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外国语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
展开1. 一瓶“农夫山泉”矿泉水的质量约为550( )
A. 毫升B. 升C. 克D. 千克
【答案】C
【解析】
【详解】一瓶“农夫山泉”的质量较小,约为550g,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 雾霾的元凶就是PM2.5,它的直径仅有头发丝直径的二十分之一,可以直接进入人体的肺部造成伤害。它的直径约为2.5( )
A. 微米B. 毫米C. 厘米D. 分米
【答案】A
【解析】
【详解】头发丝直径约0.1mm,所以:,A最接近。
故选A。
3. 如图所示A、B、C、表示三种测木条长度的方法,这三种方法中( )
A. A 图是正确的B. B 图是正确的
C. C 图是正确的D. 都有错
【答案】D
【解析】
【详解】如图所示,A图中起点未与零刻度线或整刻度线对齐,B图中视线未与刻度面垂直,C图中被测物体未与刻度线紧贴,所以ABC都有错误,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 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 钟声的回音B. 大钟还在振动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家威鑫 MXSJ663 低至0.3元/份 C. 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D. 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的振动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大钟也会“余音未止”,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 调节收音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频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响度表示音量的大小,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指声音的感觉特性,我们就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去分辨不同的人的说话声.所以改变音量就是改变响度的大小.
6. 能区分不同歌手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A. 响度B. 音调C. 音色D. 振幅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所以发声的音色也不同,不同歌手的声音不同,也是由于音色不同,故选C.
7. 如图1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u(1)”“ruai(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 )
A. 丙、乙、甲、丁B. 乙、丙、甲、丁
C. 甲、乙、丙、丁D. 丁、丙、乙、甲
【答案】A
【解析】
【详解】当用嘴向瓶内吹气时,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随着瓶内水位的升高,瓶内的空气柱越来越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音调也会越来越高。由图知,瓶内空气柱由长到短分别是丙、乙、甲、丁,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丙、乙、甲、丁。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 下列关于“误差和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多测几次求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 测量中的误差和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
C. 改进实验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可以减小误差
D. 测量中的误差是由于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多测几次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误差不能避免,故A错误;
B.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故B错误;
C.改进实验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可以减小误差,故C正确;
D.未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错误,误差是仪器不精确,估读习惯不同,导致测量值与真实值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9. 吹笛子发声主要是( )
A. 笛子本身(竹子)振动发声B. 吹笛子的演员本身振动发声
C. 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发声D. 人声带的振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笛子属于管乐器,吹笛子发声主要靠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 甲同学在一根很长的装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能听到( )
A. 1次B. 2次C. 3次D. 4次
【答案】C
【解析】
【详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装满水的水管一端敲一下,能听到三次响声,一次是空气传播、一次是水传播,一次是水管传播。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1. 在“研究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若要研究音调与琴弦粗细的关系,他应该选择的琴弦是
A. 琴弦的材料,粗细相同,松紧程度不同
B. 琴弦的粗细,松紧程度相同,材料不同
C. 琴弦的材料,松紧程度相同,粗细不同
D. 琴弦的材料,粗细,松紧程度均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弦乐的音调跟弦的长度、材料、松紧、粗细等有关,在探究琴弦和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若要研究音调与琴弦粗细的关系,应保持材料、松紧程度相同,故C正确,故选C。
12. 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金属片的长度分别是( )
A. 1cm、5.50cm B. 1cm、8.30cm
C. 1mm、8.30cm D. 1mm、2.80cm
【答案】D
【解析】
【分析】首先要确定刻度尺零刻线和分度值,然后再读出金属片的长度。
【详解】由图像可知,刻度尺最小一格对应长度为1mm,因此分度值是1mm,物体起始端与5.50cm对齐,末端与8.30cm对齐,因此物体长度为
8.30cm-5.50cm =2.80cm
