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6单元法律与教化第44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提能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202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6单元法律与教化第44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提能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4·咸阳)李悝所著《法经》,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类。其中《杂法》包括惩罚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其中“逾制”旨在惩处器物用具超过规定等级。这一惩戒说明( A )
A.魏国以法律手段维护礼制
B.旧的统治方式已经被取代
C.地主阶级是法律打击对象
D.礼乐制崩溃成为时代潮流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李悝通过制定《法经》来对“逾制”进行处罚,说明的是魏国以法律手段维护礼制,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旧的统治方式已经被取代”,排除B项;《法经》维护的是地主阶级利益,排除C项;材料与礼乐制崩溃无关,排除D项。
2.(2024·吉林)秦时以“不孝”为重罪,视情形可处以极刑。睡虎地发现的秦简中,就有这样的法律问答(如下图所示)。由此可知,秦朝( D )
A.注重法外施恩 B.推广社会教化
C.弘扬德治传统 D.重视人伦秩序
[解析] 根据材料“秦时以‘不孝’为重罪”“告人以为不孝”“不能宽宥,当立即执行”可知,秦朝法律严惩不孝的行为,这说明秦朝重视人伦秩序,D项正确;材料体现对“不孝”行为的严惩,没有体现法外施恩,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社会教化无关,排除B项;秦朝采纳法家学派的主张,重视“法治”,“德治”属于儒家思想,排除C项。
3.(2024·陇南)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的“明德慎刑”,汉武帝以后发展为“德主刑辅”,到唐代最终确立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这反映出古代“德法共治”思想( C )
A.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B.促进了儒法思想合流
C.植根于传统政治文化
D.推动了治国理念趋同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德法共治”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周,在汉唐时期继续发展,也即“德法共治”是历代王朝都秉持的治国理念,植根于传统政治文化,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德法共治”思想的发展过程,未提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排除A项;董仲舒新儒学促进了儒法思想合流,排除B项;不同朝代的治国理念受时代特征的影响,各有特点,而非趋同,排除D项。
4.(2024·厦门)下表是荆州胡家草场12号汉墓M12所出律典第一卷“目录”。由此可见,汉代( D )
A.治国理念发生转变 B.司法实践注重律例
C.文书制度有所发展 D.重视法律治理作用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朝的法律条款涉及广泛,体现了汉代重视法律治理作用,D项正确;秦汉均有依法治国的理念,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律典的目录,未体现律例,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属于文书制度,排除C项。
5.秦汉的“律”“令”二者没有性质上的区别,“令”中有刑法内容,“律”中有行政制度。魏晋以后,“律”的内容开始集中于刑律,“令”则用于容纳行政法令。这表明魏晋以后( A )
A.律令体系逐渐发展 B.专制王权得以强化
C.重视法律惩戒作用 D.儒学日益融入法律
[解析] 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魏晋以后,“律”“令”逐渐区别开来,“律”集中于刑律,“令”则与行政法令相关,区别于秦汉,“律”“令”逐渐专门化、体系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代法律的发展与完善,与王权的强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律”“令”内容的变化,与法律的作用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提及法律吸纳儒家伦理纲常等相关内容,排除D项。
6.《唐律》规定:“诸居父母丧,生子及兄弟别籍、异财者,徒一年。”《唐律》还规定:“丧制未终,释服从吉,若忘哀作乐,徒三年;杂戏徒一年;即遇乐而听及参预吉席者,各杖一百。”这表明《唐律》( B )
A.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B.具有以礼入法的特征
C.注重营造良好的家风
D.蕴含戒奢从简的主张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律对子女守丧期间的行为进行严格的限制,并严惩“不孝”行为,这反映了其礼法结合的特征,B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家提出的观点,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对丧礼的维护,不足以说明其具有营造良好家风的作用,排除C项;“戒奢从简”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D项。
7.北宋时,宋太祖组织群臣在前代基础上编纂《宋刑统》,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其中《户婚律》更是首创了“户绝资产”“死商钱物”“典卖指当论竞物业”“婚田入务”等门类。这反映出,北宋( B )
A.依照前朝体例制定法条
B.经济发展促进律法完善
C.政府重视百姓日常生计
D.公平正义理念深入人心
[解析] 由“《户婚律》更是首创了‘户绝资产’‘死商钱物’‘典卖指当论竞物业’‘婚田入务’等门类”可知,这些门类都与财产、商业有关,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北宋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上出现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有力促进了法律的完善,B项正确;由“在前代基础上编纂”可知,《宋刑统》是在前代律法基础上编纂的,但题干未体现该法律文献的体例是否与前代一致,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政府对百姓日常生计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律法随着社会发展而完善,未体现公平和正义的理念,排除D项。
