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齐河县刘桥镇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七年级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齐河县刘桥镇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七年级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山东省齐河县刘桥镇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七年级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山东省齐河县刘桥镇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七年级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 缺铁——贫血B. 小儿缺钙——佝偻病
C. 缺维生素C——坏血病D. 缺维生素A——脚气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食物中含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等六大类营养物质,其中维生素和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含量很少,但作用很大,一旦缺乏就会引起相应的疾病,据此解答。
【详解】A.铁是合成血红蛋白必需的原料,人若缺铁,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会使人患贫血症,建议多食用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故A正确。
B.无机盐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故B正确。
C.缺维生素C会患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等,故C正确。
D.人体如果缺维生素A,会得夜盲症、皮肤干燥、干眼症等,故D错误。
故选D。
2. 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和主要成分是( )
A. 蛋白质、水B. 蛋白质、脂肪
C. 蛋白质、糖类D. 蛋白质、无机盐
【答案】A
【解析】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水约占体重的60%~70%,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详解】A.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生命活动调节的物质基础。水是细胞的主要成分,占体重的60%-70%,是非常重要的营养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在物质运输、体温调节有重要的作用,A正确。
B.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脂肪是备用能源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B错误。
C.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C错误。
D.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无机盐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D错误。
故选A。
3. 消化系统中不与食物接触的器官是( )
A. 肝脏B. 小肠C. 大肠D. 胃
【答案】A
【解析】
【分析】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道由口腔至肛门,为粗细不等的弯曲管道,长约9m,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部分。
【详解】胃、小肠、大肠属于消化道,是食物经过的通道,而肝脏是消化道外消化腺,其分泌的胆汁经导管流入肠,促进脂肪的消化作用,但食物不会经过肝脏。
故选:A。
4. 李昊吃西瓜时把西瓜籽也吞进了肚里,这粒瓜籽会在体内经过怎样的一段旅程( )
A. 口腔→咽→肝脏→小肠→大肠→肛门
B.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C. 口腔→咽→气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D. 口腔→咽→胃→肝脏→小肠→大肠→肛门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考查的是消化道的组成.
消化道是食物的通道,是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食物经过消化道的顺序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所以一位同学吃西瓜时,将一粒西瓜子咽了下去,它的旅行路线是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故选B.
考点:消化道的组成.
点评:消化道的组成是个重要的考点,注意理解掌握.
5. 下列食物中既可防治夜盲症,又可防治佝偻病的是( )
A. 新鲜蔬菜B. 胡萝卜C. 动物肝脏D. 香蕉
【答案】C
【解析】
【分析】夜盲症是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佝偻病是缺乏维生素D或缺钙引起的。
【详解】新鲜蔬菜中主要含维生素C,能预防坏血病、牙龈出血等。A错误。胡萝卜含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在人体内能转换成维生素A,能预防夜盲症,但它不能预防佝偻病,B错误;
猪肝等动物的肝脏中含丰富的维生素D和维生素A,其中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能预防佝偻病;维生素A能维持人的正常视力,能预防夜盲症。C正确; 香蕉含丰富的维生素C,能预防坏血病、牙龈出血等,D错误。
【点睛】掌握维生素的缺乏症及不同维生素的不同来源。
6. 与小肠吸收功能无关的结构特点是( )
A. 小肠长约5~6米B. 小肠黏膜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
C. 小肠壁内有肠腺,分泌肠液D. 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答案】C
【解析】
【分析】小肠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小肠绒毛的特征如下图:
【详解】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小肠长约5~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这些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小肠壁有肠腺,肠腺分泌的肠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这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
故选C。
7. 合理均衡的膳食有利于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日常生活中,应科学安排一日三餐,图中能代表一日三餐中各种食物合理配制比例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既不缺乏,也不过多。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
【详解】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大致比例,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示出来,在:“平衡膳食宝塔”底层的食物需要量多,越往上需要量越少,最顶端需要量最少,由下往上①层为谷物类,主要提供淀粉等糖类,能提供能量;②层为瓜果蔬菜类主要提供维生素、无机盐;③层为肉类等动物性食品;④层为奶制品、豆制品,③④层主要提供蛋白质;⑤层为油脂类。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8. 加酶洗衣粉,加的酶一般是分解蛋白质的酶,能有效去除衣服上的奶渍、血迹等污迹,使用时忌水温过高。它的去污及使用原理是( )
