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教案
展开课题
碱及其性质
课时
执教者
解读课标
让学生通过对“碱的化学性质”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这两个碱的化学性质与特点,并知道碱具有一些相同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最终通过类推、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总结出碱的通性。 教学过程中,通过多重手段,加深学生对碱的化学性质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加强分类、概括、总结的学习方法,从而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学习化学是多么的需要。
解读学生
1、学生已经学习了“酸及其性质”,初步接触了概括、分类、演绎等科学思维方法,对碱这一类物质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通过上一节“酸及其性质”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对实验的观察、比较、收集信息、总结提升的能力。
3、通过本节的第1课时的学习,学生认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及俗称,了解其腐蚀性并增强安全意识;认识了生石灰的工业制法以及其与水发生的反应,为第2课时碱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也为进一步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提出了内在需求。
解
读
教
材
教材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碱类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化学性质与变化规律。与酸类物质相似,组成与结构决定性质与变化,在碱类物质中体现得也很充分。有了前一节“酸及其性质”的探究学习体验,本节内容再次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本节内容仍然注重渗透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联系以及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本教学设计是此课题的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为代表物,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归纳、演绎等科学方法探究碱的通性,进一步领会探究一类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和化学基本观念,进一步体会如何分类认识物质。让学生通过认识碱的化学性质,理解碱的化学性质就是氢氧根的性质,并且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述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与变化规律。也为后面总结盐这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方法支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学习,掌握有关碱的三个基本化学性质,并明确碱具有通性的本质原因。并且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述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与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碱的化学性质,采用对比观察与分析的方式归纳出碱的通性。同时锻炼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养成对待实验的严谨态度;懂得总结规律,运用规律;有勇于实践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等碱溶液的化学性质,并且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述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与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并归纳碱的通性,明确碱具有通性的本质原因,并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及逻辑推理能力。
解读
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各实验器材、导学案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趣味
实验1
老师在讲台上表演“瓶吞鸡蛋”的趣味实验,实验结束后,问学生“为什么有瓶子能将鸡蛋吞到肚子里去了呢?”
观看实验,提出问题,交流讨论
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入
新课
板书:
二、碱的化学性质
大家要想清楚其中的原理,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后,大家就能找到答案。
激发学生学习碱的化学性质的强烈愿望
教学
目标
PPT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集体朗读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
讲授新课
活动探究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酸这一类物质,并通过实验,总结出了它们的通性。碱又是另外一类物质,大家是否也可以像学习酸的方法一样,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碱的通性呢?
简单复习酸的通性。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并逐步归纳出碱的通性。针对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特点,大家探究一下碱与指示剂作用又能发生什么样的颜色变化?
PPT展示:
1、碱能否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滴入石蕊试液后的现象
滴入酚酞试液后的现象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钙溶液
学生阅读实验探究7-2,根据实验要求,完成实验1,并记录下实验现象。逐项完成《导学案》中的相应表格。
通过老师的引导,为学生指明实验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学习类推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
板书:
1、碱的通性:(1)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根据同学们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的实验现象,总结规律。针对酸的通性第1点,哪个小组的同学总结一下碱的第1点通性呢?
学生讨论,并总结出结论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讨论归纳总结能力,类推能力。
活动探究2
结论:
碱与金属氧化物不发生反应。
针对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的特点,大家探究一下碱是否也有这个能力?
PPT展示:
2、碱能否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生锈铁钉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的现象
加入氢氧化钙溶液后的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的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学生阅读实验探究7-2,根据实验要求,完成实验2、3中碱与生锈铁钉作用的实验,并在《导学案》中记录下实验现象。
对比学习,让学生更能清楚两类物质的不同之处,加深理解,防止知识出现混淆。
活动探究3
知识拓展1
趣味实验2
知识拓展2
知识拓展3
知识拓展4
活动探究5
板书:
(2)碱 + 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 + 水;
板书:
(3)碱 (可溶) + 盐(可溶) →新碱 + 新盐。
氧化物分两种,既然碱不与金属氧化物反应,那它能否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呢?以CO2气体为例。
老师演示二氧化碳气体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实验。老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做总结。
PPT展示:
3、碱能否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碳)反应
实验现象
向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迅速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
向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钙溶液,迅速旋紧瓶盖,振荡,观察现象
这回,大家知道老师做的“瓶吞鸡蛋”实验的原理了吧?
