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环境 第2节 地球自转的意义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课件 2 次下载
- 第2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环境 第3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课件 2 次下载
- 第3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1节 第4讲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课件 2 次下载
- 第3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2节 第1讲 水圈与水循环、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课件 2 次下载
- 第3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4节 第2讲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课件 2 次下载
第3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1节 第2讲 大气运动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展开(2023福建福州一模)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单位为摄氏度。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其城市建设速度和扩展速度迅猛,2000年城镇化率为54.96%,2010年时已经达到62.76%,热岛效应逐渐增强。下图示意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读图,完成1~3题。
1.关于兰州该日热岛效应的变化规律描述正确的是( )A.日出前后最强B.夜间强于白昼C.随太阳高度变大减弱D.随太阳高度变小增强
2.推测兰州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3.从2000年至2010年期间,兰州城市热岛效应逐渐增强的主要原因是( )①郊区面积增多 ②城区面积增大 ③郊区植被较少 ④城区热源变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兰州市该日热岛强度最大的时刻是22时左右,22时不是日出前后,A错误;如图所示在白天的热岛强度较低,在12时到14时附近甚至出现负值,而夜间热岛强度普遍较高,夜间强于白昼,B正确;图示的热岛强度变化呈波动变化,而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不会呈现波动变化,所以兰州该日热岛效应不会随太阳高度变大减弱,也不会随太阳高度变小增强,C、D错误。故选B。第2题,由上题分析得知兰州的热岛效应夜间强于白昼,这说明气温越低相应的热岛效应越强,兰州的四个季节中冬季气温最低,所以推测兰州热岛效应最强的季节是冬季,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3题,2000年城镇化率为54.96%,2010年时已经达到62.76%,这说明兰州的城镇化在这段时间里发展迅速,表现为郊区面积减少,城区面积扩张,城区热源变多,排放的废热更多,热岛效应逐渐增强,②④正确,①错误;郊区人口稀少,植被相对较多,③错误。故选C。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阿拉善高原西部,该沙漠东南部有一常年积水的大型湖泊,湖岸东侧湖相沉积物比现代湖面高出数米。湖泊边缘生长芦苇、芨芨草等,湖盆边缘仍有淡水出露,为今后治理沙漠提供条件。下图表示5月26日和8月7日该湖表层水温与该沙漠气温日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反映5月26日该湖周边沙漠地带气温日变化曲线的是( )A.①B.②C.③D.④5.8月7日该湖湖滨地区陆风转为湖风的时间为( )A.0时前后B.7时前后C.10时前后D.17时前后6.沙漠的治理、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湖区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能是( )A.湖陆风减弱B.气温日较差增大C.空气湿度减小D.湖相沉积物出露面积增大
解析 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8月份为夏季,5月份为春季,故8月7日该地平均气温高于5月26日,沙漠气温日较差肯定要大于湖泊。故①③表示8月7日,①表示沙漠,③表示湖泊;②④表示5月26日,②表示沙漠,④表示湖泊。故选B。第5题,据上题分析可知,8月7日主要看①和③两条线,4时至10时沙漠气温低于湖泊,此时沙漠形成高压,湖泊形成低压,吹陆风;10时过后,沙漠气温高于湖泊,此时沙漠形成低压,湖泊形成高压,吹湖风。故陆风转为湖风的时间出现在10时前后。故选C。第6题,沙漠的治理、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得陆地植被覆盖率上升,下垫面比热容变大,从而导致白天和夜晚湖泊和陆地的温差都变小,气压差变小,气压梯度力减小,湖陆风减弱,A正确;陆地植被覆盖率上升,气温日较差减小,空气湿度增大,湖泊水位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湖相沉积物出露面积不会增大,B、C、D错误。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伊犁河谷位于我国新疆西北部(图1),由于受西风影响,气候温和湿润。每年5—9月以降雨为主,称之为暖季;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以降雪为主,称之为冷季。据多年统计,暖季山区降水量明显高于河谷平原区,而冷季山区和河谷平原区相差不大。图2示意暖季和冷季降水量的时空统计。
