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2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

    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2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2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2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2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2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三峡》,《答谢中书书》,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记承天寺夜游》,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作者走在森林中的感觉, 写听觉感受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作者作品。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二、内容概括。
    《三峡》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
    文章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写山突出了上的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通过不同季节的变化来表现。夏季水涨流急,交通阻断。春冬则水退谭清,风景秀丽。秋季则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如此将三峡的美丽景观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朗读节奏: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字音字形
    略无阙处(quē) 重岩叠嶂(zhàng) 不见曦月(xī) 夏水襄陵(xiāng)沿溯阻绝(sù)素湍绿潭(tuān) 绝巘(yǎn) 飞漱其间(shù) 属引凄异(zhǔ) 林寒涧(jiàn)肃
    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略无阙处 “略无”: 完全没有。
    2、重岩叠嶂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3、不见曦月 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到 襄:上,上升到高处
    5、则素湍绿潭 素:白色 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6、飞漱其间 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7、良多趣味 良:的确,实在
    8、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9、属引凄异 属:zhǔ,连续 引:延长
    10、故渔者歌曰 故:所以
    11、不以疾也 疾:快、急速
    (二)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三)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2)虽乘奔御风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四)一词多义
    (1)自
    自峡三峡七百里中 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 连词,假如,如果
    (2)绝
    沿溯阻绝 动词,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 形容词,极高的
    衷转久绝 动词,消失
    (3)清
    回清倒影 名词,清波
    清荣峻茂 形容词,水清澈
    (4)其:
    其间千二百里 代词,这
    飞漱其间 代词,它们,代古柏
    (五)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回清倒影 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空谷传响 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旷的山谷
    (4)林寒涧肃 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5)晴初霜旦 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
    (6)素湍绿潭 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六、特殊句式
    省略句:
    清荣峻茂 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有时朝发白帝 “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飞漱其间 “飞漱(于)其间,省略介词“于”
    不以疾也 “不以(之)疾也,省略代词“之”
    七、课文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之中,两岸都是群山连绵,完全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显出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八、理解性默写
    1.文中从正面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全文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文中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的句子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5、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写三峡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7、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8、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九、内容理解: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①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有特点。②夏天江水暴涨,水势最浩大,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水势由多到少,顺势而下。
    3、《三峡》一文写景有何特色?试具体分析。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4、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引用渔歌的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把自然景观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也烘托了秋景悲寂、凄凉的气氛。
    5、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
    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6、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十、文章主旨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十一、写作特色
    1、布局合情合理。 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再写夏水暴涨,继写春冬美景,后写寒秋肃杀。因为,三峡的山不同寻常,不但多、连、高,而且峡间很窄。可想而知,江水通过这样的峡谷必然比其它处更急,更壮观。水涨总有水落时,一年四季,涨落有素。夏天江水暴涨,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由此,水成了串连全文的一根红线。
    2、节奏有张有弛。 江水通过三峡,时而象一群奔腾的野马,时而如调皮捣蛋的小鹿,反映到文章上则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势,文气剧变似异峰突起。这里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先弛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3、层次过渡自然。 全文写出四个层次,作者仅用了五个字,就把全文天衣无缝地榫接在一起。用“至于”自然导出夏水,一个“则”字暗示对比、巧妙地过渡到春冬。用“每至”引出肃杀之秋,用“故”总束第四层,引出渔者歌谣。
    4、言辞前后呼应。文章前后照应, 绘山记水莫不如此。如:文章第一层写山,后三层写水。后三层写水又层层有山,与篇首遥相呼应。
    2.《答谢中书书》
    一、作者作品。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中书,古代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书,即书信。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二、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三、内容概括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字音字形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 猿(yuán) 与其奇者(yù)
    六、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二)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4)古来共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三)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 (名词做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 (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四)一词多义
    (1)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②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2)书:
    ①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谢答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③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
    七、重点句子翻译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八、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九、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
    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十、内容理解:
    1、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 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2、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3、《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4、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5、“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
    6、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好在哪里?
    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7.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十一、文章主旨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十二、课文赏析。
    《答谢中书书》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动静结合,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3.《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作品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通过对月夜景色所作的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内容概括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抒情: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四、朗读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字音字形
    未寝(qǐn ) 相与(yǔ) 遂(suì) 藻(zǎ)荇(xìng) 竹柏(bǎi)
    六、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户:这里指门窗。欣然:愉快地)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考虑、想到。遂:于是。)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于:在。)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5、交横:交错纵横。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二)古今异义
    1、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3、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4、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三)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做动词,散步
