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与运用(共25分)
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不面的题目。
丹桂飘香的季节,同学们走出校园进行了一次小型的游学活动,追寻课本中的作家在北京留下的足迹。
第一站是老舍的故居,隐匿( )在灯市口西街丰盛胡19号。在这个静谧( )的小院中,老舍创作了24部戏剧剧本和两部长篇小说,其中引起轰动是《龙须沟》。《龙须沟》这部作品让他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茶馆》成为北京人民艺术社的保留剧目。
第二站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地坛。1972年,在双腿瘫(huàn) 的沉重打击下,史铁生“走”进地坛,并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人们为《我与地坛》中通透和超越之美而感(kǎi) 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想象和体会他的艰难困苦。每个人有自己需要面对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中会有坎坷与曲折,只是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而已。甲,乙,丙,丁。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瘫(huàn)_______ 感(kǎi)________ 隐匿( ) 静谧( )
(2)依据文段内容,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正确的顺序是( )
①只有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残缺
②生命本来就是不圆满的
③挑战命运
④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来
A. ②①④③B. ②①③④C. ③④②①D. ③④①②
【答案】(1) ①. 痪 ②. 慨 ③. nì ④. mì (2)B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瘫痪: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的丧失运动的能力。
感慨:有所感触而慨叹。
隐匿(nì):隐藏,躲起来出处。
静谧(mì):安静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20多万份试卷,家威杏 MXSJ663 每日最新,性比价最高【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与排序。
由上文的史铁生事例和“每个人有自己需要面对命运,而每个人的命运中会有坎坷与曲折,只是呈现出不同的方式而已”,可以得出结论②“生命本来就是不圆满的”;由此,引出①和③的做法,两者之间的“面对”和“挑战”有前后关系;
再由①的“只有”连接到④句的“才能”;因此排列顺序是②①③④;
故选B。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主任提出全班同学一起去紫云山春游的想法,同学们随声附和,纷纷表示赞同。
B. 我站在泰山主峰玉皇顶极目四望,只见层林叠翠,云环雾绕,美不胜收。
C. 杨老师上课旁征博引,趣味横生,尤其是他咄咄逼人的气势让学生非常信服。
D. 从青竹湖到清水塘,再到清华大学,曾晨希同学的成长轨迹真是骇人听闻,让人羡慕不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随声附和:意思是形容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含贬义,不能形容学生赞同老师的意见。使用不正确;
B.美不胜收:意思是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使用正确;
C.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与“让学生非常信服”不相符。使用不正确;
D.骇人听闻: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发生坏事)。不能形容“曾晨希同学的成长轨迹”。使用不正确;
故选B。
3.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列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印度作家安徒生,《海的女儿》《丑小鸭》是他的代表作。
C.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小说集,“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D.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愚”是谦称自己,“子”是尊称对方,“尊君”是对自己父亲的尊称。
【答案】C
【解析】
【详解】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安徒生是丹麦作家,不是印度作家;
D.“尊君”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故“‘尊君’是对自己父亲的尊称”表述有误;
故选C。
4. 古诗文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 _____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河流大野犹嫌束, __________。(谭嗣同《潼关》)
(4)《<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都不可偏废的句子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5)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道出征人思乡之情的深重与急切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 __________。
(6)诗人常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表达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诗人想象明月将思念带给被贬远方的友人,抒发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__________, 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是诗人想象未来重逢之日的欢聚场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 ①. 山岛竦峙 ②. 僵卧孤村不自哀 ③. 山入潼关不解平 ④. 学而不思则罔 ⑤. 思而不学则殆 ⑥. 一夜征人尽望乡 ⑦. 我寄愁心与明月 ⑧.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⑨. 何当共剪西窗烛 ⑩. 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竦、峙、僵、哀、潼、罔、殆、郎、烛”等字词容易写错。
