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单元解读)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单元解读)课件,共6页。
第一单元 单元解读【单元主题】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 四篇课文。《北京的春节》会让学生很自然地产生相关的联结;《腊八粥》可能会让他们回味起一个多月前的那碗粥;而《藏戏》会让他们联想到什么呢,可能不同地区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联结;《古诗三首》将学生的思绪展开,想到了一个个富有不同仪式感的中国传统节日,感受节日文化的浓郁和独特。这些课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单元主题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知识积累的贴近,让文本境遇与生活境遇、文化境遇自自然然地融为一体,从而为形成学生学习需要的积极心理境遇提供了保障,单元语文要素指向的学习目标的落实也就有了积极的综合境遇。例如:《北京的春节》课后第2题:“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还有“阅读链接”,节选的是斯妤的《除夕》片段,为学生丰富了不同地区春节活动的知识。《腊八粥》课后第1题:“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子。”想象不仅基于文字运用图像化策略,同时还要联结自己馋的感觉和生活中看到的馋样子,才能真切体会馋的心理。“小练笔”的内容也是以联结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的。【阅读训练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一语文要素,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分清内容的主次”,另一个是“体会如何详写主要部分”。这两点之间是具有一定的逻辑关联的。任何一篇文章,由于表达主题的需要,作者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进行取材。纵观统编版语文教材,与“表达内容的组织安排”“体会(或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相关的语文要素,我们可以依照册序列举出如下: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就“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语要素点,教材相关单元都给出了相关阐述。一二年级,主要给出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具体方法,而且比较直观简洁,如借助图片,提取主要信息,启发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到了三四年级,阅读要素中关于内容的关注从整体转移到部分,即关注文本内各部分内容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人物事件关系等,对各部分内容进行编排,从而更具体充分地表达主要内容或观点。到了五六年级,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方法的基础之上,语文要素方面则进一步明确了举一反三的综合性运用。如“梳理信息”“抓住关键句”,这样的方法既可以运用于文章的情感体会,又可以运用于内容的把握。找到共通之处的同时,也要明确,什么样的信息有助于把握内容,什么样的句子是把握内容的关键句。在文本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关注点也更加细致,深入到文本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比重关系,什么样的内容要详写、怎样详写,有何意义等等,从而提出领会文章主要意思的更高级的方法——通过分清主次,来领悟要点。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关于这一语文要素的训练安排,是遵循了一定的循序渐进原则的。 《北京的春节》课后题 《腊八粥》课后题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的课后题都提示学生从把握课文内容入手,想想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再次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主次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阅读时要分清文章的主次,理解作者所要重点表达的意思;习作时要注意根据内容的主次安排策略,突出重点。以上这些习题和提示语为我们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提供了方法,现制定并细化本单元的阅读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了解不同地域的不同风俗习惯,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产生兴趣。2.理解分清文章主次,能帮助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通过看一篇文章中不同部分的篇幅长短判断文章内容的主次。3.通过细致阅读课文详写部分,了解作者在写主要内容时,不是铺开写,而是突出写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活动、事例,从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4.品读文章中细腻生动的描写,积累、感受,生动有趣的朗读优美的语句,积累与丰富语言,并能用细腻生动的语言描写自己最喜爱的食物。【写字训练要素】本单元要求学生会写34个字,会写38个词语。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六年级在写字上强调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要求能用毛笔字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强调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写作训练要素】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三下第三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在素材内容上与本单元十分相似,都是要关注传统民俗,这也与本单元的文本阅读内容在范围上相一致。而且,对于如何将习作的重点部分写清楚、写具体,以往的表达训练要素都有所涉及。可以说,基本的写作方法,学生已经掌握。进入高年级,学生更需要的是写作技巧方面的一种拔高,而本单元表达要素安排恰好满足了这一技能需求。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与本单元的阅读要素相互关联,意在启发学生在习作时做到详略得当,并能够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即在习作的时候,能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并写得具体详细一些,而对于次要内容,要写得简略一些,做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清楚。其次,关于民俗民风的知识掌握,不局限于本单元的阅读文本,主张自主探究,广泛查阅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习作的创作。可以说,本单元习作不仅仅要求将单元阅读训练要素学以致用,更强调对所掌握的表达要素与阅读要素进行综合性运用,这也是六下习作训练点的一种普遍要求。