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化学试卷共三大题17小题,满分40分。化学与物理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Fe-56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要主动践行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A. 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少开私家车B. 外出露营时,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
C. 处理垃圾时,配合垃圾分类处理D.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A、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少开私家车,可以减少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不符合题意;
B、外出露营时,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的污染,符合题意;
C、处理垃圾时,配合垃圾分类处理,可以减少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不符合题意;
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可以减少水体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使我们拥有健康。下列属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是
A. 奶茶具有良好的口感,可用其代替饮用水长期饮用B. 为了减肥可以经常不吃午餐
C. 霉变食物经高温蒸煮后可以继续食用D. 多吃蔬菜和水果,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A、奶茶属于高糖食品,且奶茶中含有食品添加剂,不可以代替饮用水长期饮用,否则会影响人体健康,选项不属于健康生活方式,不符合题意;
B、不吃午餐造成营养不良,危害人体健康,选项不属于健康生活方式,不符合题意;
C、霉变食物中含有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耐高温,高温蒸煮后也不可食用,选项不属于健康生活方式,不符合题意;
D、多吃蔬菜和水果,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可增强身体抵抗力,选项属于健康生活方式,符合题意;
故选:D。
3. 如图是铜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铜的原子序数是29B. 2个铜原子可表示为Cu2
C. 铜属于金属元素D. 铜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3.55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元素周期表一格中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铜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9,故A正确;
B、表示多个原子时,就在元素符号的前面加上对应的数值,所以2个铜原子可表示为2Cu,故B错误;
C、铜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C正确;
D、由元素周期表一格中的信息可知,左汉字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铜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3.55,故D正确;
故选B。
4. 被称为“快乐因子”的多巴胺(C8H11NO2)是大脑中含量最丰富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下列关于多巴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多巴胺属于氧化物B. 多巴胺分子中含有一个NO2
C. 多巴胺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D. 多巴胺由四种原子构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多巴胺由四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错误;
B、多巴胺属于纯净物,只含多巴胺分子,一个多巴胺分子由8个碳原子、11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构成,不含有NO2,错误;
C、多巴胺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12×8):(1×11):14:(16×2)=96:11:14:32,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正确;
D、多巴胺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多巴胺分子由碳、氢、氮、氧四种原子构成,错误;
故选:C。
5. 以下是探究土壤的酸碱性对植物生长影响的部分实验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溶解 B. 取上层清液
C. 测酸碱性 D. 测pH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溶解在烧杯中进行,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此选项正确;
B. 静置足够长的时间,然后用慢慢倾倒的方法,可取出上层清液,此选项正确;
C. 滴管要在试管上方悬空垂直,不能伸进试管内,此选项错误;
D. 测定溶液的pH时,把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此选项正确。
故选C。
6. 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对下列家务劳动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熟石灰具有碱性,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可撒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叙述正确;
B、铅笔芯主要成分是石墨,石墨有导电性,可用铅笔芯制作电极,叙述正确;
C、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白醋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氯化钙,则可用白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叙述正确;
D、天然气易燃,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其密度小于空气,所以在厨灶上方安装天然气报警器,叙述不正确;
故选:D。
7.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诗词和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木已成舟”与“铁杵成针”都属于化学变化
B. “金柔锡柔,台两柔则刚”说明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大
C.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熔点非常高
D. “人要实,火要虚”中“火要虚”指氧气浓度越低,可燃物燃烧越旺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木已成舟”与“铁杵成针”都只是物质形状的改变,都没有生成新物质,均属于物理变化,该选项说法错误;
