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浙江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课件+教案+练习合集
初中科学第1节 机械运动课后作业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第1节 机械运动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31机械运动解析版2020-2021学年科学七年级下册讲练测浙教版docx、31机械运动原卷版2020-2021学年科学七年级下册讲练测浙教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二、参照物
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要先选定某一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要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
由于物体的描述与参照物有关,故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机械运动的分类
分类
运动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四、速度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得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慢,速度越小
公式:通常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即
v=st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或m•s-1(米每秒)。交通运输中常用km/h(千米每小时)做单位。
1m/s=3.6km/h
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五、速度公式的应用
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变形公式:v=st → s=vt、t=sv
如果知道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可计算出第三个量
注意事项
公式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
公式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下
先进行字母运算,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
【例题精析】
例1.在下列诗词中都蕴涵着物理知识,其中能体现“物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是( )
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C.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D.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解答】解:
A、以“帆船”为参照物,“青山”和“帆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青山”是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物,“青山”与“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青山”是静止的;所以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故A符合题意;
B、“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声音可以在气体和液体中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
C、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只能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故C不符合题意;
D、满架蔷薇一院香,整个院子里都能闻到蔷薇花的香味,是气体分子运动的结果,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例2.甲、乙、丙三辆车一起以各自的速度向东匀速直线行驶,t1时刻甲乙丙的位置如图所示,甲乙、乙丙之间的距离均为1千米。行驶一段时间后,t2时刻乙在甲后方800米的位置,丙在乙后方1200米的位置,则在t1和t2这段时间内( )
A.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向西运动
B.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向东运动
C.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东运动
D.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运动
【解答】解:
AB、t1时刻甲丙之间相距2km,t2时刻时甲丙之间还是相距2km,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是静止的,故AB错误;
CD、t1时刻甲乙之间相距1km,t2时刻时甲乙之间相距800m,所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西运动,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例3.两列火车如图所示,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静止
B.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则和谐号一定也向东行驶
C.若西子号静止,则和谐号可能向西行驶
D.若两车都向西行驶,则西子号行驶得较慢
【解答】解:A、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和谐号静止,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故A错误;
B、若西子号向东行驶,和谐号也向东行驶且速度更快时,西子号上的乘客可以看到和谐号向东行驶,故B正确;
C、若西子号静止,和谐号向西行驶,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但题目中“西子号列车上的乘客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故C错误;
D、若两车都向西行驶且西子号较慢,则西子号上的乘客应该看到和谐号向西行驶,不可能看到和谐号列车正在向东行驶,故D错误。
故选:B。
例4.新加坡圣淘沙岛iFly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室内跳伞模拟装置。体验者在风洞内凭借风力悬空飞行,进而摆出各种造型、做出各种动作,以此获得高空跳伞的刺激体验。
(1)体验者获得高空跳伞的刺激体验,原因是以流动的空气为参照物,人是向 运动的。
(2)在风洞中,人受到空气向上的作用力会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迎风面积是指人受到风的正面作用面积,已知在风速相同时人受到空气向上的作用力和人的迎风面的面积成正比,根据以下甲乙两图可以判断体重相同的A、B同学, 同学的迎风面积大。
【解答】解:
(1)空气是向上流动的,以流动的空气为参照物,人与空气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人是向下运动的;
(2)由图可知,A的高度高,由于AB的重力相同,高度越高,风速越小,则迎风面积越大。
故答案为:(1)下;(2)A。
例5.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实验: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秒表和 。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陡”或“缓”)。
(3)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4)如图中秒表的1格表示1秒,甲、乙、丙分别对应了小车在起点、中点、终点位置的时间。其中s1=90cm小车长10cm,则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 m/s。
【解答】解:
(1)测平均速度的原理为v=st,实验中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所以需用到刻度尺和停表;
(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小车运动的速度慢一些,所以,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
(3)小车质量一定,下滑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所以速度增大;
(4)由图可知,全过程的路程s1=90cm=0.9m,全程所用的时间为5s,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v=s1t=0.9m5s=0.18m/s。
故答案为:(1)刻度尺;(2)缓;(3)增大;(4)0.18。
例6.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鼓楼广场后,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自行车。路程与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
(1)骑车的是图中哪一段?
(2)小刚骑车的速度是多少?
