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梦回繁华》(教案)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602051/0-171281270764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2课《梦回繁华》(教案) 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602051/0-17128127076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梦回繁华》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课文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绘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我们对古代生活丰富的想象。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作者全文使用了逻辑顺序,按照从背景-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将《清明上河图》介绍的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第五单元为说明文单元,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选编的五篇课文均为事物说明文,既有科学性事物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也有文艺性事物说明文《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蝉》和《梦回繁华》,类型较为丰富,特点各有不同,主要介绍中国建筑、古典园林、动物的生命历程、艺术画作。单元提示中给出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活动目标定为:
初读,概括说明事物特征。
品读,领略文章语言特色。
悟读,探究画作隐藏深意。
教材分析:
《梦回繁华》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课文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绘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我们对古代生活丰富的想象。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作者全文使用了逻辑顺序,按照从背景-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将《清明上河图》介绍的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
学情分析
《梦回繁华》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课文主要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绘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我们对古代生活丰富的想象。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作者全文使用了逻辑顺序,按照从背景-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将《清明上河图》介绍的条理分明,细腻具体,并且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第五单元为说明文单元,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学习这一个单元的重点任务就是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说明顺序”这些学习重点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根据学生的情况,文本的特点,按照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指导思想,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句子,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一些视频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文本内容和画作背后的精神内涵,也让整节课环环相扣,衔接得非常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4.学会欣赏画作,提高鉴赏、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默读、品味、批注等方式,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2.在速读、跳读、精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文章各段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杰出才华,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会概括、筛选信息,明确《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0年上海世博会,当观光者走进展览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动态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传世名画,它每一次亮相必定举世瞩目。鉴赏家毛宁就《清明上河图》发表过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梦回繁华》,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二、活动目标
初读,概括说明事物特征。品读,领略文章语言特色。悟读,探究画作隐藏深意。
三、让名片亮起来
《清明上河图》就是这样一幅流光溢彩的旷世奇作,令大家叹为观止。今天就让我们以《梦回繁华》为范本,为《清明上河图》制作一张名片,为古城开封增添一张耀眼的城市名片。现在就让我们借助阅读提示,快速浏览课文,抓住事物特征,完成以上任务。
屏显:《清明上河图》名片:
【画名】
【作者】
【年份】
【类别】
【规格】为了使这张名片更加的清晰明了,你会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四、让文物动起来
名片设计好了,恭喜大家,通过大家制作的这张名片,我们对《清明上河图》有了初步的印象,想要进一步走近它,还需要声情并茂的讲解,现在就让我们化身讲解员,想一想你会用怎样的语言为大家讲解呢?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可以从说明文语言、说明方法等方面思考。现在让我们再次品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自主批注的方式,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寻找答案。
预设:我会关注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请同学们把目光聚焦到第 3自然段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因为这是一篇说明文,我会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为大家讲解,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画卷节奏感极强、错落有致的特点。这样讲解能够让参观者更加通俗易懂的理解《清明上河图》的构造。
预设:我会关注文中具体的数字。请同学们把目光聚焦到第 3自然段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 24.8厘米,横528.7厘米。我会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为大家讲解,运用 24.8厘米、528.7厘米这两个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使参观者更加准确、具体的知晓它的尺寸。
问: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对,严谨性和准确性。生我会关注文中具有描绘性的语言。请同学们把目光聚焦到第4自然段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卧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我会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为大家讲解,把人们的动作、神情加以描摹,化静为动,突出说明了画面繁华热闹的景象,能够更加形象逼真的在参观者心中呈现画作中一艘巨大漕船紧张驶过拱桥的细节。师我们再来看一下摹状貌的定义和作用齐读一下,我们之前学的《中国石拱桥》就采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描摹了石狮子不同的情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样画中热闹非凡的场景也被作者描绘的如此细致。生我会关注文中的四字短语。请同学们把目光聚焦到第 4自然段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运用了三个四字短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象。四字短语结构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能使我的讲解更加生动典雅,富有韵味。师你关注的角度非常的新颖,我们一起看一下四字短语的妙处
概括力强,语言典雅,富有韵味
怎样才能读出这种生动典雅的韵味呢?要注意停顿、语速放慢、注意重音,你能再给大家读一下吗?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眼前仿佛浮现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的春晓图,我们一起齐读一下,再次感受这种典雅的语言特色。师文中还有哪些四字短语呢?生请同学们把目光聚焦到第 4自然段,街道纵横、房屋林立、罗锦布匹、茶坊酒肆、写出当时汴京城楼两侧各种营生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场景。
你们也很善于寻找,现在让我们大声的朗读这段文字,感受画卷繁华的景象。师生共读(配乐)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
(男生读)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
(女生读)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
(老师读)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齐读)师大家朗读的声情并茂,大量四字短语的使用, 能够与《清明上河图》画作的古典气息相得益彰。这种语言的运用值得我们学习,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汴京,通过典雅生动的四字短语,对汴京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在“茶坊酒肆”中听到在“罗锦布匹”中看到在“络绎不绝”中看到
同学们的刻画的非常生动,让人身临其境。感谢各位讲解员们的精彩呈现,有的同学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对作品的解说生动形象;有的同学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对作品的解说严谨准确;还有同学在讲解的过程运用四字短语让我们感受到平实典雅富有韵味的语言。师通过大家生动的讲解,一幅动态的《清明上河图》已经呈现在我们眼前,一起看下大屏幕。(视频)
五、让历史活起来
想要揭开《清明上河图》神秘的面纱,还需要回望历史,寻求画作背后的精神内涵。我们跟随毛宁的笔触借助《清明上河图》欣赏了北宋的市井风光,作者为何不用《清明上河图》作为题目,却以《梦回繁华》为题?
感觉《梦回繁华》更有文艺气息,繁华一词写出了北宋繁荣的景象,梦回感觉隐含了一定的深意。
我们看一下甲骨文中梦字,甲骨文右边像一张床的形状,左边是一个人躺在床上,突出了眼睛和眉毛。梦的原意做梦,延伸指虚幻。你能想到关于梦的哪些词语? 梦回梦醒梦想师哪些人梦回呢?你从文中能够找到依据吗?请大家再次的跳读课文,寻找答案。生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到文章第 2自然段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为了更好的便于大家理解,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段背景资料。屏显(宋徽宗即位之后启用新法,重用蔡京,蔡京得势后,开始了自己的专权之路,穷奢极侈。商业和农业方面苛捐杂税,宋江和方腊被逼纷纷起义,外有辽国和西夏的虎视眈眈,北宋统治危机四伏。)
你对梦回有更深的理解了吗?
南渡的北宋遗民感觉那繁华恍然如梦,在梦里渴望国家统一,渴望回到当年繁华太平的年代。
是啊同学们梦终究是梦,转瞬即逝,梦醒后还是现实。谁梦醒着呢?张择端充满了善意,以曲谏的方式作画,向宋徽宗告诫种种社会危机和国家隐患,以求及时挽回败政。
—余辉《隐忧与曲谏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图回繁华,文回繁华,谁“梦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画作辨真伪,设计意图,虹桥险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