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课堂通行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课堂通行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练习,共6页。
第四单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题1.下列对文章《最苦与最乐》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苦”与“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吸引读者。B.第一段中,作者先否定了一些关于“最苦”的说法,引起读者兴趣,再提出自己的观点,给人新奇之感,又不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C.第三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先从反面讲尽责任的快乐,再从正面分析不尽责才是痛苦的。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B.能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关键在于人们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为。C.“扶贫楷模”王新法同志的感人事迹被报道后,在全社会迅速引发了巨大反映。D.由于连降大雨,近期到公园散步的人比以前减少了一倍。3.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义吗?不是。B.你若是要躲,倒是自头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C.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D.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御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荆棘(jí) 竹篾(miè) 修葺(qì) 火塘(táng)B.晶莹(yíng) 喷香(pēn) 陡峭(dǒu) 露宿(sù)C.麂子(jǐ) 暮色(mù) 撵走(niǎn) 驿路(yí)D.菌子(jūn) 折损(zhé) 恍惚(huǎng) 简陋(lòu)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宁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上许多纷杂和浮燥,可以避免许多轻率、鲁mǎnɡ、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先哲说,“静以修身,静以养性”。这指的是在宁静的环境中,让人摒弃俗虑杂念,排除外界干扰,进行反思,悟出真dì,从而达到陶冶性情、涵养德性、净化灵魂的目的。(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鲁mǎnɡ( ) 真dì( ) 陶冶(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文中“摒弃”的“摒”意思是 ;“涵养”的意思是 。(4)这段文字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同时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6.活动结束后,张文觉得自己需要好好复习一下《弟子规》的中内容,准备向同学邓佳借一本《弟子规》,5月20日前归还。请你以张文的名义给邓佳写一张借条。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古词,完成下列小题。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7.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着的“题”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挨着作伴。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D.全诗所写之事虽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山房春事(其二)【唐】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9.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10.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可爱者甚蕃( ) (2)濯清涟而不妖( )(3)陶后鲜有闻( ) (4)宜乎众矣(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何陋之有B.濯清涟而不妖 而钱不沾湿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石兽并沉焉D.莲,花之君子者也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1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1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陆游筑书巢》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④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④,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⑤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释:①栖于椟(dú):藏在木箱里,堆在木箱上;椟: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③间:偶尔。④槁枝:枯树枝。⑤巢:窝。1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有仙则名 (2)无案牍之劳形(3)乃引客就观之 (4)信乎其似巢也16.下列对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B.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C.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D.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17.翻译下列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18.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甲乙两文的主人借居室所表达的情操和志向。 四、作文19.假设你有一间书房,请你给自己的这间书房命名,并写一段文字说明命名的理由。(120字左右)参考答案:1.C2.A3.C4.A5. (1)莽 谛 yě (2)浮燥 浮躁 (3)排除 能控制情绪的功夫;修养 (4)议论 引用6.借 条今借到邓佳《弟子规》壹本,5月20日前归还。此据。借书人:张文2018年5月7日7.B 8.C9.日暮时分,群鸦乱叫,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两三户人家。写出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 10.运用拟人和反衬,写出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反衬哀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11. (1)多。 (2)艳丽。 (3)少。 (4)应当。 12.B 13.(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 14.可以看出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意近即可)15.(1)有名 (2)使……劳累 (3)靠近,接近 (4)确实,真的 16.C 17.(1)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鸟窝吗?” 18.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认为自己的陋室不陋,书巢主人称自己的居室为鸟窝,并邀请朋友来看。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以读书为乐。19.示例:有不为斋。理由:“有不为斋”,是林语堂的书房名,里面寄予了林语堂的人生态度。他时时提醒自己:人生有所为有所不为,文人应该专注于某项事业,心无旁骛地研究学问,不能什么都涉足。所以我想向林语堂先生学习他的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专注学业,长大之后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