思关于忠臣的言论,成孙弋欣赏子思,表示如果这句话不是子思所说,他会感到厌恶,D.唐太宗通过文彦博要求魏征要“存形迹”,魏征表示君臣应该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做表面功夫,不利于国家。【解析】 “成孙弋欣赏子思,表示如果这句话不是子思所说,他会感到厌恶”错,材料二中,成孙弋赞同子思的观点,表示如果不是子思,他不会听到这种观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荐可而替否,献能而进贤,朝夕诵善败而纳之。(4分)译文:_推荐好的,去除不好的,贡献自己的才能,进荐贤人,早晚讲述善恶成败的事迹让君主采纳。(“替”,去除;“诵”,讲述;纳,使……采纳。)__(2)或告右丞魏征私其亲戚,上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按之,无状。(4分)译文:_有人报告说右丞相魏征袒护他的亲戚,皇上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此事)没有实据。(“私”,袒护;“按”,调查;“状”,事实、根据。)__14.材料一与材料三所论述的良臣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 _相同点:两则材料论述的良臣,都富有才干,能辅佐君王治理国家。不同点:材料一论述的良臣对其君主保持了忠诚。材料三论述的良臣与贤能的君主同心协力,治理好国家,而对昏庸的君主并不保持忠诚。__【参考译文】材料一:赵简子说:“我希望能得到范氏、中行氏手下的良臣。”史黯在旁陪侍,说:“用范氏、中行氏手下的良臣做什么?”简子说:“良臣是人所希望得到的,又有什么可问的呢?”史黯回答说:“我认为他们算不上良臣,所以才问的。侍奉君主的人,应当谏正君主的过失,鼓励君主的善行,推荐好的,去除不好的,贡献自己的才能,进荐贤人,早晚讲述善恶成败的事迹让君主采纳。用文德来引导君主,帮助君主实行正道,勤心尽力为君主效劳,不惜以生命来捍卫君主。君主能听从采纳,就在朝任事;不能听从采纳,就辞官退去。现在范氏、中行氏手下的臣子,不能匡正辅助他们的君主,以致于使君主遭到祸难;君主出奔到国外,(范氏、中行氏手下的臣子)又不能使君主获得安定,反而弃君而去,那么又算什么良臣呢?倘若他们不抛弃君主的话,您又怎么能得到他们呢?如果真是范氏、中行氏手下的良臣,就应当辛勤地为君主经营,使君主在国外重新获得土地、爵位,一直到死为止,这样的话,哪一天能到您这儿来呢?倘若来了,那也就算不上是什么良臣了。”赵简子说:“好。我的话确实错了。”材料二:鲁穆公问子思道:“怎样才能称作忠臣呢?”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错误的人,就可以称为忠臣了。”鲁穆公不高兴,子思作揖退下了。成孙弋觐见,鲁穆公说:“刚才我问子思忠臣的事,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错误的人,就可以称为忠臣了。’寡人对此很困惑,不能有所得。”成孙弋说:“噫,这话说得好呀!为了君王的缘故而失去生命的人,以前有这种人。总是指出君主错误的人,却从未有过。为了君王的缘故而失去生命的人,不过是尽忠于爵禄的人。总是指出君主错误的人,是远离爵禄的人。为了义理而远离爵禄,如果不是子思,我怎么能听到这样的话呢。”材料三:冬十二月,有人报告说右丞相魏征袒护他的亲戚,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此事)没有实据。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征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太宗命令温彦博责备魏征,并且指出:“从今以后做事要有所保留。”有一天,魏征入朝觐见,对太宗说:“臣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是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果上下都只求有所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臣不敢奉诏。”太宗惊讶地说:“我已经后悔了。”魏征拜了两次,说:“臣有幸能侍奉陛下,愿陛下能使臣成为良臣,不要成为忠臣。”太宗说:“忠臣和良臣有差别吗?”魏征回答说:“稷、契、皋陶,君臣同心,共享尊荣,这就是所谓的良臣。龙逄、比干在朝廷上和君主当面争论,自己被杀,国家也灭亡了,这就是所谓的忠臣。”太宗很高兴,赐给魏征五百匹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雨霁看东园桃李,行溪上,进退格①杨万里药里关心正腹烦,强排孤闷到东园。行穿一一三三径,来往红红白白间。绕树仰看浑不见,隔溪回望不胜繁。村村桃李家家柳,脚力酸时坐看山。【注】 ①进退格:亦作“进退韵”,律诗用韵的一种格式。一首诗采用两个相近的韵部来押韵,隔句递换用韵,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作者吃完药后体内正自烦闷难安,为排遣孤寂愁闷,于雨后来到了东园。B.作者穿行在东园的小径之上,在或红色或白色的桃花李花之间往来欣赏。C.东园中绕着树木仰望,似无所获;可隔溪回头观望,确是一片繁盛景象。D.尾联写到村村有桃李,家家有柳树,可见作者走到脚酸时正好坐山观景。【解析】 “可见作者走到脚酸时正好坐山观景”错误。“脚力酸时坐看山”是说等到脚走酸了时正好可以坐着看山观景。16.杨万里号诚斋,他的“诚斋体”风格纯朴,自然活泼。