A. 能分解蛋白质,需要适宜温度B. 能分解油脂,需要适宜温度
C. 能分解蛋白质,需要低温D. 能分解油脂,需要较高温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蛋白质在蛋白质分解酶的作用下最终消化产物是氨基酸;水温过高时蛋白质分解酶会失去生理活性进行解答。
【详解】蛋白质在蛋白质分解酶的作用下最终消化产物是氨基酸,因此加酶洗衣粉能有效去除衣服上的奶渍、血迹等污迹,但水温过高时蛋白质分解酶会失去生理活性而丧失去污能力,所以使用时忌水温过高而不能去污。
故选:A。
【点睛】掌握酶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9. 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部分器官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分泌的胆汁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
B. ②是大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C. ③分泌的消化液能将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D. ④是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只含消化糖类的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①肝脏,②小肠,③胃,④胰脏。
【详解】A. ①是肝脏,其分泌的胆汁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A正确。
B. ②是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B错误。
C. ③是胃,其分泌的消化液能将蛋白质初步分解成多肽,C错误。
D. ④是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的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了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要求考生能正确识图并识记各消化器官的功能。
10. 小明感冒发烧38℃,没有食欲,其根本原因是 ( )
A. 所吃食物不能消化B. 食物残渣不能排出
C. 消化酶的活性下降D. 不能吸收营养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食物中含有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而被人体利用。消化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一定范围的体温升高可以促进消化酶的活性,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但当体温超过一定范围后,消化酶的活性会受到抑制,这时就要及时退烧。
【详解】食物的消化需要消化酶的参与,而消化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低温和高温都会抑制消化酶的活性。人体在发烧时,过高的体温抑制了消化酶的活性,使进入体内的食物不能及时得到消化。因此,人在发高烧时,常常没有食欲,最根本的原因是体温超过37℃,消化酶的活性下降。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1. 下列不属于物理性消化过程的是
A. 牙齿的咀嚼B. 小肠的蠕动
C. 胆汁乳化脂肪D. 胃腺分泌胃液消化食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消化可以分为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通过机械作用,把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并与消化液混合的过程,称为物理性消化;通过消化酶的作用,把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称为化学性消化。
【详解】A.牙齿的咀嚼是把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属于物理性消化过程,A不符合题意。
B.小肠的蠕动是将食物与消化液混合,属于物理性消化过程,B不符合题意。
C.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胆汁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属于物理性消化,C不符合题意。
D.胃腺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属于化学性消化,D符合题意。
故选D。
12. 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的实验过程,分析错误的是( )
A. 去掉操作步骤C对实验没有影响
B. 本实验是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变量是唾液
C. 此实验说明了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D. 在步骤D中,滴加碘液后现象是1号变蓝,2号不变蓝
【答案】A
【解析】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详解】A.唾液淀粉酶需要适宜的温度,过低过高均不利于对淀粉的消化,所以去掉操作步骤C对实验有影响,故A错误。
B.本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实验的变量是唾液,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B正确。
CD.1号试管内加入清水,淀粉没有被消化,滴加碘液变成蓝色,而2号试管内加入唾液,唾液将淀粉解为麦芽糖,滴加碘液不变蓝色,说明口腔中的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故C、D正确。
故选A。
13. 我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状况明显增多,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肥胖患者应减少粮谷类及肉类的摄入量
B. 青少年应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C.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时期,饮食无需定时定量
D. 青少年每天应摄入一定量的水果、蔬菜,以满足对维生素的需求
【答案】C
【解析】
【分析】合理膳食是指一日三餐所提供的营养必须满足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生理、体力活动的需要。
【详解】A.肥胖症患者体内的营养过剩,因此,需要减少营养物质的摄入,特别是粮、谷类和肉类的摄入。A正确;
B.蛋白质是构建和修复人体的重要原料,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对蛋白质的需求大,要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B正确;
C.青少年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要注意每天要一日三餐,按时进餐,故C错误;
D.水果、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青少年每天应摄入一定量,保证营养均衡,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合理膳食相关知识,要求学生了解青春期的饮食要注意的事项。
14. 呼吸系统是人体从外界获取氧气的重要系统,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鼻黏膜分泌的黏液能温暖吸入的冷空气
