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机械运动 同步练习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567840/0-171205832597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1机械运动 同步练习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567840/0-171205832605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1机械运动 同步练习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567840/0-171205832608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科学浙教版第1节 机械运动综合训练题
展开1.中华传统文化中古诗词词句优美,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自仰头朝天望,天高月色照我面,忽然月羞躲云中,原是晚云遮明月”。其中“月羞躲云中”是以云为参照物
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的运动是以船上乘客为参照物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的
D.“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有力的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我们在乘坐动车时有过这样的体验:看着对面的列车,感觉自己的车子在移动,等对面的列车驶过,却发现自己的车并没有移动。下列关于这个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对面车里的人,感觉我们的车是静止的B.以站台为参照物,对面的车是静止的
C.以旁边静止的车为参照物,自己的车是静止的D.以站台为参照物,自己的车是运动的
3.汽车在公路上以10m/s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驾驶员发现前方路口灯号转为红灯,经0.5s的反应时间后,开始踩刹车,汽车车速v随时间t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0.5s的反应时间内,车子前进了10m
B.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车子滑行距离为5m
C.从开始刹车后1s,车速为5m/s
D.从灯号转为红灯起到汽车完全静止,车子共前进了15m
4.如图所示,是香香同学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运动的情景,可能做匀速运动的是( )
A.B.
C.D.
5.无人机航拍影像具有高清、生动的优点。如图甲所示,某地交管部门利用载有高清摄像机的无人机进行高速公路通行情况的实时监测。图乙是无人机竖直向上运动到100m上空的v-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飞行过程中,以无人机为参照物,摄像机是运动的
B.无人机在上升的过程中,摄像机中所成的像大小不变
C.在5~10s过程中,无人机做匀速直线运动
D.无人机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0m/s
6.图中的A、B、C、D分别是用照相机拍摄(每0.1s拍摄一次)的小球在四种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照片,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B.C.D.
7.图为P、Q两物体沿同一直线做直线运动的s-t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t1前,P在Q的前面
B.0~t1,Q的路程比P的大
C.0~t1,P、Q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D.P做匀速直线运动,Q做曲线运动
8.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需要0.1秒,现有一根长50米的铁质水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那么你将听到( )次声音。(已知常温下声音在钢铁、水、空气中传播速度分别为5200m/s、1500m/s、340m/s )
A.1次B.2次C.3次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
9.如图是英国的业余摄影师Le—May用相机记录下了一只黄鼠狼骑在一只啄木鸟背上飞行的场景,关于啄木鸟驮着黄鼠狼向前飞行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黄鼠狼为参照物,啄木鸟是运动的
B.以啄木鸟为参照物,黄鼠狼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啄木鸟是运动的,黄鼠狼是静止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黄鼠狼和啄木鸟都是静止的
10.小明在上学的路上,先以v1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以v2走完后一半路程,则他在上学的全程中平均速度为( )
A.B.C.D.
11.两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在水平面上向东运动,它们的s- 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第2s末物体乙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B.第4s末两物体的运动速度恰好相等
C.前2s内,以物体乙为参照物,物体甲在向东运动
D.前4s内,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12.如图是反映新龟兔百米赛跑的s-t图像,请根据图像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比赛结果是乌龟获胜B.比赛开始时,乌龟先出发
C.比赛途中,兔子和乌龟共计相遇三次D.整个比赛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较大
13.a、b、c三辆汽车从甲地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乙地,其中a车以速度v做匀速直线运动到乙地;b车以速度v出发,先做加速运动再做减速运动,到达乙地时速度恰好还是v;c车也以速度v出发,先做减速运动再做加速运动,到达乙地时速度恰好也是v,三辆汽车运动时间分别为 、和,其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B.C.D.
