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版新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课时作业(17份)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一课一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一课一练,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改变了地球原始大气成分的环节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下图示意地球上的碳循环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改变了地球原始大气成分的环节是( )
A.Ⅰ、Ⅱ B.Ⅱ、Ⅳ C.Ⅰ、Ⅲ D.Ⅲ、Ⅳ
2.我国承诺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关键措施是( )
①平衡Ⅰ②增加Ⅱ③优化Ⅲ④减少Ⅳ
⑤降低Ⅴ
A.①②B.②④C.②⑤D.③④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也和人类活动有关。人类不断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使全球温室效应不断积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据此完成3~5题。
3.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使全球变暖的原理是( )
A.阻挡太阳辐射B.吸收太阳辐射
C.吸收地面辐射D.增加大气散射
4.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使用的碳化物燃料
B.全球海洋面积缩小
C.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
D.大气中酸性气体增多
5.目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②加强国际合作
③减少工业污水的排放 ④保护热带雨林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2011年11月联合发布《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报告预测,未来中国海平面将继续上升,到2030年,全海域海平面上升幅度将达到80~130毫米。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很大影响。据此完成6~7题。
6.气候变化威胁我国的国土安全,主要表现在( )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岛屿
B.极端天气增多,旱涝灾害增多
C.冻土快速融化,影响青藏铁路运行安全
D.加剧环境问题,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
7.气候变化威胁中国的生态安全,主要表现在( )
A.引发冰川扩张,加剧水资源短缺
B.海洋赤潮灾害频发,影响养殖业
C.湿地大面积萎缩退化,功能衰退
D.生态移民增加,影响社会稳定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我国政府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经过综合测算,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为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据此完成8~9题。
8.中国要实现碳中和,最大的限制性条件是( )
A.高耗能产业发展迅速
B.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
C.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高
D.城镇化加快,内需扩大
9.本次冬奥会为了实现碳中和,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冬奥会场馆直接使用太阳能发电
B.交通运输以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为主
C.冬奥场馆周边拆迁造林,增加碳汇
D.办公场馆取消空调,减少制热耗能
“蓝碳”指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下表示意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红树林、滩涂、盐沼的碳埋藏能力(数值越大,能力越强)。读表,完成1~2题。
1.丙代表的省份是( )
A.广西B.广东
C.浙江D.江苏
2.我国“蓝碳”事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 )
①减轻全球气候变暖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
③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 ④缓解酸雨危害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2020年9月22日,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据此完成3~4题。
3.实现“碳中和”的核心问题是( )
A.能源结构B.减少排放
C.人为抵消D.收集封存
4.关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的相关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打造中西部地区新能源基地,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摆脱对国际能源供给的依赖,提升国家能源安全
C.加大清洁能源结构占比,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D.提高钢铁、铝和塑料等高耗能产品回收利用率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推进耕地利用低碳转型已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下图示意2000~2019年我国部分省(区)年均粮食产量、耕地碳排放量。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省份中,粮食高产与减排兼顾状况最好的省份是( )
