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非选择题限时练5(附解析)
展开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海子山(图1)整体海拔为4500~4700米,分布着不同地质时期数以亿计的花岗石漂砾(砾石)和大约1145个冰蚀岩盆(海子或湖泊),这些大大小小的砾石与湖泊就是青藏高原最典型的古冰帽(古冰盖)遗迹,它们密集分布在山体古夷平面(外营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地表削高填低逐渐形成的陆地平面)上。据青藏高原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研究表明,在第四纪冰期,海子山地区曾经覆盖着厚度超过500米的冰川。图2示意海子山路段川藏公路沿线的砾石和湖泊景观。
图1
图2
(1)分析海子山古冰帽形成的条件。
(2)与海子山古夷平面内部相比,推测理塘附近冰川侵蚀的强度并说明理由。
(3)指出海子山古夷平面形成以来因外力侵蚀而发生的变化。
答案:(1)海子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当地雨雪较多;海拔较高,且受第四纪冰期影响,气温低,有利于雨雪冻结成冰;古夷平面地势起伏较小,面积较大,有利于冰雪累积。
(2)强度较大。理塘位于古夷平面边缘,坡度较陡,冰川移动较快,侵蚀作用较强。
(3)古夷平面被古冰川、流水等侵蚀、切割,地势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古冰帽即古冰盖,说明该地降水多、气温低。据图可知,海子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既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又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因此当地雨雪较多;据材料可知,海子山整体海拔为4500~4700米,海拔较高,且受第四纪冰期影响,气温低,有利于雨雪冻结成冰;古夷平面即外营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地表削高填低逐渐形成的陆地平面,古夷平面地势起伏较小,面积较大,有利于冰雪累积,因此形成厚厚的古冰帽。第(2)题,据图可知,理塘位于古夷平面边缘,坡度较陡,冰川移动较快,而海子山古夷平面内部坡度较缓,冰川移动较慢,因此与海子山古夷平面内部相比,理塘附近冰川侵蚀作用较强。第(3)题,据材料可知,该地有许多冰蚀岩盆,说明有冰川的侵蚀作用;据图可知,该古夷平面附近有许多河流,说明也受河流的侵蚀作用,被古冰川、流水等侵蚀、切割,地势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图1为黄河三角洲略图。
图1
材料二 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是在地表开挖明渠,引水漫灌,以降低土壤盐分含量。2000年以来,该地区引进暗管排盐碱技术,即在土壤中铺设渗水管收集盐碱水,再通过排水管将盐碱水排出。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的有效措施。图2为暗管排盐碱示意图。
图2
(1)21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河道未发生摆动,说明主要原因。
(2)从水循环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的成因。
(3)有专家认为,与商品谷物农业相比,该地更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你认为专家提出该观点的理由有哪些?
答案:(1)中上游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减轻;水土保持工程发挥效益,泥沙减少;流域用水量增加,河口径流减少;疏浚河道,加固堤岸,河水不易泛滥。
(2)地势低平,径流缓慢;海水倒灌;地下水位高;蒸发量较大。
(3)灌溉水源紧张,缓解水资源压力;土壤盐碱化严重,相对适宜牧草生长;畜牧产品市场扩大,牧业经济效益更高。
解析:第(1)题,黄河三角洲河道摆动是黄河泛滥、泥沙沉积的结果。河道未发生明显摆动说明黄河泛滥得到有效治理,含沙量减小。黄河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中上游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减轻;水土保持工程发挥效益,能减少河流的泥沙含量,调蓄洪水,防止河流水患;疏浚河道,加固堤岸,河水不易泛滥;流域用水量增加,河口径流减少,可以减弱河流含沙量和河流水患。第(2)题,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可从水循环的蒸发、降水、径流、水汽输送等环节进行说明,土壤盐碱化的形成是由于蒸发旺盛、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黄河三角洲地势低平,径流缓慢,排水不畅;黄河枯水期时,流量少,海水倒灌,加剧沿海三角洲土壤盐碱化;三角洲地带地下水位高;华北地区降水集中,春、秋季少雨,蒸发量较大,土壤中盐分随着水分蒸发被带到地表,导致土壤盐碱化。第(3)题,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应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效益。与种植农业相比,大牧场放牧业对灌溉水源的需求少,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可缓解水资源压力;华北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更适宜牧草生长;从经济效益角度看,畜牧产品市场扩大,牧业经济效益更高。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梯田在我国分布广泛,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典范。紫鹊界梯田位于湖南省新化县,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里为花岗岩山体,土壤为砂质土,土层厚。紫鹊界梯田地下储水丰富,先民在实践中开创了独特的自流灌溉系统,2014年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里至今保留着原始的纯手工耕种方式,是古老稻作文明的范例。近年来,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梯田出现撂荒。下图示意紫鹊界梯田位置和梯田剖面。