14.甲、乙两球在同一水平面上,用相机在前后不同时刻拍到的照片如图所示,在拍照过程中两球不发生碰撞,下列关于两球的运动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
A.甲静止,乙向南运动
B.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
C.甲、乙都向北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D.甲、乙都向南运动,乙的速度小于甲的速度
15.有甲、乙两列火车,甲车上的乘客从一侧窗口看到田野上的树木向北运动。从另一侧窗口看到乙车也向北运动,但比树木运动得慢,则( )
A.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停在站台
B.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C.甲、乙两车同时向北运动,且乙车比甲车快
D.甲、乙两车同时向南运动,且乙车比甲车慢
16.甲、乙两物体运动时,其路程与时间关系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则由图像可知( )
A.两物体在t=5秒时一定相遇
B.两物体在5秒内通过的路程s甲
D.甲物体一定在做变速运动,乙物体一定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17.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液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
A.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02m
B.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m
C.汽车的速度约为24.3m/s
D.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3s
18.甲、乙、丙三辆车行驶在东西方向的平直公路上,甲车上的人看到丙车在匀速向东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匀速向西运动,丙车上的人看到乙车和路边的树都以同样的速度匀速向东运动(各车上的人均以自己所在的车为参照物),则各车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向东运动B.乙车向东运动C.丙车向西运动D.乙车向西运动
19.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错误的是( )
A.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
B.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
C.甲、乙两车在40s时速度相等
D.甲车比乙车先到达1000m的路程
20.端午节小明和爸爸坐火车一起去探望在外地的外婆。已知火车长200m,当火车以72km/h的速度通过一条隧道时,小明测得自己通过此隧道内运行的时间为90s。假设火车一直匀速行驶,求:
(1)此隧道有多长?
(2)该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多少时间?
21.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向西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当t为10秒时乙的速度 ,当 t=5s秒时两车相距 米;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在向 (选填“东”或“西”) 运动。
22.某区域的道路交通情况如图所示,请回答:
(1)某车沿三环北路自西向东行驶,若司机以自己作参照物,看到路边限速牌(如图)是向 运动的。
(2)该车过苏嘉路时实时监控拍到的时间是上午10点20分,过东方路实时监控拍到的时间是上午10点23分,从地图上查得两测速点间的距离3km,该车有没有超速?
23.如图所示是小球下落过程中每隔相同时间曝光一次所得的照片,我们认为小球是运动的参照物是 ,比较小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 ,可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 。
24.北京冬奥会的首钢滑雪大跳台紧邻群明湖(如图),是以敦煌飞天壁画为设计灵感,主体就像“飞天”的飘带,这是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比赛的场地。跳台高60米,全长164米。请回答:
(1)运动员沿着大跳台滑下,其运动属于 (填“直线”或“曲线”)运动;
(2)地面上跳台最高点与其对应湖面下跳台“最高点”的距离为 米;
(3)平静的群明湖面上倒映着美丽的“飞天”飘带,其形成的原理是 ;
(4)运动员沿大跳台的斜面下滑时,若以运动员在湖面下所成的像为参照物,运动员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5.2021年6月25日,嘉兴的有轨电车投入运行。首列有轨电车“南湖号”车辆总长度为34.8m,运营时最高速度为70km/h,车辆自重50t(如图所示)。车轮与轨道的总接触面积约为40cm2,根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行车时,司机和乘客都应系好安全带,这是为了避免紧急刹车时,由于 导致身体前冲而受伤;
(2)有轨电车在路口将与汽车共用一套红绿灯信号系统。通过计算判断:要在10秒内使整列有轨电车通过总宽度为45.2m的路口,则电车的速度至少为多少千米/时?(g取10N/kg)( )
26.从物理学角度分析,成语“抢耳盗铃”中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 以上,现有一根长为17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生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s,你会听到 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s)
27.小科和小慈两位同学一起从家出发去学校,小科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1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2m/s;小慈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1m/s。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2m/s。小科的平均速度是 m/s。先到学校的是 。
28.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
(1)敲击结束后通过空气传播听到声音需要多少秒?
(2)该金属中的声速。
29.据统计,全国发生的车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今年,某地要推行“区间测速”。所谓的“区间测速”,就是在两监测点安装监控和测速探头,测出同一辆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车速,如果这个平均车速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30km,一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的速度为100km/h,通过监测点B的速度为110km/h,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该路段最高限速120km/h。
(1)原来检测的方法是监控探头判断通过监测点时的车速。如果按原来的方法,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会不会判为超速?
(2)通过计算说明,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会不会被判为超速?
30.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距前面山崖 440 m 处鸣笛,经过 2.5 s 后听到回声,已知空气中的传声速度为 340 m/s,求:
(1)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为多少?