8.(2024·淄博)下表是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乡约或家训的内容。据此可知当地( A )
A.出现了皇权的基层下渗
B.官府大力推广倡导乡约
C.完善了乡土成员的保障
D.实现了乡约与法律合流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三条家训或乡约中“圣谕十六条”“钱粮是奉君王的”“王法者,朝廷所设,以治吾民者也”均蕴含了对皇权的尊重与畏惧,说明了明清时期出现皇权的基层下渗,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为乡约或家训的内容,并没有涉及朝廷或官府的态度,排除B项;乡约的内容是对乡土成员的要求,其并非是对乡土成员的保障,排除C项;题干中涉及乡约或家训的内容,并没有体现不遵守乡约要受到法律制裁,故不能体现乡约与法律的合流,排除D项。
9.(2024·榆林)千叟宴是清代宫廷中敬祝皇帝的大宴。下表所示为清朝历次千叟宴概况,对这一做法解读合理的是,清朝( C )
A.皇权统治须依托儒学 B.民族隔阂逐渐消除
C.标榜仁德以笼络臣民 D.国家财力日益衰弱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举办了多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宴请的人数众多,年龄较大,体现了清朝的“尊老”,说明清朝标榜仁德以笼络臣民,C项正确;千叟宴与儒学无关,排除A项;“消除”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了千叟宴的举办,无法体现出国家财力的变化,排除D项。
10.(2024·南通)明代《折狱新语》记载一则案例,邵阳人李朝华状告侄子李正风盗窃自己的东西。地方官审判时首先批评李朝华,“忘其侄所自出其兄,亲亲之义安在哉”,后涉事双方和解,地方官仍判决当庭杖责李正风,为了让其“知有尊卑”。该案例说明明代( A )
A.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
B.儒家思想保证了审判公正
C.官员随意支配刑事案件判决
D.乡约与法律冲突日趋明显
[解析] 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明代在司法审判过程中,以“亲亲之义”“知有尊卑”等儒家思想观念对当事人进行教化,说明明代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明代司法审判渗透儒家思想的教化功能,儒家思想不能保证审判的公正,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明代审判官员以儒家思想进行教化,不能说明其随意判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乡约与法律的关系,排除D项。
11.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妇女主动提出离婚的案件有增无减。据统计,上海市自婚姻法公布后的10个月间,该市人民法院共受理4197件婚姻案件,其中由女方提出的占89%。这说明( D )
A.男女平等得到充分落实
B.女性民主意识日益增强
C.公民权利得到法律保障
D.妇女解放取得明显成效
[解析] 根据材料“妇女主动提出离婚的案件有增无减。据统计,上海市自婚姻法公布后的10个月间,该市人民法院共受理4197件婚姻案件,其中由女方提出的占89%”可知,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妇女通过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现象增多,说明妇女解放取得明显成效,D项正确;1950年还存在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说明男女平等并未得到充分落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妇女主动离婚现象增多,不属于民主意识,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妇女,无法代表所有公民,排除C项。
12.下图是画家刘晓莉在20世纪70年代画的一组宣传画《谁又替我把雪扫》(又名《替军属张爷爷扫雪》)。这折射出当时( D )
A.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B.少年儿童的劳动教育贴近实际
C.军属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
D.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果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少年儿童积极为军属排忧解难,做好事不留名,折射出当时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果,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学校教育情况,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强调精神文明的建设成果,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3.(2024·杭州)如图是我国颁布的部分法律法规的名称,这反映了( D )
A.人民民主的法律保障逐步加强
B.社会主义制度已趋于自我完善
C.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圆满完成
D.新时代下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解析] 根据本题图示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由时间轴可知,1982年以后中国颁布了一系列专业化、具体化的法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这适应了社会发展对国家治理提出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D项正确;材料还涉及医疗保险、传染病防治等,“人民民主的法律保障逐步加强”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项;“已趋于自我完善”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我国的法治建设已经圆满完成”,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14.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防沙治沙实践,使中国锻炼了一批作风过硬、热爱防沙治沙事业、关心农牧民生产生活的优秀领导干部,涌现出山西临汾市和内蒙古赤峰市等先进典型和余晓兰、牛玉琴、石光银、王国香等模范人物。新时期模范人物的评定( B )
A.践行了社会核心价值观
B.助推了精神文明建设
C.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D.密切了基层干群关系