(3)小刚从家到鼓楼广场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答】解:
(1)从图象上来看,AB段比OA段倾斜度大,所以骑车的是AB段。
故选AB段
(2)AB段的路程sAB=3600m﹣1800m=1800m,时间tAB=30min﹣25min=5min=300s,
骑车的速度VAB=sABtAB=1800m300s=6m/s。
答:小刚骑车的速度是6m/s。
(3)整个路程s=3600m,时间t=30min=1800s,
整个过程平均速度v=st=3600m1800s=2m/s。
答:小刚从家到鼓楼广场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m/s。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共13小题)
1.港珠澳大桥全长55km,位列“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于2018年10月24日上年9时正式通车。如图所示,一辆卡车行驶在大桥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该卡车为参照物,卡车司机是运动的
B.以后面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该卡车一定是静止的
C.以桥上标志牌为参照物,卡车司机是运动的
D.以卡车司机为参照物,桥上的标志牌是静止的
【解答】解:A、卡车行驶在大桥上,卡车司机与卡车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化,以该卡车为参照物,司机是静止的,故A错误;
B、后面汽车的速度有可能大于卡车的速度,也有可能小于卡车的速度,所以,以后面行驶的汽车为参照物,该卡车不一定是静止的,故B错误;
C、以桥上的标志牌为参照物,卡车司机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卡车司机是运动的,故C正确;
D、以卡车司机为参照物,桥上的标志牌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桥上的标志牌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C。
2.甲、乙两同学在同一地点沿平直路面同向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前5min乙同学速度为48m/s
B.乙同学在10min内的平均速度是0.8m/s
C.甲、乙同学在第8min时速度相同
D.甲同学以0.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解:
A.由图可知,前5min内乙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且行驶的路程为240m,其速度v=s1t1=240m5×60s=0.8m/s,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前10min内运动的距离为240m,则其平均速度v2=s1t2=240m10×60s=0.4m/s,故B错误;
C.由图可知,5min~10min内乙同学处于静止状态,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乙同学在第8min时速度不相同,故C错误;
D.由图可知,甲同学做匀速直线运动,且10min内通过的路程为300m,其受到v3=s2t3=300m10×60s=0.5m/s,故D正确。
故选:D。
3.如图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体( )
A.在0~20s时间内的速度比在30~40s时间内的速度大
B.在整个40s时间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25s的时间内平均速度为2m/s
D.物体第1s的速度与第32s的速度之比是1:2
【解答】解:
A、在0~2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40m,则速度为:v1=s1t1=40m20s=2m/s,此过程中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30~40s内物体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30~4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80m﹣40m=40m,其速度为v2=s2t2=40m10s=4m/s;
所以,物体在0~20s时间内的速度比在30~40s时间内的速度小;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物体在20~30s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物体在40s内不是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物体在20~30s处于静止状态,所用物体在前25s内的平均速度小于前20s内的平均速度,即小于2m/s,故C错误;
D、由于物体在前20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第1s的速度为2m/s;
物体30~40s内也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为4m/s,因此第32s的速度为4m/s;
则物体第1s的速度与第32s的速度之比是2m/s:4m/s=1:2,故D正确。
故选:D。
4.如图所示,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从月球返回到绕月轨道和返回舱进行对接,对接的时候,( )
A.以返回舱为参照物,探测器是运动的
B.以探测器为参照物,返回舱是静止的
C.以返回舱为参照物,月球是静止的
D.以月球为参照物,探测器是静止的
【解答】解: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从月球返回到绕月轨道和返回舱进行对接,对接的时候。
A、以返回舱为参照物,探测器与返回舱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探测器是静止的,故A错误;
B、以探测器为参照物,返回舱与探测器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返回舱是静止的,故B正确;
C、以返回舱为参照物,月球与返回舱之间有位置变化,月球是运动的,故C错误;
D、以月球为参照物,探测器与月球之间有位置变化,探测器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B。
5.机械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下列关于机械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与参照物的选择无关,对任何参照物而言结果都是相同的
B.参照物就是假定静止不动的物体,以它作为研究其他物体运动的标准
C.自然界无所谓运动和静止
D.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往往以地球为参照物,因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解答】解:A、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当选择的参照物发生变化时,对于物体运动状态的结论也可能发生变化,故A错误。
B、一个物体在被选作参照物的同时就已经被假定为静止了,故B正确。
C、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故C错误。
D、地球在做着公转和自转,而不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B。
