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
展开世界古代史(多元文明)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476年——15世纪 欧洲
300万年前——前3500年
前3500年——476年
世界近代史(走向整体)
1500年左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阶段
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后期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世界现代史(多极世界)
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形成并曲折发展
人类各地基本处在相互隔绝和孤立分散状态,但也通过战争、贸易等途径建立了初步的联系。
西方通过殖民征服,逐步把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到19世纪末,终于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世界各地均被纳入该体系之中。
人类社会遭受前所未有的战争浩劫和取得空前发展的世纪。
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受地理和历史环境影响,古代西亚、埃及和印度先后建立地区性大国,希腊城邦成为古代民主政治的摇篮;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使不同文明区域相互连接,催生了一系列奴隶制大帝国的兴起。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受地理环境影响,古代世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河(农耕)文明和海洋(商业)文明;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潜能,使文明区域不断扩大;不同文明区域有直接或间接的经贸往来。
古代各个文明都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辉煌的文化成就,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古代世界各地区的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促进了文明的发展;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有间接文化交流。
“文明”: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
2.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
①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②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形成。
(2)国家形成: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3)文字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
史料一 随着农耕和畜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私有制逐渐产生……男女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有了变更……原来的部落管理机关为一种新的由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公共权力所代替。史料二 社会上出现了穷人和富人、奴隶和奴隶主之后……奴隶主阶级为了保护他们手中的货币和其他财富,维持他们的特权地位,镇压被剥削者的反抗,便设立了各种强制性的暴力机关,如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从此,古老的氏族制度完全解体,国家产生了,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摘自《世界史话·古代中世纪部分》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条件。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为什么说“国家产生了,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
(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进而人类文明产生。
(2)基本标志:国家开始形成。原因:奴隶和奴隶主两大阶级产生之后,奴隶制成为一种剥削制度。而后出现政府、军队等强制性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国家形成后原有的氏族社会结构解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文明产生的条件
结合地图与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文明区域的分布有何特点?①毗邻河流②中纬度③早期文明相互独立(生产力,交通)
思考:相似的地理环境是否会产生相似的文明?
相似的地理环境不一定产生相似的文明,例如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都是大河文明,但是文明具有差异性。古代两河流域洪水泛滥、外族入侵加剧社会动荡,人与人之间充满不安全感,通过编制法典来消除冲突。古埃及稳定统一、航海便利,尼罗河定期泛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埃及人自信乐观,关注来世,法老权威至上。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西方哲学基础
材料一 奴隶是主人的工具和财产,不属于人的范畴,不受法律保护;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需向主人赔偿损失;盗窃或藏匿他人奴隶者处死。自由民损毁其他自由民的眼睛,则应损毁其眼;自由民击落其他自由民的牙齿,则应击落其齿。 ——据《汉谟拉比法典》
材料二 印度的种姓制度
思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谟拉比法典》相关规定说明的问题。
问题:《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群体的利益;带有原始的同态复仇的落后性。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能从图片中得到哪些信息?
信息:印度的种姓制度,从高到低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各等级的权利、地位和义务有着很大差别。各等级之间界限分明,职业世袭,低等级的人不能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间不允许通婚等。
(3)综合材料一、二,分析《汉谟拉比法典》和印度种姓制度的共同历史价值。
价值:通过法律或制度的形式规定了奴隶社会的社会秩序,都属于人类政治文明的表现之一。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希腊在古代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是希腊人对他们所生活地区的通称。其地理范围包括今天的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岸。
【拓展】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希腊
公元前2千纪,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诞生;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功名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之后衰落)
②人民主权(公民掌握国家政权)
①轮番而治(公民既可以是统治者也可以是被统治者)
④集体领导(少数服从多数)
③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⑤城邦至上(个人自由屈从于集体)
政治: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利于正确决策,减少失误。经济:促进了雅典经济的发展,使雅典的对外贸易迅速扩大。思想: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公民表现出极大爱国主义热情,铸就了雅典人 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文化:促进人文主义精神兴起,形成了自由宽松的学术条件,使雅典的科学文化空前繁荣 。
范围狭隘:雅典的民主是仅仅局限于男性公民的有限民主。性质原始: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参政随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往往演变为“多数暴政”,容易造成政局的混乱。
【探究】古希腊与古中国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及其对古代政治的影响
地中海气候,多山靠海,没有广阔的平原,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
有利于种植橄模等经济作物,粮食不能自给。只有通过商业贸易和移民才能推持生存和发展,从而推动了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多山阻隔,交通不便,利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
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要求有平等自由的交易环境,有助于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地处大河流域,平原辽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为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提供了条件。
比较便利的交通和连成一片的土地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帝国。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土地,水利和众多劳动力,需要集权统治来修理和管理水利灌溉工程、统治众多人民和辽阔大陆地域。
民主政治(公民有很多参与城邦管理的机会)
【拓展深化】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原因
1.(2022·全国甲卷高考·32)梭伦为了鼓动雅典人重开争夺萨拉米斯岛之战,在广场上当众朗诵自己的诗歌,促使雅典人废除了禁止公民提议争夺萨拉米斯岛的法律。某主战派统帅在战前说服雅典人把金钱用于建造海军,在战时又说服雅典人留在萨拉米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领袖人物具有绝对权威 B.平民与贵族的关系融洽C.智者学派雄辩术的普及 D.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
2.(2022·湖北高考·11)在雅典城邦,获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公元前5世纪中期,著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这表明( )A.贵族对村民有庇护义务 B.公民责任意识衰落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D.理性精神逐渐消解