A.黑龙江B.河南
C.四川D.山东
6.为降低我国耕地碳排放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用人力代替农业机械
②禁止稻田秸秆露天焚烧
③拆除北方地区温室大棚
④减少高碳农资施用量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碳排放增多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碳减排压力巨大。如图示意2002~2017年我国碳排放演变趋势。据此完成7~9题。
7.甲、乙、丙、丁分别对应的地区是( )
A.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
B.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
C.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
8.2015年我国碳排放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 )
A.国家政策B.产业结构
C.科学技术D.能源结构
9.当前我国碳减排的主要途径有( )
①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
②降低碳减排技术推广成本
③提高传统能源利用率
④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燃煤取暖是中国北方城市最主要的取暖方式之一,大量煤炭燃烧在带来温暖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山东沿海的海阳市,采用由核电厂提供热源、热力公司输送热源的方式进行合作供暖。2019年5月24日海阳市政府与山东核电签约,共同推进核能供热项目,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的城市。据此完成10~11题。
10.海阳市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的城市,主要得益于( )
A.核能发展早,基础好
B.经济发达,资金实力雄厚
C.体制创新,政策扶持
D.人口众多,供暖需求旺盛
11.核电厂与热力公司合作供暖,可以( )
A.降低热力公司运营成本
B.扩大热力公司供暖的范围
C.降低核电厂核废料处理成本
D.增强核电厂规模效益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应对全球变暖,一些国家和地区将对进口工业品征收碳关税(对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征收相应的关税)。2019年,韩国非化石能源生产量占比为31.1%,能源发展重点为风能、太阳能等。下图为朝鲜半岛部分地区略图。
材料二 韩国将投入约300亿美元建设蔚山浮式海上风电园区,目标是到2030年能够生产6GW的浮式风机,助力韩国跻身全球海上风电五大强国。
(1)描述韩国地形特征。
(2)说明韩国斥巨资建设海上风电站的主要原因。
(3)为应对碳关税的征收,简述韩国企业可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口的增长,沿海城市陆域面积逐渐不足。韩国计划在沿海建造“漂浮城市”代替传统的填海造陆方式。“漂浮城市”由社区浮块组成,在岸上进行预制,再运到最终场地停泊。社区浮块有机组合为村落、城市(如图)。不同浮块可以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重组,以适应发展需求。据此完成1~2题。
1.与传统填海造陆相比,“漂浮城市”( )
A.设计难度小B.生态影响小
C.材料要求低D.承载能力强
2.不同浮块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重组,能够优化“漂浮城市”的( )
A.环境质量B.人口容量
C.功能布局D.产业结构
2021年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指出:2019年,大气中CO2浓度为工业化前(1750年)的148%,海洋吸收了大量的额外热量,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过去30多年来,我国大陆和海南岛近岸珊瑚消失了80%,实现碳中和(CO2产销平衡)是我国及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下图为1958~2018年全球和中国近海海洋表层水温距平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1958~2018年,中国近海与全球海洋的表层水温距平变化( )
A.呈正相关B.呈负相关
C.幅度差异较大D.完全一致
4.2000年以来,中国近海表层水温的变化会导致( )
A.强台风增多B.海平面下降
C.鱼类资源减少D.鱼群陆续北迁
5.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措施有( )
①构建清洁能源体系 ②加快城镇化进程
③推进碳排放权交易 ④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
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首次提出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意见。当前我国主要的储能技术有抽水储能、电化学储能和压缩空气储能,下图为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示意图(图甲)和我国东部盐穴资源分布图(图乙)。(注:盐穴是古人利用水溶开采方式在地下较厚的盐层或盐丘中采矿后形成的地下洞穴,体积巨大密封性好。)读图,完成6~8题。
甲
乙
6.据图甲推测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的工作原理是( )
①夜晚用电低谷时,耗电压缩空气注入盐穴,将电能转化为空气压力能
②白天发电高峰时,耗电压缩空气注入盐穴,将电能转化为空气压力能
③夜晚发电低谷时,将盐穴中空气放出,推动电机发电补充电网
④白天用电高峰时,将盐穴中空气放出,推动电机发电补充电网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7.和抽水储能相比,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 )
A.占地面积比较小B.受地形的影响大
