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页未读,
继续阅读
常用知识点总汇(知识点)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常用知识点总汇(知识点)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共2页。
小学语文常用知识点汇总 姓名 一、常用标点符号的一般作用:1、引号的用法:(1)表示直接引用;(2)表示着重指出或强调(包括表示特定称谓);(3)表示特殊含义(包括表示否定、讽刺等)2、破折号的用法:(1)表示解释说明;(2)表示声音的延长;(3)表示意思的转折;(4)表示意思的递进;(5)表示话题的突然转换3、省略号的用法:(1)表示引文内容的省略;(2)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3)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4)表示说话断断续续;(5)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二、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 2. 排比:增强了语势,语言更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突出了……,表达了…… 3. 对比:强调了……衬托出了…… 4. 设问: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引起读者对……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反复:加强语气,强调……(常见修辞手法还有借代、双关、对偶、夸张……)三、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确认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的内容1.举例子: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使句子更有说明力 2.打比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3.作比较:突出强调了…… 4.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5.列数字:具体准确地写出了…… 6.下定义:科学准确地…… 7.引资料:更具体充实地说明了……更有说服力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为下文作铺垫。 3. 文末: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五、文章的体裁: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议论文、诗歌、童话、小说、剧本……六、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先分后总七、文章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八、文章的表达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游览顺序、方位顺序、地点转换顺序、按事物的类别或不同方面……九、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对比描写……十、记叙文的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倒叙: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突出了……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或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脉络更清晰,为下文作铺垫,突出了……十一、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二、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阅读中常见题型答题方法1、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方法: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方法: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3、提问方式:你认为文中**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方法: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判断,然后再结合文中有关内容分析;也可以先从文中有关内容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4、提问方式:赏析文中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答题方法:(结合写作手法的作用)人物描写类:这句话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侧面……)的描写,突出了……表达了……景物描写类: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环境描写类:这句话说明了……(环境特点)+1.渲染气氛 2.烘托情感 4.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5、提问方式: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好处答题方法:由内容到中心,由浅入深(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主要内容)(2)再思考深层含义: a)结构(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b)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双关、象征……)c)主旨(点明了中心,揭示了……)d)与人物的关系(表现了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感情等)(3)最后分析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发人深思、激发兴趣等)6、提问方式:(说明文)句中的某个字能不能删去答题方法:不能删去。这个词是指……说明了(强调了)……如果删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7、提问方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答题方法:本文主要写了……(题目扩充法;六要素串联法;段意合并法;问题概括法;摘录句段法:抓住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注意:无论什么阅读题,解答时都要做到在“字不离段,段不离章”,答案一定要有{文章中的语句},因为答案就在文章中,自己编的总赶不上作者说的!
小学语文常用知识点汇总 姓名 一、常用标点符号的一般作用:1、引号的用法:(1)表示直接引用;(2)表示着重指出或强调(包括表示特定称谓);(3)表示特殊含义(包括表示否定、讽刺等)2、破折号的用法:(1)表示解释说明;(2)表示声音的延长;(3)表示意思的转折;(4)表示意思的递进;(5)表示话题的突然转换3、省略号的用法:(1)表示引文内容的省略;(2)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3)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4)表示说话断断续续;(5)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二、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 2. 排比:增强了语势,语言更有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突出了……,表达了…… 3. 对比:强调了……衬托出了…… 4. 设问: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引起读者对……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反复:加强语气,强调……(常见修辞手法还有借代、双关、对偶、夸张……)三、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确认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的内容1.举例子: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使句子更有说明力 2.打比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3.作比较:突出强调了…… 4.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5.列数字:具体准确地写出了…… 6.下定义:科学准确地…… 7.引资料:更具体充实地说明了……更有说服力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为下文作铺垫。 3. 文末: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五、文章的体裁: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议论文、诗歌、童话、小说、剧本……六、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先分后总七、文章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八、文章的表达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游览顺序、方位顺序、地点转换顺序、按事物的类别或不同方面……九、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对比描写……十、记叙文的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倒叙: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突出了……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或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脉络更清晰,为下文作铺垫,突出了……十一、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二、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阅读中常见题型答题方法1、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方法: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方法: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3、提问方式:你认为文中**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方法: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判断,然后再结合文中有关内容分析;也可以先从文中有关内容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4、提问方式:赏析文中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答题方法:(结合写作手法的作用)人物描写类:这句话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侧面……)的描写,突出了……表达了……景物描写类: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环境描写类:这句话说明了……(环境特点)+1.渲染气氛 2.烘托情感 4.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5、提问方式: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好处答题方法:由内容到中心,由浅入深(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主要内容)(2)再思考深层含义: a)结构(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b)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双关、象征……)c)主旨(点明了中心,揭示了……)d)与人物的关系(表现了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感情等)(3)最后分析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发人深思、激发兴趣等)6、提问方式:(说明文)句中的某个字能不能删去答题方法:不能删去。这个词是指……说明了(强调了)……如果删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7、提问方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答题方法:本文主要写了……(题目扩充法;六要素串联法;段意合并法;问题概括法;摘录句段法:抓住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注意:无论什么阅读题,解答时都要做到在“字不离段,段不离章”,答案一定要有{文章中的语句},因为答案就在文章中,自己编的总赶不上作者说的!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