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 _①叙事、描写富有生活气息,纯朴自然。吃药后心腹烦闷,为遣烦闷东园赏景;条条小径、红白的花、桃李、柳树:这些平常事平常景,为诗作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气息。②以口语入诗,活泼风趣。“正腹烦”“到东园”“一一三三”“红红白白”“浑不见”“脚力酸时”等等,这些白话口语,通俗易懂,直白活泼。③诗作构思精巧。首联写因药后心烦,为遣怀东园赏景;中间两联写穿行东园桃李,身在林中树旁浑不见景,可隔着溪岸,却见一派繁盛,于此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理趣;尾联写一路春光美好,观景累了恰好坐着观山,再由景到人,首尾圆合,构思精巧活泼。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里仁》篇中“_见贤思齐焉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_”两句与《论语·述而》篇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取意相似。(2)《老子》第十一章在列举三个例子之后,得出“_故有之以为利__,_无之以为用__”的结论。(3)《大学》作为“四书”之一的“大人之学”,开篇指出:“大学之道,_在明明德__,在亲民,_在止于至善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打算写一篇文章,手机一响,就__A__地刷一刷信息,半天过去只写了几行字;想看会儿书,忽然想起阳台上的花还没浇,电费、煤气费也该缴了,忙活了几个小时,书还是没看几页。那些看似不怎么花时间、动动手指的小事,其实是消耗专注力的“黑洞”。①我们总是难以专注,想要同时完成多件事,结果往往花了很多时间却收获甚微。有时候,并不是你的能力不足,而是你精力过于分散,导致__B__,结果什么也没干好。②而生活中,一个领域的高手,大多是非常专注的人,他们十年如一日地磨炼技能,持续精进,才能达到领域内的顶尖水平。③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才能做好每件事。④终有一天,你也会__C__,成就更好的自己。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案】 _A不由自主(或“情不自禁”)__B顾此失彼__C脱颖而出(或“出类拔萃”)__19.下列句子中的“结果”与文中加点的“结果”,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B )A.你看他一貌堂堂,后来不是没结果的。(李渔《巧团圆·解纷》)B.其实这是她的一片痴心,结果只苦了她自己。(巴金《怀念萧珊》)C.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鲁迅《药》)D.我所剩的东西也有限,等我死了,做结果我的使用。(曹雪芹《红楼梦》)【解析】 A项,指成就、成果。B项,用以指人事的最后结局,与选文中加点的“结果”意思和用法相同。C项,指杀死。D项,指料理丧葬事项。20.下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C )有句话说:“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很多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A.①处 B.②处C.③处 D.④处【解析】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与其分散精力去做很多事情,不如集中精力去做好一件事情。这与③处的内容是高度一致的,两者都在强调专注和集中精力的重要性。文中首先描述了人们常常因为难以专注而分散精力,导致花费大量时间却收获甚微(即①处)。接着,强调了专注的重要性,指出一个领域的高手通常是那些非常专注并持续磨炼技能的人(即②处)。在这之后,提到要打磨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以做好每件事(即③处)。此时,引入这句话,直接支持了专注于一个领域并深入钻研的观点,强调与其在多个方面浅尝辄止,不如在一个方面深入钻研,以取得更好的结果。最后,则是对未来的展望,表示通过打磨专注力,我们也能成为高手(即④处)。因此,放在③处最恰当。(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冰雪圈又称冰冻圈,它是由在一定低温条件下固态水冰川、冰盖、积雪、海冰、河湖冰等以及地下冰掺杂的多年冻土、季节冻土等组成的特殊圈层。冰、雪、冻土主要分布在高纬度两极地区,在中、低纬高山和高原也广泛分布。因冰雪圈范围分布如此之广,它和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一起组成地壳表层的五大圈层,__①__,构成全球变化的复杂系统。冰雪圈虽是气候的产物,但一经生成,又对气候有重要的反馈作用。一是通过冰雪的反射率和冰川融化起作用。干净冰雪的反射率比土和水大得多,又由于冰川融化热和水的汽化热分别是同体积液态水升高1℃所需热量的80倍和539倍,因而冰雪圈在地表热量平衡中__②__。例如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印度降水以及长江中下游梅雨都有相当的影响。二是通过水循环影响气候。