C.开发技术难度低D.电能转换效率高
8.当前更适合发展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的省区是( )
A.北京B.辽宁
C.重庆D.江苏
为发展再生能源技术,德国政府宣布在2022年前关闭境内所有的核电站。德国在其仅约36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建有多达17座核电站,目前大约1/3电力来自核电。下图示意德国核电站位置。据此完成9~11题。
9.影响德国核电站位置的主要因素是( )
A.技术B.水源
C.政策D.市场
10.支撑德国关闭核电站的理由是( )
A.科技水平较高B.市场需求萎缩
C.第三产业发达D.煤炭资源丰富
11.德国弃核后,短期内能源保障的有效措施可能是( )
A.加大常规能源的供给
B.提高进口能源比重
C.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
D.大力开发水能资源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火灾会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频繁及重度的森林大火,会对高纬度地区的不同植被类型和群落、土壤环境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下图示意阿拉斯加的黑云杉林区1971年重度火烧后部分植被覆盖度变化,植被覆盖度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1)分析短期内森林火灾对本地区碳元素空间分布的影响。
(2)判断森林大火后上图中最先恢复的植被种类,并说明理由。
(3)总结火灾后草本植物覆盖度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必备知识基础练
1~2.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绿色植物的出现,吸收了原始大气中的某些成分,光合作用制造出氧气,为Ⅱ和Ⅳ环节,进而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出现了有机物和土壤,也使地球进入了生物演化阶段,故选B。第2题,“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相等,办法就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Ⅴ二氧化碳的排放;大量植树造林,增加Ⅱ即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故选C。
3~5.答案:3.C 4.A 5.C
解析:第3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无法阻挡太阳辐射,A错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而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B错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大气逆辐射越强,保温作用越强,全球气温增高,C正确;大气散射是大气中的空气分子和极小的尘埃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大气中二氧化碳不会增加大气散射,D错误。所以选C。第4题,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主要是人类使用的化石燃料造成的,和植被破坏也有关系,A正确;二氧化碳增多,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洋面积会增大,B错误;全球变暖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但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不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C错误;与大气中酸性气体增多没有关系,D错误。所以选A。第5题,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的化石燃料造成的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因此人类应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①正确;全球变暖是人类共同的灾难,加强国际合作可以有效地控制全球气候变暖,②正确;工业污水排放和全球气候变暖关系不大,③错误;热带雨林等植被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数量,保护热带雨林,可以减缓全球变暖趋势,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6~7.答案:6.A 7.C
解析:第6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岛屿,导致陆地面积减小,直接威胁我国国土安全,A正确。B、C、D三项均不属于对我国国土安全方面的威胁。故选A。第7题,全球变暖,蒸发变强,导致湿地大面积萎缩退化,其生态功能严重衰退,C正确;气候变暖导致冰川面积萎缩,A错误;气候变化对海洋赤潮和生态移民的影响较小,B、D错误。故选C。
8~9.答案:8.C 9.B
解析:第8题,中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高,排放的二氧化碳较多,而且在较短时期很难用其他能源替代,因此中国要实现碳中和,最大的限制性条件是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高,C符合题意;高耗能产业可以采取技术措施实现碳中和,这不是主要限制,排除A;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城镇化加快、内需扩大也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限制性条件,但可以通过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较容易地减缓其限制,因此不是中国实现碳中和最大的限制性条件,排除B、D。故选C。第9题,太阳能发电易受天气、昼夜等因素影响,所以冬奥会场馆不可能实现全太阳能发电,A不符合题意;交通运输以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为主,可以减少矿物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减少排放二氧化碳,是实现碳中和采取的合理措施,B符合题意;冬奥场馆周边拆迁造林、增加碳汇做法见效较慢,且周边地区拆迁费用较大,对周边居民生产生活干扰较大,因此不是合理的实现碳中和的措施,C不符合题意;冬奥会期间气候寒冷,办公场馆取消空调会影响运动员比赛、生活以及组织工作,D不符合题意。故选B。
