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及反思
展开教材解析
《绿》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创作于1979年,艾青用极富感染力的文字,描绘了春回大地,到处都是绿色,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全诗共五个小节。诗人以虚写实,将自己的感觉与景象的描绘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与想象。
学情分析
四年级处于中学段,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和现代诗,对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并不陌生。虽然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感悟能力,但要通过文字想象画面,尤其是感悟文本背后蕴含的情感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更多创设情境,巧妙引导、点拨,并组织多种形式的品读、诵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领想象,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3.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特点。
4.走近现代诗歌,爱上现代诗歌。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独特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徜徉诗歌的海洋,用我们的双眼看这美丽的世界。(出示一组绿意盎然的图片)今天我们学习《绿》这篇现代诗。
二、初读课文,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1.出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重点标出:举办诗歌朗诵会。
这组课文学完,我们就要举行诗歌朗诵会,那我们怎么读,才能把现代诗读好呢?
预设1: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读出韵律。
预设2:我们要边读边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学的《短诗三首》回忆读诗的方法和技巧,为下面的朗读教学做铺垫。】
2.一篇好诗,读的时候有节奏感,再加上边读边想象画面,我们一定能读得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的。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请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找出诗歌中好听的节奏感,勾画出来。
3.全班交流:你在读的时候,发现哪一小节最有节奏感?
(一)交流第二小节
1.预设:这一小节中有6个表示颜色的词语,很有节奏感。(指名朗读)
2.6个词语的特点都是两字词,很整齐地在一起。同学们读得也有整齐感,很好听,老师忍不住给你们打拍子了。
3.师生尝试打拍子朗读第二小节,读出短促、均匀的节奏感。(指名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呈现各种各样的颜色词语,唤起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从而感知颜色的丰富和语言的奇妙,为进入诗歌做铺垫。引导学生读出绿的不同与丰富,借助拍手打节奏,读出好听的节奏感。】
(二)交流第三节
1.这一小节的节奏感你找到了吗?让我们一起分享。
预设:每句话的字数相同。这三句话后面的字都是“是绿的”。
2.师:相同句式的叠加,能让我们感受到美美的节奏感。
指名同学朗读。
3.我们的音乐老师还给了我一个读诗的法宝(出示旋律线)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看出什么特点了吗?
(引导学生发现朗读时要由高到低,慢慢舒缓。注意最后一句的变化)
4.师一边画旋律线,一边范读、指名读、师生一齐美美地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出第三小节的节奏,借助韵律线,读出相同句式的语调变化。】
(三)交流四、五节
第4、5小节的秘密你们发现了吗?
预设:第4小节有3个“在一起”。第5小节也有一个“在一起”。
师:这些句子有长有短,但在反复中变化,在变化中反复,真有趣!如果我们能读好这几个在一起,诗会更美妙。(指名朗读,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出第4、5小节的节奏,找出相同词语,读出韵律美。】
三、品读课文,读出诗歌的画面美
1.同学们找到了藏在每一小节里的节奏感,也尝试把诗读得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而读好节奏感是读诗的第一步,让我们再次走进艾青笔下的《绿》,去品味诗人的诗情画意。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第一小节。你的脑海中有没有出现什么画面?(引导学生把自己想到的画面表达出来)
3.老师特别高兴,我的朗读能让你们产生这么丰富的想象。当然,这最大的功劳应该归功于诗人艾青。让我们走近艾青,去了解一下。(出示艾青的资料介绍,他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画家,他的诗画面感极强)
4.著名的朗诵艺术家王苏这样告诉我们:学会用声音绘画。(大屏幕出示)就让我们尝试用声音来画画吧!
出示自主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课文2-5小节,用声音去展示《绿》这首诗中的画面。选择最有画面感的一节跟大家分享。
(一)品读第二小节
1.指名同学把自己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森林里绿色到处都是,但深深浅浅的颜色却不同,请你用朗读把画面描绘出来。(指名朗读)
2.老师想采访一下你:为什么你把墨绿读得那么深沉,而粉绿读得那么轻盈?(全班交流不同程度的绿要读出不同的感觉)
3.你还想到了哪些不一样的绿?这些美丽的颜色聚在一起,真是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4.朗读的声音就要像我们的画笔一样,浓墨时就要画得重一些,淡墨的时候就画得轻一些,这样我们的声音就会更有魔力。请大家把这些不同的绿更好地展示出来。(指名同学展示朗读)
5.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到绿色扑面而来。还有其他画面吗?
预设:不同的绿代表不同的景物。
6.现代诗是自由的,我们想象的画面也是自由的。这些绿色或许是河边的杨柳,或许是小桥流水,或许是
随机找同学把自己想到的事物分享给大家。(崇山、草地、竹林) 请大家用自己的声音展现我们想象的画面。
【设计意图:这首诗出现了各种描写绿色的词语,丰富多彩的绿是学生感悟的重难点,也是进入诗歌世界的入口。抓住词语构成的不同,与导入环节相呼应,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体验与思考。】
(二)品读第三小节
1.全班交流这一小节带给大家的画面。指名同学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质疑:大家读得好,想得好,说得也好,你们都是诗人的知音。而老师却有疑问,这风这雨这水在生活中是绿的吗?诗人为什么这样写呢?