B、“金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说明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C、“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即使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该选项说法错误;
D、“人要实,火要虚”中的“火要虚”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更充分,氧气浓度相对较高时,可燃物才能燃烧得更旺,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8. 科学家利用新型催化剂,实现常温常压下将甲酸(甲)分解制得氢气。其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B. 甲酸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2H2O
C.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D. 催化剂不断减少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故A说法正确;
B、由题图知,甲酸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H2O2,故B说法错误;
C、该反应是甲酸分子分解生成氢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因此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故C说法错误;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9. 科学方案设计是达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列实验方案设计,能达到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加过量,与充分反应后,过量的会引入新杂质,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能达到目的;
B.铜粉、碳粉在空气中灼烧,分别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四种固体中,只有不溶于水,溶于水但温度变化不明显,溶于水且放热使温度升高,溶于水吸热使温度降低,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
D.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与碳酸钠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10. 图1是教材中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装置,图2是化学兴趣小组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1装置,a烧杯中的溶液会由无色变为红色
B. 该实验可证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C. 与图1装置相比,图2装置可节约药品且环保
D. 图2装置中,下方的棉花团比上方的棉花团先变红
【答案】D
【解析】
【详解】A、b烧杯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a烧杯中,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故图1装置,a烧杯中的溶液会由无色变为红色,故A说法正确;
B、b烧杯的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a烧杯中,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由此可证明氨分子在不断运动,故B说法正确;
C、与图1装置相比,图2装置药品用量少且装置密闭,更加环保,故C说法正确;
D、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因此图2装置中,上方的棉花团比下方的棉花团先变红,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1. 某学习小组制作的净水器如图,关于该净水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可用肥皂水检验净水器得到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B. 活性炭主要是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C. 能除尽水中的可溶性杂质D. 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A、肥皂水可以用来区分软水和硬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浮渣多的是硬水,选项正确;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附色素和异味,选项正确;
C、所得到的水中含有钙、镁离子等可溶性杂质,不能除尽水中的可溶性杂质,选项错误;
D、要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需要加入消毒剂,而图示净水器中含有紫外线灯,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说法正确。
故选C。
12. 如图是NaCl、NaHCO3、Na2CO3三种盐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NaCl、NaHCO3、Na2CO3三种盐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40℃时,Na2CO3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C. 50℃时,NaCl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NaHCO3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
D. 将40℃的Na2CO3饱和溶液升温到60℃,出现结晶现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A、Na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故A错误;
B、40°C时,Na2CO3的溶解度为50g,因此40°C时,Na2CO3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33.3%,故B错误;
C、未说明溶液是否饱和,则50°C时,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比NaH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故C错误;
D、40°C→60°C,Na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会有晶体析出,故D正确。
故选D。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 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并回答问题。