关键能力综合练
1~2.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江苏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适合红树林生长,因此江苏省红树林的碳埋藏能力为0。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盐沼面积大,所以丙代表的省份是江苏。广东、广西、浙江等省区红树林的面积大。A、B、C错误,D正确。故选D。第2题,由材料可知,“蓝碳”指利用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我国“蓝碳”事业的发展可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减轻全球气候变暖,保护生物多样性,①②正确。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不属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酸雨是由于酸性气体排放导致的,“蓝碳”事业的发展不能缓解酸雨危害,③④错误。故选A。
3~4.答案:3.A 4.C
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随着非化石能源占比的提高,碳排放数值明显降低,即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减少碳排放,是其中的核心,A正确。碳排放在总量上并没有减少,而是转化为可以处理的形式,B错误。碳中和核心上是能源进步而非人为抵消,C错误。收集封存并不能实现碳中和,D错误。故选A。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碳中和是通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我国中西部地区多清洁能源,如水能、太阳能以及风能等能源,有利于打造中西部地区能源基地,调整能源消费结构,A正确。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对国际能源供给的依赖,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B正确。碳中和虽然可以达到环保的目的,但是也会排放二氧化碳,只是排放二氧化碳之后使用其它方式将其吸收,C错误。碳中和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我国钢铁、铝等产品的回收利用率,提高利用效率,D正确。依题意,题干要求选择不正确选项,故选C。
5~6.答案:5.A 6.D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四个选项中粮食高产的省份有黑龙江和河南,耕地碳排放量较少的省份有四川、黑龙江、山东,因此,粮食高产与减排兼顾状况最好的省份是黑龙江省,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6题,用人力代替农业机械化会降低生产效率,违背社会生活事实,违背社会发展规律,①错误;禁止稻田秸秆和露天焚烧,可减少碳排放量,②正确;拆除北方地区温室大棚不利于农业生产,和降低我国耕地碳排放量关系不大,③错误;减少高碳农资施用量有利于减少碳排放量,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9.答案:7.C 8.A 9.A
解析:第7题,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量最大,由于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碳排放呈减少趋势,故甲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在四大区域中面积最小,经济总量最小,碳排放量最小,进入21世纪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碳排放增幅较小,故丁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使东部地区大量高耗能产业转移至西部,以及对西部资源的大力开发,使西部地区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且上升速度快,丙为西部地区,则乙为中部地区,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8题,观察图中信息可知,我国碳排放量2015年增速下降,其影响因素主要是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将经济发达区域的产业进行转移,并对碳排放实施限制和要求,因此碳排放减少,导致碳排放增速下降,A正确;就全国来看,产业结构调整不会使某一年的碳排放发生明显变化,B错误;科技发展是长期的,不会使某一年的碳排放发生明显变化,C错误;2015年我国能源结构仍是以煤炭为主,D错误。故选A。第9题,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占比,从而达到碳减排,①正确;降低碳减排技术推广成本,更有利于碳减排工作的展开,②正确;科技的进步可以提高传统能源利用率,因此会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③正确;短时间不容易改变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11.答案:10.C 11.A
解析:第10题,由材料“2019年5月24日海阳市政府与山东核电签约,共同推进核能供热项目,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的城市”可知,海阳市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的城市,主要得益于体制创新,政策扶持,改变传统燃煤取暖的方式,政府推进与山东核电签约而实现的,C正确;山东核能发电不是最早的,我国最早建的核电站是浙江秦山核电站,A错误;山东海阳市相较青岛等其他城市,经济不算发达,B错误;与供暖需求旺盛无关,D错误。故选C。第11题,核电厂与热力公司合作供暖,核电厂提供热源,热力公司输送热源的方式,热力公司减少了发热环节,可以降低热力公司运营成本,A正确;供热方式的改变不能扩大热力公司的供暖范围,供暖范围的扩大依靠的是热力公司的供热能力提高等,B错误;与核电厂核废料处理无关,核电厂冷却设备的热水提供给热力公司输送热源供暖,C错误;不能增强核电厂规模,核电厂的规模已经设计好,不能随意改变,D错误。故选A。
