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第8套生物技术实践(原卷版+答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443266/0-170960267684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第8套生物技术实践(原卷版+答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443266/0-170960267690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第8套生物技术实践(原卷版+答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1/15443266/0-170960267692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原卷版+答案解析)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第8套生物技术实践(原卷版+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第8套生物技术实践(原卷版+答案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花椰菜则有较好的黑腐病抗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李劲松研究团队建立了小鼠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并且能让这一细胞替代精细胞使雌鼠产生的卵细胞“受精”,生产出半克隆小鼠。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构建方式如下:精卵细胞结合排出第二极体后,在核融合之前,剔除卵母细胞的雌原核,诱导、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选择卵母细胞进行操作是因为其具有体积大、易操作、营养物质丰富等优点
B.受精作用中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是透明带的生理反应和卵细胞膜的生理反应
C.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时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以便清除代谢废物
D.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包含两套完整且相同的基因组
2.科研人员利用野生型清水紫花苜蓿和里奥百脉根为材料培育抗鼓胀病的新型牧草,研究主要流程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注:IOA可抑制植物细胞呼吸第一阶段,R-6G可阻止线粒体的功能
A.将两种细胞分别置于较高渗透压环境下,有利于去除细胞壁获得两种植物的原生质体
B.异源融合体因代谢互补可恢复生长并获得再生能力
C.③过程诱导生芽的培养基中BA(细胞分裂素类似物)与NAA的浓度比值低于②过程
D.图示技术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3.左图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科研人员提取了四名成员的DNA,用PCR扩增了与此基因相关的片段,并对产物酶切后进行电泳(正常基因含有一个限制酶切位点,突变基因增加了一个酶切位点),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该突变基因新增的酶切位点位于310bp的片段中
C.Ⅱ-1和Ⅱ-2所生孩子,正常的概率是2/3
D.如果用PCR扩增Ⅱ-2与此基因相关的片段,酶切后电泳将产生三种条带
4.花椰菜(2n=18)易患黑腐病导致减产,黑芥(2n=16)则有较好的黑腐病抗性。科研人员基于下图所示过程,培育出抗性花椰菜植株m、n和s,它们均含有花椰菜的全部染色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获得原生质体时需用纤维素酶和胶原蛋白酶处理
B.融合的原生质体中来自黑芥的染色体介于0~8之间
C.植株m、n、s中的抗性基因来自黑芥的染色体
D.植株s中来自黑芥的染色体一定构成一个染色体组
5.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由正常血红蛋白基因 (HbA) 突变为镰刀形 细胞贫血症基因 (Hbs) 引起, HbA 和 Hbs 的某片段如图甲。对胎儿基因检测的主要原理是: Mst Ⅱ限制酶处理扩增后的 DNA; 加热使酶切片段解旋,用荧光标记的 CTGACTCCT序列与其杂交;凝胶电泳分离。图乙是凝胶电泳后荧光出现的三种可能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提取胎儿DNA 样品后,扩增DNA 需要添加特定的引物
B.用 MstⅡI限制酶处理DNA 不充分,可能把正常人误判为携带者
C.荧光标记序列越长,图乙-c 中两个DNA 条带间的距离越大
D.若某胎儿检测结果为图乙-b, 则该胎儿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
6.某研究小组应用生物技术得到克隆牛(甲)、试管牛(乙)、转基因牛(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的培育过程均需对受体母牛进行超数排卵处理
B.甲和丙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C.在乙和丙的培育过程中,都要经过分子水平的筛选
D.培育甲和乙的技术,都可加快优质牛的繁殖速度
7.土壤中的部分细菌处于“寡营养”状态,若这些细菌过度摄入营养物质,则会破坏细胞的结构甚至导致死亡。在人工培养基上,高浓度营养物质比较适合生长快的微生物,但可能会抑制那些生长较慢的微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筛选“寡营养”状态微生物时,可降低营养物质的浓度
B.培养时间延长可能有利于生长缓慢的微生物生长
C.与普通培养基相比,选择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种类一般较少
D.细菌的生长只受水、无机盐、碳源和氮源的影响
8.《齐民要术》记载了一种称为“动酒酢(‘酢’同‘醋’)法”的酿醋工艺:“大率酒一斗,用水三斗,合瓮盛,置日中曝之。七日后当臭,衣(指菌膜)生,勿得怪也,但停置,勿移动,挠搅之。数十日,醋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方法依据的原理是醋酸菌在氧气、糖源充足时将酒精转化为乙酸
B.加水的目的是对酒进行稀释,避免渗透压过高杀死醋酸菌
C.“衣”位于变酸的酒表面,是由原酒中的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
D.“挠搅”有利于酒精与醋酸菌充分接触,还可以增加溶液中的溶解氧
9.研究人员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将分散在国内不同区域养殖场、适应性好、抗逆性强、超高产的“超级奶牛”种质资源集中起来,便于进行良种奶牛繁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结合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技术,可快速培育出“超级奶牛”群体
B.运用克隆技术集中“超级奶牛”种质资源,有利于发挥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超级奶牛”的成功克隆,说明奶牛体细胞具有发育为完整个体的能力
