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从军行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从军行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看图猜诗,导入课题,解释诗题,了解作者,初读古诗,读通读顺,借助注释,明白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背诵古诗,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分析:
《从军行》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家园情怀”主题环境下的一首七言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将士的崇高精神。诗的大意是: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决不返乡。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诗的后两句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则将戍边时间的漫长及战斗的频繁、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全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和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是边塞诗中的佳作。
教学目标:
1.能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难点:能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看图猜诗,导入课题
1.学生看图,猜诗句。
(1)出示几组图片,学生看图猜诗,读诗。
《出塞》 《塞下曲》 《凉州词》
(2)引导思考:这几首诗属于什么题材的诗歌?
(3)学生反馈。
预设:边塞诗
2.谈话: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有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千百年来人们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3.引出边塞诗《从军行》,出示课题,让学生读课题。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从军行)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猜古诗,重视图文对应关系,唤醒学生对边塞诗的记忆。让让学生在看,思,读中开启一段古诗学习之旅。
二、解释诗题,了解作者
1.理解诗题。
(1)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解释诗的题目。
根据注释,我们知道“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2.了解作者。
(1)指名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介绍王昌龄。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信息的补充,让学生了解王昌龄是七绝圣手。
王昌龄 盛唐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设计意图】: 从诗题入手,大致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由此走进作者,为后面体会诗人情感作铺垫。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 让学生自由读诗。
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 指名学生读,师指导。
3.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书本上划出节奏线。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 指导分小组练习读。
5. 指导分男生女生练习读。
6. 指导全班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课后第一题明确了本课的朗读目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用多种形式读古诗,为读懂课文,背诵古诗奠定基础。
四、借助注释,明白诗意
1. 出示任务:
利用注释,查字典等方法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有不明白的地方自己先标记出来。
2. 让学生读学习任务。
3. 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学古诗。
4. 指名学生说古诗大意,师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订正。
5. 补充订正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古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会学,乐学古诗。
五、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出示任务:
默读古诗,把令你印象深刻的字或词圈出来。根据你的圈画,思考: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 指明学生读学习任务。
3. 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4. 跟学习伙伴说说你关注的字词,把感受说给同伴听。
5. 感受体会第一句。
(1)指名学生说说第一句中你关注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指引学生关注:暗雪山、长云。
预设:从暗雪山和长云两个词语可以感受到当时战争环境的恶劣。
(2)带着体会读第一句。
6. 感受体会第二句。
(1)提问:从第二句中你关注到了什么?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关注:孤城 遥望。
预设:孤城说明孤立无援,无人支持。遥望说明玉门关和孤城距离之远。
(2)提问:孤城和玉门关如此之远,为什么还有望?他们望的是什么呢?
预设:时刻关注边疆战时。如果有入侵者,时刻准备迎战。“望”字,体现的是爱国情怀。
(3)全班朗读诗句。
7. 出示后两句诗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1)提问:诗人是怎样描写戍边战士的生活的?你从诗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从黄沙、百战、穿感受到边塞环境的恶劣、战争的残酷;从终不还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问:从这两句诗中,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看到漫天的黄沙,看到将士们身上的铠甲都磨破了。听到刀剑撞击的声音,战场上的厮杀声,以及将士们与敌斗争到底的誓言。
(3)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问:从“不破楼兰终不还”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这是战士们铮铮誓言,是他们誓死保卫祖国豪迈气概。也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8. 播放战士浴血奋战的视频,学生观看后问:你有什么想向对浴血奋战在沙场上的战士们说的。
全班带着对战士的崇敬之情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想象出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爱国教育,建立文化自信,提高核心素养。
六、背诵古诗,布置作业
1.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1)学生自由练习背诵古诗。
(2)出示不完整的古诗,让学生试着填空背诵古诗。
(3)全班齐背古诗。
2.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从军行》。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从军行表格教案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从军行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解题,总体感知,王昌龄背景介绍,词语点拨,重难点分析,比较鉴赏,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