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共7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13. 小涛用机械停表测时间,大小表盘如图所示,则他应该记录的时间是______s。芳芳用刻度尺测自己的橡皮的长度,橡皮的长度为______cm。
【答案】 ①. 337.5 ②. 3.00
【解析】
【详解】[1]图中停表的大盘每小格表示0.1s,小盘每个小格表示0.5min,中间小表盘上,指针过了5.5min,小表盘的读数为5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大表盘指针的读数为37.5s,停表的读数为
5min37.5s=337.5s
[2]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橡皮的起始刻度是4.00cm,末端刻度是7.00cm,物体的长度是
7.00cm-4.00cm=3.00cm
14. 填上恰当的单位:
①在百米赛跑成绩约为14.2_________ ;
②一节课的时间约为40_________;
③一场电影的时间约为2____________;
④校运会上,跑完1000米所用时间是4________。
【答案】 ①. s ②. min ③. h ④. min
【解析】
【详解】①[1]国际赛场上,男子百米跑成绩约为10s,则一般百米赛跑成绩约为14.2s。
②[2]一节课的时间一般都短于一个小时,约为40min。
③[3]一场电影时间约为1到2个小时。
②[4]校运会上,百米跑约为14.2s,则跑1000米,约用4min。
15. A、B两物体在平直公路上运动,如图甲,在前12s,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是 ______m;如图乙,B物体在3s~12s内运动的路程是 ______m,B物体在3s~12s内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km/h。
【答案】 ①. 60 ②. 20 ③. 8
【解析】
【详解】[1]根据图甲知在前12s,A物体在AB段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15m/s,AB段的时间为
则A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为
s=vt=15m/s×4s=60m
[2][3]根据图乙知,B物体在3s~12s内运动的路程为
则B物体在3s~12s内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16. 在物理学中,把人们由听觉感受到的声音的高低称为___________,听觉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___________;即使是高低、强弱都相同的声音,听起来也不完全一样,可见声音除了高低、强弱这些特征外,还有第三个特征,即___________.
【答案】 ①. 音调 ②. 响度 ③. 音色
【解析】
【详解】声音的三要素:
音调:声音的高低特征,由振动频率决定;
响度:声音的强弱,由振幅决定;
音色:发声体特征的特征,根发声体的材料,振动方式等有关.
所以把人们由听觉感受到的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听觉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除了这两个因素,还有第三个特征,即音色,可以用来辨别声音.
17.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固体、液体、__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传播。所以在太空中两名宇航员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直接通过讲话交流。
【答案】 ①. 气体 ②. 真空 ③. 不能
【解析】
【详解】[1][2][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介质,而真空没有介质不能传播,所以宇航员在太空是不能直接进行交流的,需要通过电磁波进行交流。
18. 向如图甲所示的试管中吹气,其中____试管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若用玻璃棒以大小相同的力敲击试管,则____试管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如图乙所示的波形图中,音调最低的是图_____,响度最大的是图______。(均选填“A”、“B”或“C”)
【答案】 ①. A ②. C ③. A ④. B
【解析】
【详解】[1]当用嘴向图甲所示的试管中吹气时,瓶内空气柱的振动会发出声音,空气柱越短,频率越高,故音调由高到低依次为A、B、C。
[2]若用相同的力敲击瓶子,声音是由瓶子和瓶内的水振动发出的,水越多,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故音调由高到低依次为C、B、A。
[3]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由图乙可知,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B、C、A,故音调由高到低依次为B、C、A。
[4]A振幅最小,B振幅最大,故响度最大的是图B。
19. 为了研究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小郁同学通过实验并查阅资料得到下表数据。仔细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填写下列空格:
(1)分析表一中第一列和第二列,研究的是声速大小与_________的关系;
(2)分析表二中声速与频率的相关信息可得:__________。
【答案】 ①. 温度 ②. 见解析
【解析】
【详解】(1)[1]由表一知,在空气中,温度不同,声速也不同,所以研究的是声速大小与温度的关系。
(2)[2]由表二知,在相同温度的空气中,声音的频率不同,速度相同。所以可得:同种介质中,温度相同,声速大小与频率无关。
三、实验题(本题共3道小题,每小题14分,共36分)
20. 在如图所示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甲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乙位置和丙位置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 ________;
(2)实验中,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减小测量 _______造成的误差(选填“路程”或“时间”),若在测量小车到达乙位置的时间时,反应稍慢了一点停止计时,则测得甲乙段的平均速度会偏 _____(选“大”或“小”),图中甲乙段的路程s甲乙=_________cm,如果测得时间如图所示,则甲乙段的平均速度v甲乙=_______cm/s;
(3)小芳在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在乙丙段的平均速度时,应该让小车从 _____(选填“甲”或“乙”)点静止滑下,用停表测出时间,算出平均速度,前后两段路程的平均速加以比较,得出v甲乙_____v乙丙。
【答案】 ①. v= ②. 时间 ③. 小 ④. 20.0 ⑤. 10 ⑥. 甲 ⑦. <
【解析】
【详解】(1)[1]实验中徐测出时间和路程,用计算出平均速度,因此测量速度的原理是。
(2)[2]实验时斜面的倾斜度小,小车下滑速度减慢,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较长,可以减小时间的测量误差。
