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下册画里阴晴吴冠中图片课件ppt
展开《向日葵》(荷)梵高 油画 1888年
《奔马》 (中国)徐悲鸿 水墨画
油画《蒙娜丽莎》(意大利) 达・芬奇
水墨画 《虾》(中国)齐白石
吴冠中(1919-2010),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随苏弗尔教授学习西洋美术史。1950年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他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他的水墨画是他心中江南城镇的写照,作品有浓浓的民俗味。
浓酣(nónɡ hān) 渲染(xuàn rǎn)朦胧(ménɡ lónɡ )
吴冠中 《江南小镇》
曾留学法国,学习西方油画的吴冠中,他的绘画风格更接近西洋的画风,还是更接近中国水墨画的风格呢?
1.朗读第一段,找出描写宜兴春雨的句子。 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呢?
描写的句子:“雨洗过……默看细雨湿桃花”引用了“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起笔,引起话题。
概括第一自然段所写内容。
2.这句中哪个字最为关键?有什么作用?
明确:湿。明确:第一二段是通过“湿”这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渡显得自然,紧凑。第一自然段说“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第二段紧承上段,说“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正因为“湿”使本不协调的红土和绿竹协调了起来。
3.第2段中作者说“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体味,你能从本段中找出答案吗?
因为画家的眼睛观察自然有独特的感悟,再结合传统文化,雨中景物不同于晴日,是风格迥异的另一种美。因为雨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增加了大自然的另外一种美感,所以作者觉得雨后的大自然很有韵味。这是作者以画家的眼光观察自然的独特感悟,加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概括第二自然段所写内容。
1.诵读第一、二自然段中写景的句子,体会语言的优美。⑴“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句中的“浓酣”一词可以改为“浓重”吗?“浓酣” 一词除具有浓重的意思之外,还具有尽兴、畅快的意思。如果换成浓重,就不足以表达雨后湿激带给人的这种畅快淋漓的快感。
1.诵读第一、二自然段中写景的句子,体会语言的优美。(2)作者在这两段文字中引用了哪些古诗词?有何作用?增加文本的可读性,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表明作者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有共同意趣之人。作者正是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技巧与方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引用这句诗,说明了作者创作风格的渊源。
1.诵读第一、二自然段中写景的句子,体会语言的优美。(3)身为画家的作者对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写景之中大量运用表现色彩的词,请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使描写的画面更有画面感,色彩美,是以画家的眼光观察自然的独特感悟。
浏览课文,找一找中西方绘画的特点?
4.根据课文的叙述,请概括说出西洋画家的特点是什么?作者的绘画特点又是什么?
西方油画家“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 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受,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审美趣味来表现。而作者却喜欢画阴雨天景色,他的水彩画其实是水墨画的变种,模仿西洋画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
5.用自己的话写出西洋画家和作者对阴雨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西洋画家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化来写,作者认为阴雨天的景色更具意境和审美情趣。
概括第三自然段所写内容。
阴和晴的感受(中西方画家差异)
6.为什么有人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解析:对于这句话应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油画家只注重强烈的色彩感觉,或者它的技法不高,所以觉得阴天不宜画油画。
7.为了表明自己的创作风格,作者在第四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请找出这句话。
“数十年来……都不很合用。”也就是说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套用老的办法,而是应该不断的创新。艺术贵在创新。这是文章的中心。作者的中国画借鉴了西洋技法,油画中掺进了墨韵,兼取二者之长创出新技法、新风格。
8.“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这个句子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引用和比喻;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作者在自己的绘画中同时融会了中西方两种绘画技巧和方法。解析:“鱼和熊掌”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意说两种美味不可兼得这里反其意而用之,比喻既借鉴西方技法,又承袭传统绘画技巧,创造出一种新的画风。
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 如果晴和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中西兼用阴晴兼画贵在创新
是年84岁高龄的吴冠中
9.文章为什么以“画里阴睛”为题?
以“画里阴晴”为题,既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隐含了作者的观点:艺术在于创新,同时, 突出了文章的意境。解析:本文主要是围绕绘画的方法和技巧展开内容的。中国传统的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作者也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而西方画家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作者最终走了一条中间路线:既承袭传统绘画技巧,又借鉴外国的绘画技法,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因为艺术的可贵在于创新,以“画里阴睛”为题形象地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从而突出了独特的意境。
10.最后一句是不是表明作者对自己的立场产生了动摇?
不是。解析:作者终生追求的,就是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 这样说是用幽默诙谐来表现他的自谦。
阅读课文后,谈一谈你认为本文选材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以小见大。解析:本文论述的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原则问题,却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仅从中外画家对“阴”和“晴”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在选材上体现散文小中见大的特色。
请你归纳一下本文的结构特点。解析:本文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层层铺垫,娓娓道来,篇末明志。解析:本文先由诗句引入课文,然后紧承上段说明“湿”景格外有“韵味”第3自然段又说偏爱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最后作者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显得非常自然,可谓是匠心独运。
阴和晴的感受
你认为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平实易懂,鲜明生动。解析:本文虽说是一篇关于绘画艺术的文章,但全文几乎没有用一个艰深的绘画术语,而是力求平实通俗,却又不失幽默和生动。如第1自然段对江南春雨的描绘,寥參几笔,意境全出。文末“定居”和“落户”的比喻,幽默中透出智慧。
本文选自吴冠中的《美丑缘》,是一篇文艺随笔。文章论述的中心是艺术创作贵在创新。作者受中国诗歌和水墨画文化传统熏陶,对微风细雨的阴湿景色情有独钟,并用油画、水墨两种技法表现阴雨的美。 在继承传统、 借鉴外国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独具风格的新画作。 文章通过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比较分析,从技法、表现力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凸现它们的不同, 水到渠成地归结出自己的主张:艺术要中西合壁,阴晴同画,只有善于融合创新,艺术才会有无限的生命力。
中职语文*画里阴晴优秀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a href="/yw/tb_c403720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画里阴晴优秀课件ppt</a>,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文研读,雨中观景,承上启下,《斜风细雨不须归》,西洋油画投靠阳光,中国画,画里阴晴,中国风,西洋风,作者的绘画主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第五单元*画里阴晴一等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20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五单元*画里阴晴一等奖ppt课件</a>,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吴冠中,画里阴晴,整体感知,总结全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下册画里阴晴吴冠中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下册画里阴晴吴冠中课文内容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艺术贵在创新,写作特点,课文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