D.体细胞克隆技术在新领域的应用,可避免从国外引进活牛的生物安全风险
10.2019年1月,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一只生物节律核心基因BMAL1敲除的猕猴。并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5只生物节律紊乱的猕猴,用于研究生物节律机制,技术流程如图所示(①②表示操作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核移植操作前,应对成纤维细胞进行动物细胞培养
B.①是利用显微操作技术去核,去核前需要先将采集的卵母细胞培养至MⅡ时期
C.②可以通过电融合法使两细胞融合,形成重组胚
D.该技术得到的敲除 BMAL1基因的克隆猕猴的遗传物质与猕猴甲相同
11.细菌X合成的tcel蛋白和tcil蛋白使其在与其他细菌的竞争中占优势,其中tcel蛋白是一种有毒性的分泌蛋白。研究人员利用野生型细菌X及其不同突变体进行了实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放置一张能隔离细菌的滤膜,将一种菌(下层菌)滴加在滤膜上后再放置第二张滤膜,滴加等量的另一种菌(上层菌),共同培养后,对上、下层菌计数得到如下图结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的培养皿、固体培养基和滤膜均需要进行消毒处理
B.对上、下层菌计数时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而不能用显微镜直接计数
C.由甲、乙、丙三组结果可推测tcil蛋白能够中和tcel蛋白的毒性
D.野生型细菌X在与tcel-tcil双突变体和tcel突变体的竞争中均占优势
12.土壤中95%以上的磷为植物很难利用的无效磷。解磷菌能够将磷矿粉等无效磷转化为植物易利用的速效磷。为研究解磷菌的解磷机理,科研人员将磷矿粉制成培养液,培养从土壤中分离出的2种解磷菌(M-3-01、B3-5-6),测定培养液的上清液pH及其中的速效磷含量,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种解磷菌是用只含磷矿粉的培养基分离出来的
B.由图可知,168h以内M-3-01解磷能力较强
C.B3-5-6转化无效磷的能力与培养溶液pH显著相关
D.据图推测B3-5-6可能借助分泌酸性物质溶解磷矿粉
13.人染色体的两端有端粒,为TTAGGG/AATCCC的重复序列。DNA复制完成后,DNA单链5' 的RNA引物被切除后出现"空缺",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多染色体端粒逐渐缩短。端粒酶为蛋白质—RNA(hTR)复合物,具有填补“空缺”、延伸端粒的功能,端粒酶的每次移动,可使端粒DNA延长6个碱基对,其工作机制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端粒 DNA的重复序列中含有大量遗传信息
B.②图中,“空缺”部位不能从5'延伸的原因是5' 脱氧核糖缺少3'-OH
C.③图中,hTR上用作逆转录模板的碱基序列为3'-AAUCCC-5'
D.④图中,补齐DNA与引物间“空缺”时需要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
14.如图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实验中样品稀释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某一稀释度下至少涂3个平板,该实验方法统计得到的结果常会比实际活菌数目少
B.3号试管中的样品溶液稀释倍数为103倍
C.5号试管的结果表明每克土壤中的菌株数为1.7×108个
D.该实验需设置牛肉膏蛋白陈培养基作对照,用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有选择作用
15.植物细胞工程在农业、医药工业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图表示科学家利用植物细胞工程对红豆杉植株进行繁殖以及获得紫杉醇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会发生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B.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和培养愈伤组织所用的培养基成分不同
C.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过程属于脱分化,该过程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无关
D.培养过程中应先用生长素相对含量较高的培养基诱导生芽,再更换培养基诱导生根
16.聚乳酸(PLA)是以乳酸为主要原料聚合得到的聚合物,以PLA作为原料加工成的包装塑料袋可被生物降解,从而减少“白色垃圾”对环境的污染,而天然乳酸菌的生产能力不足以满足人类的需求,现将与乳酸生成有关的LDH酶基因导入酵母菌中,使酵母菌具有生产乳酸的能力。图1为两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图2为LDH酶基因所在的环状DNA,图3为用作基因工程的质粒,Amp为青霉素的抗性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选用BamH I和EcR I两种限制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切割的LDH酶基因应选用图3中的________________(填“质粒1”“质粒2”或“质粒1、质粒2均可”)作为载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将酵母菌放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筛选出含LDH酶基因的重组质粒,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用酵母菌作为受体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3)若获得了LDH酶基因成功表达的几个酵母菌株系,为了获得较多的PLA,需给酵母菌提供________________、充足的营养物质等外界条件,并且需不断调整培养液的pH,因为________________会导致培养液中pH降低。
17.A型塞内卡病毒(SVA)严重危害着养殖家畜的健康。病毒结构蛋白1(VP1蛋白)是SVA主要的结构蛋白,是病毒衣壳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诱导动物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从而防御病毒感染。制备抗VP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的流程如图,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也利于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简便的SVA检测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给小鼠注射VP1蛋白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若以小鼠的脾为材料制备单细胞悬液,主要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
(3)可采用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法)诱导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融合成杂交细胞,如果仅考虑细胞的两两融合,其融合细胞有____________ 种类型。