根据以上思考,将习作训练要素细化为:1.明白“风俗”指的是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有通过文字与大家交流分享自己家乡风俗习惯的愿望。2.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父母等方式,根据自己的兴趣深入了解家乡的一种风俗,特别是相关内容的寓意;从风俗的特点、来历或自身参与风俗活动的经历进行构思,想清楚从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适当地表达自己对某一风俗的感受,注意详略得当;习作时能够模仿借鉴《北京的春节》《腊八粥》等课文中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让自己的习作重点突出、主题鲜明。3.相同的意思能够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4.积极主动地与同学互相分享习作,从分享中了解不同地方的风俗特点;能从所写内容、详略安排等不同角度欣赏评价同学的习作;根据同学的意见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本单元教学重难点】1.会写34个生字,会写38个词语。2.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4.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5.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6.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7.总结交流分清课文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8.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9.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10.认识并临摹行书,逐渐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11.朗读并背诵《长歌行》。【学生学情分析】六年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学习方法上需要教师进行指导。现阶段,多数学生对于风俗的了解,多停留于表面,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传统的民俗活动,正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因此引导学生对于风俗的地域性与多样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更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所以,在课程的一开始,我们可以就导语的内涵,设计问题,引起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一说“什么是风俗?”。在引导学生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落实语文要素,一是“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可以组织学生就本单元文本的写作方法联系文本内容和表达主题进行讨论,并参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部分,进行完善补充。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的内涵,组织学生结合《腊八粥》《北京的春节》《藏戏》几篇文章的内容,以及在单元学习过程中所积累到的背景资料,进一步探究形成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地理差异、民族差异、历史文化差异等,从而也为写作板块的进行打基础。习作时要注意,将阅读训练要素学以致用,习作内容上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第一单元 单元解读【单元主题】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 四篇课文。《北京的春节》会让学生很自然地产生相关的联结;《腊八粥》可能会让他们回味起一个多月前的那碗粥;而《藏戏》会让他们联想到什么呢,可能不同地区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联结;《古诗三首》将学生的思绪展开,想到了一个个富有不同仪式感的中国传统节日,感受节日文化的浓郁和独特。这些课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单元主题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知识积累的贴近,让文本境遇与生活境遇、文化境遇自自然然地融为一体,从而为形成学生学习需要的积极心理境遇提供了保障,单元语文要素指向的学习目标的落实也就有了积极的综合境遇。例如:《北京的春节》课后第2题:“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还有“阅读链接”,节选的是斯妤的《除夕》片段,为学生丰富了不同地区春节活动的知识。《腊八粥》课后第1题:“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子。”想象不仅基于文字运用图像化策略,同时还要联结自己馋的感觉和生活中看到的馋样子,才能真切体会馋的心理。“小练笔”的内容也是以联结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的。【阅读训练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一语文要素,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分清内容的主次”,另一个是“体会如何详写主要部分”。这两点之间是具有一定的逻辑关联的。任何一篇文章,由于表达主题的需要,作者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进行取材。纵观统编版语文教材,与“表达内容的组织安排”“体会(或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相关的语文要素,我们可以依照册序列举出如下: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就“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语要素点,教材相关单元都给出了相关阐述。一二年级,主要给出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具体方法,而且比较直观简洁,如借助图片,提取主要信息,启发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到了三四年级,阅读要素中关于内容的关注从整体转移到部分,即关注文本内各部分内容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人物事件关系等,对各部分内容进行编排,从而更具体充分地表达主要内容或观点。到了五六年级,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方法的基础之上,语文要素方面则进一步明确了举一反三的综合性运用。如“梳理信息”“抓住关键句”,这样的方法既可以运用于文章的情感体会,又可以运用于内容的把握。找到共通之处的同时,也要明确,什么样的信息有助于把握内容,什么样的句子是把握内容的关键句。在文本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关注点也更加细致,深入到文本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比重关系,什么样的内容要详写、怎样详写,有何意义等等,从而提出领会文章主要意思的更高级的方法——通过分清主次,来领悟要点。