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2课 《五石之瓠》(分层练习)-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件+分层练习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 第6.2课 《五石之瓠》(同步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件+分层练习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 第7课 《兼爱》(同步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件+分层练习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 第8课 《大卫·科波菲尔》(分层练习)-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件+分层练习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 第8课 《大卫·科波菲尔》(同步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件+分层练习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高中语文7 兼爱获奖课件ppt
展开第二单元7《兼爱》基础篇(2023秋·全国·高二假期作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节选自《兼爱》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B.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C.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D.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察乱何自起”的“当”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的“当”含义一样,都为“对着,面对”的意思。B.大夫,古代职官的级名。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称一般任官职者为大夫。C.家,卿大夫的封地。因此,春秋时代卿大夫封地的官员称为“家君”,卿大夫则称为“家主”。D.子墨子,前一个“子”是先生、老师的意思,表敬称。《墨子》一书是墨子弟子所记,所以在“墨子”前加上“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通过假设论证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B.《墨子》说理语言浅显且正反论说,这种文风与墨家思想的受众是中下层人民有关。C.节选部分论述了“兼爱”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及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D.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密切结合,认为“爱人”就是要“利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5.《说文》解释“兼”的含义是“一手持二禾”:一只手握住两根稻秆。细读文本,谈谈你对选文“兼爱”内涵的理解。【答案】1.B 2.A 3.A 4.(1)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得利。(2)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勉励亲爱呢? 5.兼爱的主要观点是: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即尽爱、俱爱,不分民族、阶级、亲疏、住地、人已、主仆等差别,包括过去和未来的一切人,是最为普遍深刻的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来使自己获利。“盗爱其室”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A;“爱其室”“不爱异室”句式相同,动宾结构完整,应在“其室”后断句,排除C;“故窃异室以利其室”“故贼人身以利其身”句式相同,结构完整,应在“以利其室”“以利其身”后断句,排除D。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汇及文化常识的能力。A.“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的‘当’含义一样”错误。“当察乱何自起”的“当”,通“尝”,尝试。句意:我曾试着考察起源于何处。“僻不当道者”的“当”,对着,面对。句意: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首段通过假设论证”错误,根据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可知,首段论证了混乱产生的根源,没有运用假设论证。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自爱”,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爱自”,爱自己;“亏”,使受损。(2)“以……为”,把……作为;“恶”,怎么;“劝”,勉励。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可知,兼爱的主要观点是: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根据原文“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可知,兼爱,即尽爱、俱爱,不分民族、阶级、亲疏、住地、人已、主仆等差别,包括过去和未来的一切人,是最为普遍深刻的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参考译文: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来使自己获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勉励亲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2023秋·天津红桥·高二统考期末)阅读墨子《兼爱》(上)的片断,完成下面小题。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爱人若爱其身/其未兆易谋B.视人之室若其室/魏王贻我大瓠之种C.若使天下兼相爱/彼与彼年相若D.若此则天下治/于其身也,则耻师焉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使用设问句,明确指出,天下的纷乱之事,都是起于不相爱。B.作者正面立意,号召各方都要互相爱护,以此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C.作者运用反复手法,追求百姓自由的相爱主张,不断重复,深入人心。D.作者在这里描绘的天下兼相爱一旦得以实施的理想社会,颇具感染力。【答案】6.B 7.C【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其”,代词,自己/代词,事情。句意: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当事情还未露先兆时容易谋划。B.“之”,都是结构助词,的。句意: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C.“若”,连词,如果/动词,类似、相同。句意: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他和他年龄差不多。D.“则”,连词,表顺承,便、就/连词,表转折,却。句意: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好了/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运用反复手法”错。应为运用铺排手法。“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作者采用铺排的说法、反诘的语气,坚定鲜明地推出了只有相爱才能止乱的观点。故选C。参考译文: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让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谁还会做盗贼?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好了。(2023秋·全国·高二假期作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兼爱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当察乱何自起 B.故不孝不慈亡C.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9.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虽父之不慈子 B.故亏父而自利C.盗爱其室,不爱异室 D.君臣父子皆能孝慈10.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定语后置句) B.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判断句)C.皆起不相爱。(状语后置句) D.当察乱何自起?(宾语前置句)【答案】8.C 9.D 10.A【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当”,通“尝”,试着。句意: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B.“亡”,同“无”。句意: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C.无通假字。句意:所以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D.“受”,同“授”,传授。句意: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慈”,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句意: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B.“利”,使动用法,使自己得利。句意: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C.“盗”,动词作名词,小偷。句意: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D.“孝慈”,孝顺慈爱。句意: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意: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B.句意: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C.句意:都是从不相爱引起的。D.句意: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故选A。参考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抢劫、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2022秋·广西桂林·高二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兼爱《墨子》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11.