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九年级科学下册第5章第1节生物的遗传 第1课时 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413789/0-17091072943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华师大九年级科学下册第5章第1节生物的遗传 第1课时 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413789/0-170910729438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华师大九年级科学下册第5章第1节生物的遗传 第1课时 教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5413789/0-170910729440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1 生物的遗传第1课时教案
展开课题
生物的遗传 第1课时
章
五
学科
科学
年级
九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遗传现象,了解遗传物质的传递,了解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2.理解DNA、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3.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思考的综合能力。
2.能正确写出生男生女的遗传图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激发学生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珍爱。
2.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重点
1.说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说明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难点
1.说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说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生物学问题?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遗传现象
视频:遗传和变异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说明生物产生的子代和亲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既相似又存在一些差异。小麦种子种在土壤中,长出来的植物总是小麦,人类生出的后代总是人。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现象。
生物学上把这种某种生物子代与亲代之间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现象;
把同种生物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性状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现象。
要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不妨先从观察人体的遗传性状开始。
视频:人的相对性状
性状
概念:性状就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统称。
相对性状
概念: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举例:番茄果实的红色与黄色,人的单眼皮与双眼皮,鸡的光腿与毛腿,小麦穗的有芒与无芒。
观察自己身体的几种遗传性状(教材123页)
对照图,观察自己身体的有关遗传性状,与父母亲的这些性状比较,并填入下表中。
遗传性状
自身
父亲
母亲
上眼睑的层数
耳垂
卷舌
酒窝
发旋
食指和无名指相对长度
通过调查自己和父母的某些性状,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性状有的和父亲一样,有的和母亲一样,这说明了:人体的各种性状是由父母亲遗传给自己的。生物的子代只是与亲代相似,绝不会与亲代完全相同,这说明:遗传是相对的,但遗传出现的相似性是大量的;变异是绝对的,但变异出现的差异却是少量的。这是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那么,父母亲的性状是怎样遗传给他们的子女的呢?
二、遗传物质及其传递
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传递的桥梁
精子和卵细胞各携带了父方和母方的一半遗传物质(或核基因),通过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发育成新的子代个体,保证了亲子代间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每个生物体都有许多性状,但它们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却是很小的。一个小小的生殖细胞,就能将这么多性状遗传给后代,这是为什么呢?
1.染色体
概念:细胞核内存在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就是染色体。
组成: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分子和DNA分子构成。细胞核内的DNA分子和它们所携带的基因大多有规律地集中在染色体上。
存在形式: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而且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例如,人的体细胞中含有23对染色体,
拓展:
一般情况下,在生物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如人的生殖细胞中含有23条染色体、23个核DNA分子,含有数万个基因(均不成对)。
几种生物的体细胞的染色体
生物名称
染色体数
染色体对数
玉米
20
10
洋葱
16
8
番茄
24
12
水稻
24
12
果蝇
8
4
青蛙
26
13
狗
78
39
牛
60
30
人
46
23
拓展
每种生物的体细胞都有一定形态和一定数量的染色体,不同生物的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不同的。
同一物种的体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稳定不变的,如果缺少或增多,那么形成的后代就可能出现异常,甚至死亡。
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1)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
生物在形成生殖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这样形成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的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生殖细胞中。例如,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3对,而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数只有23条。
拓展:
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
在形成生殖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两次分裂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使最终形成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仅为体细胞的一半,这种分裂方式被称为减数分裂。
(2)形成受精卵时,精子与卵细胞内的染色体配对
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合在一起,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体细胞中的数目。例如,人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时,精子中的23条染色体和卵细胞中的23条染色体组合到一起,形成23对染色体,这和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由受精卵发育形成的子代新个体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原来的亲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一样的,这样就保证了亲子代间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性染色体
(1)性染色体的发现
1902年,科学家在观察中发现,男性体细胞中有一对染色体与别的染色体不同,其他成对的染色体的形态非常相似,而这一对染色体之间形态差别较大,而且与性别有关,所以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
(2)男女性染色体的区别
科学家把男性体细胞中的这对性染色体分别称为X染色体(较大)和Y染色体(较小);而女性体细胞中与此对应的这对性染色体两者是一样的,都是X染色体。所以,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可产生含X染色体或Y染色体的两种类型的精子;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只可产生含X染色体的一种类型的卵细胞。而其余的22对染色体男、女都一样,叫作常染色体。(如图)
点拨:
男、女的前22对染色体都是常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大小上基本相同,但男、女的性染色体有较大差别,所以在测定人类基因组序列时,应该测定24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即22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X、Y)。
(3)男女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染色体的差别
性别
男性
女性
体细胞
染色体的组成
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Y
