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4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课件
展开一、(2023·浙江丽水高三联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1~2题。(9分)定 风 波阎 选① 江水沉沉帆影过,游鱼到晚透寒波。渡口双双飞白鸟,烟袅,芦花深处隐渔歌。 扁舟短棹归兰浦,人去,萧萧竹径透青莎。深夜无风新雨歇,凉月,露迎珠颗入圆荷。注①阎选:人称阎处士,一生未做过官。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整首词写景从远到近,上片从江水写到游鱼、飞鸟、炊烟,下片细绘近景,情景交融,使人产生清寂、悲凉之感。B.词的上片,帆影片片,游鱼历历,空中白鸥翱翔,芦花深处隐隐传来渔歌,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渔舟唱晚图。C.词的下片,草木“萧萧”,草满径荒,风停雨歇,露寒月冷,一片萧寥之状,写出作者内心的无限感怀。D.词的下片描绘了渔村从傍晚到入夜的画面,一片恬静安宁,洋溢着欢乐平和的气息,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解析 D项,“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错误。词的下片并无“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反而是新雨之后的秋夜,月悬于天,银光清幽,萧条竹径上莎草呈出一片新绿,孤零零的露珠凝落在荷叶上,让人感伤。再加上阎选一生未做官,作为布衣,更多的是对渔村美的真实的感受。
2.前人认为,“此词纯是写景,惟‘人去’二字见本意”。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本词以写景为主,但是景中有人,在“烟袅”“渔歌”中“人”已经若隐若现。②渔舟归来,停泊港湾,渔人纷纷散去。看似平和欢乐的晚归,却透着“人去堂空”的寂寥与感伤。③“人去”之后的“萧萧”、凉月、清露,情景交融,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无限感怀。
二、(2023·湖南永州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鹅湖示同志①陆九龄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可成岑。留情传注翻榛塞②,着意精微转陆沉③。珍重友朋勤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
鹅湖寺和陆子寿朱 熹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④度远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注①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应吕祖谦之邀,陆九龄(字子寿)、陆九渊兄弟与朱熹在鹅湖书院会面,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辩论。时隔三年,陆子寿重来鹅湖,访朱熹于鹅湖寺,朱熹忆起陆子寿三年前的一首旧作,作诗和之。②榛塞:阻塞。③陆沉:迂腐固执,不合时宜。④篮舆:竹轿。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陆诗认为“爱”“钦”是人的本心,若将精力花在注解古代经典、探求精微上,会令人迷惘。B.朱诗开头盛赞陆九龄人品风度,接着诗人扶藜杖出谷、乘竹轿远行,以此表达对陆九龄的思念。C.朱诗是陆诗的酬和之作,它以“次韵”的格式,严格按陆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创作,别具魅力。D.两首宋诗包蕴的情感态度丰富,有珍重友情的真诚,有坚持己见的决心,也有绵里藏针的批评。
解析 B项,“接着诗人扶藜杖出谷、乘竹轿远行”说法错误,“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的意思是“我”偶然扶着手杖走出冷落的山谷,你却屈尊乘竹轿翻山越岭远道前来,所以乘竹轿的是陆子寿,而不是诗人。
4.两首诗均写到了学习之道,但表达的观点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同:都主张尊重对方,并通过交流讨论来探求学问,获得真知。陆诗认为做学问要与志同道合的友朋“勤切琢”,并以此为乐;朱诗也认为学问只有通过研讨才能不断严密和深化。异:①陆诗认为基础牢固,学问才能稳固而精深。陆诗还反对把精力浪费在“传注”“精微”等细枝末节上,认为这些会妨碍学习的进步,令人迷惘。②朱诗认为新知识要涵养培育,才能逐步深入,日益深沉。同时,也认为做学问要认真体会难以言传的精妙之处,这样才能融通古今,达到化境。
三、(2023·河南高三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9分)偶作三首(其一)①辛弃疾儿曹谈笑觅封侯,自喜婆娑老此丘。棋斗机关嫌狡狯,鹤贪吞啖损风流。强留客饮浑忘倦,已办官租百不忧。我识箪瓢②真乐处,诗书执礼易春秋。注①这首诗作于开禧三年(1207),诗人去世之前。此时诗人已离职闲居多年。②箪瓢:出自《论语·雍也》,形容生活简朴,安贫乐道。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中觅封侯的儿童,是少年任气的辛稼轩的写照。B.诗人从自身经验出发,夹杂议论,追求内心的安适。C.离世前诗人看淡功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已然消失。D.诗歌直陈胸臆,感慨诗人之经历,风格平直而浅易。