(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汽车的行驶速度。
参考答案:
1.B
【详解】A.“月羞躲云中”意思是月亮是运动的,因为以云为参照物,月亮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轻舟”行驶过程中,船上的乘客随船一起运动,所以以船上乘客为参照物,“轻舟”与船的位置没有改变,“轻舟”是静止的,“轻舟已过万重山”意思是“轻舟”是运动的,“山”是静止的,所以是以岸或岸边的山为参照物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小船行驶过程中“青山”迎面而来,青山距离小船越来越近,“青山”是运动的,所以是以小船为参照物,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人们住在地球上,地球赤道全长四万公里,因地球自转,以地轴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在不知不觉中,一日已行了八万里路,在地球上的人们也在“巡天”;若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C
【详解】A.对面车里的人,以自己为参照物,发现我们的车的位置在不断改变,它们会感觉我们的车是运动的,故A错误。
B.以站台为参照物,对面的车的位置不断改变,则它是运动的,故B错误。
C.我们自己的车以地面为参照物时,位置不变,则它是静止的。则以旁边静止的车为参照物,自己的车的位置仍然不变,还是静止的,故C正确。
D.以站台为参照物,自己的车的位置不变,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C。
3.B
【详解】A.由知道,在0.5s的反应时间内,车子前进了
故A错误;
B.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车子滑行的平均速度为
滑行距离
故B正确;
C.由图像知道,从开始刹车后1s,车速为0,故C错误;
D.从灯号转为红灯起到汽车完全静止,车子共前进了
5m+5m=10m
故D错误。
故选B。
4.B
【详解】A.在相等时间间隔里位置没有变化,即静止,故A不符合题意;
B.已知时间间隔相同,每个时间段内通过的距离也相同,说明物体在这一时间内可能做匀速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已知时间间隔相同,相同时间段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大,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已知时间间隔相同,相同时间段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小,说明物体做变速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C
【详解】A.无人机上载有高清摄像机,以无人机为参照物,摄像机与无人机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摄像机是静止的,故A错误;
B.摄像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无人机在上升过程中,物体离凸透镜越来越远,所成的像不断变小,故B错误;
C.由图乙可知,在5~10s过程中,无人机运动的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水平线,所以无人机在5~10s这个过程中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
D.由图乙可知,无人机竖直向上运动到100m上空时用的时间为15s,无人机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故D错误。
故选C。
6.B
【详解】A.图中物体做曲线运动,运动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小球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图中可知,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因此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图中可知,小球在连续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增大,因此小球下落速度在加快,故C不符合题意;
D.图中可知,小球运动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小球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C
【详解】A.位移-时间图象表示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由图知,t=0时刻两物体在同一位置,在t1时刻之前,P的位移大于Q的位移,则知P在Q的前面。故A错误。
B.根据图象的斜率表示该时刻的速度可知,两物体都做单向直线运动,路程等于位移大小,由图看出,在0~t1时间内,两物体的位移大小相等,则路程相等.故B错误。
C.在0~t1时间内,P、Q的位移相等,所用时间相等,则平均速度大小相等.故C正确。
D.根据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的速度,则知P做匀速直线运动,Q做加速直线运动,不是曲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8.B
【详解】声音通过铁管传递的时间为
t1==0.01s
声音通过水传递的时间为
t2==0.03s
声音通过空气传递的时间为
==0.15s
t1=t2-t1=0.03s-0.01s=0.02s<0.1s
t2=t3-t1=0.15s-0.01s=0.14s>0.1s
t3=t3-t2=0.3-0.15s=0.15s>0.1s
因此我们只能听到2次。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9.B
【详解】A.以黄鼠狼为参照物,啄木鸟与黄鼠狼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啄木鸟是静止的,故A错误。
B.以啄木鸟为参照物,黄鼠狼与啄木鸟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黄鼠狼是静止的,故B正确。
CD.以地面为参照物,啄木鸟和黄鼠狼与地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因此它们都是运动的,故CD错误。
故选B。
10.B
【详解】设全程路程为s,则物体在前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
物体在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
物体全程用的时间
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
=
故选B。
11.D