    (四)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七、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
    (3)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八、重点句子翻译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地面犹如一池空灵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译: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理解性默写: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十、内容理解: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
    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写出竹柏之影参差交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充满诗情画意。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作者称自己为“闲人”是因为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他落寞,当然也是他自我排遣的旷达胸襟的体现。这体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3、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人。
    4.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十一、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写作特色
    1.信笔疏意,随物赋形。
    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4.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4.《与朱元思书》
    一、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景色。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
    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其生平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等。
    二、写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吴均也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与朱元思书》是吴均融合其情后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三、内容概括
    全文共分三段
    首段是总写全景,写出富春江山水之美。
    第二段写“异水”。
    第三段写“奇山”。
    四、朗读节奏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字音字形
    缥碧 piǎ 无碍 ài 泠泠作响 líng 嘤嘤yīng
    鸢飞戾天yuān lì 互相轩邈xuān miǎ 急湍tuān 横柯kē
    经纶世务lún
    六、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风烟俱净 俱:全,都
    2、从流飘荡 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比得过 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 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 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到 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经营 反:通"返" 返回
    9、横柯上蔽 柯:树干
    (二)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转”同“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
    2.窥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
    (三)古今异义
    1.一百许里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 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 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四)词类活用
    1.负势竞上 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2.互相轩邈 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3.任意东西 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4.风烟俱净 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5.横柯上蔽 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6.猛浪若奔 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7.望峰息心 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五)一词多义
    (1)绝
    猿则百叫无绝 动词,穷尽、断绝
    天下独绝 形容词,绝妙
    (2)上
    负势竞上 动词,向上生长
    横柯上蔽 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3)直
    直视无碍 形容词,一直
    争高直指 形容词,笔直
    (4)百
    一百许里 数词,指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 数词,极言其多。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
    (5)无
    直视无碍 副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 副词,不
    七、特殊句式
    省略句
    1.急湍甚箭
    “甚”字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即“急湍甚于箭”。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省略了主语“高山”,即“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八、语句翻译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空中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连成一片呈现出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小船随水漂去。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一路都是奇山异水,可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水皆缥(piǎ)碧,千丈见底。
    译:江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得)即使千丈深也能看见水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译:游动的鱼儿和江底的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译:(那)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涛像(马一般)飞奔。
    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
    译: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阴森森的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争高直指,千百(bǎi)成峰。
    译:(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
    译:山泉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鸟儿们相向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蝉儿长久不断地叫,没有穷尽。猿猴长久不断的叫,没有停止。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
    译: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功名利禄;
    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
    译:那些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之处,有时偶尔漏出(一丝一线的)阳光。
    九、理解性默写:
    1. 本文的主旨句(作者的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 高度概括山水特点,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4. 作者的行进路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5.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6.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7.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8.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9. 作者走在森林中的感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0. 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11. 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2. 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句子: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13. 《三峡》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是写水流湍急,本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十、内容理解: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3.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
    奇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表现其情趣,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4. 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① 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② 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③ 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向往自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
    十一、主旨
    本文抓住富春江富阳至桐庐段山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秀丽迷人的山水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含蓄地流露出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十二、写作特点
    1. 顺序井然:由总到分、由下到上的顺序描写景物。
    景特描写: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情景交融:写景中融入了作者浓厚的感情。
    语言简约清新,内涵丰富。多用骈句,铿锵有力、工整清丽。

    相关试卷

    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5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二):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5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二),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庄子>二则》,怒而飞,垂天之云,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4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4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一),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桃花源记》,作者虚构桃花源的目的是什么?,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3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二):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背诵手册专题23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二),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地利,人和,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兵革,坚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