6.如图所示是男子100米决赛运动员冲线瞬间的电视转播截屏照片,冠军的成绩为9.79s,根据图片信息可知( )
A.可以通过比较任1秒内各选手跑的路程,得知跑完全程谁最快
B.可以通过比较各选手跑完全程用的时间,得知谁快谁慢
C.不能求出冠军全程的平均速度
D.冠军全程的平均速度为9.79m/s
【解答】解:A、通过比较任1秒内各选手跑的路程,无法得知跑完全程谁最快。应该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出各选手的平均速度加以比较,比值越大,跑的越快,故A错误。
B、百米赛跑,路程相同,各选手跑完全程用的时间越多,谁跑的越慢,故B正确。
CD、冠军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100m9.79s≈10.21m/s,故CD错误。
故选:B。
7.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0~15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解答】解:
A、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故A错误;
BC、甲物体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10~15s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处于静止状态;乙物体在0~15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甲乙两物体在0~1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平均速度相等,即v甲=v乙,故B错误;C正确;
D、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15s内通过路程相等,在20s时,乙的路程大于甲的路程,故D错误。
故选:C。
8.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匀速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v甲=0.6m/s,v乙=0.2m/s
B.经过6s两小车可能相距2.4m
C.经过6s两小车可能相距4.8m
D.经过6s两小车可能相距6m
【解答】解:
由图象知,甲、乙均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甲、乙通过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即甲、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由题目可知,两小车同时同地沿直线运动,却未说明两小车行进方向,根据题目,两小车可能同向而行,也可能相背而行;
A、由图可知,甲的速度为v=st=3.6m6s=0.6 m/s;乙的速度为v=st=2.4m12s=0.2 m/s;故A正确;
BCD、由图象可知,经过6s,甲运动的路程为3.6m,乙运动的路程为1.2m,
若甲乙同向而行,则经过6s两小车相距3.6m﹣1.2m=2.4m,故B正确;
若甲乙背向而行,则经过6s两小车相距3.6m+1.2m=4.8m,故C正确,D错误;
故选:D。
9.在匀速直线行驶的车内,小芳在座位上,小明在固定位置给小芳先后拍下甲、乙两张照片如图所示,可判断( )
A.车向西运动,小芳相对车一定是静止的
B.车向西运动,小芳相对车一定是运动的
C.车向东运动,小芳相对车可能是静止的
D.车向东运动,小芳相对车一定是运动的
【解答】解:读图可知,图乙与图甲相比,广州塔相对于车的位置向右(东)发生了移动,因此,相对于地面,车是向西运动的;
以车为参照物,小芳相对于车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小芳是静止的。故只有A正确。
故选:A。
10.甲、乙两物体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之比为3:2,路程之比是4:3,则甲乙两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
A.8:9B.2:1C.1:2D.9:8
【解答】解:由v=st可得,运动的时间之比:t甲t乙=s甲v甲s乙v乙=s甲s乙×v乙v甲=43×23=89。
故选:A。
11.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某段平直公路上同起点向东行驶时的运动过程,在这段时间内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整个运动过程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先向西运动后向东运动
B.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C.两车同时出发,乙车到达8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到达此处所用时间
D.甲车在10~20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乙车0~40s内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AB、据图可知,甲车通过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相等,则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通过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逐渐增加,则乙车做加速运动,甲车的速度一开始大于乙车的速度,后来乙车速度大于甲车,所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先向东运动后向西运动,故A错误,B正确;
C、据图可知,乙车到达800m处所用时间大于30s,甲车达900m才用30s,两车同时出发,乙车到达8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到达此处所用时间,故C正确;
D、甲车在10~20s内的通过的路程s=300m,则甲车的平均速度v甲=st=300m10s=30m/s,
乙车在0~40s内的通过的路程s′=1200m,则乙车的平均速度v乙=s't'=1200m40s=30m/s,甲乙两车平均速度相等,故D正确。
故选:A。
12.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B.第3s时乙的速度比甲快
C.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s
D.甲、乙相遇时,他们速度相等
【解答】解:由图象知,甲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甲通过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即甲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前2s,乙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2s后乙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处于静止状态,即乙是先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
A、2~4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
B、第3s时,甲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乙是静止状态,甲的速度快,故B错误;
