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桃花源记课文全解读+同步练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505050/0-171065096375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桃花源记课文全解读+同步练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505050/0-171065096382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桃花源记课文全解读+同步练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505050/0-171065096384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时训练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时训练,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陶渊明
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重点)
3.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难点)
预习部分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字渊明,东晋“田园诗人”。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写作背景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课文主题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顺序,虚构了一个没有阶级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文言词语
古今异义
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
从来(古义:从哪里来;今义:向来)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芳(古义:花;今义:气味芬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间离隔绝; 今义: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绝)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路,探访。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
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语(此中人语(yu第四声)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黄发(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垂髫(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3.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具:通“俱”,完全、详尽
4.出自本文的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理想世界。
与世隔绝: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课文解析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释词】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
〔武陵〕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译文】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句解】交待时间、地点、人物。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释词】
〔缘〕沿着,顺着
【译文】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句解】因为以打鱼为生,所以就顺着溪水行船,因为专注寻鱼,走得远了,所以迷路也就不奇怪了,“忘”字顺理成章。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释词】
〔鲜美〕新鲜美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译文】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句解】树木花草,美不胜收。“忽”,美景的发现是在渔人浑然不觉的时刻,毫无刻意。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释词】
〔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译文】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句解】好奇,人的本性,想往前走走看,看看这片树林的尽头是什么样子。
【段落解析】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释词】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译文】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句解】幽微的光,吸引人的眼神,这是游人对未知世界进行的窥探。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释词】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译文】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句解】游人内心对更美风光隐隐的期盼,有舍才有得,“舍”是“入”的开始。“极狭”到“豁然”相隔几十步,却是坚持与放弃的分水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释词】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译文】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句解】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释词】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悉〕全,都
〔黄发垂髫(tiá)〕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译文】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句解】农田齐整,农人朴素,农事繁忙,植桑、养蚕、织布、种粮、养狗、喂鸡、酿酒,自给自足自然和谐,单纯而平凡。老人安详,孩童欢愉,此间景象,别有洞天,简单描绘出大同之境。
【段落解析】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释词】
〔乃〕于是,就。
〔具〕详细
【译文】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
【句解】外客进入,“惊”是自然的,问得简洁、不设防,答得爽快、不吞吐。“问”“答”内容——留白一。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释词】
〔要(yā)〕同“邀”,邀请。
【译文】
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
【句解】“便”要客、设酒、杀鸡,着墨简单连贯,外客亦不见外。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释词】
〔咸〕全,都
【译文】
村里面的其它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
【句解】全村人都来“问讯”,问的内容——留白二。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释词】
〔妻子〕妻子儿女。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jiàn)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译文】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
【句解】因和睦而和平,且基本生活有保障,不需要外面的东西。善良到丝毫不加隐瞒。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释词】
〔乃〕竟然,居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译文】
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句解】朝代更替带来的只是战争、痛苦和灾难,不知,岂不更好?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释词】
〔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为,对、向。
〔叹惋〕感叹惋情。
【译文】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句解】“具言”内容——留白三,摇头叹息,觉得不可思议。这是一群停止在自然岁月里的人与一个世俗中人的对话。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释词】
〔延〕邀请。
【译文】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
【句解】民间生活的自然状态和朴素情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释词】
〔语(yù)云〕告诉(渔人)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
〔不足〕不值得,不必。
【译文】
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句解】为客数日,此间美好,尽收眼底,“辞”去,看似顺理成章,然而辞不辞去对他来说难道不是一道选择题?为何他不选择留在此间?可以解释为不能提,或者是不值得提,可能是害怕被打扰,也可能是说这里微不足道,不值得让外界知道,不做任何解释,却愈发显得意味深长。
【段落解析】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释词】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志〕做记号
【译文】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句解】“得”是失的开始,“志”,心机突现。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释词】
〔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郡,指武陵郡。
〔诣(yì)拜访。
【译文】
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句解】离家多日而不回,直奔太守府,一连串操作,毫不迟疑,让人唏嘘不已:他到底是临时起意,还是早有预谋?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释词】
〔遂〕于是,就。
【译文】
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句解】点玄妙:当世俗之人带着世俗之念,心机彻底打开,天机就不复存了。
【段落解析】渔人离开桃花源。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释词】