解析 C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已然消失”错误。诗歌首联嘲笑封侯的儿童,庆幸自己得丘山之乐,实际上是一种自嘲,表达了在现实面前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愤与无奈。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只不过是掩藏在了这种无奈之中。
6.有学者认为,稼轩的很多诗都融入了个人身世的伤感。请结合诗歌对此观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诗中浸透了对世事人生的深沉感喟。①年华逝去、壮志未酬的悲叹。“儿曹谈笑觅封侯,自喜婆娑老此丘”,表面意思是嘲笑觅封侯的儿童,庆幸自己得丘山之乐。“儿曹”显然是少年任气的辛稼轩的写照,岁月带走了老英雄年少时的自信执着,只余一位得箪瓢真乐、读书明理的颓颜老翁。②洁身自爱、持敬修身的无奈。表面上诗人甘守生活的清贫,崇尚儒家之道,实则是一种深沉的无奈。
四、(2023·河南信阳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9分)座中走笔送前萧使君薛 逢①笙歌惨惨咽离筵,槐柳阴阴五月天。未学苏秦荣佩印,却思平子②赋归田。芙蓉欲绽溪边蕊,杨柳初迷渡口烟。自笑无成今老大,送君垂泪郭门前。注①薛逢:唐朝诗人,考中进士后仕途不顺,虽抱负远大,可惜没有腾达的机会。②平子:东汉张衡,字平子,仕途不顺,曾写下《归田赋》表达归隐之思。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咽”状音乐与歌声低哑,侧面写出了离别之时与会者心情的伤感、低沉。B.第二句指出分别时间,诗人在槐树柳树幽暗深邃、生长茂盛的季节送别友人。C.芙蓉正要开放,杨柳渡口烟雾迷茫,这眼前景色交代了送友上船时的环境。D.末尾二句通过描写人的动作神情抒发情感,既有惜别之意,又有自伤之情。
解析 C项,“眼前景色”错误,“芙蓉欲绽溪边蕊,杨柳初迷渡口烟”是虚写,是诗人想象送别友人时的情景。
8.诗的颔联提到了战国时苏秦因合纵成功而佩六国相印以及张衡创作《归田赋》两件事。结合本诗主题,谈谈诗人的意图。(6分)
参考答案①颔联运用了关于苏秦和张衡的两个典故,意思是说,“我”没有能够像苏秦那样功成名就,只能学张衡归隐田园了。②诗人意在以苏秦和张衡自比,高度肯定自己的才能,同时以“未学”“却思”表达仕途不顺、未能腾达的伤感。③诗人向萧使君倾诉自己的遭遇,暗含请对方予以提携之意。
五、(2023·广东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9~10题。(9分)
放言五首①(其三)[唐]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②。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③恐惧流言后,王莽④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杂 兴[清]顾嗣协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被贬江陵,写了五首《放言》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②钻龟、祝蓍:古人占卜的两种方式。③周公:周成王叔父,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叔等人制造流言,说周公要加害周成王,周公恐惧,外出避居。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④王莽:汉元帝皇后侄,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
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白诗首联设置悬念,说要赠人一个判断真假的方法,却不正面说明,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赠”字强调此法乃经验之谈。B.白诗充满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情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愤愤不平,并坚信自己与友人的冤情终会昭明。C.顾诗用语浅近、如话家常,却表现出诗人思维的深刻与缜密,诗中阐释的道理颇具思辨性和开放性。D.两首诗都以议论说理为主,富有理趣,体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洞察。两诗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富有情味,让人思而得之。
解析 D项,“两诗结尾处均未点破观点”错误。顾诗结尾“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直接点明了观点。
10.古诗中蕴含的人才观往往丰富而深刻,请分别概括以上两首诗的人才观,并简要分析两首诗是如何表达人才观的。(6分)
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7赏析意象和意境课件: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7赏析意象和意境课件,共17页。
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9赏析炼句之美课件: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9赏析炼句之美课件,共24页。
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63比较鉴赏的“四个角度”课件: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63比较鉴赏的“四个角度”课件,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