(4)图中两次筛选的目的不同,其中用HAT培养基筛选的目的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筛选出的细胞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 , 筛选后对其进行______和抗体检测,最后从_________获取优质的单克隆抗体。
(5)该单克隆抗体成功制备后,对于SVA相关研究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
18.发酵香肠是具有典型发酵风味的肉制品,人们将肉绞碎后与食盐、糖等辅料充分混合均匀,灌入肠衣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而成。某研究小组欲利用MRS培养基从发酵香肠中分离纯化乳酸菌。回答下列问题。
(1)MRS固体培养基的配制,需要向MRS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和碳酸钙。碳酸钙能与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发生反应,据此分析,培养基中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_______。
(2)初筛乳酸菌时,将剪碎的发酵香肠加入_______进行梯度稀释,需要进行梯度稀释的原因是_______。取一定体积的样品稀释液接种到MRS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分离纯化,接种可以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答出两种)。
(3)若要利用固体培养基来筛选目的菌落,可通过观察培养基上菌落的_______(答出四点)等特征初步判断。
(4)发酵香肠中的脂肪过度氧化,会导致香肠产生“哈喇”味而影响香肠质量。将发酵香肠放入冰箱可以延缓产生“哈喇”味的时间,原因是_______。
第8套生物技术实践
第8套生物技术实践
1.李劲松研究团队建立了小鼠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并且能让这一细胞替代精细胞使雌鼠产生的卵细胞“受精”,生产出半克隆小鼠。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构建方式如下:精卵细胞结合排出第二极体后,在核融合之前,剔除卵母细胞的雌原核,诱导、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选择卵母细胞进行操作是因为其具有体积大、易操作、营养物质丰富等优点
B.受精作用中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是透明带的生理反应和卵细胞膜的生理反应
C.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时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以便清除代谢废物
D.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包含两套完整且相同的基因组
2.科研人员利用野生型清水紫花苜蓿和里奥百脉根为材料培育抗鼓胀病的新型牧草,研究主要流程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注:IOA可抑制植物细胞呼吸第一阶段,R-6G可阻止线粒体的功能
A.将两种细胞分别置于较高渗透压环境下,有利于去除细胞壁获得两种植物的原生质体
B.异源融合体因代谢互补可恢复生长并获得再生能力
C.③过程诱导生芽的培养基中BA(细胞分裂素类似物)与NAA的浓度比值低于②过程
D.图示技术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3.左图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科研人员提取了四名成员的DNA,用PCR扩增了与此基因相关的片段,并对产物酶切后进行电泳(正常基因含有一个限制酶切位点,突变基因增加了一个酶切位点),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该突变基因新增的酶切位点位于310bp的片段中
C.Ⅱ-1和Ⅱ-2所生孩子,正常的概率是2/3
D.如果用PCR扩增Ⅱ-2与此基因相关的片段,酶切后电泳将产生三种条带
4.花椰菜(2n=18)易患黑腐病导致减产,黑芥(2n=16)则有较好的黑腐病抗性。科研人员基于下图所示过程,培育出抗性花椰菜植株m、n和s,它们均含有花椰菜的全部染色体。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获得原生质体时需用纤维素酶和胶原蛋白酶处理
B.融合的原生质体中来自黑芥的染色体介于0~8之间
C.植株m、n、s中的抗性基因来自黑芥的染色体
D.植株s中来自黑芥的染色体一定构成一个染色体组
5.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由正常血红蛋白基因 (HbA) 突变为镰刀形 细胞贫血症基因 (Hbs) 引起, HbA 和 Hbs 的某片段如图甲。对胎儿基因检测的主要原理是: Mst Ⅱ限制酶处理扩增后的 DNA; 加热使酶切片段解旋,用荧光标记的 CTGACTCCT序列与其杂交;凝胶电泳分离。图乙是凝胶电泳后荧光出现的三种可能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提取胎儿DNA 样品后,扩增DNA 需要添加特定的引物
B.用 MstⅡI限制酶处理DNA 不充分,可能把正常人误判为携带者
C.荧光标记序列越长,图乙-c 中两个DNA 条带间的距离越大
D.若某胎儿检测结果为图乙-b, 则该胎儿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
6.某研究小组应用生物技术得到克隆牛(甲)、试管牛(乙)、转基因牛(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丙的培育过程均需对受体母牛进行超数排卵处理
B.甲和丙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C.在乙和丙的培育过程中,都要经过分子水平的筛选
D.培育甲和乙的技术,都可加快优质牛的繁殖速度
7.土壤中的部分细菌处于“寡营养”状态,若这些细菌过度摄入营养物质,则会破坏细胞的结构甚至导致死亡。在人工培养基上,高浓度营养物质比较适合生长快的微生物,但可能会抑制那些生长较慢的微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筛选“寡营养”状态微生物时,可降低营养物质的浓度
B.培养时间延长可能有利于生长缓慢的微生物生长
C.与普通培养基相比,选择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种类一般较少
D.细菌的生长只受水、无机盐、碳源和氮源的影响
8.《齐民要术》记载了一种称为“动酒酢(‘酢’同‘醋’)法”的酿醋工艺:“大率酒一斗,用水三斗,合瓮盛,置日中曝之。七日后当臭,衣(指菌膜)生,勿得怪也,但停置,勿移动,挠搅之。数十日,醋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方法依据的原理是醋酸菌在氧气、糖源充足时将酒精转化为乙酸
B.加水的目的是对酒进行稀释,避免渗透压过高杀死醋酸菌
C.“衣”位于变酸的酒表面,是由原酒中的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
D.“挠搅”有利于酒精与醋酸菌充分接触,还可以增加溶液中的溶解氧