5. 《朝花夕拾》中,鲁迅写了自己的两位老师——寿镜吾先生和藤野先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也有两位老师——菩提祖师和唐僧。在“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中,你觉得这四位老师,哪位入选最为合适?请结合名著具体内容,说明你的选择和理由。(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藤野先生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藤野先生治学严谨,学生解剖图画得不准确,他也要指出来。藤野先生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改笔记,和学生谈心,特别是容易被孤立的学生。临别还给鲁迅照片,加以鼓励,令鲁迅终生难忘。
示例二:唐僧学识渊博,被唐太宗选定,去西天取经。唐僧作为老师以身作则。面对困难,绝不退缩。在火焰山,沙僧和猪八戒不知所措,唐僧坚定地要向取经处前进,可谓身教重于言教。因此,唐僧是我心目中好老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开放性试题,任选一位,结合名著中人物的具体情节,阐释其能称之为“好老师”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是鲁迅在三味书屋的老师。他是一个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深受鲁迅的爱戴。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他学问渊博,厌恶功名,忠实遵守父训,立志不当官,但在封建社会里,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是守旧的。在文中,似乎很严厉,但他的戒尺不常用,可见他是一个严而不厉的人,再看他读书时候自我陶醉的样子,是慈祥的老师形象。
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求学时期的老师。他是一个衣着简朴、对外表不拘小节,穿衣服马虎,会忘记戴领结,甚至被误会成扒手;但他也是一位治学严谨、认真负责、热诚待人、没有民族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好老师,他曾为鲁迅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验,临别时还赠送给鲁迅照片,对鲁迅先生影响深远。
菩提祖师:《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精通三教诸子百家,法力无边,弟子众多,教化广泛,深得一方尊敬,他品德高尚,口碑甚好,与他交往的却不乏樵夫野老,须菩提祖师虽然法力通天,却并不给人以高不可攀、触不能及之感,他更像一位在世间的高士、圣人。菩提祖师曾传授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长生不老和筋斗云的法门。他预知孙悟空一定会惹出是非,故要求孙悟空保密,绝不能提起师门状况、习道往事,对弟子要求严格。
唐僧:《西游记》中的唐僧受观世音菩萨点化,受唐王指令,去往西天拜佛求经。他老实善良,慈悲为怀,老鼠精和红孩儿两个妖怪变化成凡人被绑在树上求救,他慈悲为怀,一心要救下他们,虽然他有不辨是非之过,但是也是慈悲为怀,一心想要救人;乌鸡国国王晚上托梦给他,含泪向他求救,他也非常同情,慈悲为怀,梦醒后马上叫孙悟空师兄弟展开营救活动;他取经信念坚定,意志坚强,一路从大唐走到灵山西天拜佛求经,毫无怨言;他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
示例一:菩提祖师是我心中的好老师。他法力无边,弟子众多,教徒有方,在悟空始终一心寻求长生之法时,在其头上敲三下,私下传其七十二般变化、长生不老和筋斗云的法门;同时他对待弟子要求严格,在悟空犯错后,即使看出了悟空的天分,依旧按照规定将悟空赶下山去。这样的老师能够培养出有才能的学生,对学生影响深远。
示例二:寿镜吾是我心中的好老师。他在当时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对学生既和蔼又严格,虽然他有一个戒尺,但却不常用,教导学生时也很少严厉的呵斥;同时他质朴博学,有着渊博的学识,他读书时极为陶醉,立志不当官,这些都能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二、阅读(共65分)
(一)(7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潼 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从视觉角度,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景象。
B. 第二句从听觉角度渲染出寂寥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C. 第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山峦起伏,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
D. 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给高山、大河,这两个意象是其心态与胸怀的外化。
7. 诗中的“犹嫌束”“不解平”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示例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河、山以人的情感,写出河的奔腾壮阔和山的巍峨险峻,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示例二: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增强气势,让诗句富有音韵美,突出了河的奔腾壮阔和山的巍峨险峻,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题内容理解。
B.“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表述错误。第二句“秋风吹散马蹄声”意思是: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可见并没有所谓“感伤”的基调。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诗句赏析。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意思是: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本句将黄河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写河、山雄伟的气势,表现其奔腾壮阔,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与豪情,从而看出作者远大的抱负。
(二)(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狼
蒲松龄
ㅤㅤ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ㅤㅤ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ㅤㅤ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ㅤㅤ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ㅤㅤ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止有剩骨
②恐前后受其敌
③乃悟前狼假寐
④狼亦黠矣
9. 翻译下列句子。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0.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B. “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夫对狼的怜悯和抱有希望。