B.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吸入时明显增多
C. 感冒后痰液增多,痰形成于喉
D.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答案】B
【解析】
【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作支架,保证呼吸道内的气流通畅;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鼻腔的内表面的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使吸入的空气清洁、湿润;鼻黏膜内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空气。
【详解】A.鼻黏膜分泌的黏液能湿润吸入的空气,黏膜内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冷空气,A错误。
B.人呼出的气体成分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时明显增多,这是人体细胞在进行呼吸作用时,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增多,B正确。
C.在呼吸道的气管和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可见痰的形成场所是气管和支气管,C错误。
D.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D错误。
故选B。
15. 如图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B点是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
B. 在曲线AB段的变化中,肋间肌和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C. 在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由小变大
D. C点是本次呼吸中呼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为0
【答案】C
【解析】
【分析】如图中,曲线AC表示肺内气压;AB段表示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处于吸气状态;BC段表示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处于呼气状态。
【详解】A.B点是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差为0,A正确。
B.曲线图中,AB段表明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的面积缩小,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B正确。
C.曲线图中,BC段表明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的面积增大,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C错误。
D.C点是本次呼吸中呼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差为0,D正确。
故选C。
16. 人体组织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肺与外界进行的气体交换②气体在血液中运输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④肺泡里的气体交换
A. ①②③④B. ①④②③C. ②③④①D. ④②③①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做呼吸,呼吸的全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详解】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如下图所示:
分别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所以人体组织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排列顺序正确的是①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④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②气体在血液中运输、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故选B。
17. 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有关人体的呼吸,说法错误的是( )
A. 北欧人鼻子又大又长,利于预热寒冷的空气
B. 肋间肌收缩时,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减小,利于吸气
C. 膈肌舒张时,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增大,利于呼气
D.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上皮细胞,利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这是生物经过自然选择长期进化的结果。
【详解】A.北欧人的鼻子又大又长,这有利于对吸入寒冷空气温暖、湿润、清洁作用,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A正确。
BC.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呼气时,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B错误,C正确。
D.人的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血液与肺泡间的气体交换,D正确。
故选B。
【点睛】此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广,需要我们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才能灵活答题。
18. 通常情况下,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原因是( )
①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清洁、湿润②嗅细胞能接受气味的刺激③鼻毛可阻挡灰尘④鼻黏膜内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空气
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呼吸道的作用:气体的通道,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详解】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鼻是呼吸系统的通道之一,①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清洁、湿润; ③鼻毛可阻挡灰尘 ;④鼻黏膜内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空气因此,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9. 当血液通过肺泡周围毛细血管时,氧含量发生变化。下列能正确表示该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这是气体的扩散作用;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的。