【详解】A.由图知道,乙物体在0~2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第2s末以后物体乙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物体的位置不再发生变化,保持静止状态,故A错误;
B.由图像知道,甲物体一直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第4s末,甲是匀速直线运动,乙静止,此时两物体运动的路程相等,故B错误;
C.前2s内,在相同时间内,乙物体运动的距离大于甲,甲、乙两物体同时由同一位置开始在水平面上向东运动,以物体乙为参照物,物体甲在向西运动,故C错误;
D.前4s内,相同时间内,甲、乙物体运动的距离相等,由于,所以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12.A
【详解】A.全程为100m,跑完全程时,乌龟用的时间长,所以乌龟输了,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乌龟在0秒时出发,兔子在t1秒出发,所以乌龟先出发,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路程相同,时间相同时,二者相遇,表现在图像上是两图像的交点,两图像共有三个交点,所以途中相遇三次,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全程为100m,跑完全程时,乌龟用的时间长,兔子用的时间短,由知道,兔子的平均速度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C
【详解】设甲、乙之间的位移为s,三者的初速度为v,设三者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a、vb、vc,可得
分析题目可知,a做匀速运动va=v;b先加速,后减速直到速度为v,那么这个过程中的所有时刻的速度都大于等于v,所以vb>v;c先减速,后加速直到速度为v,那么这个过程中的所有时刻的速度都小于等于v,所以vc<v;故 vc<va<vb,故tb<ta<tc,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D
【详解】A.甲球静止,乙向南运动,运动到乙球的南方是有可能的,故A不符合题意;
B.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也是可能运动到甲球在北方,而乙球在南方,故B不符合题意;
C.甲、乙都向北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是可能的,因为甲球追上了乙球,接着运动,这样就可以保证甲球在北方,乙球在南方,故C不符合题意;
D.甲、乙都向南运动,乙的速度小于甲的速度,这样最后甲球在南方,乙球追不上,只能在北方,不符合后拍的图片,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5.D
【详解】A.甲车向南运动,如果乙车停留在站台上,甲车会看到树木和乙车一相同的速度向北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甲车向南运动,会看到树木相对于甲车向北,而树木快,说明乙车也向南运动,但乙车运动慢,故B不符合题意;
C.甲、乙两车同时向北运动,乙车比甲机车快,树木是静止的,就会看到树木向南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甲车上的乘客看到树木向北运动,说明甲车向南运动,同时看到乙车向北运动,但比树木运动得慢,说明乙车也向南运动,但乙车比甲车运动的慢,故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6.D
【详解】A.s-t图像中,两线相交表示两物体通过的路程相等,但是题中没有说明运动方向,则t=5s时不一定能相遇,故A不符合题意;
BC.由图像可知,甲、乙两物体在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由可知,在5秒内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故BC不符合题意;
D.甲物体的运动图像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乙物体的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表示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7.C
【详解】A.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
t1=×0.6s=0.3s
由v=可得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3s=102m
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
t2=×(1.8s−1.4s)=0.2s
由v=可得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0.2s=68m
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汽车收到两次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
s=s1−s2=102m−68m=34m
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
t=1.6s−0.3s=1.3s
汽车的速度
v==≈26.15m/s
故C错误,符合题意;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C
【详解】①丙车上的人看到乙车和路边的树都以同样的速度匀速向东运动,那么丙车一定是相对地面向西运动的,“乙车和路边的树都以同样的速度”,说明乙车是静止的。
②当甲车上的人看到丙车在匀速向东运动时,说明甲车有可能向西运动而且速度大于丙车。
综上分析,只有选项C正确。
故选C。
19.C
【详解】A.由图可知,前10s,甲通过的路程为300m,乙通过的路程为200m,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甲车到达600m所用时间为20s,乙车到达450m所用时间为20s,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甲、乙两车在30s~40s时间内平均速度分别为
乙的平均速度大于甲,乙车在做加速运动,故在40s时,乙的速度大于甲,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在20s~30s时间内,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300m,表明速度相同,乙车在做加速运动,故在30s时,乙的速度大于甲,假设两车同时到达1000m处,则剩余200m乙车需要的时间小于甲,乙车先到达1200m处,不符合题意,如果乙先到达1000m处,也是乙先到达1200m,也不符合题意,故只甲车比乙车先到达1000m处,两车才可能同时到达1200m,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0. 1800 100
【详解】(1)[1]v=72km/h=20m/s=v小明, 小明测得自己通过此隧道内运行的时间为90s.则由v=得,此隧道的长
s=vt=20m/s90s=1800m.