9.研究人员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将分散在国内不同区域养殖场、适应性好、抗逆性强、超高产的“超级奶牛”种质资源集中起来,便于进行良种奶牛繁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结合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技术,可快速培育出“超级奶牛”群体
B.运用克隆技术集中“超级奶牛”种质资源,有利于发挥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超级奶牛”的成功克隆,说明奶牛体细胞具有发育为完整个体的能力
D.体细胞克隆技术在新领域的应用,可避免从国外引进活牛的生物安全风险
10.2019年1月,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一只生物节律核心基因BMAL1敲除的猕猴。并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5只生物节律紊乱的猕猴,用于研究生物节律机制,技术流程如图所示(①②表示操作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核移植操作前,应对成纤维细胞进行动物细胞培养
B.①是利用显微操作技术去核,去核前需要先将采集的卵母细胞培养至MⅡ时期
C.②可以通过电融合法使两细胞融合,形成重组胚
D.该技术得到的敲除 BMAL1基因的克隆猕猴的遗传物质与猕猴甲相同
11.细菌X合成的tcel蛋白和tcil蛋白使其在与其他细菌的竞争中占优势,其中tcel蛋白是一种有毒性的分泌蛋白。研究人员利用野生型细菌X及其不同突变体进行了实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放置一张能隔离细菌的滤膜,将一种菌(下层菌)滴加在滤膜上后再放置第二张滤膜,滴加等量的另一种菌(上层菌),共同培养后,对上、下层菌计数得到如下图结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的培养皿、固体培养基和滤膜均需要进行消毒处理
B.对上、下层菌计数时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而不能用显微镜直接计数
C.由甲、乙、丙三组结果可推测tcil蛋白能够中和tcel蛋白的毒性
D.野生型细菌X在与tcel-tcil双突变体和tcel突变体的竞争中均占优势
12.土壤中95%以上的磷为植物很难利用的无效磷。解磷菌能够将磷矿粉等无效磷转化为植物易利用的速效磷。为研究解磷菌的解磷机理,科研人员将磷矿粉制成培养液,培养从土壤中分离出的2种解磷菌(M-3-01、B3-5-6),测定培养液的上清液pH及其中的速效磷含量,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种解磷菌是用只含磷矿粉的培养基分离出来的
B.由图可知,168h以内M-3-01解磷能力较强
C.B3-5-6转化无效磷的能力与培养溶液pH显著相关
D.据图推测B3-5-6可能借助分泌酸性物质溶解磷矿粉
13.人染色体的两端有端粒,为TTAGGG/AATCCC的重复序列。DNA复制完成后,DNA单链5' 的RNA引物被切除后出现"空缺",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多染色体端粒逐渐缩短。端粒酶为蛋白质—RNA(hTR)复合物,具有填补“空缺”、延伸端粒的功能,端粒酶的每次移动,可使端粒DNA延长6个碱基对,其工作机制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端粒 DNA的重复序列中含有大量遗传信息
B.②图中,“空缺”部位不能从5'延伸的原因是5' 脱氧核糖缺少3'-OH
C.③图中,hTR上用作逆转录模板的碱基序列为3'-AAUCCC-5'
D.④图中,补齐DNA与引物间“空缺”时需要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
14.如图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实验中样品稀释示意图。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某一稀释度下至少涂3个平板,该实验方法统计得到的结果常会比实际活菌数目少
B.3号试管中的样品溶液稀释倍数为103倍
C.5号试管的结果表明每克土壤中的菌株数为1.7×108个
D.该实验需设置牛肉膏蛋白陈培养基作对照,用以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有选择作用
15.植物细胞工程在农业、医药工业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图表示科学家利用植物细胞工程对红豆杉植株进行繁殖以及获得紫杉醇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会发生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B.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和培养愈伤组织所用的培养基成分不同
C.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过程属于脱分化,该过程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无关
D.培养过程中应先用生长素相对含量较高的培养基诱导生芽,再更换培养基诱导生根
16.聚乳酸(PLA)是以乳酸为主要原料聚合得到的聚合物,以PLA作为原料加工成的包装塑料袋可被生物降解,从而减少“白色垃圾”对环境的污染,而天然乳酸菌的生产能力不足以满足人类的需求,现将与乳酸生成有关的LDH酶基因导入酵母菌中,使酵母菌具有生产乳酸的能力。图1为两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图2为LDH酶基因所在的环状DNA,图3为用作基因工程的质粒,Amp为青霉素的抗性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选用BamH I和EcR I两种限制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切割的LDH酶基因应选用图3中的________________(填“质粒1”“质粒2”或“质粒1、质粒2均可”)作为载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将酵母菌放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筛选出含LDH酶基因的重组质粒,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用酵母菌作为受体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3)若获得了LDH酶基因成功表达的几个酵母菌株系,为了获得较多的PLA,需给酵母菌提供________________、充足的营养物质等外界条件,并且需不断调整培养液的pH,因为________________会导致培养液中pH降低。
17.A型塞内卡病毒(SVA)严重危害着养殖家畜的健康。病毒结构蛋白1(VP1蛋白)是SVA主要的结构蛋白,是病毒衣壳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诱导动物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从而防御病毒感染。制备抗VP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的流程如图,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也利于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简便的SVA检测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人员给小鼠注射VP1蛋白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若以小鼠的脾为材料制备单细胞悬液,主要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