氢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氢气的生产和储存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制氢的方法主要有化石能源制氢和电解水制氢。化石资源制氢最为成熟,水煤气变换反应:CO+H2CO2+H2是化石资源制氢过程中的重要反应之一、北京大学团队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多种催化剂对水煤气变换反应中CO转化率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
电解水法制氢的能量转化如图2所示,氚可用于核能发电,氚是一种原子核中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的原子。
氢气的储存有物理储氢和化学储氢。物理储氢包括加压储氢和吸附储氢。用物理方法将石墨进行剥离,得到的石墨烯可用于常温吸附氢气。锂氮化合物Li3N也可用于化学储氢。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 利用太阳能发电并电解水制氢可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B. Li3N中N的化合价为+3
C. 石墨烯是一种单质
D. 太阳能、风能以及化石能源都属于可再生能源
(2)氢能是一种清洁能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3)下列示意图能表示氚原子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4)图1中,催化剂为2%Au/a-MC时,CO转化率和温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
【答案】(1)AC (2)
(3)A (4)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范围在50°C~400°C之间,CO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先上升再下降
【解析】
【小问1详解】
A、利用太阳能发电并电解水制氢过程中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可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故A正确;
B、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Li3N中Li元素显+1价,则N的化合价为-3,故B错误;
C、将石墨进行剥离得到石墨烯,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则石墨烯也是一种单质,故C正确;
D、太阳能、风能都属于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短时间内不会形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D错误;
故选AC;
【小问2详解】
氢气燃烧生成水,水没有污染,所以氢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氚是一种原子核中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核外有1个电子的原子,故选A;
【小问4详解】
由图可看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范围在50°C~400°C之间,CO转化率随温度的升高先上升再下降。
14. 如图为实验室常用装置示意图,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写出标号①的仪器名称:___________。
(2)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H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若要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填字母)。 若要获得干燥的H2,可将发生装置与C装置连接,C中应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填名称)。
(3)若要用E装置收集H2,H2应从E装置的___________(填“a”或“b”)端通入。
【答案】(1)锥形瓶 (2) ①. Zn+H2SO4=ZnSO4+H2↑ ②. B ③. 浓硫酸
(3)b
【解析】
【小问1详解】
标号①的仪器名称为锥形瓶;
【小问2详解】
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若要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B装置中,当打开弹簧夹时,长颈漏斗内的液体进入试管,使试管内液面上升到多孔塑料板以上,与固体试剂接触,开始反应;当关闭弹簧夹时,产生的气体无法排出,在试管上半部分聚积,使试管内部气压增大,将液体压回到长颈漏斗,使液面降到多孔塑料板以下,使反应物相互分离,反应停止;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氢气反应,可用于干燥氢气,若要获得干燥的H2,可将发生装置与C装置连接,C中应盛放的试剂是浓硫酸;
【小问3详解】
若要用E装置收集H2,氢气难溶于水,氢气的密度比水小,则H2应从E装置的短管b端通入。
15. 烧碱-纯碱法净化卤水过程产生的盐泥中主要含有CaCO3及少量的Mg(OH)2和NaCl。如图是实验室模拟工业上以该盐泥为原料制备CaCl2的操作流程:
(1)步骤①中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___,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___________。
(2)步骤②中有气泡产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碳酸钙和氢氧化镁易溶于水B. 步骤③中的试剂X是Ca(OH)2溶液
C. 步骤③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D. 氯化钙固体可用作干燥剂
(4)步骤④中“一系列操作”包括降温结晶,说明CaCl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________。
【答案】(1) ① 过滤 ②. 引流
(2)CaCO3+2HCl=CaCl2+H2O+CO2↑ (3)BD
(4)减小
【解析】
【小问1详解】
操作a能将溶液和固体分离,步骤①中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小问2详解】
步骤②中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有气泡产生),有气泡产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A、碳酸钙和氢氧化镁难溶于水,故A说法错误;
B、步骤③向氯化钙和氯化镁溶液中加入适量试剂X,过滤可得到氢氧化镁固体和氯化钙溶液,则试剂X是Ca(OH)2溶液,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故B说法正确;
C、由B分析可知,步骤③中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说法错误;
D、氯化钙固体具有吸水性,常用作干燥剂,故D说法正确;
故选:BD;
【小问4详解】
步骤④中“一系列操作”包括降温结晶,说明CaCl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而减小,降低温度,氯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氯化钙晶体。
16. 我国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筑梦”活动小组以“助力碳中和”为主题,设计并开展了如下项目式探究活动。
【项目一】探究二氧化碳可引起温室效应
(1)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如图1所示,他们选用体积大小相等的两个塑料瓶,分别盛满同条件下的空气、二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物(体积比1:1),并用一个小塑料管连接(在塑料管中间有一滴红墨水),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后红墨水滴会___________(选填“向右”“向左”或“不”)移动。
