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理解性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理解性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共5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理解性默写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 。 : , , ?”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 。”5.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 。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 ”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 ”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 , 。 , , , 。”几句对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 , , ”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7.《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齐桓晋文之事》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 ,; , ”。2.本文中,孟子认为让百姓向善的前提是: , ,,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 , 。4.文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 , ”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最终能得到“ ”的效果。5.用反问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仁君“罔民”的不可思议,自然引出下文对明君保民的论述的两句是: , ?6.本文中,引用《诗经》中的内容来说明以身作则可以推广到治理国家的句子是“ , , 。”《庖丁解牛》1.最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一句话是: , 。2.庖丁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是: ; ;, 。3.表现庖丁在最后一阶段解牛时是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眼睛去看的语句是: ,, 。4.表现庖丁解牛到关键部分时仍保持谨慎态度的语句是: , ,, 。5.表现庖丁解牛后怡然自得神态的语句是: , , ,。《烛之武退秦师》1.本文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是: ,; ,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 。4.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 ;? ,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 ,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 , , ,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 ,,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12.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他又说“ ”,这是不仁道的;“ ”,这是不明智的;“ ”,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 ”,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鸿门宴》1.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 , 。2.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 ,。可以概括成一个成语: , 。3.形容自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 , , ?4.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是: , 。5.刘邦对项伯解释派兵把守函谷关的目的的句子是: ,。6.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是: , 。附:参考答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毋知也,如或知尔。2.非曰能之,愿学焉。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4.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5.夫子哂之。6.子路率尔而对曰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鼓瑟兮,铿尔,舍瑟而作7.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齐桓晋文之事》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3.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6.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庖丁解牛》1.臣之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2.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3.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4.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5.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烛之武退秦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5.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11.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 吾其还也《鸿门宴》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5.所以遣关守将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6.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