[解析] 材料中介绍了治沙工作培育锻炼了优秀领导干部、先进典型、模范人物等,这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的是精神层面的成就,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干群关系,排除D项。
15.(2024·怀化)20世纪80年代的城乡街头张贴了一系列宣传画(见下图)。据此推知,当时( D )
A.“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发展
B.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大力弘扬
C.改革开放促进了绘画艺术繁荣
D.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并进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在20世纪80年代,党和政府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物质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两手一起抓”,D项正确;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说法较为片面,不能涵盖材料内容,排除;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16.2002年,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随后出台了《营利性治沙管理法》等法规,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这一系列的治沙实践( A )
A.践行了依法治理的理念
B.美化了边疆地区的环境
C.表明生态建设成为主旋律
D.维护了党的统一的领导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到《营利性治沙管理法》再到《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反映出了我国治沙工作的法治化进程,说明我国践行了依法治理的理念,A项正确;美化边疆地区环境、生态建设成为主旋律、维护了党的统一的领导三项内容在材料中均未涉及,排除B、C、D三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2·天津·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
——据《唐律疏议》
材料二 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
——据《大清律例》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 (1)特点:体现封建等级制度;要求规范执法;礼、法、孝结合;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
评价: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维护封建统治;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对后世影响深远。
(2)变化: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
意义: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是有力的统治工具。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可知,体现封建等级制度;根据材料一“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可知,要求规范执法;根据材料一“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可知,礼、法、孝结合;根据材料一“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可知,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评价:根据材料一“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其维护了封建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2)变化:根据材料二“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可知,从依照明律和旧制到融历代封建法律于一体;根据材料二“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可知,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专门法律。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二“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可知,法律与教化并重的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根据材料二“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可知,维护法律政令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二“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可知,《大清律例》是封建法典集大成者,是有力的统治工具。
问:高龄老人“告人以为不孝”,提请将其处死,是否可以宽大处理?
答:不能宽宥,当立即执行。
简号分栏
1
2
3
4
一
告律
盗律
贼律
亡律
二
捕律
囚律
具律
复律
三
兴律
关市律
杂律
钱律
四
厩律
效律
凡十
四律
记载
出处
“圣谕十六条首著敦孝悌以重人伦,良有以也。”
休宁古林黄氏《祠规》
“百姓无君臣之分,只有钱粮是奉君王的。……每年钱谷务先完粮,而后作别事。”
南关许余氏《家训》
“王法者,朝廷所设,以治吾民者也。……故为绅为士为民皆当畏法。”
绩溪梁安高氏《祖训》
次序
时间
预宴人数/人
年龄起点/岁
前奏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汉4240/
旗2605
65
第一次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旗680/汉340
65
第二次
乾隆五十年(1785年)
合3000
60
第三次
嘉庆元年(1796年)
合3056
官60/民7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6单元法律与教化第45讲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提能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6单元法律与教化第45讲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提能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6单元法律与教化第44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提能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