2.请学生充分交流:为什么在诗人眼中这些事物都变成了绿色?体会诗人这种以虚写实的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大胆创作。
3.师:诗人陶醉于这大自然的绿意之中,所以满眼皆是绿色。诗不仅写的是大自然的景象,也是诗人的感觉。万物随人心,感觉哪里是绿的,那就是绿的。
假如诗人来到我们的校园,走在这长满青苔的小路上,也许他会说---走的路是绿的。
林间传来阵阵蝉鸣,他会说----
在这春意盎然的世界里,连我们的心情也都变得无比快乐。所以我们可以说-----
预设:笑声、心情、快乐都是绿色的。
4.让我们带着此刻的感受,再次用朗读来表现这生动的画面,好吗?
【设计意图:想象还原一系列绿色词语背后的自然世界,帮助学生明白作者真正歌颂赞美的不是各种各样的绿,而是这绿色背后美丽的大自然。】
(三)品读四、五小节
1.创设情境,变身“绿色小精灵”
指名同学说一说自己想到的画面。教师适时引导,找出第四小节的关键词。
2.唤醒身体,体验动态“绿之趣”
出示“集中、挤、交叉、重叠”,师生一起做“我说你来做”的游戏,体会绿色世界的和谐、美妙、充满生机。
3.“叉”是个象形字,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教师范写。“又”代表我们的手,中间的点代表手指间插着的东西)
4.诗人眼中的绿是交叉在一起,挤在一起的,请你用你的朗读把这份感觉读出来。
5.体会两个小节的写法不同之处。
预设:第4小节是静态的描写,而第5小节是动态的描写。
多种形式读: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互读,通过对比朗读,进一步感受语言的特点,感受不一样的美。
6.课件出示图片:我想静静的绿可能是漫山遍野的稻田,郁郁葱葱的爬山虎,也可能是接天莲叶不穷碧的美好画面。更多的可能由你们来想一想吧!(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想到的静态的画面)
一阵风吹来,这么多的绿便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那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呢?
小结:在诗人的笔下,这一静将所有的绿汇聚在一起,这一动让所有的绿在风中展现出了生命的活力。
【设计意图:本部分教学以读贯穿,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展开想象,唤醒身体认知,逐步触摸感受文字背后的生活世界。】
四、交流感受,品悟情感之美
1.读着读着,尤其是“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那“绿”在我们的心中还仅仅是一种颜色吗?此时你能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凝结成一个词。
预设:美丽、神奇、生机、活力
2.这就是我们和诗人心灵的碰撞,我们读懂了诗人艾青在满目“绿”景的背后,温柔地藏着他对春天的喜爱呀!是啊,这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春天,又有谁不钟爱呢?
3.同学们,美妙的春之乐曲已经响起,让我们在浓浓绿意中再次朗诵这首美妙的《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潜心于文字中去揣摩,去发现;通过交流,丰富认识,进一步发现和感受现代诗歌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总结拓展
同学们美妙的朗诵让这间教室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在课后,除了认真积累其他关于“绿”诗歌,也请同学们积极准备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诗歌朗诵会”,让这份诗意长伴心间。
结语:同学们,春天已经到了,万物之美需要用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去捕捉。好好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神奇,好好享受诗歌带给我们的感动。
教学反思:
一、优点与亮点
1.《绿》是一篇现代诗歌,诗歌的教学主张以读促悟。在课上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环节,从初读到指导朗读到总结技巧,从个人朗读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朗读到全班齐读,从情境朗读到配乐朗读到挖空诵读,朗读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使整间教室生机勃勃,充满了“绿”之下的春意之美。课后经检查,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够背诵课文,达成教学目标。
2.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感受诗人奇特的想象,在课上我以文本为基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知“绿之种类的丰富”、“绿之形态的美观”,并积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回忆、发现生活中的绿,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实现“读、说、写”三维融合,达成学生语文能力的序列化发展。
二、教学改进
在备课时,我要以“大单元”的视角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梳理、分类、重组,进而去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在课中可以适当呈现学生之前学过的诗歌知识,引导学生在旧知之上萌发新知,让学生体会语文能力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紧密串联在一起的。如此递进,学生的知识网架也会逐渐形成,思维品质也将随之提高。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064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绿教学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导入,引绿入境,想象画面,读中悟绿,五小节,深度阅读,绿中升华,阅读链接,比较阅读,总结全文,聚焦单元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064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绿教学设计</a>,共9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绿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064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绿教案及反思</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拓展阅读《西湖漫笔》,继续收集喜欢的现代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