【详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既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动脉内流得血液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氧气很少。在流经肺泡时,由于肺泡内是从外界吸入的空气,氧气的浓度高于血液中的氧气的浓度,而二氧化碳的浓度低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氧气就会自肺泡扩散到血液中,直到平衡,所以血液中氧气的含量应该是增多,直至平衡,不能无限增多;二氧化碳会从血液中扩散到肺泡中,直至平衡,故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逐渐减少的,直至平衡的。根据上述,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血液中的氧气不可能全部扩散到组织细胞,因此血液中氧气不能为0,也不能无限增多;因此选项A、B、C不符合题意;选项D曲线体现气体扩散后,达到平衡,D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
20. 下列肺的结构特点中,与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无关的是( )
A. 肺泡壁薄B. 肺位于胸腔内
C. 肺泡数目多,面积大D. 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答案】B
【解析】
【分析】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泡数目极多,增大了肺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在肺泡和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肺泡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有利于物质出入。
【详解】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肺由许多肺泡构成,肺泡数目多,增大了肺进行气体交换面积,气体交换的效率高;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故选B。
21. 当人体处于如图A所示状态时,呼吸肌的舒缩和气体经过的路线分别是( )
A. 收缩 外界→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B. 收缩 肺→支气管→气管→喉→咽→鼻腔→外界
C. 舒张 外界→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D. 舒张 肺→支气管→气管→喉→咽→→鼻腔→外界
【答案】A
【解析】
【详解】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动作。对比AB两图,A胸廓大于B,所以A图表示吸气,B图表示呼气,A图吸气是,呼吸肌收缩,外界气体进入肺,其路线为外界→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A正确。
22. 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气体中总是氧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其根本原因在于( )
A.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B.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C. 气体在呼吸过程中的扩散
D. 组织细胞氧化分解有机物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呼吸作用的概念:活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作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的表达式: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详解】人体呼吸时,从外界吸入空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较,二氧化碳增多了,氧减少了。其根本原因就是吸入的氧要提供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有机物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能量。这个过程是在细胞中的线粒体内完成的。所以这个过程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由人体呼出,导致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了人体呼吸时气体成分的变化,解答此题要从人体呼吸最终目的去分析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成分的变化。
23. 感冒时感到呼吸不畅的原因是( )
A. 鼻黏膜充血肿胀B. 扁桃体发炎
C. 气管、支气管分泌的粘液多D. 鼻涕量增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人体的鼻腔的前部生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灰尘;鼻腔的内表面的鼻黏膜上的腺细胞能够分泌黏液,能使吸入的空气清洁并变得湿润;黏膜中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进入的空气有温暖作用。这样就减少了寒冷、干燥和不洁的空气对肺的刺激,有利于人体健康。
【详解】A.鼻腔位于呼吸道的起始端,感冒时鼻腔炎症反应使鼻黏膜充血肿胀,鼻道狭窄甚至闭塞,所以会出现鼻塞呼吸不畅,A正确。
B.扁桃体不属于呼吸道,不会导致呼吸不畅,B错误。
CD.气管、支气管分泌的粘液多,鼻涕量增多,不会导致呼吸不畅,CD错误。
故选A。
24. 人在通气不良的室内时间过长,会感到头晕.疲劳,这是因为( )
A. 活动少,呼吸频率低B. 长时间学习.工作,大脑有轻微损坏
C. 室内缺氧,二氧化碳增多D. 没有参加体育锻炼,肺活量减少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同时,将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如果长时间处于一个较封闭的环境,空气不能流通,人的呼吸作用会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导致空气内氧气含量下降,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从而引起脑部细胞缺氧,致使许多人有头晕、疲劳的感觉。
考点: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25. 暑假是中学生溺水事故的高发季,对溺水导致呼吸、心跳骤停者实施急救,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 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B. 无论是否会游泳,都应下水救援
C. 进行人工呼吸前,要检查口鼻内是否有污物
D. 进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配合进行人工呼吸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工呼吸的操作步骤是:首先要将被救者放在空气清新的场所,让被救者仰卧,如果口鼻内有泥土、血块等,必须先清除干净,使病人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再捏住被救者鼻孔,然后进行口对口的吹气。当人即停止呼吸,同时心跳也停止时,我们应该紧急实施人工呼吸的同时实施胸外心脏挤压。先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并保持气道通畅,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反复进行。进行人工呼吸时,每次吹气都应看到病人的胸廓随吹气而起伏,并吹气后气体能够从口排出,证明人工呼吸有效。当病人出现自主呼吸,颈动脉有搏动,并且脸色逐渐转为红润时,说明抢救有效。
【详解】A.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A正确。
B.如不会游泳,应先大声呼救,不能贸然下水救援,B错误。