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关于这一语文要素的训练安排,是遵循了一定的循序渐进原则的。 《北京的春节》课后题 《腊八粥》课后题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的课后题都提示学生从把握课文内容入手,想想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再次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主次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阅读时要分清文章的主次,理解作者所要重点表达的意思;习作时要注意根据内容的主次安排策略,突出重点。以上这些习题和提示语为我们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提供了方法,现制定并细化本单元的阅读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了解不同地域的不同风俗习惯,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产生兴趣。2.理解分清文章主次,能帮助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通过看一篇文章中不同部分的篇幅长短判断文章内容的主次。3.通过细致阅读课文详写部分,了解作者在写主要内容时,不是铺开写,而是突出写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活动、事例,从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4.品读文章中细腻生动的描写,积累、感受,生动有趣的朗读优美的语句,积累与丰富语言,并能用细腻生动的语言描写自己最喜爱的食物。【写字训练要素】本单元要求学生会写34个字,会写38个词语。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六年级在写字上强调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要求能用毛笔字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强调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写作训练要素】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三下第三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在素材内容上与本单元十分相似,都是要关注传统民俗,这也与本单元的文本阅读内容在范围上相一致。而且,对于如何将习作的重点部分写清楚、写具体,以往的表达训练要素都有所涉及。可以说,基本的写作方法,学生已经掌握。进入高年级,学生更需要的是写作技巧方面的一种拔高,而本单元表达要素安排恰好满足了这一技能需求。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与本单元的阅读要素相互关联,意在启发学生在习作时做到详略得当,并能够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即在习作的时候,能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并写得具体详细一些,而对于次要内容,要写得简略一些,做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清楚。其次,关于民俗民风的知识掌握,不局限于本单元的阅读文本,主张自主探究,广泛查阅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习作的创作。可以说,本单元习作不仅仅要求将单元阅读训练要素学以致用,更强调对所掌握的表达要素与阅读要素进行综合性运用,这也是六下习作训练点的一种普遍要求。根据以上思考,将习作训练要素细化为:1.明白“风俗”指的是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有通过文字与大家交流分享自己家乡风俗习惯的愿望。2.通过查阅资料、询问父母等方式,根据自己的兴趣深入了解家乡的一种风俗,特别是相关内容的寓意;从风俗的特点、来历或自身参与风俗活动的经历进行构思,想清楚从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适当地表达自己对某一风俗的感受,注意详略得当;习作时能够模仿借鉴《北京的春节》《腊八粥》等课文中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让自己的习作重点突出、主题鲜明。3.相同的意思能够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4.积极主动地与同学互相分享习作,从分享中了解不同地方的风俗特点;能从所写内容、详略安排等不同角度欣赏评价同学的习作;根据同学的意见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本单元教学重难点】1.会写34个生字,会写38个词语。2.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4.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丰富的民俗文化。5.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6.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7.总结交流分清课文主次的意义以及如何根据表达的需要安排详略。8.体会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多样性。9.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10.认识并临摹行书,逐渐提高自己的书写速度。11.朗读并背诵《长歌行》。【学生学情分析】六年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学习方法上需要教师进行指导。现阶段,多数学生对于风俗的了解,多停留于表面,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传统的民俗活动,正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因此引导学生对于风俗的地域性与多样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更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所以,在课程的一开始,我们可以就导语的内涵,设计问题,引起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一说“什么是风俗?”。在引导学生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落实语文要素,一是“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可以组织学生就本单元文本的写作方法联系文本内容和表达主题进行讨论,并参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部分,进行完善补充。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的内涵,组织学生结合《腊八粥》《北京的春节》《藏戏》几篇文章的内容,以及在单元学习过程中所积累到的背景资料,进一步探究形成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地理差异、民族差异、历史文化差异等,从而也为写作板块的进行打基础。习作时要注意,将阅读训练要素学以致用,习作内容上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