(3)可采用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法)诱导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融合成杂交细胞,如果仅考虑细胞的两两融合,其融合细胞有____________ 种类型。
(4)图中两次筛选的目的不同,其中用HAT培养基筛选的目的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筛选出的细胞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 , 筛选后对其进行______和抗体检测,最后从_________获取优质的单克隆抗体。
(5)该单克隆抗体成功制备后,对于SVA相关研究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
18.发酵香肠是具有典型发酵风味的肉制品,人们将肉绞碎后与食盐、糖等辅料充分混合均匀,灌入肠衣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而成。某研究小组欲利用MRS培养基从发酵香肠中分离纯化乳酸菌。回答下列问题。
(1)MRS固体培养基的配制,需要向MRS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和碳酸钙。碳酸钙能与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发生反应,据此分析,培养基中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_______。
(2)初筛乳酸菌时,将剪碎的发酵香肠加入_______进行梯度稀释,需要进行梯度稀释的原因是_______。取一定体积的样品稀释液接种到MRS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分离纯化,接种可以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答出两种)。
(3)若要利用固体培养基来筛选目的菌落,可通过观察培养基上菌落的_______(答出四点)等特征初步判断。
(4)发酵香肠中的脂肪过度氧化,会导致香肠产生“哈喇”味而影响香肠质量。将发酵香肠放入冰箱可以延缓产生“哈喇”味的时间,原因是_______。
参考答案:
1.D
【分析】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胚胎干细胞的特点: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体积较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
【详解】A、因为卵母细胞具有体积大、易操作、营养物质丰富等优点,因此选择其进行操作,A正确;
B、受精作用中通常只有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是透明带的生理反应和卵细胞膜的生理反应,B正确;
C、单倍体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时为了防止代谢废物的积累,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C正确;
D、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质只含有一个基因组,D错误。
故选D。
2.C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植物体细胞杂交获得杂种植株的过程,图中①表示原生质体融合形成杂种细胞以及杂种细胞的增殖,②表示脱分化过程,③表示再分化过程。
【详解】A、将两种细胞分别置于较高渗透压环境下,有利于去除细胞壁获得两种植物的原生质体,避免原生质体在酶解过程中受到损伤,同时也不至于导致原生质体吸水涨破,A正确;
B、结合图示信息可推测,异源融合体因代谢互补可恢复生长并获得再生能力,B正确;
C、③过程为再分化过程,诱导生芽的培养基中BA(细胞分裂素类似物)与NAA的浓度比值高于②过程,这样有利于诱导生芽,C错误;
D、图示技术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D正确。
故选C。
3.C
【分析】由左图分析,Ⅰ-1、2不患病,生出Ⅱ-2患病,可知为隐性遗传病,且Ⅱ-2获得Ⅰ-2的X染色体,不可能为伴X染色体遗传,因此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因为正常基因含有一个限制酶切位点,突变基因增加了一个酶切位点,所以正常基因酶切后的电泳结果为两种片段,突变基因酶切后的电泳结果为三种片段;由图2可知,Ⅰ-1、Ⅱ-1、Ⅱ-4均为杂合子,Ⅱ-5为正常纯合子。
【详解】A、根据分析,Ⅰ-1、2不患病,生出Ⅱ-2患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Ⅱ-5为正常纯合子,可知正常基因的酶切后为310bp与118bp的片段,与几个杂合子对比,可知突变基因多了217bp与93bp的片段(217+93=310),新的位点位于310bp的片段中,B正确;
C、Ⅱ-1与Ⅱ-2分别为携带者(杂合子)和患者(隐性纯合子),后代正常的概率为1/2,C错误;
D、Ⅱ-2为隐性纯合子,酶切后电泳结果为217bp、118bp和93bp三种条带,D正确。
故选C。
4.C
【分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酶,根据酶的专一性,为获得原生质体时需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
【详解】A、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酶,根据酶的专一性,为获得原生质体时需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A错误;
B、“融合的原生质体”可能是两个黑芥原生质体融合形成的,也可能是两个花椰菜原生质体形成的,故“融合的原生质体中”来自黑芥的染色体介于为0-32,B错误;
C、结合题干“黑芥(2n=16)则有较好的黑腐病抗性”可知植株m、n、s中的抗性基因来自黑芥的染色体,C正确;
D、一个染色体组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结合B选项的分析,融合的原生质体中来自黑芥的染色体为2或7或8,可知植株s中来自黑芥的染色体不一定构成一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C。
5.C
【分析】PCR原理:在解旋酶作用下,打开DNA双链,每条DNA单链作为母链,以4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链,在引物作用下,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开始延伸DNA链,即DNA的合成方向是从子链的5'端向3'端延伸的。
【详解】A、引物的作用是作为DNA复制开始时D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在细胞外的条件下,只有通过引物,DNA才可以开始进行复制,因此提取胎儿DNA 样品后,扩增DNA需要添加特定的引物,A正确;