C. “狼不敢前,耽耽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凶狠和狡猾。
D. 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恶势力,我们要先作让步,心存幻想,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勇敢地进行斗争。
11. 概括文中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答案】8. ①同“只”,仅,只 ②攻击 ③睡觉 ④狡猾
9. ①骨头已经没有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10. C
11. 狼是凶恶贪婪的,是非常阴险狡诈的。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①句意:只剩下骨头。止:同“只”,仅,只。
②句意:担心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敌:攻击。
③句意: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寐:睡觉。
④句意:狼也是狡猾的。黠:狡猾。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
①尽:完;而:连词,表转折;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
②之:结构助词,的;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有“能有多少”的意思;止:只是;耳:语气词,罢了。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A.有误,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B.有误,“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夫对狼的恐惧、妥协、退让,并非“怜悯”;
D.有误,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不要心存侥幸做出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形象概括和文章主旨的把握。
第一问:根据文章第②段“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知,狼吃完骨头后就还会跟着屠夫,可见狼是贪婪的;
根据第④段“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写两只狼图谋前后夹击攻击屠户,一只狼还用假寐的方式迷惑屠户,给另一只打洞的狼创造机会,表现了狼的凶狠、狡诈。因此,可用“贪婪”“凶狠”“狡诈”等形容词来概括狼的形象。
第二问:从狼的角度来说,狼是如此的贪婪、凶狠、狡诈,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结合“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作者对狼以及狼一样的人是持讽刺态度的,故可知这则故事讽喻了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恶人怎样狡诈,最终都会失败的。从屠户的角度来说,屠户开始时心存幻想,充满畏惧,步步后退,换来的是狼的步步紧逼,后来终于醒悟,抛弃幻想和恐惧,勇敢的和狼斗争,并且知道依靠柴草堆,防止狼的前后夹击,识破了狼的诱敌之策,击败了狼。由此启示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和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点睛】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三)(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雕花烟斗
冯骥才
①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②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③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④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⑤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黛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⑥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⑦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⑧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⑨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⑩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ㅤㅤ⑪“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B. 看到烟斗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 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咛,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 唐先生的画再次被打成黑画,他又落魄了,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13. 请赏析第⑨段划线的句子。(从描写方法角度赏析)
14.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④段画线句“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感动”中“酸楚”“感动”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5. 小说多处写到了凤尾菊,其作用是什么?
16. 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概括。
【答案】12. A 13. 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老范在收到唐先生赠送的雕花烟斗时喜悦、激动的心情,表现出老范纯朴、憨厚的性格特点。
14. “酸楚”是因为红极一时大画家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感动”是因为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或者:酸楚是因为“他”饱尝冷淡、受尽歧视。“感动”是因为“他”得到了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
15. ①凤尾菊是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是连接小说中两个人物感情的纽带。花农养凤尾菊,画家喜欢凤尾菊,花农几次给画家送凤尾菊,临终还托付儿子给画家送凤尾菊,画家因凤尾菊而悔悟。②凤尾菊是花农美好心灵的象征,也寄托着作者对美好感情的歌颂。