〔南阳〕郡名,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刘子骥〕名驎(lín)之,字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规〕打算,计划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译文】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句解】太守寻不到,“高尚”之士竟然也没有寻到,且不久殒命。从此以后再也无人去找,“津”是渡口,渡口,有船可以摆渡的地方。
【段落解析】再寻桃花源无果。
思维导图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发现桃花源: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土地平旷、屋舍严然、
所见 良田美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似有而无
桃花源记 进入桃花源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理想社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课后习题
第一题
一、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
点拨:本题意在要求同学们读懂课文,会背诵全文,掌握文章的故事情节,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忆或翻译全文。
参考答案:晋代有个渔夫,有一次出去打渔时划着船迷路了,遇见一片美丽的桃花林。他走到桃林的尽头,发现了一个山洞。他下船从洞口进去,来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环境优美,人们生活富足欢乐。桃花源的人见到渔夫很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向他们详细地述说了自己的见闻,并受到了款待。渔夫在那里逗留了几日便告辞离开了。他在回去时,沿途做了记号。回到城里,他便向太守禀报了桃花源的事情。太守派人随渔夫去寻找,却没有找到。
第二题
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有所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
点拨:本题意在引导同学们对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描写与桃花源中的社会生活景象描写的异同进行比较,明白不同的描写感受与作用。
参考答案:桃花林的景色:眼前流淌着的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两边是大片美丽的桃花林。林里绿草如茵,芬芳馥郁,一株株桃树像娇艳的少女,柔臂细腰,随风轻扬的花瓣如同漫天春雨,纷繁美丽。
桃花源中的景象:田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有序,一丛丛翠竹迎风摇曳,一排排桑树伸展出绿油油的枝叶。往前走,那映着天光的田地,纵横交错的小径,一直蔓延到黛绿的山下。远处,白墙灰瓦的村落上空炊烟缭绕,一阵阵孩童的嬉闹声传来……仰望天空,天是那样蓝,白云悠悠地飘着。
感受:美好、宁静、温暖,是理想中的家园。
第三题
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2. 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点拨:本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的省略,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及写作艺术特色来理解。
1.渔人“具言”的内容是桃花源外社会的状况,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桃花源中人“叹惋”的原因: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安定、富足,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们感慨外面的世事变迁,对遭受战争祸害的百姓深表同情。
2.“如此”包含渔夫自“缘溪行”直到“处处志之”,由入而出的所经历和见到的种种。此处若再一一写出,就会导致文章前后内容重复,拖沓冗长。
第四题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2.便舍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 见渔人,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 寻向所志
未果,寻病终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中“一词多义”词语的掌握,回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或句子的意思来回答。
参考答案:1.动词,作为。介词,对,向。2.动词,离开。名词,房屋。3. 副词,于是。副词,竟然。4.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第五题
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的区别。
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点拨:本题目的在于考查对文言文词语古今异义的把握,回答本题一定要结合词语在文中的具体语境来推断古今意义的不同。
1. 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瓜果、菜肴)滋味好
2.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
3. 妻子:古义:妻子及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4.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表示条件的连词
第六题
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①相命肆农耕:桃花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
②憩:休息
③菽稷:泛指粮食作物
④艺:种植。
⑤靡:无。
⑥暧:遮蔽。
⑦俎豆犹古法:按照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
⑧斑白:头发花白,指老人。
点拨:本诗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在赏析《桃花源诗》的局部内容时,对“世外桃源”中表达的理想生活图景进行进一步理解,并了解作者描写世外桃源生活的用意。
参考答案:“世外桃源”吸引人的地方: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宁、人人安居乐业、没有剥削压迫以及战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课堂问题设置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时间顺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
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无果。
2.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
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4.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课后练习
(一)阅读《桃花源记》,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见渔人,乃大惊 乃:就 乃不知有汉 乃:竟然
B.无论魏晋 无论:更不用说 便要还家 要:要求
C.问今是何世 是:表判断 吾尝疑乎是 是:这句话
D.未果,寻病终 寻:很久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国内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1.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 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B.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 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22.本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都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何不同?请 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乃:竟然/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乃:竟然。
B.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邀请。
C.问如今是什么朝代.是:表判断/我曾经怀疑这句话.是:这句话。
D.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寻:不久/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入:在国内。故选:C。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平:平坦.旷:开阔;宽阔.屋舍:房屋.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句子翻译为: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的能力.《桃花源记》中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再借渔人“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说明这种理想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与“出世”和“入世”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要说,也只能是“出世”的思想.故选:A。
(4)崩溃考查分析作者写作目的能力.分析写作目的要了解文章主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写桃花源内生活的安定幸福,“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是写滁州百姓和太守一同出游的情形.《桃花源记》是用桃源民风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醉翁亭记》用“滁人出游”场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
答案:(1)C(2)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3)A(4)《桃花源记》用桃源民风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醉翁亭记》用“滁人出游”场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
【点评】词类活用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语(此人语(yu第四声)云):名词作动词,告诉。通假字:“要”通“邀”,邀请(不属于150实词范围内)。具:通“俱”,完全、详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课时训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村头挂灯笼有什么作用?,“雪夜入……马前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课后复习题,共10页。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测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掌握比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