B、据图可知,正常血红蛋白基因 (HbA) 中含有MstⅡI限制酶的酶切位点,而贫血症基因 (Hbs) 中没有,用 MstⅡI限制酶处理DNA 不充分,正常血红蛋白基因 (HbA) 中中间位置可能没有被切割,结果可能与贫血症基因 (Hbs) 结果一样,因此可能把正常人误判为携带者,B正确;
C、凝胶电泳中,DNA分子量越大跑得越慢,因此图乙-c 中两个DNA 条带间的距离与切割后DNA分子量的大小有关,与荧光标记序列长短无关,C错误;
D、据图可知,出现图乙-aDNA条带表示含有正常血红蛋白基因 (HbA) ,出现图乙-bDNA条带表示含有贫血症基因 (Hbs) ,出现图乙-cDNA条带表示含有贫血症基因 (Hbs) 和正常血红蛋白基因 (HbA) ,因此若某胎儿检测结果为图乙-b, 则该胎儿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D正确。
故选C。
6.D
【分析】1、受精前的准备阶段(1)准备阶段1-精子获能.刚刚排出的精子,不能立即与卵子受精,必须在雌性动物生殖道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后,才能获得受精能力。(2)准备阶段2-卵子的准备,动物排出的可能是初级卵母细胞也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都要在输卵管内进一步成熟,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
2、用促性腺激素处理,使其超数排卵,然后,从输卵管中冲取卵子,直接与获能的精子体外受精。
3、胚胎移植的意义:(1)加速育种工作和品种改良;(2)大量节省购买种畜的费用;(3)一胎多产;(4)保存品种资源和濒危物种;(5)可充分发挥优秀个体的繁殖潜力。
【详解】A、甲、乙、丙的培育过程均需对供体母牛进行超数排卵处理,A错误;
B、甲是无性繁殖,不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B错误;
C、试管牛(乙)不需要进行分子水平的筛选,转基因牛丙是否培育成功,可以通过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从分子水平进行检测,C错误;
D、试管牛(乙)采用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产生的试管牛属于有性生殖的产物,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胚胎移植等技术可以缩短繁殖周期,加快优质牛繁殖速度;克隆牛(甲)是采用体细胞核移植、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产生的克隆牛属于无性生殖的产物,克隆技术用于动物繁殖具有控制性别、加快繁殖速度、保持优良性状等优点,D正确。
故选D。
7.D
【分析】筛选目的微生物时应该使用只有目的微生物能够生存,而其他微生物不能生存的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是指通过培养混合的微生物,仅得到或筛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其他不需要的种类在这种培养基上是不能生存的。
【详解】A、制备培养基时,应根据所选微生物的特点确定培养基的配方,筛选“寡营养”状态微生物时需降低营养物质的浓度,A正确;
B、培养时间延长,随着营养物质浓度的下降,可能有利于生长缓慢的微生物生长,B正确;
C、与普通培养基相比,选择培养基只适合部分微生物的生长,生长的微生物种类一般较少,C正确;
D、细菌的生长除受主要营养物质影响外,还受pH、特殊营养物质、O2等因素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8.A
【分析】果醋制作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需氧型。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葡萄糖分解为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详解】A、该方法的原理是醋酸菌在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可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乙酸,A错误;
B、加水的目的是对“酒”进行稀释,避免酒精浓度过高杀死醋酸菌,B正确;
C、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衣”位于变酸的酒表面,是由原酒中的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C正确;
D、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挠搅”有利于酒精与醋酸菌充分接触,还可以增加溶液中的溶解氧,D正确;
故选A。
9.C
【分析】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详解】A、胚胎分割能够得到多个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胚胎移植是胚胎技术的最后一个环节,结合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技术,可快速培育出“超级奶牛”群体,A正确;
B、直接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运用克隆技术集中“超级奶牛”种质资源,有利于发挥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正确;
C、“超级奶牛”的成功克隆,说明奶牛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发育为完整个体的能力,即体细胞细胞核具有全能性,C错误;
D、体细胞克隆技术属于无性繁殖技术,该技术在新领域的应用,可避免从国外引进活牛的生物安全风险,如传染病的引进等,D正确。
故选C。
10.D
【分析】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营养:将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按种类和所需量严格配置而成的培养基,称为合成培养基。(通常需要加入血清等一些天然成分)无菌、无毒的环境:添加抗生素温度、pH和渗透压:36.5±0.5℃ 7.2~7.4。气体环境:O2是细胞代谢所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置于含有95%空气和5%CO2混合气体的CO2培养箱进行培养。
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动物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这个重新组合的细胞发育成新胚胎,继而发育成动物个体的技术。
【详解】A、在核移植操作前,应将成纤维细胞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动物细胞培养,A正确;
B、①是利用显微操作技术去核,去核前需要先将采集的卵母细胞培养至MⅡ时期,MⅡ时期细胞具备受精能力,B正确;
C、②可以通过电融合法使两细胞融合,供体核进入卵母细胞,形成重组胚,C正确;
D、该技术得到的敲除 BMAL1基因的克隆猕猴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猕猴甲,少量来自卵母细胞细胞质,D错误。
故选D。
11.AD
【分析】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分为系列稀释操作和涂布平板操作两步。稀释涂布平板计数法的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其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代表稀释倍数)。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
