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课堂通行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练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598922/0-171273344046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课堂通行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练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598922/0-171273344049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课堂通行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练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598922/0-171273344053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课堂通行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课堂通行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练习,共8页。
第一单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综合性学习1.某班开展“走近闻一多”的主题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1)请用简洁的文字向同学介绍闻一多。(2)根据《邓稼先》和本课内容拟写对联。上联:________唐诗杂论________下联:邓稼先两弹一星刻苦钻研(3)陈洁同学为本次活动写了结束语。下面是结束语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她修改。真正美丽的生命应该像闻一多先生那样,执着地追求着真善美。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不会莫名其妙地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A】有时,它也许会被冷酷地阻断□有时,它也许会被无情地搁浅。【B】但是,生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它始终高扬着一个美丽的主题的原因:在生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C】希望闻一多的精神在新时代里能够继续被发扬和继承。①【A】处画线句子的方框内应填的标点符号是________。②【B】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________。③【C】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将“________”和“________”调换位置。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古词,完成下面小题。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那:同“哪”,怎、何。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津亭”和“客船”。B.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C.颔联则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D.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3.下面对这首诗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三、现代文阅读课外拓展阅读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和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二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淋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响得很快活。送报少年那双清澈的眼睛总是亮闪闪的,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过得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的儿子闻声从床上跃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赖在床上,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千呼万唤他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啜饮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年轻人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他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的衣服都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低声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如果送晚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4.小说中写了两个少年,其中 是作者要表现的主人公。5.文中加线的文字通过对“我”儿子的 描写和 描写,表现了这个少年的 。6.用一段完整的话具体说说送报少年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7..作者写“我”儿子这个人物的用意是什么?8.这篇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什么?现代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9.选文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作为开头,有何作用?10.选文中加点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回答)11.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深刻含义是什么?“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12.文章第④段的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①,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②,唯傅修期耳。"(选自《北史·傅永列传》)【注释】①鞍桥:马鞍。②露布:公开的文告。13.解释加点的词。(1)蒙辞以军中多务 (2)自以为大有所益(3)寻复南奔 (4)涉猎经史,兼有才干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B.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C.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D.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16.乙文中傅永为什么能够发奋读书?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7.解释下列加点词。蒙辞以军中多务 见往事耳 即更刮目相待 卿今当涂掌事 18.翻译下面句子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19.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严格要求,又充满关爱的期望的态度;“ ”表现了鲁肃对吕蒙惊人长进的吃惊和赞叹的态度。20.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五、名著阅读21.下列选项,哪项和《海底两万里》的体裁完全相同?请选出,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说明。A.《老山界》 B.《驿路梨花》C.《带上她的眼睛》 D.《邓稼先》六、作文22.题目:我的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要求突出“我”的特征;③不少于600字。参考答案:1.(1)示例: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青年时代是新月派 诗人,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一二•一”惨案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直到牺牲生命。(2)闻一多;严谨治学(3)分号;将”的原因“去掉;继承;发扬。2.C 3.D4.送报少年 5. 动作 语言 懒散,自私,不理解、不关心他人(懒,自私) 6.门没开时,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时,他有礼貌地说话,这表明他很懂礼貌;他能够替“身体不大好”的父亲送报,表明了他的孝敬、懂事;他被北京大学录取,表明他能够勤奋向上;冒雨坚持送报,表明他有责任感。(符合文意即可) 7.和送报少年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8.青少年不仅要学习好,更要思想好、品质好。(意思对即可)9.内容上:概括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谦逊淡泊、勤奋务实的特点。结构上:直接点题,开门见山;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0.“精神食粮”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这”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11.不是“不动”,而是在废寝忘食的“动”。这个“不动”只是不说,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说明了“闻一多先生‘做’了,自己也没有‘说’”。 12.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密密麻麻的小楷”比作排列整齐的“群蚁”,生动形象地表刻画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的治学态度,蕴含着对闻一多先生的赞扬之情。13.(1)推托 (2)好处 (3)不久 (4)粗略的阅读 14.B 15.(1)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2)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 16.乙文中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开始发奋读书两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长进。17. 推托 了解 重新 当道、当权 18.①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士别三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 19.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0.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之深交,表明鲁肃的爱才、敬才,且二人情投意合。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21.C 都是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里电力做动力的潜艇,用空气压缩发射带电的子弹的枪;《带上她的眼睛》里驾驶飞船驶向地心,代表着人类未来对地心的探索。22.我的烦恼在我小的时候,我以为一切都没等级,后来我认为人有等级,但自然界里一切平等,现在我发现自然界中也有等级之分,这是人“创造的成果”。这很令我烦恼。 有一天,我去一中的校园散步,去看望自然。那棵大银杏树依然伫立着望着远方。它的枝干很粗,如一棵千年古树。银杏叶是金黄色的,如一群小扇子围绕着大地,抚摸着泥土。树成了金色,土地则如水面一般,地上的金叶成了“岸上”的倒影。可是,银杏树的周围是几棵小树支撑着它。它们没有长大,无力地扶着银杏树,却不如说是靠在银杏树身上。它们的枝干微微下垂,似乎是在想抓住什么,可它们什么也抓不到,只有空气托着它。它们曾经也像它们身旁的银杏树一样脚踏在地上迎接鸟儿,叶子托着阳光幸福地趴在枝头上睡觉。可惜现在它们为一棵树服务着,属于它们的叶子呢?阳光呢?人们认为银杏树很高贵,那些小树生命是卑微的,如古代奴隶一般,生来为贵人服务,它们有什么地位?连自然都要受等级所影响了吗? 我的一个朋友在五中生活,她经常给我们讲那儿的操场周围的一圈美丽树林。那儿有蜻蜓,有各种鸟类,她在那儿见到过麻雀、喜鹊、黄莺……那就是一个小型的原始森林!虽然我没见过它,但我们已是朋友。可一天我听她说校长为了建塑胶跑道,要把那儿所有的树都砍光!难道操场的地位不如塑胶跑道?树的地位不如冰冷的栏杆?我真想把栏杆踢倒,把塑胶跑道撕裂。可我能踢倒等级吗?能撕碎不平等的地位吗?人们为何要在自然界中分等级呢?树的地位不如能赚钱的木头!动物的地位不如珍稀的皮毛!我感到很不公平。 自然依然纯真,并不知道“等级”是什么意思。令我烦恼的是,“成熟”的人懂得,真希望自然不会受其影响,不会也变得这么“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