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唐诗三首(第一课时)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唐诗三首(第一课时)课件,共22页。
24 唐诗三首第 六 单 元第一课时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称“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 “安史之乱”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三吏”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背诵。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创作颇丰,诗艺精湛,被尊称为“诗圣”。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赴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古体诗 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掌握生字词,正确通顺读课文。 壕 逾 邺 戍 惟 妪 衰 应 泣 咽háoyúyèshùwéiyùshuāiyìnɡqìyè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傍晚投宿差役抓壮丁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喊,叫嚷多么哭悲苦,凄苦越过跑,逃跑译文: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老翁吓得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 差役叫嚷得多么暴怒!老妇哭得又是多么悲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上前儿子防守捎信回来最近幸存的,活着的苟且地活着永远的完结译文: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幸存的暂且苟且地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完结了。暂且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指男人 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老妇跟从应征兵役还能够译文: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怜)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只赶快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夜深好像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向前赶路译文: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地哭泣。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被差役抓去服役了。)没有,停止告别听见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照应开头,写出事件结局与诗人感受。分三层:①(前六句)写老妇诉说儿子情况,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②(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③(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手段狠毒,黑夜突袭)(横蛮气势、悲凉境地 )(悲惨遭遇 )(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1.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 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时间、地点、事件。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句中的一“怒”一“苦”,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如何理解? 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完结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问题探究 这首诗是书写民间疾苦的叙事诗。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石壕吏开端(1):致词的由来。发展、高潮(2、3):致词的内容。结局(4):致词的结果。揭露了官吏的横暴深切同情劳动人民一、寓褒贬于叙事。 这篇诗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却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分明,倾向性十分强烈。这强烈的倾向性,不是由作者说出来的,而是从情节和场面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这样,就既节省了许多笔墨,又避免了概念化的缺点。二、高度概括与具体描写相结合。 “有吏夜捉人”,这是对整个事件的高度概括。“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又对“捉人”的一方与被“捉”的一方的不同表现作了高度的概括。“吏呼一何怒”,这是不顾人民的死活,硬要“捉”;“妇啼一何苦”,这是对“吏”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力求免于被“捉”。经过这样的高度概括,矛盾冲突的性质已揭示得一清二楚,而矛盾冲突将如何发展,则紧扣人们的心弦,引起了读者的无限悬念。接下去,即对矛盾冲突的发展和结局展开了极富感染力的具体描写。 闻一多先生评价杜甫:“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从杜甫一生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无论何时,个人的命运总是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杜甫的人格以及诗作的魅力,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品味。 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石壕吏》—诗用四幅画描绘出来,在班上开—个小画展,大家评议一下,看谁对课文理解得最好。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