16. ①有才华,热爱艺术,绘画雕刻都有造诣。②温良、和善,懂得感恩。③有些势利,有等级观念,顺境时漠视真挚的情意。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理解和概括能力。
B.刻画出“老范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表述错误;第⑧段“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老范真诚赞美烟斗柜,收到别人的礼物时懂得感谢,通过神态与语言描写表现出老范纯朴、真诚的人物形象;
C.“表现了他们父子信守承诺的”表述有误。根据第⑧段“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第⑩段“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可知,老范儿子送来凤尾菊,是对唐先生的感激与美好祝福,并不能体现出信守承诺。与选项内容不相符,错误。
D.“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表述有误。根据第⑩段“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踩了”“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可知,无论唐先生际遇如何变化,老范对唐先生的诚挚的心从未改变,在临终前还嘱托孩子送花给唐先生,表现了老范的质朴、真诚,暗示(间接反映)社会的残酷,人性的虚伪,与选项内容不相符,错误。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赏析。
根据第⑨段“‘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分析,此处运用了神态描写,根据“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分析,此处是动作描写,三种描写方式结合,表现了老范在收到唐先生赠送的雕花烟斗时喜悦、激动的心情,其中“郑重地接过”,也表现老范对唐先生的尊敬,对唐先生所赠烟斗的喜爱,表现了老范的纯朴和憨厚。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语句的理解。
根据第④段“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分析,这句暗示了唐先生的身份和遭遇,根据句中“被人踩在脚下,无人顾惜”即可理解知名画家内心的“酸楚”,根据“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分析,唐先生因被老范的真诚热情和知音而“感动”。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线索的作用。
根据第①段“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第②段“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第⑧段“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等语句可知,“凤尾菊”贯穿全文,作为文章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根据第④段“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第⑦段“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等语句可知,花农老范喜欢养凤尾菊,画家唐先生喜欢凤尾菊,花房赏花让饱尝人间冷暖的唐先生有了情感寄托,凤尾菊是连接小说中两个人物感情的纽带;
联系第⑩段“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第⑪段“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可知,老范临终前还不忘嘱托孩子给自己(唐先生)送凤尾菊,因此悔悟,表现了唐先生情感态度的转变;表现了花农老范朴实憨厚,“凤尾菊”正是花农美好心灵的象征,是善良、真情的象征,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真情的赞颂。据此作答即可。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
根据第④段老范的叙述“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第⑧段“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可知:唐先生绘画技艺高,还会雕刻精致的烟斗,这说明唐先生是一个有才华,热爱艺术的人;
根据第⑦段“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可知:唐先生对老范很客气,没有因为老范的身份而疏远他;
第⑨段“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赠送老范烟斗,这说明他还是有善良、温和的一面的,懂得感恩;
根据第⑧段“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可知:唐先生东山再起时,对于送花到他家的老范,他生了嫌恶之意;
结合第⑧段“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第⑨段“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可知:他有些势利,有等级观念,顺境时就漠视曾经真挚的情意。据此作答即可。
(四)(13分)
绣眼与芙蓉
赵丽宏
①我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②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③那只芙蓉是桔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它们用不同的鸣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知不觉地也欢快起来。
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茏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两只绣眼,面对面上下飞窜,鸣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⑨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⑩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这样想着,我的内心不觉得欣慰起来。
17. 请从绣眼的角度概括文章情节。
绣眼鸣唱→绣眼莫名停止鸣唱→____________→绣眼因野绣眼的召唤而重新开→___________
18. 请从修辞角度品析第③段划直线的句子。
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19.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出作者对绣眼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B. 文章中芙蓉长时间被关在笼中,已经习惯舒适的生活,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
C. 第③段写出了绣眼毛色鲜艳、容貌清秀、动作敏捷、鸣叫婉转多变的特点。
D. 文章第⑨段中划波纹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也谴责了人类让鸟儿失去自由的行为。
20. 读了全文并结合下面当今现象谈谈我们人类应深思些什么?