抽学生语言叙述原理。
不过,有的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中矿泉水瓶变瘪,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因为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也能产生类似现象。”
为了探究到底是何种情况,教师请三位学生,各拿一个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分别加入同体积的水、氢氧化钙溶液、浓氢氧化钠溶液,旋紧瓶盖后振荡,观察反应后瓶子变瘪的程度。通过对比,得出二氧化碳确实跟碱反应的结论。
既然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那它们的生成物是什么呢?同学们发现石灰水变浑浊了。肯定是发生了如下的反应:
Ca(OH)2+CO2=CaCO3↓+H20
,生成物中有盐和水。那同样是碱的氢氧化钠是否有类似的反应呢?老师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方面来引导学生,并展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0
PPT展示:
注意:由于氢氧化钠易溶于水且与CO2气体反应无现象,故常用浓NaOH溶液吸收CO2。由于Ca(OH)2微溶于水且与CO2气体反应使溶液变浑浊,故常用Ca(OH)2溶液(也叫澄清石灰水)来检验CO2。
问:现在哪个小组的同学总结一下碱的另一个通性呢?
即:
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鉴于碱的该点化学性质,我们保存碱时要注意些什么?
观察存放稀盐酸和碱溶液的细口瓶有何不同?
PPT展示:
盛放氢氧化钠的试剂瓶常用橡皮塞而不用玻璃塞原因是:玻璃的主要成分是Si02,能与NaOH反应生成具有粘性的硅酸钠,从而导致瓶塞无法打开。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
碱除了这些化学性质之外,还有其他的吗?针对酸能与部分盐反应的特点,大家探究一下碱是否也有这个能力?
用PPT展示:
4、与部分盐反应
氯化铜溶液
碳酸钠溶液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的现象
现象:
反应方程式:
现象:
反应方程式:
加入氢氧化钙溶液后的现象
现象:
反应方程式:
现象:
反应方程式:
同样的,老师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方面来引导学生总结碱的通性3。
即:
碱+盐=新碱+新盐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出现该实验现象的原理
提问学生
学生分别扮演浓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水,参与到趣味实验中。
学生集体朗读
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碱的第2点通性。
回答:密封保存
学生当堂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生阅读实验探究7-2,根据实验要求,完成实验2、3中碱与氯化铜溶液、碳酸钠溶液作用的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探究新知识,从而了解到不同类的物质会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比实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比瓶子变瘪的程度,让学生深切体验对比实验的理念和方法。
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重视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验观察、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能力。
小结
课堂练习
为什么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碱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PPT动画展示酸和碱在水中解离出的离子,由酸的溶液中有相同的H+,从而具有相似化学性质得出,碱的溶液中含有OH-离子,从而具有的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又由于不同的碱溶于水解离出的阳离子不同,其性质也存在着差异。
学生整体阅读书本第10面1、2自然段的内容。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微粒观。
板书:
2、常见碱的主要用途
碱的这些性质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与学生一起朗读复习碱的通性。
引导学生做导学案中的课堂测评
教师评讲
学生看书本第10面表格中的内容
学生做《导学案》中的课堂随练
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二、碱的化学性质
1、碱的通性
(1)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2)碱 + 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 + 水;
(3)碱 (可溶) + 盐(可溶) →新碱 + 新盐。
(4)碱 + 酸→盐 + 水(以后讲)
2、常见碱的主要用途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趣味实验创设教学情景,引入新课,诱人深入,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衔接紧密,一环扣一环,非常自然。教学思路清晰,授课语言流利、简练,教态自然,板书工整,充满自信与熟练。对学生的回答能恰当地肯定评价。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小组或团体的合作的形式,而且充分肯定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让学生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从总体上看,本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演示实验都很成功。通过学生实验,有效突破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我认为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教学效果比较好,基本上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整体教学过程及学生的练习反馈来看,这是一节较成功的新授课。师生的互动及小组生生互动进行的很好。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课堂气氛热烈,在教师面前学生没有顾虑、没有拘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下册<a href="/hx/tb_c9162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教学设计</a>,共4页。
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九年级下册<a href="/hx/tb_c9162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教案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设计思想,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a href="/hx/tb_c9162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教案</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新课,学生回答,PPT展示,请你判断,新课学习,投影展示,学生观察现象并回答,演示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