(2)[2]火车完全通过隧道的路程:
s=s隧道+s车=1800m+200m=2000m
由v=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的时间
===100s
21. 12 40 东
【详解】(1)[1]根据图像可知,二者的图像都是通过坐标原点的斜线,因此二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为
(2)[2]甲的速度为
根据图像可知,当t=5s时,s乙'=60m;甲通过的路程
s甲'=v甲t甲'=20m/s×5s=100m
则甲乙相距
s=s甲'- s乙'=100m-60m=40m
(3)[3]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在向后的方向上位置不断变化,因此乙车在向东运动。
22. 西 汽车没有超速
【详解】(1)[1]若司机以自己作参照物,看到路边限速牌与司机的距离逐渐增大,车沿三环北路自西向东行驶,则限速牌向西运动。
(2)[2]汽车通过两测速点间的时间为
t=10点23分-10点20分=3分
两测速点间的平均速度
限速标志牌显示最高速度为90km/h,所以汽车没有超速。
23. 地面 路程 快
【详解】[1]在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要先选取一个标准作为参照物,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就是物体运动了,否则就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球的位置发生着变化,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球是运动的。
[2][3]由图知道,小球下落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的照片,时间间隔相同,路程越来越大,所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24. 曲线 120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运动
【详解】(1)[1]运动员沿着大跳台滑下,它一边向前运动,一边向下运动,即运动轨迹为曲线,属于曲线运动。
(2)[2]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可知,跳台的最高点的像到湖面的距离等于跳台最高点到湖面的距离为60m,那么两个最高点的距离为
60m+60m=120m
(3)[3]平静的群明湖面上倒映着美丽的“飞天”飘带,是平面镜成像,其形成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4)[4]运动员沿大跳台的斜面下滑时,若以运动员在湖面下所成的像为参照物,运动员与像之间的距离不断减小,因此运动员是运动的。
25. 惯性
【详解】(1)[1]行车时,乘客具有惯性,乘客系好安全带,是为了避免紧急刹车时,因惯性导致身体前冲而受伤。
(2)[2]电车的速度为
26. 产生 传播 0.05 1
【详解】[1][2]“掩耳盗铃”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产生,又没有阻止声音的传播,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3]因为管长s=17m,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则由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
[4]由于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所以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一定小于0.05s,则两次声音的间隔一定小于0.1s,此时人耳无法分辨两次声音,故只能听到一次敲打声。
27. 1.33 小慈
【详解】[1]小科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1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2m/s,故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2]根据题意可知
综上可知
故小慈先到学校。
28.(1)3s;(2)2040m/s
【详解】解:(1)由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间为
(2)由于声音在金属中传播速度大于空气中传播速度,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金属管传播的,声音在该金属中的传播时间
金属中的声速为
答:(1)声音在空气中从金属管一端传播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是3s;
(2)该金属中的声速是2040m/s。
29.(1)不会;(2)会被判为超速
【详解】解:(1)因为
所以该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不会被判为超速。
(2)由图可知,轿车的行驶时间
轿车的平均速度为
故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会被判为超速。
答:(1)按原来的方法,这辆轿车通过监测点A、B时不会判为超速;
(2)采用“区间测速”,这辆轿车会被判为超速。
30.(1)850m;(2)30m;(3)12m/s
【详解】(1)[1]汽车与鸣笛声的传播时间
t车=t声=2.5s
鸣笛声传播的路程
s声=v声t声=340m/s×2.5s=850m
(2)[2]由题意可知
s总=s车+s声=880m
汽车行驶的路程
s车=s总-s声=880m-850m=30m
(3)[3]汽车的速度
答:(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为850m。
(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30m。
(3)汽车行驶的速度为12m/s。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节 机械运动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浙教版七年级下册<a href="/kx/tb_c5657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1节 机械运动课堂检测</a>,文件包含第三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原卷版doc、第三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节 机械运动精品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a href="/kx/tb_c5657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1节 机械运动精品一课一练</a>,文件包含31机械运动原卷版docx、31机械运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 1 节 健康精品精练: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 1 节 健康精品精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下列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是,下列活动容易导致生理不健康的是,柯柯是个真正健康的人,因为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