当今现象:有人为了取悦自己而牺牲某些动物的自由,强行圈养或笼囚宠物;有人为了大饱自己的口福而滥捕滥杀无辜生灵,使其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答案】17. ①. 绣眼冷看芙蓉 ②. 绣眼回归自然
18.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早晨芙蓉的叫声给“我”带来的愉悦,表现出芙蓉鸣叫声的优美婉转。 19. C
20. 我们应知道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同是地球上生物大家庭中的一员,命运共同,因此我们人类应尊重动物、善待动物、关爱动物、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章脉络梳理和内容概括。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⑤),写“我”养了两只乌:芙蓉与绣眼,日子就在两只鸟的欢叫声中快乐起来了;第二部分(⑥—⑦),写一日忽然发现。阳台上的绣眼不再啼叫,只有那只芙蓉在唱。而且声音越来越像绣眼,似乎在唤起绣眼的记忆;第三部分(⑧—⑩),写后来的一天,一只野绣眼的到来,让家中的绣眼重新发出了幸福快乐的叫声,“我”忽地明白了它需要的是什么,打开笼门,绣眼飞出了乌笼。
从绣眼的角度概括文章情节,第一空,根据选文第⑦段“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概括可得:绣眼冷看芙蓉;
第二空,根据选文⑨段“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第⑩段“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这样想着,我的内心不觉得欣慰起来”概括可得:绣眼回归自然。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从修辞的角度来看,把“它的鸣唱”比作“一缕缕阳光”,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本段“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可知,此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芙蓉鸟鸣叫的优美婉转。联系作者感情可知,阳光给人以温暖和愉悦,把鸟叫比作阳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听到芙蓉鸟叫声后的愉悦心情。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
C.有误,根据选文第③段“那只芙蓉是桔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很显然在写“芙蓉”,不是写“绣眼”;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拓展运用和主观表达。结合材料中所列举的现象,从与和动物之间和谐相处这一方面加以分析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互相依存的,正因为有各种动物,我们的地球家园才能美好。因此,我们要善待动物,保护动物,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共建美好、和谐的地球生态家园。
(五)(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①为了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②《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③《通知》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制定具作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委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④《通知》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通知》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及时解决学校手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材料二】
①教育部这一新规公布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就此新规,光明中学程校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②记者:穆校长,您对此项规定有何看法呢?
③穆校长:学校非常赞成教育部对手机管理的规定。这样的措施不仅能够改变学生普遍存在的“低头一族”的现象,可以起到保护视力等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同时还能改善学生边学习边刷微信,甚至不动脑筋直接查找答案等不良行为。
④记者:______
⑤穆校长:教育部的规定中,“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其中“原则上”的表述为学校结合不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差别化管理,预留了空间。所以我们会考虑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
【材料三】
图注:箭头代表对另一个因素积极(+)或消极(一)的影响。
【材料四】
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跟踪研究北京208个普通孩子的社会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长达20年,研究结果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控力和主动性“两颗种子”,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两颗种子都饱满地、和谐平衡地得到发展。第一颗种子的核心品质是自我控制力,是控制自己、按照外界环境提出的要求,学习社会期望的知识、技能,完成成人要求的任务的能力:第二颗种子的核心成分是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出于个人内在兴趣、动机和愿望,自发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能力。
21. 阅读材料一,下列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育部以《通知》形式,明确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B. 《通知》实际上也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外等其他场合情形下的手机使用。
C. 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督,确保有关要求全面落实到位。
D. 要想真正有效加强教育引导,教育部门、学校、家长责无旁贷,要形成合力。
22. 认真阅读材料二,为记者设计一个采访问题。
23. 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分析材料——《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的必要性。
【答案】21. B 22. 请问是任何情况都不可以带手机入校园吗?
23. 手机成瘾对孩子的睡眠质量、注意力、自我控制力都有消极影响,而这些都与学业表现息息相关,因此拒绝手机进校园很有必要性。另外,自控力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拒绝手机进校园也是帮助孩子培养自控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辨析。
