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0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0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0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0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第3页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0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0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世说新语>两则》,《<论语>十二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不逾矩,温故而知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作者作品。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笔记小说集,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书中记述了汉魏至晋宋间120多位人物的逸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以及习俗风尚等许多方面,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魏晋轶事小说的代表作品,为我国古代笔记小说的先驱,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二、字音字形
    在不(fǒu) 雪骤(zhòu) 差可拟(chā) 柳絮(xù)
    谢道韫(yùn) 无奕女(yì) 王凝之(níng)
    三、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咏雪》
    ⑴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
    ⑵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⑶讲论文义:谈论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⑷俄而:不久,一会儿。
    ⑸骤:急(速),紧。
    ⑹欣然:高兴的样子。
    ⑺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像什么。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⑻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⑼未若:比不上。
    ⑽因:凭借。
    ⑾即:是。
    《陈太丘与友期》
    ⑴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⑵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⑶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⑷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⑸时年:当时的年龄
    ⑹戏:玩耍。
    ⑺客:客人,指朋友。
    ⑻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 (fǒu),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⑼非人哉: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⑽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 委,丢下、舍弃。 去,离开。
    ⑾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⑿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⒀顾:回头看。
    (二)通假字
    不 同“否”, 读“fǒu”,句末表疑问,译为“吗”
    (三)古今异义
    与友期行 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相委而去 委:(古义,舍弃;今义,委托。)
    去后乃至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与儿女讲 儿女:(古义,子侄辈,泛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今义,儿子和女儿。)
    与儿女讲论文义 文义:(古义,诗文;今义,文章。)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 (古义:凭借;今义:因为)
    (四)词类活用
    元方时年七岁 时:名词作状语,当时
    友人惭 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惭愧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则”、“是”连用,表判断。)
    五、重点句子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2、.撒盐空中差可拟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3、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4、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5、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6、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7、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文章主旨
    《咏雪》 以人物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内容理解:
    1. 《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和谐、欢快、轻松
    2 《咏雪》中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3.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4.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2.《十二章》
    一、作者作品。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内容简介。
    本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三、字音字形
    论语(lún) 说(yuè) 愠(yùn) 三省(xǐng)
    传(chuán) 不习乎逾(yú) 罔(wǎng) 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gōng) 笃志(dǔ)
    四、朗读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懈怠。”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3.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6.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7.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8.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9.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0.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1.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2.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3.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5.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6.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1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18.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19.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0.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1.不舍昼夜(舍弃)
    22.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3.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24.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二)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
    (三)古今异义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不亦君子乎 (古义:指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3.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4.温故而知新 (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5.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5.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6.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四)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名词作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来
    (五)一词多义
    1.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3.乐: 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虚词归纳
    而:
    ①学而时习之(表顺承)
    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
    ⑤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
    ⑥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⑦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
    ⑧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
    ⑨不义而富且贵(表顺承)
    ⑩切问而近思(表顺承)
    六、特殊句式
    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2)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判断句
    (1)贤哉,回也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七、语句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我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普通人不可以改变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八、理解性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内容理解:
    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其教训)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2)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3)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以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实守信)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顺心而为)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安贫乐道)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坚守志向)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学仁德)
    2.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1)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2)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3)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十、出自课文的成语及释义。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择善而从: 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逝者如斯: 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箪食瓢饮: 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富贵浮云: 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十一、孔子名言锦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诫子书》
    一、作者作品。
    《诫子书》选自 《诸葛亮集》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内容简介。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在文章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全文语言清新雅致,说理平易近人,作者运用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使这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三、朗读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字音字形
    夫(fú) 淫慢(yín) 励精(lì) 险躁(zà) 治(yĕ)性 遂(suì)成
    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夫(fú):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3)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4)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5)淡泊(澹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
    (6)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7)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8)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9)广才:增长才干。
    (10)成:达成,成就。
    (11)淫慢:沉湎、怠惰。
    (12)励精:尽心;专心。
    (13)险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4)理性: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
    (15)与:跟随。
    (16)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17)日:时间。
    (18)去:消逝,逝去。
    (19)遂:于是,就。
    (20)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21)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22)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二)通假字
    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通“冶”,修治,修养。
    (三)古今异义
    1. “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 古:指安静,精力集中。今: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
    2.“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 古:轻浮。 今:危险,不安全。
    3.“淫慢则不能励精” 慢 古:怠惰散漫。 今:指速度缓慢。
    (四)词类活用
    1.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明确。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3.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非学无以广才 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五)一词多义
    1. 学而时习之: 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君子之行: 结构助词,的
    2. 静以修身: 介词,表目的
    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
    3. 非淡泊无以明志: 远大志向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 夫学须静也: 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六、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正确语序为:"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②判断句。
    夫学需静也 "……也"表判断
    ③倒装句。
    将复何及 宾语前置,应为:"将复及何"
    七、重点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理解性默写:
    1.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全文中心论点是: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九、内容理解:
    1. 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3.作者抓住“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语句看多用什么句式?