[3]若在测量小车到达乙位置的时间时,反应稍慢了一点停止计时,测量出的时间偏大,根据知,测得甲乙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4]图中甲乙段的路程
[5]如果测得时间如图所示,为2s,则甲乙段的平均速度为
(3)[6][7]测量小车在乙丙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甲处静止释放,用停表测出甲乙段和甲丙段的时间,并求出乙丙段的时间
小车运动过程中在乙丙段的平均速度
通过计算对比可知,。
21.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它______,说明了声音是由______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______可以传声;在月球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
【答案】 ①. 被多次弹开 ②. 振动 ③. 放大音叉的振动 ④. 在桌子上撒一些碎纸屑 ⑤. 空气 ⑥. 不能 ⑦. 变小 ⑧. 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
【详解】(1)[1][2]由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则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会使乒乓球被被多次弹开。
[3]由于音叉的振动幅度较小,用眼睛看不出来,在此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摆动,便于观察,故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2)[4]桌子振动发声时,振动幅度较小,用眼睛看不出来,可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来将桌面的振动放大。
(3)[5]左边的音叉响,说明左边的音叉振动,由于音叉之间有空气,所以空气把右边音叉振动的能量传给左边音叉,引起泡沫小球的振动,说明右边音叉通过空气这种介质把振动传给了左边音叉。
[6]由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在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右边音叉的振动不能传给左边音叉,所以左边音叉不会振动,小球不会弹起。
(4)[7][8]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空气越来越稀薄,传声效果越来越差,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变小,并由此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
22. 探究声音特性:
(1)如图所示,用手掌将钢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用手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一端,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则钢尺前、后两次振动的图像大致与 _______两图相符;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 ______有关。该实验中用到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______;
(2)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应控制 _______不变(两空选填“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板尺的力度”);
(3)如果拨钢尺的力不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在钢尺右端开两个小孔,可见结构的不同,会导致发出声音的 _______改变。
【答案】 ①. 乙、丙 ②. 频率 ③. 控制变量法 ④. 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 ⑤. 音色
【解析】
【详解】(1)[1][2]前后了两次实验,钢尺振动的幅度相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因此钢尺前、后两次振动的图像大致与乙、丙两图相符;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时,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当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3]在探究音调高低与频率关系时,控制了钢尺的振幅相同,这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2)[4]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实验时应保持钢尺伸出的长度不变,改变每次拨动钢尺的力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幅度,同时听钢尺发出声音的大小,因此会发现:拨动钢尺的力度越大,钢尺振动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3)[5]开孔前后、两次物体结构不同,发声的波形图象也不同,说明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四、计算题(本题共2道小题,每小题8分,共15分)
23. 小明同学向远处的大楼大喊一声,经4秒后收听到回声,已知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则:
(1)小明距离大楼多少米?
(2)这种方法能否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1)680m;(2)见解析
【解析】
【详解】解:(1)声音传到大楼所需时间
小明与大楼的距离
(2)月亮与地球之间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不能用这种方法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答:(1)小明距离大楼680m;
(2)不能。
24. 一辆汽车朝一座大山开去,在某处汽车鸣笛后司机继续向前开去,经过4秒后司机听到回声。已知汽车的速度大小是10米/秒,声速为340米/秒,则汽车鸣笛处与大山的距离是多少米?
【答案】700m
【解析】
【详解】解:根据题意,汽车鸣笛处与大山的距离为
答:汽车鸣笛处与大山的距离为700m。表一(在空气中)
表二(在15℃的空气中)
温度(℃)
声速(米/秒)
频率(赫)
声速(米/秒)
0
330
2000
340
15
340
1000
340
30
349
500
340
35,河南省郑州市朗悦慧外国语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35,河南省郑州市朗悦慧外国语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共6页。
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惠济校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外国语学校惠济校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物理试卷,共8页。