(1)从下垫面角度,分析紫鹊界梯田地下储水丰富的原因。
(2)从耕种方式角度,分析紫鹊界梯田近年来撂荒的原因。
答案:(1)位于雪峰山迎风坡,多地形雨;上部森林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为砂质土,土层厚,利于地下储水;基岩为花岗岩,岩性致密,阻隔水源下渗。
(2)纯手工耕种方式,劳动效率低,需要劳动力数量多;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劳动力短缺,成本上升。
解析:第(1)题,土壤为砂质土,土层厚——砂质土利于地表水下渗,土层厚,利于地下储水;湖南省新化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雪峰山东侧,地处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地下水来源丰富;花岗岩山体——岩石质地紧密,利于保水。第(2)题,纯手工耕种方式要求劳动力数量多,近年来,随着乡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农村劳动力不足,导致劳动力成本高,撂荒严重。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滑坡—碎屑流是指滑坡发生后在其运动过程中,岩土结构逐渐被破坏,最后转化为碎屑流体的特殊现象。2017年7月1日,四川省雷波县(图1)白沙村发生滑坡—碎屑流灾害,造成约500米在建公路和约1.5公顷农田被掩埋。成都某地质灾害研究所赴现场调查,并运用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碎屑流分布状况(图2),经统计分析发现,碎屑流颗粒粒径的变化能反映出滑坡—碎屑流速度的变化,在堆积体中巨石含量较少且巨石数量在各海拔也不一样(表格)。
图1 四川省雷波县位置图
图2 雷波县白沙村滑坡剖面图
不同海拔堆积体中巨石分布数量累计统计表
(1)推测白沙村本次滑坡的形成原因。
(2)据表格信息,补充完成白沙村滑坡不同海拔巨石数量变化折线图。推测巨石堆积最集中的高度,并说明理由。
白沙村滑坡不同海拔巨石数量变化折线图
(3)研究人员在钻孔中发现碎屑颗粒粒径自上而下呈现由大变小的排列现象。试分析小颗粒碎屑在碎屑流下层分布较多的原因。
答案:(1)山地地形,坡度大;基岩裂隙多,岩石破碎;修建公路,破坏地表稳定性;坡地开垦,破坏地表植被。
(2)
(纵坐标轴名称及单位正确、纵坐标刻度值正确,并能准确描点连线)
高度:1 000~1 100米。理由:滑坡—碎屑流运动至1 000~1 100米处,坡度变小,加上挡土墙的阻挡作用,运动速度减慢,巨石在此堆积。
(3)碎屑流运动速度较快,一方面侵蚀底部岩土体产生大量小颗粒碎屑分布在下层,另一方面引起表层碎屑流强烈的震动筛选,细小颗粒碎屑沿大颗粒间隙沉到下层分布。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造成约500米在建公路和约1.5公顷农田被掩埋”,以及该地地处山区推断,该地进行了工程建设(修路)和坡地开垦(坡上农田),导致地表破坏、山体不稳。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山体有裂隙发育,因此,容易诱发滑坡。第(2)题,画图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表格中的数据为累计值而不是实际值,需要转化为实际值;②纵坐标不完整,需要补充刻度值和名称、单位;③图像描点要基本准确,连线要符合折线图要求。画图完成后,可以很明显看出巨石堆积集中的高度是在1000~1100米处。运动中物质的沉积需要外力减弱或运动速度减慢,由图可知,该高度地势趋缓,加之图中挡土墙的阻挡作用,致使碎屑流运动速度减慢,巨石沉积。第(3)题,滑坡体在下移过程中破碎并演变为碎屑流,其在滑动过程中底部与下覆地面发生摩擦、侵蚀,会形成小颗粒碎屑;此外,由于大颗粒或巨石碎屑物之间的缝隙较大,碎屑流中上部的小颗粒碎屑在运动过程中,在重力作用下沿着缝隙落至底部,从而使底部小颗粒碎屑数量较多。海拔/m
1000
~1050
1050
~1100
1100
~1150
1150
~1200
1200
~1250
1250
~1300
1300
~1350
累计数
量/个
24
43
44
46
49
50
52
2024届新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选择题限时练6(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新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选择题限时练6(附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日本公路驿站对乡村发展的意义是,城市实施雨污分流收排有利于,苏木吉林湖,“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能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新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选择题限时练1(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新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选择题限时练1(附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合理的是,青藏地区人口流动的高值季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可提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新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选择题限时练5(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新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选择题限时练5(附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稻田中开挖螺沟主要是为了,长尾理论说明,长尾理论适用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