【详解】A、为避免杂菌的污染,实验中的滤膜、培养皿、固体培养基等均需灭菌处理,A错误;
B、对活菌进行计数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具体方法是:先将菌体进行梯度稀释,再涂布到滤膜的表面,待菌落数稳定时进行计数,不能用显微镜直接计数的原因是显微镜直接计数不能区分死菌和活菌,B正确;
C、tcel蛋白是一种有毒性的分泌蛋白,乙组中野生型可产生tcel蛋白作用于tcel-tcil双突变体,后者无法产生tcil蛋白中和tcel蛋白的毒性,使野生型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而在丙组中,野生型可产生tcel蛋白作用于tcel突变体,后者可以产生tcil蛋白中和tcel蛋白的毒性,使野生型的生长受到抑制,由此推测,tcil蛋白能够中和tcel蛋白的毒性,C正确;
D、由甲组、乙组可知,野生型细菌X在与tcel-tcil双突变体的竞争中占优势,由甲组,丙组可知,野生型细菌X在与tcel突变体的竞争中不占优势,D错误。
故选AD。
12.BCD
【分析】1、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是水、碳源、氮源、无机盐。
2、据图可知,自变量为培养时间及不同的解磷菌,因变量为速效磷和pH。
【详解】A、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是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只含磷矿粉的培养基无法满足解磷菌对全部营养物质的需求,2种解磷菌是用只含磷矿粉为唯一磷源的培养基分离出来的,A错误;
B、据图可知,168h以内M-3-01解磷菌的速效磷含量高于B3-5-6解磷菌,说明168h以内M-3-01解磷能力较强,B正确;
C、在培养72h以后B3-5-6解磷菌中的pH下降,速效磷含量也迅速上升,则说明B3-5-6转化无效磷的能力与培养溶液pH显著相关,C正确;
D、当pH下降时B3-5-6培养液上清液中速效磷含量也迅速上升,当pH上升到7.0以上时,速效磷的含量不再上升,推测B3-5-6可能借助分泌酸性物质溶解磷矿粉,D正确。
故选BCD。
13.BD
【分析】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序列。 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在正常人体细胞中,可随着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
【详解】A、 端粒是位于线性染色体末端由重复DNA序列及保护蛋白构成的复合物,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多染色体端粒逐渐缩短,保护着重要的遗传信息,在端粒 DNA的重复序列中不含有大量遗传信息,A错误;
B、所有已知的 DNA聚合酶只能使新合成的 DNA子链从 5′→3′方向延伸,②图中,“空缺”部位不能从5'延伸的原因是5' 脱氧核糖缺少3'-OH,B正确;
C、子链的合成方向是5'到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hTR上用作逆转录模板的碱基序列为3'-CCCAAU-5',C错误;
D、④图中,补齐DNA与引物间“空缺”时需要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链接上,且将两个DNA片段连接,需要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D正确。
故选BD。
14.BC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5支试管为梯度稀释,最后经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进行计数。统计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取其平均值,进行计数。计数公式为(C÷V)×M。(C为平均菌落数,V为涂布液体积,M为稀释倍数)。
【详解】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故某一稀释度下至少涂3个平板。稀释涂布平板得到的菌落可能存在两个或多个细菌细胞长成一个菌落,使该实验方法统计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比实际活菌数目要低,A正确;
B、据图可知,将10g土样加到90mL无菌水中定容至100mL后,此时土样稀释倍数为10倍,再经3次10倍稀释得到3号试管中的样品,故3号试管中样品的稀释倍数是104倍,B错误;
C、5号试管进行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的结果表明每克土壤中的菌株数为(168+175+167)÷3×106÷0.1≈1.7×109个,C错误;
D、要判断选择培养基是否起到选择作用,需设置接种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在相同培养条件下作对照,若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的菌落种类数目多于选择培养基上的菌落类型,则说明选择培养基起到了选择作用,D正确。
故选BC。
15.AB
【分析】植物细胞一般具有全能性。在一定的激素和营养等条件的诱导下,已经分化的细胞可以经过脱分化,即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转变成未分化的细胞,进而形成不定形的薄壁组织团块,这称为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能重新分化成芽、根等器官,该过程称为再分化。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激素,它们的浓度、用量的比例等都会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将愈伤组织接种到含有特定激素的培养基上,就可以诱导其再分化成胚状体,长出芽和根,进而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详解】A、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会进行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故核DNA会进行复制和转录和翻译,A正确;
B、外植体形成愈伤组织和培养愈伤组织所用的培养基成分不同,B正确;
C、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过程属于脱分化,该过程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C错误;
D、培养过程中应先用细胞分裂素相对含量较高的培养基诱导生芽,再更换培养基诱导生根,D错误。
故选AB。
16.(1) 避免反向连接和目的基因的自身环化 质粒1 均含有两种酶的酶切位点,且均位于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
(2) 不能 未导入目的基因的质粒和重组质粒均含有青霉素抗性基因 酵母菌繁殖速度快,培养成本低,容易培养
(3) 无菌、无毒的环境 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详解】(1)在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中,为避免反向连接和目的基因的自身环化,通常需要用两种酶进行切割,故选用BamH I和EcR I两种限制酶;结合图2可知,LDH酶基因上游存在EcR I识别位点,下游存在BamH I识别位点,目的基因应正确插入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才能保证基因的正常表达,故切割的LDH酶基因选用图3中的质粒1。