【项目二】调查碳循环
(2)观察图2,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3)基于“碳循环"视角,实现“碳中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①减少碳排放;②_________。
(4)调查发现,我国的碳排放80%以上来自能源使用。要减少能源使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严禁使用化石燃料
B. 改进技术,提高能效
C. 捕集能源使用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集中再利用
【项目三】探究碳“捕捉”—使用不同物质吸收CO2的可行性
【进行实验】同学们分别使用等体积的H2O、Ca(OH)2饱和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NaOH溶液,利用图3装置分别进行3次实验,测得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4所示:
【分析讨论】
(5)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6)结合图4数据分析,实验使用三种物质中,对CO2吸收效果最好的是___________。
(7)有同学提出,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也会导致压强变化。于是,小组同学将压强传感器更换为温度传感器,重新进行了部分实验,实验数据如图5所示。结合图5数据综合分析,图4中NaOH溶液对应曲线在100s~300s内压强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得出结论】吸收CO2时,要多角度考虑其方案的可行性。
【答案】(1)向左 (2)光合作用(合理即可)
(3)增加二氧化碳消耗 (4)A
(5)2NaOH+CO2=Na2CO3+H2O
(6)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NaOH溶液
(7)NaOH吸收CO2减小的压强大于NaOH与CO2反应放热增大的压强
【解析】
【小问1详解】
二氧化碳吸收热量较多,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则一段时间后红墨水滴会向左移动;
【小问2详解】
观察图1,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光合作用、海水吸收等;
【小问3详解】
基于“碳循环”视角,实现“碳中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①减少碳排放,②增加二氧化碳消耗;
【小问4详解】
A、化石燃料仍然是目前主要的能源,严禁使用化石燃料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故A符合题意;
B、改进技术,提高能效可以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B不符合题意;
C、捕集能源使用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集中再利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小问5详解】
C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小问6详解】
结合图4数据分析,氢氧化钠吸收的二氧化碳最大,则装置中的压强最小,所以实验使用的三种物质中,对CO2吸收效果最好的是NaOH溶液;
【小问7详解】
由图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则说明CO2与NaOH溶液放热;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装置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故图4中NaOH溶液对应曲线在100s~300s内压强变化的原因是NaOH吸收CO2减小的压强大于NaOH与CO2反应放热增大的压强。
17. 高碳钢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主要组成是C和Fe。为测定某高碳钢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先向装置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并称量,示数如图1;再加入5.65g样品粉末,待反应不再产生气泡后鼓入干燥的空气排出氢气,立刻称量,示数如图2。
(提示:①高碳钢中除铁与稀盐酸反应外,其他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②氢气密度小于空气)
(1)请计算高碳钢中铁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
(2)上述实验测定结果比该高碳钢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偏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装置漏气
B. 实验前该高碳钢样品暴露在潮湿空气中时间过长
C. 实际称量的高碳钢样品多于5.65g
D. 鼓入干燥的空气没有把产生的氢气全部排出
【答案】(1)产生氢气的质量为150.00g+5.65g-155. 45g=0. 20g,设5.65g样品中铁的质量为x。
x=5.6g
该高碳钢中铁的质量分数=×100%≈99.1%。 (2)C
【解析】
【小问1详解】
见答案;
【小问2详解】
A、装置漏气不会影响氢气的溢出,对实验不产生误差,故选项说法错误;
B、实验前该高碳钢样品暴露在潮湿空气中时间过长,则部分铁会锈蚀,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会减少,铁的质量分数偏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C、若实际称量的高碳钢样品多于5.65g,则与盐酸反应的铁,产生氢气的质量会偏大,则铁的质量分数会偏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鼓入干燥的空气没有把产生的氢气全部排出,则计算出的氢气的质量会偏小,则铁的质量分数偏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撒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熟石灰具有碱性,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B
用铅笔芯制作电极
石墨有导电性
C
白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白醋可溶解碳酸钙等沉淀
D
在厨灶上方安装天然气报警器
天然气易燃且密度大于空气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NaCl溶液中CaCl2杂质
加过量Na2CO3后过滤
B
除去铜粉中的少量碳粉
在空气中灼烧
C
鉴别CaCO3、NaCl、NaOH、NH4NO3四种固体
加水,观察溶解和温度的变化情况
D
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颜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部分学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共5页。
这是一份29,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09g,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