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4.1 促织优秀导学案
展开1.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将相关内容填入表格的①~③空缺处。
[答案] ①求而得虫,举家庆祝 ②化促织 ③并受虫荫,皆大欢喜
把握小说故事情节,体会小说主题
2.简要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自然段介绍了故事的起因、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全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3.围绕“促织”的主线,本文的故事情节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请简要分析是哪三次转折?然后思考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第二次,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
(2)这样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并且,使情节跌宕起伏,还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情节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如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
4.你是如何理解“求神问卜”与“魂化促织”这两个情节的现实性与虚幻性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求神问卜:这个情节来自当时的现实生活。在小说所发生的时代,人们陷入绝境时,常会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真的会那么灵验吗?从现在来看,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个情节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情节,含蓄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当时已走投无路的境况,推动了小说情节的顺利发展。
②魂化促织: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成名之子因惹祸而自杀在现实中是存在的,但是“魂化促织”则不可能。然而,书中的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小孩子本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成名的孩子却因为一只蟋蟀而自杀,并且寻死也不能忘记家里父母的难处,自杀未遂还要化为蟋蟀来帮助父母,曲折地反映了在那个时代,连孩子也没有生路。
这里其实隐含着一组巨大的对比:儿子的生命与蟋蟀的生命,孰轻孰重?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那么在儿子与蟋蟀的性命不可“得兼”的时候,成名竟然“舍儿而取蟋蟀”。可他即便舍弃了儿子,也没能摆脱悲惨的命运,最后还是儿子化成一只善斗的蟋蟀才挽救了一家人的性命。这突出了成名夫妇的悲惨处境,揭露了当时没有天理的社会现实。
5.作者始终围绕着人物的命运来写其心理变化。幼子投井自杀,成名夫妻“化怒为悲”,“相对默然,不复聊赖”,而发现儿子复苏,却仅仅是“心稍慰”,而“但蟋蟀笼虚”,则“亦不敢复究儿”。这种反常的心理状态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丢子与丢虫两相对照,儿子的生命竟然抵不上一只蟋蟀,因为如果交纳不上促织会家破人亡。成名夫妻的这种反常的心理充分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与残暴,也反映了人民所受的摧残。
艺术手法,分析品鉴
6.请结合《促织》文本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能够深刻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如,当成名和村中少年好事者比斗蟋蟀的时候,成名先后“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大喜”——“骇立愕呼”——“顿足失色”——“益惊喜”,这一连串的细节给我们展示了成名从无所谓到喜出望外异常珍惜的内心世界。
②烘托人物心情,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对成名根据神巫所示之图前往寻找促织的过程的描述:于“蒿莱中侧听徐行”,见虫则“遽扑之”,然后是“掭以尖草”“以筒水灌之”,得虫后“大喜,笼归,举家庆贺”并“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这一系列行动细节的描写,就把成名期望、急切、喜悦的心理活动生动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③铺垫渲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描述了小蟋蟀的形状: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写了小蟋蟀的迅捷飘忽;又写了小蟋蟀“忽跃落襟袖间”,对成名似有感情。在这里,对小蟋蟀形状和动作的细节描述,一方面表示促织的异乎寻常,暗示与成子化身促织相呼应;一方面暗示了小蟋蟀的超凡本事,为下文中的斗胜强敌、鸡口脱险、过关斩将,由此给成名带来富贵等情节埋下了伏笔。
④画龙点睛,深化作品的主题。如文中写到虫,逐级献上去;奖,逐级赏下来;成名因而暴富;可是“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这个典型的细节,点明了黑赤色促织的来历,增强了故事的神奇色彩,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在官府的逼迫下,成子自杀后还要魂化促织以供玩赏,才能解脱一家的苦难,这就更加表现出百姓所受苦难至深和统治者的荒淫残暴,从而深化作品的主题。
7.《促织》对比手法的充分应用,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表现力、主题思想。请找出文中的对比并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促织盛产地与稀有地征收促织成对比:“此物故非西产”,作者在用陕西征促织之举与盛产地征促织作对比,故“倾数家之产”为平常,“迂讷”之人被“报充里正役”为必然,“游侠儿得佳者”“昂其直”为可能。作者之憎恶犹然在目,弄权者无视民生之丑态亦毕现。
②成名前后职业、命运状况的对比: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时的清贫、苦读、宁静平和的人生与“充里正役”时的唯思自尽、曲折跌宕、几番沉浮的命运,极尽痛楚的辛酸成为鲜明的对比。
③成名自身前后际遇的殊异,是最鲜明的对比:成名无意中“成名”富贵,与前番“操童子业”形成鲜明对比,走“正道”“久不售”,走“媚上”之道却可以数岁“过世家”。
④诸多官僚的征促织、奖成名形成对比:“上”“抚军”“宰”等见成名所献之促织,“大悦”并“赏成”“诏赐”“免成役”“厚赉成”等,此等官僚赏罚分明、大举赏赐与其征促织的残忍,与民众所期待的“德政”“仁政”等对比中美丑自见。为政者不计民生、不理民事、不谋其位的丑态尽现。
⑤文章的喜剧结局与其情感基调对比深刻:以成名的成名显贵、富耀一方结局,这是典型的以乐写哀,这种叙事的外在完美结局和主题情感的强烈伤怀又形成一组对比。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73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6.2 *六国论优秀导学案及答案</a>,共7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 * 六国论)16.1 阿房宫赋优质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7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八单元16(阿房宫赋 * 六国论)16.1 阿房宫赋优质导学案及答案</a>,共2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15.1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68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八单元15(谏太宗十思疏 * 答司马谏议书)15.1 谏太宗十思疏优秀学案</a>,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