(2)分析题意可知,Amp为青霉素的抗性基因,由于未导入目的基因的质粒和重组质粒均含有Amp,都能在含有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故若将酵母菌放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不能选出含LDH酶基因的重组质粒;由于酵母菌繁殖速度快,能很快得到大量的目的基因产物,且培养成本低,容易培养,故可选用酵母菌作为受体菌。
(3)为了获得较多的PLA,则需要有较多的酵母菌,为保证酵母菌正常生长,需要给酵母菌提供无菌无毒的环境、充足的营养物质等外界条件,并且需不断调整培养液的pH,因为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导致培养液中pH降低。
17.(1)诱导小鼠产生能够分泌抗SVA抗体的B淋巴细胞
(2)取小鼠的脾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加入培养液制成单细胞悬液
(3) 聚乙二醇(或PEG) 3##三
(4) 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的抗体 克隆化培养 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腔
(5)快速检测是否感染SVA,有效治疗患病家畜
【分析】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1)制备产生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向免疫小鼠体内注射特定的抗原,然后从小鼠脾内获得相应的B淋巴细胞。(2)获得杂交瘤细胞:①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B淋巴细胞融合;②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该杂种细胞既能够增殖又能产生抗体。(3)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4)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5)提取单克隆抗体: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的腹水中提取。
2、单克隆抗体的作用:①作为诊断试剂:(最广泛的用途)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②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可制成“生物导弹”。由于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强,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因此可以把抗癌细胞的单克隆抗体跟放射性同位素、药物等相结合,制成“生物导弹”,借助单克隆抗体的定位导向作用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在原位杀死癌细胞,疗效高,副作用小,位置准确。
【详解】(1)VP1蛋白相当于抗原,科研人员给小鼠注射VP1蛋白,使小鼠产生免疫反应,该处理的目的是诱导小鼠产生能够分泌抗SVA抗体的B淋巴细胞。
(2)若以小鼠的脾为材料制备单细胞悬液,主要操作步骤是取小鼠的脾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加入培养液制成单细胞悬液。
(3)可采用聚乙二醇(或PEG)诱导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融合成杂交细胞,如果仅考虑细胞的两两融合,其融合细胞有3种类型:B淋巴细胞同种融合、骨髓瘤细胞同种融合、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4)将鼠的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中形成的B淋巴细胞融合后,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用HAT培养基筛选的目的是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筛选出的细胞具有的特点是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的抗体,筛选后对其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将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或注射到小鼠腹腔内增殖,最后从细胞培养液或小鼠腹腔获取优质的单克隆抗体。
(5)该单克隆抗体成功制备后,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对于SVA相关研究的意义是快速检测是否感染SVA,有效治疗患病家畜。
18.(1) 琼脂 维持培养基pH的相对稳定(答“透明圈”不给分)
(2) 无菌水 样品中细菌的浓度高,很难直接分离得到单菌落 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3)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
(4)低温可以降低酶活性和微生物的活跃程度,进而减少脂肪的氧化
【分析】微生物的选择培养的基本步骤为:取样;稀释;培养与观察。
【详解】(1)MRS固体培养基的配制,需要向MRS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琼脂和碳酸钙;碳酸钙与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发生反应,可以维持培养基pH的相对稳定;
(2)初筛乳酸菌时,需要将剪碎的发酵香肠加入无菌水进行梯度稀释,这样可以降低样品中的细菌浓度,否则样品中细菌的浓度高,很难直接分离得到单菌落;在MRS固体培养基上分离纯化目的菌,可以采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3)若要利用固体培养基来筛选目的菌落,可以通过观察培养基上菌落的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等特征初步判断;
(4)将发酵香肠放入冰箱,低温可以降低酶活性和微生物的活跃程度,减少脂肪的氧化,从而延缓产生“哈喇”味的时间。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选择培养的过程及其原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第7套生态环境保护(原卷版+答案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态足迹指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第5套育种进化(原卷版+答案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据《齐民要术》中《种谷》篇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挖空专项练习 第4套分子基础遗传定律(原卷版+答案解析),共24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