下列句子中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B.故亏父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C.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家:家庭D.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鼓励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焉能治之 焉用亡郑以陪邻B.臣子之不孝君父 人之有是四端也C.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D.若使天下兼相爱 若属皆且所虏1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动乱的根源,否则就达不到目的。B.墨子认为正是由于人们“不相爱”,才造成伦理崩坏、抢劫偷盗、诸侯攻伐的现实。C.墨子认为只要人们“兼相爱”,就能消除乱象,使“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天下大治。D.文章运用正反对比和例证法,由浅入深地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1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1)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2)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15.通过学习课文,谈谈你对墨家的“兼爱”思想的理解。【答案】11.C 12.B 13.D 14.(1)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2)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就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 15.墨子认为兼爱为是,不相爱为非,审察兼爱必能致治,不相爱必然致乱的道理,是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是有为而发的。但是墨子简单地将社会祸乱归咎于人们的不相爱,把兼爱看作止乱致治的良方,是出于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但兼爱说所反映的墨家平等意识,却是对儒家爱有差别等级观念的突破,无论在当时还是在我们反对霸权主义的今天,墨家“兼爱”思想都是有进步意义的。【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家:家族,指卿大夫的封地。句意: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其家族。 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焉”,副词,应解释为“方能”“才能”;第二个“焉”,疑问副词,可译为“哪里”“怎么”.句意:才能进行治理/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B.两个“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句意: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人有这四种发端。C.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以便”;第二个“以”,介词,可译为“把”。句意: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一切都把修身作为根本。D.第一个“若”,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第二个“若”,代词“你”。句意: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例证法”属于无中生有,全文并没有列举具体的事例。从原文“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可看出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而从“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等语句可看出,文章也运用了比喻论证。故选D。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贼”,古今异义词,译为“强盗”;第二个“贼”,伤害;“利”,形容词活用作使动,“使……获利”。(2)“视……若”,译为“把……看作一样”;“身”,自己;“恶”,哪里,怎么;“亡”通“无”,没有。1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思想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通过学习本文可看出,墨子认为兼爱为是,不相爱为非,审察兼爱必能致治,不相爱必然致乱的道理,是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是有为而发的。但是把兼爱看作止乱致治的良方,是出于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兼爱”是墨子思想的核心,认为要把别人与自己同等看待,首先是我对别人亲爱和有利,然后别人也回报我以爱和利。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平等了,也就是“爱无差等”。与儒家讲爱有亲疏厚薄是不同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墨子的兼爱说所反映的墨家平等意识,是对儒家爱有差别等级观念的突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墨家“兼爱”思想是天下人都要“兼相爱”,这种学说的提出,具有了反抗春秋战国之际盛行的贵族道德的进步意义。21世纪的我们提倡国家之间和平发展、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反对霸权行为,这与“兼爱”思想是相似。看来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墨家“兼爱”思想都是有进步意义的。参考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就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提升篇(2022秋·广东深圳·高二翠园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1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臂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B.故亏父而自利 亏:使受损失C.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家:家庭D.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鼓励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焉能治之 焉用亡郑以陪邻B.臣子之不孝君父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C.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D.若使天下兼相爱 若属皆且为所虏。18.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动乱的根源,否则就达不到目的。B.墨子认为正是由于人们“不相爱”,伦理崩坏、抢劫偷盗诸侯攻伐等情况才会发生。C.墨子认为如果人们“兼相爱”,乱象就能消除,“君臣父子皆能孝慈",天下大治。D.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并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答案】16.C 17.C 18.D 19.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就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家:是指卿大夫的封地。句意: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于是;哪里,怎么。句意:于是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大瓠之种。句意: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C.两个“以”都是介词,把。句意: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的人/一律把修身作为根本。D.表假设,如果;代词,你。句意: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你们都将要被他俘虏。故选C。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采用并列式结构”错,文章采用了递进式结构。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视……若”,看待……像;“恶”,怎么;“亡”,没有。参考译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就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的现象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10 *老人与海(节选)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912_t3/?tag_id=26" target="_blank">10 *老人与海(节选)精品课件ppt</a>,文件包含第10课《老人与海》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第10课《老人与海》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9 复活(节选)精品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911_t3/?tag_id=26" target="_blank">9 复活(节选)精品课件ppt</a>,文件包含第9课《复活》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第9课《复活》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完美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910_t3/?tag_id=26" target="_blank">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完美版ppt课件</a>,文件包含第8课《大卫·科波菲尔》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第8课《大卫·科波菲尔》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