(1)描述暖季伊犁河谷山区降水量的日变化特征。
(2)从大气运动角度分析暖季山区降水量明显高于河谷平原的原因。
(3)指出冷季河谷平原主要的降水类型,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降水量夜晚多于白天;降水量最大值主要在22时前后;降水量最小值主要在13时前后。
山地地形复杂,受山谷风和西风影响,湿润气流沿山坡抬升,易形成降水。
锋面雨。冷季,河谷平原冷空气聚集,形成冷气团,与暖湿的西风相遇,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气温降低,易形成降水。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暖季伊犁河谷山区降水量最大值主要在22时前后,降水量最小值主要在13时前后,降水量夜晚的数值明显大于白天。第(2)题,由于受西风影响,气候温和湿润,山地地形复杂,受山谷风和西风影响,湿润气流沿山坡抬升,易形成地形雨,故山区降水明显高于河谷平原。第(3)题,冷季气温低,冷空气密度大,河谷平原冷空气聚集,形成冷气团,西风从海洋吹来,为暖湿气团,冷气团与暖湿的西风相遇,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锋面雨。
考点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
(2023江苏镇江实验中学高三月考)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地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状况。据此完成1~2题。1.①点的风向是( )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北风2.②点对应的近地面天气状况很可能是( )A.晴朗B.阴雨C.高温高压D.低温高压
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等压线数值判断出此处为高空气压分布情况,确定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据所在半球为北半球,确定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且沿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所以①点吹东北风。第2题,②点所在地高空处在高压脊位置,根据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可以得出其近地面为低气压,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湖陆风是发生在较大湖泊周围,风向和风速存在明显日变化的风。图1为我国西北地区某湖泊及其西北侧五个气象观测站的位置,图2是五个观测站不同季节的风速日变化曲线。其中“风速”是与简化湖岸线垂直方向上的风速分量,正值表示观测站测到的离岸方向,负值表示向岸方向,全日平均值为全天的平均风速,是认定湖风与陆风的风速标准。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该地气象观测站测到的湖风,描述正确的是( )A.湖风为离岸方向,夜晚以湖风为主B.湖风为向岸方向,夜晚以湖风为主C.湖风为离岸方向,白天以湖风为主D.湖风为向岸方向,白天以湖风为主4.该湖西北侧湖陆风强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 )A.春季湖风最弱,陆风最弱B.夏季湖风最强,陆风最强C.秋季湖风最弱,陆风最强D.冬季湖风最强,陆风最弱
解析 第3题,白天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湖区气温低,气压高,以湖风为主;晚上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湖区气温高,气压低,以陆风为主。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白天观测站测到的大多为正值,晚上测到的大多为负值,根据材料信息“正值表示观测站测到的离岸方向,负值表示向岸方向”可知,白天湖风为离岸方向,晚上陆风为向岸方向。第4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白天风速最大的季节是冬季,风速最小的季节是夏季;晚上风速最大的季节是夏季,风速最小的季节是冬季。据上题分析可知白天吹湖风,晚上吹陆风,所以湖风最强的季节是冬季,最弱的季节是夏季;陆风最强的季节是夏季,最弱的季节是冬季。
帽状云是一种在山顶稳定气流和低水汽条件下形成的地形云,主要出现在高海拔地区的孤立高峰之上。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省最高峰——贡嘎山,因帽状云多发已悄然成为中国“戴帽山”的典型。图1为某摄影师在该山峰西坡附近拍摄到的帽状云景观,图2为贡嘎山地形剖面图。据此完成5~7题。
5.与东坡相比,摄影师在贡嘎山西坡拍摄到帽状云的机会更多,主要原因是( )A.西坡风速较小B.东坡日照较少C.西坡降水较少D.东坡坡度较陡6.帽状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气温迅速升高,大气对流强烈 ②强烈谷风上升,山顶形成云团 ③强烈山风下沉,导致帽檐下沉 ④高空下沉气流,阻挡云团扩散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帽状云常出现在( )A.晴朗的白天B.晴朗的夜晚C.阴雨的白天D.阴雨的夜晚