12.答案:(1)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地势起伏大,东部海岸线平直,西部、南部海岸线曲折。
(2)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能源短缺;海上摩擦力小,风力强;半岛国家,国土面积狭小,海域宽阔,海岸线曲折;风电清洁无污染;碳减排政策的要求。
(3)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加大科技投入;进行设备改造;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
解析:(1)读图可知,韩国东部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山脉,河流大多自东向西和自北向南注入海洋,由此可判断该国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地势起伏大。读图可知,东部海岸线平直,海湾少;西部、南部海岸线曲折,海湾多。(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国近些年发展速度快,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而韩国是半岛国家,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较缺乏,能源短缺;半岛国家,三面临海,海域宽阔,海岸线曲折,且位于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和海陆风影响,再加上海上摩擦力小,没有地形、植被等的阻挡,风力强;海上风能资源丰富;由材料“为应对全球变暖,一些国家和地区将对进口工业品征收碳关税(对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征收相应的关税)”可知,在碳减排政策的要求下,韩国能源重点发展风能,而风电清洁无污染,可再生。韩国经济发达,资金雄厚。(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主要来自对化石燃料的燃烧,因此应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比如水能、太阳能、风能等;同时加大科技投入,进行设备改造,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也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建立废气回收利用装置,回收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延长产业链,既循环利用了资源,又减少了碳排放,从而达到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的目的。
核心素养升级练
1~2.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与传统填海造陆相比,“漂浮城市”对海洋生物栖息的环境影响小,可以减少对原有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B正确。根据材料“‘漂浮城市’由社区浮块组成,在岸上进行预制,再运到最终场地停泊。社区浮块有机组合为村落、城市(如图)”可知,与传统填海造陆相比,“漂浮城市”根据需求进行分块设计建造再入海停泊,技术难度更大,A错误。“漂浮城市”需要承载城市主要功能,浮块浮力要大,对材料的要求高,C错误。但“漂浮城市”的资源、环境规模有限,承载能力不强,D错误。故选B。第2题,根据材料“‘漂浮城市’由社区浮块组成,在岸上进行预制,再运到最终场地停泊。社区浮块有机组合为村落、城市(如图)。不同浮块可以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重组,以适应发展需求”可知,浮块就是浮岛城市的城市用地,浮块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重组,实际就是城市用地根据不同时期的城市发展需求改变用地类型,以满足城市人口和产业活动的需求,因此不同浮块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重组可以优化“漂浮城市”的功能布局,C正确。产业结构优化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依靠城市用地类型的变化,D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定浮块进行重组的“适当的时机”出现时,污染企业和污染物是否减少,绿地是否增加,无法判定此时环境质量是否优化,A错误。浮块重组对浮岛的资源状况和环境承载力没有发生明显改善,对人口容量的影响不大,B错误。故选C。
3~5.答案:3.C 4.A 5.B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知:中国近海表层水温与全球海洋水温变化,有时呈正相关,有时呈负相关,A、B错误。1958~2018年,中国近海表层升降幅度达1.5℃,全球海洋水温升降幅度为0.6℃,两者的幅度差异较大,C正确,D错误。故选C。第4题,近年来,中国近海表层水温持续升高,会导致气候异常,强台风增多,A正确;海水温度升高,体积膨胀,海冰融化增多,海平面升高,B错误;鱼类资源主要受人为原因影响,海水温度升高,可能使鱼类资源增多,也可能减少,C错误;鱼群受洋流影响,可能北迁,也可能南迁,D错误。故选A。第5题,要实现碳中和,一方面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加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加强国际间合作,有利于碳中和的实现,①③④正确;城市是工业相对集中地带,加快城镇化进程并不能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②错误。故选B。
6~8.答案:6.B 7.A 8.D