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X
表示方法
22对+XY
22对+XX
性染色体
XY
XX
生殖细胞
染色体的组成
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或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
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
表示方法
22条+X或22条+Y
22条+X
性染色体
X染色体或Y染色体
X染色体
警示:
①生殖细胞中的22条染色体不能写成11对,因为这22条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各不相同,无法配对,都是成单存在的。②性染色体并非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体细胞、受精卵内均含有性染色体,但生殖细胞中的性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③精子中不一定含Y染色体,因为精子有两种类型,一种含22条常染色体和1条X染色体,另一种含22条常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
2.人的性别决定
有人认为,生男生女决定于母亲。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视频:性别决定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的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X,所生的孩子就是女性;如果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的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Y,那么所生的孩子就是男性。
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
3.DNA和基因
(1)DNA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其能够在遗传上起作用,主要是由于染色体上具有一种称为DNA的化学物质,DNA与蛋白质组成染色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其为双螺旋结构。DNA的译名叫脱氧核糖核酸,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核酸包括DNA和RNA。一般来说,每条染色体实际上是一个DNA大分子,并结合有重要的蛋白质。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教材126页)
(2)基因
一般来说,每条染色体实际上是一个DNA大分子,并结合有重要的蛋白质。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可以分成许多小单位,它们分别对生物体不同的性状起着决定作用。遗传物质中这些决定生物体性状的小单位,即DNA大分子中的一个个片段,称为基因。
例如,人体内的基因,有的能决定上眼睑是两层还是一层,有的能决定耳垂的有无,等等;又如豌豆的基因,有的能决定豌豆花的颜色是红色还是白色,有的能决定豌豆种子的粒形是圆滑的还是皱缩的,等等。
生物的体细胞中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受精卵内含有父母双方的基因,这些基因组成了未来生命的蓝图。
每种生物的细胞中含有许多基因,例如人有2万~2.5万个基因,水稻有4.6万~5.5万个基因,拟南芥有2.5万个基因,大肠杆菌有3 000个基因。生物体细胞中全部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组。为了揭露生物的遗传秘密,科学家们正在对许多重要生物的基因组进行研究。
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在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DNA分子和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如人的体细胞中的23对染色体包含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人类基因组计划和水稻基因组研究
(教材128页)
1.人类基因组计划
2.水稻基因组研究
生物细胞中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组。为了揭露生物的遗传秘密,科学家们正在对许多重要生物的基因组进行研究。
知道遗传现象的普遍存在
知道遗传与变异
明确性状与相对性状
完成观察表格
分析现象
知道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传递的桥梁
知道染色体
了解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知道性染色体
明确男女性染色体的区别
明确男女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染色体的差别
知道人的性别决定
知道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知道DNA
知道基因
知道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归纳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自学阅读
介绍遗传现象的普遍存在
介绍遗传与变异
拓展介绍性状与相对性状
指导完成
引导分析
介绍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传递的桥梁
介绍染色体
拓展介绍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介绍性染色体
介绍男女性染色体的区别
介绍男女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染色体的差别
介绍人的性别决定
介绍DNA
介绍基因
介绍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引导归纳
课堂练习
1.下列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遗传和变异都是绝对的
B.遗传和变异都是相对的
C.遗传是绝对的,变异是相对的
D.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
2.下列对染色体、DNA、基因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B.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D.DNA分子都是成对存在的
3.如果一个性状总是从父亲传给儿子,从儿子传给孙子。那么你可以推测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在( C )
A.常染色体上 B.X染色体上
C.Y染色体上 D.性染色体上
4.我国科学家成功破译了水稻基因组的全部信息。下列有关水稻遗传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水稻基因实质上是水稻DNA分子上起遗传作用的一些片段
B.水稻抗病、抗倒伏、高产优质等一系列可遗传的性状均由基因决定
C.水稻DNA分子是一种大分子物质
D.水稻的基因、DNA、染色体不可能发生变化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B.人体细胞中常染色体有22对,性染色体有2对
C.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D.精子中的染色体只有性染色体,没有常染色体
6.如果一对夫妇第一胎生了一个女孩,那么第二胎生一个男孩的几率是( A )
A.50% B.100% C.75% D.25%
7.成年健康女性,每个月经周期都有卵细胞排出,女子排出卵细胞的种类有( A )
A.X一种 B.X、Y两种
C.XX一种 D.XX、XY两种
习题训练
知识应用与理解
课堂小结
1.生物子代与亲代之间相似的现象,称为遗传现象。生物的遗传现象普遍存在。
2.控制生物遗传的物质存在于染色体上。每条染色体是一个DNA大分子,基因是具有遗传功能的一个DNA片段,它决定了生物体的性状。
3.如果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含X染色体的精子结合,所生的孩子是女性;如果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含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所生的孩子是男性。
知识小结
总结概括
板书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3 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增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a href="/kx/tb_c10281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3 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增长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技术创新可以导致企业利润的形成,技术创新可以导致新兴产业的形成,技术创新导致“产业革命”的出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2 科学推动技术发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a href="/kx/tb_c10281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2 科学推动技术发展教学设计</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技术活动的要素,技术的自主发展,技术发展的科学化,技术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1 科学就是力量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a href="/kx/tb_c604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 科学就是力量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科学精神是维系探究的动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