B.有误,根据材料一“《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可知,《通知》并未提到“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外等其他场合情形下的手机使用”,选项无中生有;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采访词。
根据材料二第⑤段“‘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其中‘原则上’的表述为学校结合不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差别化管理,预留了空间。所以我们会考虑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可知,穆校长回答是针对“中小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现象,也指出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管理,不会“一刀切”,即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带手机进校园,可据此提出问题。
示例:穆校长,是不是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一律禁止带手机进校园呢?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提炼和概括。
根据材料三,“智能手机成瘾”对“睡眠质量”和“注意”“自我控制”都会造成消极的影响,而只有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集中“注意”,“自我控制”,才能让学业取得进步,据此可知,《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中“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是很有必要的;
再根据材料四“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控力和主动性‘两颗种子’,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两颗种子都饱满地、和谐平衡地得到发展。第一颗种子的核心品质是自我控制力,是控制自己、按照外界环境提出的要求,学习社会期望的知识、技能,完成成人要求的任务的能力”可知,学生拥有自控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而《通知》中拒绝手机进校园,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自控力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也是很有必要的。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三、作文(共60分)
24. 作文。
当我们走近名山大川时,壮观的景致、雄奇的风光值得欣赏;当我们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古老的文化、现代的繁华值得欣赏;当我们阅读中外名著时,跌宕的情节、深邃的思想值得欣赏;当我们参加运动会时,激情的瞬间、青春的活力值得欣赏……
请以“_________值得欣赏”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请将题目抄写在相应位置上。(2)字数在600-800之间。(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例文:
他们值得欣赏
记得那是暑假的一天,我随妈妈去买衣服。火辣辣的太阳几乎要把马路上的植物给烤“熟”了,路边上的大树都被晒得无精打采了,就连往日郁郁葱葱的树叶也被晒得卷了起来。
“这鬼天气!”我不满地对妈妈嘀咕道,“妈,这么热的天,干嘛还要出来买衣服啊?倒不如在家里休息,多凉快啊。”说着,我头上的汗水也不争气地流了下来,我只好抖抖衣服,来给自己带来暂时的凉爽。
走着走着,突然,我看见前面许多人围观着什么,好奇心驱使我拉着妈妈围了进去,只见一位老爷爷躺在地上,围观的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这老人家怎么在这种炎热的环境下出来啊,怎么没有家里人陪?”有的说:“这老人家是不是有高血压啊。”还有的说:“快送到医院去吧!不能延误时间啊。”一位叔叔挤到老人跟前,在仔细检查过老人的病情后,说道:“心脏骤停,赶快打急救电话!”
那位模样像医生的叔叔紧接着为老爷爷做人工呼吸,只见他把自己的嘴对到老爷爷的嘴上,一呼一吸的为老爷爷输送氧气,有时还停下来为倒地的老爷爷有规律地按压胸部。太阳肆虐地发出火辣辣的阳光烤着大地,毫不留情地把热量照射到人们的身上,那位做人工呼吸的叔叔也热得满头大汗,他也顾不上擦去汗水好像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让老爷爷醒过来。一位戴红领巾的同学拿出自己的手绢为叔叔擦汗。看着这感人的画面,我深受触动:谁说生活中没有爱,这就是爱!我急忙用身上的相机拍下了这永恒的瞬间。
十分钟后,救护车终于来了,大家齐心合力把老爷爷抬上了车,车渐渐开走了。人们松了一口气,这时一阵风吹来,人们心里感到无比的凉爽。
我忘不了那位叔叔,忘不了那位戴红领巾的同学,他们那乐于助人的精神值得欣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第一,审题。本篇习作要求以“ 值得欣赏”为题进行创作;“值得”这里指有价值,有意义。“欣赏”就是指人们用审美的心理、用审美的眼光对客体进行细致入微的观赏和体味。联系材料“当我们走近名山大川时,壮观的景致、雄奇的风光值得欣赏;当我们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古老的文化、现代的繁华值得欣赏;当我们阅读中外名著时,跌宕的情节、深邃的思想值得欣赏;当我们参加运动会时,激情的瞬间、青春的活力值得欣赏”可知,此题写作范围很大,可写自然风景,可以写历史文化,可以谈人生、青春生活,乃至自己经历过的点点滴滴。要通过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产生独特积极的感受。学会欣赏是一种爱,人与人之间在互相欣赏之中,世界才能充满爱,还要懂得享受生活,尊重生命,向优秀的人学习等。
第二,选材。本篇习作要求写成记叙文。可以写欣赏大自然:欢歌鸣叫的鸟儿,察然怒放的花儿,无语凝重的远山,来去匆匆的河流,空旷与落寞的戈壁,令人怦然心跳的峭壁,通过游览获得人生的感悟。可以写欣赏人类几千年来的人文艺术:满怀崇敬地去欣赏一幅画,一首歌,一行字,一幢建筑物,在领略美的时候有何感受要抒发出来。我们更重要的是学会欣赏他人,欣赏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和沟通,也包含了信任和肯定。欣赏是种激励和引导,可以使人扬长避短,更健康地成长和进步。其实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如:欣赏兢兢业业的环卫工人,欣赏在疫情期间积极当志愿者的人,欣赏任劳任怨的妈妈,欣赏温柔和蔼的老师等,要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点明人物身上蕴含的某种值得我们欣赏(学习)的精神来深化中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二片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共4页。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二片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