全球变暖、冰川和冰盖融化促使海平面上升,海洋面积逐渐扩大,蒸发量增加,海洋上的水汽大量输送到大陆,__③__。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答案】 _(示例)①共同对气候产生影响(或“共同对气候产生作用”)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或“意义非常重大”)③造成降水增加(或“大陆降水亦相应增加”)__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5分)【答案】 _(示例)冰雪圈不但(不仅)通过冰雪反射和冰川融化来平衡地表热量,而且(还)通过水循环影响气候。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近日,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白在网络流传。文中提到,他当年入学时奖学金和助学金共计13 000余元,扣除学杂费,一年可支配的资金只有6500元。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开支计划,每个月只能花400元。从研一开始,他每个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为他们提供一学期的生活费、学杂费等。不少清华校友纷纷转发该文并发表看法。其中,有这样一则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当真的面对深陷困境的人时,我们往往又有不同的表现:有人会寄以无限同情,却遗憾自己不够强大,可能止步于善念而不为;有人会及时施以援手,哪怕自己的境况也很艰难,但依然会尽力而为。”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材料由二段话构成。第一段清华贫困生的自述可以看出他传递善念,践行善行的心声,而后文的叙述则详细介绍了他克服自身经济困难,控制开支,资助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的事迹,由此可知,他做到了知行合一。第二段重心在那则评论,其第一句写人皆有恻隐之心,指向“知”的层面,强调善念的普遍性。第二句话则指向“行”,写人们面对深陷困境的人时外在行为上的差别:有人寄以同情,但感到自己力量不够以至于有善念却难有善为;有人即使自己境况艰难,却会既有善念也有善行。本则材料的写作重心在于对“人虽皆有善念,但善行与否却存在差别”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思考。考生应意识到由善念到善行这一“知”到“行”的过程,需要主观与客观两层因素,存在“难为”与“不为”的区别。应对那些心存善念的人们想尽办法甚至克服困难施予援手的行为品质在价值判断上给予肯定,分析其意义价值、形成原因以及启发启示等;对有善念却无善行的情形则要具体分析,区别在善行上“难为”与“不为”的不同情形。【立意参考】(1)心怀善念,更应起而为之;(2)不止于善念,尽力而为;(3)善念如明烛,微弱亦生光;(4)时刻怀善念,尽力助他人……【优秀例文】萤烛末光,亦可增辉日月“一个人即使再矮小,也能在沙漠中留下长长的影子;一个人即使再弱小,也能让历史留下重重的叹息。”余秋雨的一句话,道出身处微尘之中,亦可以萤烛末光照亮世界的一角。面对深陷困境的人时,同情与怜悯从我们的心底升起,左右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诚然,遗憾于个人力量的浅薄而止于善念,是一种“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智慧,但依然尽力而为的人,则闪耀着更加动人的光芒。前段时间,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信在网上流传,“照亮哪怕一个人也好”令人动容。因为自身曾经历贫困,他对他人所经历的痛苦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为了不让更多的孩子体会到这种创伤感,他选择了尽力而为。这份“尽力而为”,浸透了一个人内心的同情,更包含了一个人的心怀众生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身处穷困潦倒之际,依然不忘天下寒士;“我愿意与他们共同忍受贫困”,特雷莎修女身着褴褛之裳,用一生抗争穷困……他,她,他们无一不似尘雾,但他们依然愿意伸出自己不那么强大的双臂,不计回报,涓滴奉献。这早已不是单纯的“帮助”,而是建立在情感联系之上的共通,是携手共克痛苦与艰难的担当。有人会问,个人之渺小力量于他人,能产生什么影响呢?我要说的是,对他人尽力而为的过程,亦是对我们个人品性与人生价值的一次塑造,这是远远超过“帮助他人”这一客观行为本身的。身处尘雾之中,依然愿意向他人伸出援手,即使只照亮了一个人,也实现了我们于社会的一点平凡价值,让我们向更远的精神高地攀登。纵使个人力量无比微小,纵使自身境况无比艰难,我们依然要尽力而为,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以萤烛末光增辉日月。点评:文章以余秋雨的名言起笔,道出每个人的存在价值,然后肯定了善念与善行,语言极有分寸。接着文章结合材料着重分析了在困境中的善行,深刻指出其产生的原因是共情,是心怀众生的大情怀,接着运用一组事例分两个层面论述了这种善行的意义价值,即对外帮助了他人,对内则塑造了个人品性和价值。全文思路清晰,说理深刻独到,是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