C、0~4s,乙运动的路程是8m,时间是4s,平均速度为v=st=4m2s=2m/s,故C正确;
D、4s时甲乙相遇,甲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乙是静止状态,甲的速度快,故D错误。
故选:C。
13.如图所示,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方向运动,那么( )
A.甲车的速度为8m/s
B.10s时,甲、乙两车相距70m
C.若乙、丙运动的路程之比为2:3,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8:3
D.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2:1
【解答】解:
A、由甲的s﹣t图象知,当t甲=2s时,s甲=8m,则甲车的速度v甲=s甲t甲=8m2s=4m/s,故A不符合题意;
B、由乙的s﹣t图象知,当t乙=4s时,s乙=4m,则v乙=s乙t乙=4m4s=1m/s,10s时,因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同方向运动,甲、乙两车相距△s=△vt=(v甲﹣v乙)t=(4m/s﹣1m/s)×10s=30m,故B不符合题意;
C、丙的图象是v﹣t图象,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其速度大小v丙=4m/s,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乙t'丙=s'乙v乙s'丙v丙=s'乙s'丙×v丙v乙=23×4m/s1m/s=83,故C符合题意;
D、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v甲v乙=4m/s1m/s=41,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4.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1所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在本实验中,若使用秒表进行计时,在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目的是为了方便测量 ;
(3)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依据是: 。
(4)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由图可知,AB的距离sAB= cm,小球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 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5)如图2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 ;
(6)小球在AD段运动过程中,经过时间tAD中点时的速度为v1,经过路程s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 v2(选填“>”、“<”或“=”)。
【解答】解:(1)实验中根据v=st求出平均速度,所以实验原理是:v=st;
(2)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运动速度较慢,运动时间较长,便于计时;
(3)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4)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7.0cm,sAC=17.0 cm,
AB段所用的时间:tAB=0.1s,
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vAB=sABtAB==0.7m/s;
AC段所用的时间:
tAC=2×0.1s=0.2s,
则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
vAC=sACtAC==0.85m/s;
(5)由(3)知图中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A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减小,不符合题意;
B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不变,不符合题意;
C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增大,符合题意;
D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不符合题意。
故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C;
(6)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即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大,则时间tAD中点未到达路程sAD中点,则v1<v2。
故答案为:(1)v=st;(2)小;时间;(3)加速;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4)7.0;0.7;0.85;(5)C;(6)<。
15.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所示,小球在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
(2)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CD段的路程为 m。进而比较得出AB与BC段的平均速度可得vAB vBC(选填“>”、“<”或“=”)。
【解答】解:
(1)由图甲知,小球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
(2)由表中数据可得,BC段的平均速度:vBC=sBCtBC=;
由表中数据可得:sCD=vCDtCD=3m/s×0.5s=1.5m;
vAB=0.6m/s<vBC。
故答案为:(1)加速;(2)1.8;1.5;<。
三.计算题(共5小题)
16.小明家距离学校1.5km,一天上学,小明以3m/s的速度跑了900m,休息了100s以后,余下的路程步行了10min到达学校。试求:
(1)小明跑步的时间是多少?
(2)步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上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答】解:(1)由v=st可得,小明跑步的时间:t1=s1v1=900m3m/s=300s;
(2)步行时通过的路程:s2=s﹣s1=1.5×103m﹣900m=600m,
步行的平均速度:v2=s2t2=600m10×60s=1m/s;
(3)上学全程的平均速度:v=st=1.5×103m300s+100s+600s=1.5m/s。
答:(1)小明跑步的时间是300s;
(2)步行的平均速度是1m/s;
(3)上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5m/s。
17.某同学在军训打靶时,靶子到打靶人之间的距离是s=510m,从子弹离开枪口后经过t=2.1s打靶同学听到子弹击中靶的声音,设子弹做匀速直线运动,空气中的声速是v1=340m/s,求:子弹离开枪口时的速度v2。
【解答】解:由v=st可得,则声音从靶子传播到打靶人所用的时间:t1=sv1=510m340m/s=1.5s,
子弹从打靶人运动到靶子所用的时间:t2=t﹣t1=2.1s﹣1.5s=0.6s,
则子弹离开枪口时的速度:v2=st2=510m0.6s=850m/s。
答:子弹离开枪口时的速度是850m/s。