解析 第5题,依据题中材料可知,帽状云主要出现在高海拔地区的孤立高峰之上,需要有山顶稳定气流和低水汽两个条件。贡嘎山为高海拔的孤立山峰,东坡对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形成阻挡作用,西坡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东西两个方向的气流都被贡嘎山阻挡,水汽的运动速度在贡嘎山顶减慢,形成稳定的高空气流;贡嘎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西侧高山多,这些高山对印度洋水汽阻挡作用强,因此贡嘎山西坡降水明显小于东坡,能够到达贡嘎山西坡的水汽比东坡要少,在西坡更容易形成低水汽条件,所以摄影师在贡嘎山西坡拍摄到帽状云的机会更多,C正确;两侧气流相遇,风速都减慢,A错误;帽状云的形成与日照和坡度关系不大,B、D错误。故选C。
第6题,帽状云的形成主要是谷风上升水汽凝结形成云,然后受到高空下沉气流影响,周围气流很稳定,阻止云团的扩散,云像一顶大帽不偏不倚地“戴”在山顶上,形成几乎静止不动的帽状云,②④正确;气温迅速升高,大气对流强烈会使云向上空扩散,不会“戴”在山顶上形成帽状云,①错误;山风下沉,水汽难以凝结,无法形成云,③错误。排除A、B、C,故选D。第7题,根据上题可知,帽状云的形成主要是谷风上升水汽凝结形成的,白天盛行谷风,夜晚盛行山风,B、D错误;帽状云是一种在山顶稳定气流和低水汽条件下形成的地形云,阴雨天水汽重,难形成,晴天易满足低水汽条件,A正确,C错误。故选A。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绿洲冷岛效应”指干旱地区的绿洲区域,夏季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湿度比周边大的特殊气象效应。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河西走廊的某绿洲和沙漠的气温观测发现,在7—8月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出现“绿洲冷岛效应”。下图示意该绿洲和附近沙漠7月某日地表温度的变化。
(1)与6时相比,说明该日15时绿洲和沙漠间近地面风力的变化及其原因。
(2)分析“绿洲冷岛效应”对绿洲农业的有利影响。
风力变大。绿洲和沙漠间地表温差增大,近地面水平气压差变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大。
“绿洲冷岛效应”导致绿洲气温较低,抑制植物蒸腾和土壤水分蒸发,节约农业灌溉用水;夜间气温低,抑制作物呼吸,减少有机质消耗,有利于提高产量。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与6时相比,该日15时绿洲和沙漠间气温差异大,因此绿洲和沙漠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所以风力会变大。第(2)题,“绿洲冷岛效应”使绿洲气温始终低于附近的沙漠和戈壁,因此有利于减弱地表水分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保持绿洲地区的土壤湿度,节约灌溉用水。夜间绿洲气温仍低于沙漠和戈壁,有利于抑制作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质消耗,从而增加农作物产量。
第2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环境 第3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这是一份第2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环境 第3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文件包含第3节地球公转的意义pptx、考点规范练6地球公转的意义pptx、考点规范练5地球自转的意义pptx、考点规范练6地球公转的意义docx、考点规范练5地球自转的意义docx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0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4节第3讲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课件鲁教版: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4节第3讲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课件鲁教版,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强基础增分策略,增素能精准突破,研专项前沿命题,考题点睛,图解如下,技能提升,培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4节第2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鲁教版: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4节第2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件鲁教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强基础增分策略,增素能精准突破,研专项前沿命题,高产田所在地,考题点睛,考点二常见外力地貌,角度一河流地貌,思维流程第1题,第2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