    澹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语句多用双重否定句、对偶句。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5.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从时间观念上讲,就是要趁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抓紧时间学习,淡泊宁静,全身心投入。静,是为了节约学习时间。因为时光一去不复返,记忆力也一天不如一天。
    6.《诫子书》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补充一个论据。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而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和“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例句: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7.读完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1)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持久力,做事就会半途而废。学习先要立志,不愿意刻苦学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干。(2)人在少年时期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因为时光飞逝,意志力也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年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十、文章主旨
    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十一、艺术特色。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
    十二、出自课文的成语及名句。
    成语: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宁静致远
    名言警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狼》
    一、作者作品。
    《狼》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作品《聊斋志异》。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郭沫若盛赞蒲松龄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字音字形
    缀(zhuì) 窘(jiǒng) 苫 蔽(shànbì) 弛(chí) 眈(dān) 黠(xiá)
    瞑(míng) 暇(xiá) 隧(suì) 尻(kā) 寐(mèi) 少时(shǎ)
    积薪(xīn) 奔倚(yǐ)) 顷刻(qǐng) 变诈(zhà)
    三、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缀(zhuì)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
    惧:恐惧。
    投以骨:把骨头丢给狼。
    从:跟随。
    并驱如故: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驱:追赶。 故:原来(一样)。
    大窘:紧张、为难。
    恐:恐怕、担心。
    敌:敌对,胁迫、攻击。
    顾:转头看、看见。
    积薪:堆柴草。薪:柴草,指麦秸。
    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苫:盖上、覆盖。蔽:遮蔽。
    乃:于是,就。
    倚:靠。
    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
    少时:一会儿。
    径去:径直离开。
    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瞑:闭眼。
    意暇甚:神情悠闲得很。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暴:突然。
    洞其中:在其中打洞。洞:打洞。
    隧入:从暗道进去。
    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顷刻:一会儿。
    变诈:作假、欺骗。
    几何:多少。
    增:增加。
    笑:笑料。
    耳:罢了。
    (二)通假字
    止有剩骨 “止”通“只”,只有。
    (三)古今异义
    1.一狼径去 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某—地方
    2.少时 少 古义:稍微 今义:数量小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几何 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4.屠自后断其股 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5.弛担持刀 弛 古义:放下 今义:松弛 。
    (四)词类活用
    1.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2.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3.恐前后受其敌 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名词作动词:从柴草堆中打洞。
    5.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
    6.弛担持刀 形容词作动词,卸下
    (五)一词多义
    1.意: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企图
    意暇甚 神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
    2.敌: 恐前后受其敌 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
    盖以诱敌 敌方
    3.前: 狼不敢前 向前
    恐前后受其敌 前面
    4.止: 止有剩骨。 通“只”
    一狼得骨止 停止
    5.积薪:场主积薪其中 堆积柴草
    转视积薪后 堆积在那里的柴草
    (六)虚词用法
    1.之: 复投之 代词,代骨头
    又数刀毙之 代词,代狼
    亦毙之 代词,代狼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久之 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2.其: 恐前后受其敌 代词,代狼
    场主积薪其中 代词,代指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 代词,代指积薪
    一狼洞其中 代词,代指积薪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代词,代指屠户
    屠自后断其股 代词,代狼
    3.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以刀劈狼首 介词,用。
    投以骨 介词,把
    以刀劈狼首 介词,用
    盖以诱敌 介词,来,用来
    4. 乃:屠乃奔倚其下 副词,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 副词,才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省略宾语: “投以骨” 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省略介词: “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省略主语: “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倒装句:
    “投以骨” “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五、课文翻译。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六、理解性默写:
    1、表现屠夫害怕,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的词语是:屠惧,投以骨;复投之。
    2、表现狼贪得无厌(贪婪凶恶)的语句是:(1)缀行甚远。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表现狼狡诈阴险:(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⑵目似瞑,意暇甚。(3)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4、狼“眈眈相向”不敢前的原因的句子是: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5、表明屠户不失时机奋起反击的词语是:“暴起”“劈”“毙”
    6、文中作者议论性的语句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七、内容理解:
    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3、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4.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画龙点睛,用议论句点明故事的主旨,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无论多么狡诈,终究会失败的。结构上总结全文。
    5、这篇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给人怎样的启示?
    说明面对像狼那样的邪恶、凶残势力,一味地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敢于面对,敢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作品启示:害人害已,自取灭亡;邪不胜正,正义必胜;除恶务尽,不留后患;对邪恶势力,勿抱幻想;要善于识破假象,善于斗争,勇于斗争。
    6、写出几个关于狼的成语、谚语、俗语。
    成语: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鬼哭狼嚎,狼吞虎咽
    歇后语:狼吃狼——冷不防
    俗语:披着羊皮的狼;前怕狼,后怕虎。
    故事:《东郭先生与狼》、《狼和小羊》
    八、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两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那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相关试卷

    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5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二):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5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二),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庄子>二则》,怒而飞,垂天之云,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4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4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桃花源记》,作者虚构桃花源的目的是什么?,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3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二):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3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二),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地利,人和,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兵革,坚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