解析:第6题,读图甲可知,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的工作原理应是夜晚用电低谷时,将多余的电能用来压缩空气注入盐穴,将电能转化为空气压力能储存起来,当白天用电高峰时,将盐穴中空气放出,推动电机发电补充电网,①④正确,②③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7题,和抽水储能相比,盐穴分布于地下,不占地表空间,抽水储能要在地面建抽水水库,因此盐穴占地面积小,A正确;抽水储能要利用水的势能发电,受地形影响大,盐穴受地形的影响小,B错误;读图甲可知,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工艺较复杂,技术难度并不低,C错误;盐穴电能转换过程要经过发电机推动压缩机,再经过高压涡轮推动发电机,其中转换过程中消耗电能较多,电能转换效率较低,D错误。故选A。第8题,读图乙可知,四个省区中有盐井分布的是江苏、重庆,北京和辽宁没有盐井分布,排除A、B;江苏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离东部能源市场近,因此江苏更适合发展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重庆在内陆地区,并且周边水能丰富,能源需求量较小,因此C错误,D正确。故选D。
9~11.答案:9.B 10.A 11.B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德国核电站主要位于河流和沿海附近,说明核电站选址主要与水源有关。因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巨大热量,大约每秒钟需要11~12m3流量的冷却水降温,冷却水往往被视作是核电站正常运转的“血液”,B对;德国的核电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且德国南部的慕尼黑是高科技工业园区,核电并没有围绕南部分布,说明技术不是影响德国核电站位置的主要因素,A错;国家政策会影响核电的区位选择,但不是主要因素,C错;读图可知,鲁尔区附近建设了一些核电站,而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能源充足,说明影响核电站位置的主要因素不是市场,D错。故选B。第10题,根据材料“为发展再生能源技术,德国政府宣布在2022年前关闭境内所有的核电站”,说明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大国,第二产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日益短缺的常规能源,促使德国发展再生能源技术,以再生能源取代核能和传统化石能源,A对,B、C错;德国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由于煤炭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终究会枯竭,且发展火电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不利于环保,还会增加碳排放成本,D错。故选A。第11题,德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短、中、长期的节能减排计划。加大常规能源的供给,不但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烧煤需要买碳排放许可,成本会转嫁给消费者,引起民众不满,A错;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大国,能源需求量很大,根据材料德国目前大约1/3电力来自核电,如果德国弃核后,将面临能源危机,而北欧有丰富的水能,南欧有丰富的太阳能,德国可以从这些国家及其他国家进口能源,这是短期内能源保障的有效措施,B对;德国传统产业所占比例大,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虽保护了环境,但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C错;水电站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且由于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德国水能资源不太丰富,需抽水蓄能,D错。故选B。
12.答案:(1)影响:森林火灾将原本储存于植被体内的碳元素,通过燃烧释放,部分进入大气层;部分以草木灰(固态无机碳)的形式补充表土;部分草木灰(固态无机碳),随着雨水淋溶进入水体中。
(2)草本类。理由:草本类植被较苔藓类植被根系更发达,火灾后地下根系保存较为完好,后期恢复较快;草本类较乔木黑云杉等级更低,恢复所需时间更短。
(3)变化情况:先快速增加,后有所下降。原因:火灾后乔木(黑云杉)被毁,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强,草本植物光照条件极大改善,促进其快速恢复及生长;后期随着乔木逐渐恢复,林下光照条件变差,草本植被覆盖率有所下降。
解析:(1)森林火灾将植被烧毁,将原本储存于植被体内的碳元素,通过燃烧释放,部分进入大气层;部分碳元素以草木灰(固态无机碳)的形式进入土壤补充表土;部分草木灰(固态无机碳),随着雨水淋溶、地表径流进入水体中。(2)森林大火后图中最先恢复的植被种类是草本类。据图分析,1971~1980年草本类植被覆盖度最大,其次是苔藓类;草本类植被较苔藓类植被根系更发达,火灾后地下根系保存较为完好,后期恢复较快;草本类较乔木黑云杉等级更低,生长恢复所需时间更短。(3)火灾后草本植物覆盖度变化是先快速增加,后有所下降。原因是火灾后乔木(黑云杉)被毁,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强,草本植物光照条件极大改善,合成有机物多,生长快,促进其快速恢复及生长;后期随着乔木逐渐恢复,乔木比较高大,林下光照条件变差,草本植被覆盖率有所下降。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碳循环
知识点二
碳排放与温室效应
知识点三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四
国际减排合作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甲
福建
乙
丙
丁
盐沼
12.8
8.6
1.5
77.8
8.9
红树林
0.2
1.6
21.8
0
17.9
滩涂
36.6
48.6
134
10.6
64.2
核心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课堂检测,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课时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当堂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物泵的过程是,生物泵的作用体现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