3.(2022·湖南高考·11)伯利克里在担任雅典首席将军期间,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同时又增加了富裕公民承担公共捐献的义务,诸如战船捐、使团捐及合唱捐等。这种政策( )A.使得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B.致力于防范富人垄断政治权力C.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着眼于缩小公民间的贫富差距
4.(2021·山东高考·10)约公元前450至前445年间的一件铭文记载了雅典公民大会选拔女祭司的情况:(……)阿科斯提案:胜利女神雅典娜的女祭司(……)应从所有雅典妇女中(任命),……女祭司的薪资应为(每年)50德拉克玛以及公共祭祀(牺牲品)的腿和皮。”多年后,公民大会再次明确规定每年向女祭司支付50德拉克玛。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 )A.公民大会负责处理城邦重要事务 B.祭司是享有特权的公民群体C.妇女在特定领域拥有政治权利 D.津贴制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5.(2021·山东高考·10)约公元前450至前445年间的一件铭文记载了雅典公民大会选拔女祭司的情况:(……)阿科斯提案:胜利女神雅典娜的女祭司(……)应从所有雅典妇女中(任命),……女祭司的薪资应为(每年)50德拉克玛以及公共祭祀(牺牲品)的腿和皮。”多年后,公民大会再次明确规定每年向女祭司支付50德拉克玛。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 )A.公民大会负责处理城邦重要事务 B.祭司是享有特权的公民群体C.妇女在特定领域拥有政治权利 D.津贴制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6.(2021·全国高考甲卷·32)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 )A.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 B.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C.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 D.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7.(2020·天津高考·10)在古代雅典,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公民,才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在梭伦、克利斯提尼和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 )A.取得行政官职的限制最终取消 B.与自由民身份的区别已不复存在C.不再履行自备武装服兵役义务 D.进入议事会的资历条件逐渐提高
8.(2020·山东高考·10)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当雅典人进行公共事务的讨论……他们听每个人的建议,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美德,否则城邦将不存在”。他强调雅典的存续得益于( )A.规范的公共事务决策程序B.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C.良好的道德风尚 D.发达的城邦教育
9.(2020·全国Ⅰ卷高考·32)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
10.(2020·全国Ⅱ卷高考·32)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 B.僭主政治 C.罗马共和政体 D.寡头政治
三、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观察左图,从最初的的文明诞生到公元5世纪,在分布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哪些因素促成了文明的扩展?
①分布面积逐渐扩大,大部分仍局限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②从最初的独立状态到连成一片
农耕文明区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
①埃及文明的扩展: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②西亚文明的扩展: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亚述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
在200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古希腊人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
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
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文明区域不断扩大,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
补充:文明扩展的方式除了战争、移民还有商业贸易,宗教传播等方式扩展
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推动了大帝国的兴起。
(1) 波斯帝国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政治、军事、经济制度,并且为后来的帝国所承袭。
(2)波斯帝国的形成,客观上为西亚、北非这一广大地区,提供了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舞台(战争也给这一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破了该地区的正常秩序和规则 )
(3)波斯帝国以落后民族征服三大文明中心,承袭了古代文明,既为西亚、北非的古代文明做了总结,同时又为希腊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借鉴,在文化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首次把希腊、埃及、西亚、印度文明纳入统一的帝国。
两大帝国的版图大体一致,亚历山大帝国不仅接受的了波斯帝国的疆域,也学习和继承了相关的管理制度。
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 323 年,亚历山大去世,庞大的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3 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 300 年的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代”
5.古代世界的帝国·罗马帝国
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
5.罗马共和时代:贵族共和制
212年《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公民法万民无区别
《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1.(2022.6·浙江高考·16)在罗马扩张的过程中,“地方习俗互相抵触的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例如西班牙商人和埃及商人之间是有纠纷的,罗马法官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加以排解。于是,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 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 (这)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上述材料反映出( )A.罗马成文法的起源B.公民法逐渐取代万民法C.万民法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D. 以习惯法排解外邦人之间的纠纷
2.(2021·湖南高考·12)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 )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3.(2018·浙江高考·17)古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积淀的精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习俗,在长期司法实践中,罗马人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新的法律——万民法。下列项中不属于该法律体系的是( )A.贵族垄断立法权 B.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C.广泛借鉴外邦人的法规 D.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世界文明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
1.经贸往来:经贸往来是世界文明交流的基本形式,虽然没有扩张和战争引发的交流引人注目,但和平的经贸往来是人类文明最持久最深刻的交流形式。
2.人口迁徙:人口迁徙导致不同种族、文明的族群产生接触,使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进而大大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3.军事征服:征服者的文明占据优势地位,往往能大大增加文明的传播速度。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大大促进了希腊文明的传播,是东西方文明的一次大规模的交流。
4.国家统一:由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将更加便捷,罗马帝国繁荣时期,欧亚非文明的交流速度加快,奠定了罗马帝国繁荣的基础。
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
总趋势: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特点的条件
(1)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土地肥沃,三面均无险可守,众多游牧民族经常入侵,民族迁徙与冲突,使得两河流域体现为民族更替与王朝更迭频繁。 (2)古代埃及:尼罗河定期泛滥但很准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使埃及较早出现统一的专制主义集权国家。 (3)古代印度:印度河流域自然条件优渥,生活在古代独特地理环境之下的印度先民,对于自然怀有普遍的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催生了宗教的产生。 (4)古代希腊:巴尔干半岛多山少平原的地理环境与铁器时代生产力相结合,造就了古代希腊独特的城邦制度。城邦以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为特征,雅典民主政治成为城邦民主的典范。
从“时空观念”角度理解古代文明多元发展特点的条件
第20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20讲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共1页。
第15讲 辛亥革命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15讲 辛亥革命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辛亥革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5讲 辛亥革命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15讲 辛亥革命 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