18.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有相距为1800m的A、B两点,现甲车以10m/s的速度从A点往B点匀速出发,20s后乙车以54km/h的速度从B点往A点匀速出发,当甲、乙两车相遇时,求:
(1)甲车运动的时间;
(2)乙车离A点的距离;
(3)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s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求被测汽车速度。
【解答】解:(1)甲车以10m/s的速度从A点往B点匀速出发,由v=st可得20s后甲车行驶的路程:
s甲1=v甲t甲1=10m/s×20s=200m,
由v=st可得当甲、乙两车相遇时的时间:
t=sv甲+v乙=sAB−s甲1v甲+v乙=1800m−200m10m/s+54×13.6m/s=64s,
甲车运动的时间:
t甲=t甲1+t=20s+64s=84s;
(2)甲、乙两车相遇时甲车通过的总路程:
s甲=v甲t甲=10m/s×84s=840m,
甲、乙两车相遇时乙车离A点的距离:
s乙=s甲=840m;
(3)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
t1=0.6s2=0.3s,
由v=st得,汽车距测速仪:
s1=v波t1=340m/s×0.3s=102m;
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
t2=1.8s−1.4s2=0.2s,
汽车距测速仪:
s2=v波t2=340m/s×0.2s=68m;
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经过时间差为:
t′=1.6s﹣0.3s=1.3s,
汽车收到两次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
s′=s1﹣s2=102m﹣68m=34m,
汽车的速度v′=s't'=34m1.3s≈26.2m/s。
答:(1)甲车运动的时间是84s;
(2)乙车离A点的距离是840m;
(3)被测汽车速度是26.2m/s。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同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计算公式为:速度=路程时间,即v=st。初中物理中还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密度、压强、功率、热值等,这种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叫比值定义法,高中物理中也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加速度。(注:速度的变化量用△v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v=v1﹣v0;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国际单位是m/s2)
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
(1)若一个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相等),开始运动的速度为v0=2m/s,经过5s后它的速度变为v1=6m/s,则这个物体在5s内的速度变化量△v=
m/s,则该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 m/s2,第10秒末物体的速度v2= m/s。
(2)由加速度的定义可以得到加速度公式a= 。(用△v、△t表示)
【解答】解:(1)物体在5s内的速度变化量△v=v1﹣v0=6m/s﹣2m/s=4m/s;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v△t=4m/s5s=0.8m/s2;
第10秒末物体的速度v2=v0+at=2m/s+0.8m/s2×10s=10m/s;
(2)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可知,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v△t;
故答案为:(1)4;0.8;10;(2)△v△t。
20.2015年11月2日,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正式下线仪式在上海举行。全机长度为39m、翼展近36m,高约12m。
(1)单项选择:飞机飞行过程中会经历起飞加速、定速巡航匀速飞行、减速降落等过程,如图2所示为该飞机从上海飞到相距1500km某地时的s﹣t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AB段的平均速度为8km/h
B.BC段为定速巡航匀速飞行阶段,速度为250m/s
C.CD段为减速降落阶段,平均速度为420m/s
D.DE段为定速巡航匀速飞行阶段,速度为12.5km/min
(2)根据设计,C919航程超过4000km,胜任国内所有城市之间的往返飞行,最大航程可以达到5500km,若北京直飞新加坡的距离为4500km,C919飞行的平均速度为750km/h,则飞机飞行的时间为多少?
(3)如图1所示,在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正式下线仪式上,牵引车正拉动大飞机匀速通过列成长队的欢迎人群(欢迎人群可视为相对地面静止),如果该飞机以1m/s的速度完全通过欢迎人群队列需要100s的时间,则欢迎人群的队列有多长?
【解答】解:
(1)A、由图可知,AB段的路程为80km,时间为10min=16h,
则AB段的平均速度为vAB=sABtAB=80km16h=480km/h;故A错误;
B、由图可知,BC段是一条倾斜的直线,为定速巡航匀速飞行阶段,
则速度为vBC=sBCtBC=(1430−80)×103m(100−10)×60s=250m/s;故B正确;
C、由图可知,CD段是一条倾斜的曲线,为减速降落阶段;
CD段的路程为70km,时间为10min=16h,
则CD段的平均速度为vCD=sCDtCD=70km16h=420km/h,故C正确;
D、由图可知,DE段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飞机处于静止状态,速度为0,故D错误。
(2)根据v=st得,飞机飞行的时间:
t=sv=4500km750km/h=6h;
(3)由题意知,飞机完全通过欢迎人群队伍行驶的距离为:
s总=vt总=1m/s×100s=100m;
则欢迎队伍的长度为:
L队=s总﹣L飞机=100m﹣39m=61m。
故答案为:(1)BC;
(2)飞机飞行的时间为6h;
(3)欢迎人群的队列有61m。路段
路程/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AB
0.3
0.5
0.6
BC
0.9
0.5
CD
0.5
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节 月相随堂练习题,文件包含44月相解析版2020-2021学年科学七年级下册讲练测浙教版docx、44月相原卷版2020-2021学年科学七年级下册讲练测浙教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2节 力的存在练习题,文件包含32力的存在解析版2020-2021学年科学七年级下册讲练测浙教版docx、32力的存在原卷版2020-2021学年科学七年级下册讲练测浙教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浙教版第3节 动物的生长时期复习练习题,文件包含13动物的生长周期解析版2020-2021学年科学七年级下册讲练测浙教版docx、13动物的生长周期原卷版2020-2021学年科学七年级下册讲练测浙教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