C.进行人工呼吸前需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因此要检查口鼻内是否有污物,C正确。
D.结合分析可知,进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配合进行人工呼吸,D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26. 图1是中共居民的“平衡膳食宝塔”,图2是消化系统模式图,图3是小肠壁纵切图。请据图回答:
(1)图1中最底层(E层)食物所含的营养物质主要是______,该营养物质在图2消化道的_____内被消化(填代号)。
(2)某学生因偏食出现牙龈出血等症状,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建议该学生多摄入图1中____层食物(填代号)。
(3)“学生饮用牛奶”有利于中小学生的生长和发育,主要是因为牛奶中的______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4)图2中,[ ]_____分泌的消化液不含有消化酶,但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
(5)图3中,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 ]_____,其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使小肠具有巨大的表面积,小肠绒毛腔内含有丰富的[ ]_____,该管壁及绒毛壁都只有一层扁平的____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答案】(1) ①. 淀粉##糖类 ②. ②⑦
(2)D (3)蛋白质
(4)④肝脏 (5) ①. ①皱襞 ②. ③毛细血管 ③. 上皮细胞
【解析】
【分析】图1中A主要代表脂肪,B主要代表奶类和豆类,C主要代表鱼、肉、蛋和禽类,D主要代表蔬菜水果,E主要代表谷物类。图2中①是唾液腺,②是口腔,③是食道,④是肝脏,⑤是胃,⑥是胰腺,⑦是小肠,⑧是大肠,⑨是肛门。图3中①是皱襞,②是绒毛,③是毛细血管。
【小问1详解】
图1中E主要代表谷物类,所含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淀粉(糖类)。淀粉(糖类)最初在②口腔中被初步消化,最终在⑦小肠内被分解为葡萄糖。
【小问2详解】
体内缺乏维生素C会得坏血病,会出现牙龈出血的症状。该学生常常出现牙龈出血的症状,应该多摄入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图1中D主要代表蔬菜水果类食物。
【小问3详解】
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人体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更新和修复都离不开蛋白质,故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小问4详解】
图2中④肝脏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使脂肪乳化成微小的脂肪颗粒。
【小问5详解】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其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使它具有巨大的表面积来吸收营养物质,小肠绒毛腔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该管壁及绒毛壁都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27. 图一为人体消化系统部分形态结构示意图,图二为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各部分被消化程度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能够分泌胆汁的结构是[_____](填序号),其分泌的胆汁储藏在胆囊中,再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内。
(2)图二中,营养物质被消化的主要部位是[ ]________,对应图一中的[_____](填序号),其中含有的消化液有____________。
(3)X曲线所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该物质最终被分解为________。
(4)图二中的C部位在图一中所对应的器官是图一中的[ ]________,该器官内腺体所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________ 酶。
【答案】(1)1 (2) ①. D小肠 ②. 4 ③. 胆汁、肠液、胰液
(3) ①. 淀粉 ②. 葡萄糖
(4) ①. 5胃 ②. 胃蛋白
【解析】
【分析】观图可知,图一中:1肝脏、2胆囊,3十二指肠,4小肠、5胃、6胰腺,7大肠。图二中:A口腔、B咽和食道、C胃、 D小肠、E大肠。图二中,曲线X代表的物质自口腔开始消化,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此物质应为淀粉;曲线Y代表的物质在胃内开始被消化,在小肠内被彻底消化,此物质应为蛋白质;曲线Z代表的物质只在小肠内被消化,此物质应为脂肪。
【小问1详解】
1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胆汁从根本来讲来源于肝脏,由肝细胞分泌产生,由肝脏内部毛细胆管逐步收集最后进入胆囊储存,因此胆囊为储存胆汁的器官。胆囊可以吸收胆汁里的水分,使胆汁浓缩,胆囊收缩使胆汁挤压到十二指肠,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可以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消化。
【小问2详解】
图一中4是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图二中,能够体现出营养物质被消化的主要部位是D小肠。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多肽,然后在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共同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脂肪开始被消化的部位是小肠,在胆汁的作用下,乳化成脂肪微粒,然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因此,小肠中主要有胰液、胆汁、肠液这三种消化液,这三种消化液对人体的消化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促进和帮助作用。
【小问3详解】
图中曲线X在A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C胃中没有变化,到了D小肠中被彻底消化,故曲线X代表淀粉的消化,淀粉进入人体后,一部分淀粉受唾液所含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麦芽糖,余下的淀粉在小肠里胰腺分泌出的淀粉酶的作用下,继续进行水解,生成麦芽糖。 麦芽糖在肠液中麦芽糖酶的催化下,水解为人体可吸收的葡萄糖 ,供人体组织的营养需要。
【小问4详解】
图二中的C部位表示胃,对应图一中的器官是5胃。胃是消化管的膨大部分,能分泌胃液和内分泌素,具有收纳、搅拌和进行初步消化的功能。胃内腺体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胃蛋白酶是一种消化性蛋白酶,功能是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小的肽片段。因此,蛋白质开始被消化的器官是胃。
28. 图(一)是呼吸系统的模式图,图(二)是气体交换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呼吸系统由________和肺组成。肺泡是肺完成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壁由______层上皮细胞构成,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________,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2)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是因为鼻腔可对吸入的空气起到清洁、________和________的作用。因而当人患重感冒,用口呼吸时,会感到口干舌燥,就是因为口腔在湿润吸入的空气过程中,失去了大量的水分。
(3)图(一)中,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________。
(4)图(二)中,a代表的气体是________,b代表的气体是________。cd过程表示的是________的气体交换,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5)图(二)所示的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肋间肌和膈肌处于________状态。
【答案】28. ①. 呼吸道 ②. 一##1 ③. 弹性纤维
29. ①. 湿润 ②. 温暖
30. 咽 31. ①. 二氧化碳##CO2 ②. 氧气##O2 ③. 肺与外界 ④. 呼吸运动
32. 收缩
【解析】
【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图(一)中A鼻腔、B喉、C右支气管、D右肺,E咽、F气管、G左支气管、H左肺、图(二)中a代表的气体是二氧化碳,b代表的气体是氧气,c表示吸气,d表示呼气,4是肺动脉,5肺静脉。
【小问1详解】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肺泡数量极多,约3~4亿个,总面积可达100平方米,增大了与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的扩散;肺泡壁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大量的弹性纤维,有利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小问2详解】
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呼吸道内由骨或软骨做支架,其内表面覆盖着黏膜,黏膜上的腺细胞能够分泌黏液,黏住和阻挡灰尘并湿润空气,黏膜内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起到温暖空气的作用。这些特点既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又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如果用口呼吸则会使口腔在温暖、湿润空气的同时失去水分,使喉咙干燥并出现咳嗽现象,这是干燥的空气损伤气管的表现,因此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
小问3详解】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因此,咽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既是消化器官,又是呼吸器官。
【小问4详解】
分析图(二)可知,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肺泡内的氧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波中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血液由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多、二氧化碳较少的动脉血。因此,气体a代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b是氧气,ab过程表示的是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气体总是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流动,因此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c表示吸气,d表示呼气,cd过程表示的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小问5详解】
图(二)所示的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表示吸气。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使得胸廓的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都扩大,外界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气体进入肺。
29. 如图是呼吸运动模拟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气球模拟的是人体的______,瓶底的橡皮膜模拟的是人体的_______。
(2)如图乙所示,用手下拉橡皮膜时,气球会_______(填“扩大”或“缩小”)。在人体内,此过程进行时,橡皮膜代表的结构会______(填“收缩”或“舒张”),其顶部下降,胸廓的_______径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便扩张,肺内气压______外界大气压,于是气体就被压入肺。
(3)人体通过吸气和呼气实现了肺与_______的气体交换。
【答案】(1) ①. 肺 ②. 膈肌
(2) ①. 扩大 ②. 收缩 ③. 上下 ④. 小于
(3)外界
【解析】
【分析】(1)上图所示为模拟膈肌运动示意图,图中气球代表肺,橡皮膜代表膈。甲表示呼气,乙表示吸气。
(2)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呼气时,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小问1详解】
上图所示为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图中气球代表的是肺,瓶底的橡皮膜代表的是膈。
小问2详解】
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廓容积增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力→气体入肺,(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廓容积缩小→肺借弹性回缩→导致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气体出肺)。因此如图乙所示,用手下拉橡皮膜时气球会扩大,这表示吸气的过程。在人体内,此过程进行时,橡皮膜代表的结构会收缩,其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使得胸腔容积扩大,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减小,于是气体就被吸入。
【小问3详解】
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做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吸气和呼气)实现的。
30. 如图所示,图1是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2是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表示吸气过程的是曲线________段;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都处于________状态。
(2)图2中1过程表示________的气体交换,它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3)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图2中的[_____]过程,它发生在组织细胞与________之间。
(4)无论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还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________完成的。
【答案】(1) ①. AB ②. 收缩
(2) ①. 肺泡与外界(或“肺与外界”) ②. 呼吸运动
(3) ①. 3 ②. 血液
(4)气体扩散作用
【解析】
【分析】图1中AB段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表示吸气,BC段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表示呼气过程。图2表示呼吸包括四个连续的环节:1肺的通气,即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里的运输,3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小问1详解】
图1中AB段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表示吸气,此时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廊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
【小问2详解】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基本意义是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图2中的1过程表示肺的通气,即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小问3详解】
由图示中2过程中的箭头可以看出,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说明是在肺泡内发生气体交换的过程,它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图2中的3过程表示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完成这个过程后,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小问4详解】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它们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而实现的。
31. 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欲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按照下表所示的方案进行了实验,请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1)选用1号和2号两支试管做对照实验,是为了探究_____________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2)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用______和______号试管进行实验。
(3)滴加碘液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1号试管_______;2号试管_________;3号试管___________。
(4)将4号5号试管10分钟后取出,再滴加碘液,则2支试管的颜色都变蓝,说明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必须在适宜的_______条件下才能进行。
(5)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口腔对淀粉既能进行_________消化又能进行_________消化。
【答案】(1)唾液(或唾液淀粉酶)
(2) ①. 1##3 ②. 3##1
(3) ①. 不变蓝##不变蓝色 ②. 变蓝##变蓝色 ③. 变蓝##变淡蓝色
(4)温度 (5) ①. 物理性##化学性 ②. 化学性##物理性
【解析】
【分析】设计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对照实验——除探究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一般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之分)、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探究要求一组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实验变量)、重复性原则(设计的实验要可重复实验)。
【小问1详解】
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分析题干表格信息,1号和2号两支试管除唾液的有无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故1号和2号两支试管可形成以唾液为变量的一组对照实验,是为了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小问2详解】
牙齿的咀嚼是将大的食物变成小的食物颗粒,舌的搅拌是使唾液和食物充分混合。分析题干表格信息,1号和3号两支试管除馒头形态(碎屑和块)和是否搅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故1号和3号两支试管可形成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的一组对照实验,是为了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小问3详解】
淀粉遇碘变蓝色。1号试管中的唾液在37℃的条件下可以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故滴加碘液时不变蓝;2号试管中没有唾液,而清水不能分解馒头中的淀粉,故滴加碘液时会变蓝;3号试管中的唾液在37℃条件下只能将馒头块表层的淀粉分解,故滴加碘液时会变淡蓝色。
【小问4详解】
对比题干表格中的1、4和5号试管,这三支试管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再结合实验结果:1号不变蓝、4和5号变蓝,由此说明唾液发生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进而可得出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必须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才能进行。
【小问5详解】
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食物的消化方式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可以将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没有新物质的形成,这是物理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新物质)的过程叫做化学性消化。所以,在口腔内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是对食物的物理性消化,它能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从而促进了唾液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试管编号
1
2
3
4
5
馒头碎屑或块
馒头碎屑
馒头碎屑
馒头块
馒头碎屑
馒头碎屑
唾液有无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2mL唾液
2mL唾液
是否搅拌
搅拌
搅拌
不搅拌
搅拌
搅拌
温度
37℃
0℃
100℃
加入碘液
2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宁津县苗场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山东省宁津县苗场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山东省宁津县苗场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34,山东省齐河县马集乡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生物试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